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云南农业科技》2009,(3):F0003-F0003
“云亚1号”系云南省农科院经作所等单位利用引入材料8323—11,经系统选育出而成。平均生育期151d(109~185d)。平均株高和工艺长度分别为96.9cm和80.8cm,茎粗1.92mm,单株茎重0.85g,千粒重4。31g。原茎每公顷产11772kg;干茎制成率为76.75%,长麻率18.12%,出麻率29.61%。平均纤维每公顷产2679.8kg,纤维断裂强力值为225N。  相似文献   

2.
红麻纤维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合理调控红麻的产量构成因素,提高红麻的纤维产量。[方法]以纤维产量为参考数列,株高、茎粗、皮厚、笨麻率、干皮精洗率5个产量构成因素为比较数列,对8个红麻品种的纤维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红麻5个产量构成因素与红麻纤维产量的关联度大小顺序依次为:皮厚>株高>干皮精洗率>茎粗>笨麻率。关联度分析表明,在育种上,红麻应选育皮厚、植株高大的品种;在栽培上,应主攻皮厚,增加植株高度,减少笨麻率,协调好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结论]红麻的纤维产量与皮厚、株高、干皮精洗率等产量构成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大麻纤维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分析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促进黑龙江省纤维大麻产业的发展,选用大麻纤维产量(Y)与株高(X1)、茎粗(X2)、单位面积收获株数(X3)、干茎制成率(X4)、全麻率(X5)等因素建立数学模型,其相关方程为Y=12 595.10-1.997 X1-227.931 X2-1.158 X3-128.704 X4+94.927 X5;全麻产量与株高,茎粗呈负相关,与单位面积收获株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干茎制成率呈正相关,与全麻率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氮素水平对亚麻茎解剖构造及产量形成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结果显示,增施氮肥促进了亚麻的干物质积累,增加植株的茎粗和株高,对芭茎上组织的生长促进作用,从而显著提高了亚麻的原茎产量,同时,由于增施氮肥降低了亚麻的出麻率,导 致亚麻纤维产量提高不显著;在对增施氮肥的反映方式和程度上,不同品种的原茎产量及纤维产量形成过程之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以20个杂交红麻新品种为研究对象,以茎粗、皮厚、单株去叶鲜茎重、单株纤维产量等9个产量性状为研究指标,利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红麻各产量性状进行了研究.相关性分析表明,茎粗、皮厚、单株去叶鲜茎重、单株鲜皮重和单株干皮重对单株纤维产量有重要影响.主成分分析表明:前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占95.76%,分别为纤维产量构成因子(60.71%)、晒干率和出麻率(18.51%)、第3和第4主成分可归到第1因子和第2因子.在品种选育时,应注意选择植株较高、中等茎粗、韧皮较厚、晒干率较高的材料,以确保红麻高产.  相似文献   

6.
为了评价不同亚麻品种(系)在氮利用效率方面的差异,筛选出氮高效利用的亚麻种质资源,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25份亚麻品种(系)作为试验材料,设置2个处理,分别为不施氮肥(N0)和施氮肥(N18),分析亚麻工艺长度、株高、全麻率、原茎产量、纤维产量及其与氮利用效率相关性。结果表明:施用氮肥有利于提高亚麻工艺长度、株高、全麻率、原茎产量和纤维产量;经过聚类分析,N0条件下,筛选出氮高效利用的种质资源1份,黑亚16;N18条件下,筛选出氮高效利用的种质资源5份,分别是原2012-297-1、双亚12、双亚10号、New和原2012-283;N0条件下,氮利用效率与工艺长度、株高、全麻率、原茎产量和纤维产量正相关,但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N18条件下,氮利用效率与株高、全麻率和纤维产量显著正相关(P0.05),与工艺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相似文献   

7.
以灰色系统理论为依据,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2年(2004年10月~2006年5月)云南省纤维亚麻品种区域试验中参试品种的单茎产量与7个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主要农艺性状生育期、初花期、株高、工艺长度、茎粗、分枝数、出麻率对产量影响,关联度大小顺序为茎粗>初花期>生育期>工艺长度>株高>出麻率>分枝数.  相似文献   

8.
吉亚3号出苗势好,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前期生长旺盛;原茎产量、出麻率、产麻量均较高,是高纤、高产、抗旱品种。本品种在区域试验中,原茎平均产量6 231.67 kg/hm 2,比对照双亚5号增产11.66%;长麻平均产量1 253.34 kg/hm 2,比对照双亚5号增产19.57%;长麻率20.14%,比对照双亚5号提高1.33个百分点;种子平均产量689.28 kg/hm 2,比对照双亚5号增产15.48%,纤维强度26.8 kg。  相似文献   

9.
大麻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播期、密度及肥料对大麻原茎产量、纤维产量和全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因素对原茎、纤维产量的影响大小依次为肥力密度播期。对全麻率所起到的作用是密度播期肥力。方差分析表明密度、播期与施肥量对原茎产量影响均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0.
《云南农业科技》2011,(1):F0003-F0003
云麻4号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选育的籽、纤维兼用型工业大麻常规品种,2007通过云南省品种鉴定。雌雄异株,全生育期约130d,纤维工艺成熟期约85d,种子千粒重22g,株高约3.1m。四氢大麻酚(THC)含量为0.16%,籽含油量33.2%,蛋白质含量21.3%,干茎出麻率15.5%。籽平均每公顷产量2.5万kg,纤维每公顷产量为2.9万kg。轻感叶褐斑病和灰霉病,具有较强的抗倒伏、抗旱能力。  相似文献   

11.
以23份茎瘤芥地方品种为试材,采用基因型单因素遗传设计,对15个数量性状的遗传相关及其遗传相关贡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性状间的遗传相关系数绝大多数大于表型相关系数,且方向基本一致。瘤茎产量与营养生长期、瘤茎膨大期、瘤茎横径、茎/叶、株鲜重呈极显著遗传正相关,与菜形指数、菜皮百分率呈极显著遗传负相关,与其余性状相关均未达显著水平;与瘤茎产量显著相关的性状间关系密切,有很好的协同性,分析提出茎瘤芥育种选择熟性晚、瘤茎横径大、茎/叶高和植株个体较大的品种,可实现品种产量高、生态适应性强和瘤茎品质较佳等三者的协调统一。瘤茎膨大期、营养生长期、瘤茎横径、茎/叶、瘤茎产量等性状的遗传相关贡献较大,对其进行选择可能引起其它数量性状比较显著的变化;而瘤茎纵径、出苗至瘤茎膨大始期、叶长、叶宽、空心率等性状的遗传相关贡献较小,对它们进行选择可获得较稳定的进展。  相似文献   

12.
选用在相同条件生长得到的6个不同品种亚麻原茎,取中部30 cm茎段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温水沤麻,在不同时间取样,研究纤维品质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国外品种的纤维强度在脱胶前期和中期高于国内品种,脱胶后期迅速减少,接近甚至低于国内品种。所以国外品种相对国内品种耐沤性较差。而在可挠度方面,国内品种的可挠度大于国外品种,特别是在脱胶后期国内品种可挠度有明显增加,而且此时国内品种的纤维强度在后期也比较稳定。亚麻的纤维强度和可挠度与果胶含量和半纤维素含量的关系密切,在脱胶过程中果胶与半纤维素含量均是逐渐减少,品种间果胶迅速减少的时期各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秸秆堆沤还田方式对红壤烤烟坡耕地磷素盈亏的影响,揭示秸秆堆沤还田下红壤烤烟农田生态系统磷素盈亏的特征,为滇中小流域面源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自然降水条件下,研究不同秸秆还田密度(0.75和1.50 kg/m2)、不同秸秆粉碎粒度(1和5 cm)、不同秸秆堆沤处理(水、水与尿素)对红壤烤烟坡耕地径流泥沙磷素流失量、土壤磷素残留量、烤烟磷素吸收量和磷素盈亏的变化特征。【结果】施用1.50 kg/m2秸秆密度、5 cm秸秆粒度、加水堆沤较0.75 kg/m2秸秆密度、1 cm秸秆粒度、加水与尿素堆沤可有效降低产流产沙量(0.22%~43.26%);施用0.75 kg/m2秸秆密度、5 cm秸秆粒度、加水堆沤可有效降低径流和泥沙磷素流失浓度(2.82%~66.67%、0.38%~57.53%)及流失量(最高分别降低63.89%和64.74%);秸秆还田对各土层土壤总磷(TP)残留量的影响不同,总体上呈增加趋势;秸秆还田后,烤烟全磷(TP)含量的分布特征为叶>根>茎,1.50 kg/m2秸秆密度、1 cm秸秆粒度、水与尿素堆沤均可有效增加烤烟吸收TP含量(0.60%~49.76%)和土壤磷素盈余量(0.43%~13.97%)。【结论】秸秆堆沤还田可提高和维持红壤烤烟坡耕地土壤磷素水平,减少土壤磷素淋失,增强土壤供磷潜力,是削弱该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综合利用秸秆资源,促进农业生态平衡发展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寻找三明烟区冬季较为适宜的稻草还田方式。[方法]探讨了不同稻草还田方式对烤烟生长及产质量的影响。[结果]稻草堆沤后于起垄整畦前撒施回田处理烟株长相长势及烟叶产质量表现优于稻草溶田处理,尤其在"烂冬"天气表现更加明显,但其青枯病发率和发病程度高于稻草溶田处理。[结论]在"烂冬"天气或黏烂田可采取稻草堆沤腐烂后撒施回田的方式进行稻草还田,在中壤田冬季正常气候条件下采取100%稻草溶田,以降低青枯病发病率和发病程度。  相似文献   

15.
二化螟越冬幼虫在稻株内的分布及其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二化螟越冬代幼虫在不同虫口密度田块和不同受害程度稻株内的分布情况以及农事操作技术措施对越冬二化螟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二化螟幼虫在水稻植株上的分布数量表现为随着稻株离地面高度的升高而减少,且这种分布趋势与田间的二化螟幼虫密度无关;二化螟幼虫在不同受害程度的稻株上的分布均以5~10 cm的稻株部位最多。在翌年春季,在稻草上越冬的二化螟出蛾率(36.44%)高于在稻桩上越冬的二化螟出蛾率(27.11%),但是在稻桩上越冬二化螟的出蛾数量(138.25)极显著高于在稻草上越冬二化螟的出蛾数量(34.25)。"火烧+堆沤"(冬前在田间对稻草进行焚烧,翌年早春再进行堆沤)处理和旋耕处理对越冬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均较好,防效分别为71.17%和66.25%,显著高于单独焚烧稻草或单独堆沤处理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6.
苎麻纤维产量和质量指标的解剖估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于1982~1986年进行,观察测定茎截面上纤维细胞的直径和壁厚、茎截面上纤维细胞数和韧皮部单宁细胞数以及植株的高度,可以一次性定量估测苎麻品种的纤维产量和纤维细度、强力、纤维大小均匀性、原麻含胶率、原麻锈脚等多项质量指标。估测结果与实际测定结果比较,正确率均在80%以上。  相似文献   

17.
大豆不同品种(系)性状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试验以1995~1996年的10个大豆品种(系)为试材,利用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偏相关分析、通径分析等统计方法,对大豆23个性状进行统计分析,以期找出各性状间及其与产量间的相互关系,为大豆育种及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对单株粒数贡献最大的是主茎二粒荚、三粒荚和分枝二粒荚。对产量贡献最大的是株高、Cou荚、单株粒数、主茎节数和分枝数。欲提高产量时,对植株的高度以直接选择和间接选  相似文献   

18.
稻草全量还田不同沤制时间对常规优质晚稻产量的影响不显著,随着沤制时间的增加,产量有小幅的增加;其次在土壤理化性方面,沤制时间越长,土壤的速效磷、速效钾、全氮含量、有机质含量就越高,因而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延长稻草的沤制时间,使稻草中的氮、磷、钾尽可能多的分解释放出来。  相似文献   

19.
长春种植冬小麦的越冬率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3,1995,1996三年在长春种植6个冬小麦品种,观察和分析了冬小麦的基本苗数、茎数和穗数的表现,并对越冬率和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越冬率和穗数、穗数与产量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其它性状间相关未达到显著水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对产量的直接影响力穗数最大,越冬率最小。越冬率经穗数对产量的间接影响力为最大。  相似文献   

20.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对玉米抗倒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对夏玉米抗倒性能的影响。【方法】以夏玉米品种郑单958为材料,通过定位试验研究小麦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对玉米抗倒性能的影响。【结果】小麦或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均能提高玉米气生根条数、0—30 cm土层根条数及根系干重,同时,玉米株高和单株鲜重均有所增加。秸秆还田后,在吐丝期和灌浆中期,玉米茎秆基部3—7节间的长度、直径、干重和单位茎长干物质重有增加的趋势,尤其是基部节间的茎秆压碎强度和穿刺强度显著提高。另外,玉米的根倒伏系数显著降低,而植株抗倒指数则显著升高。相关分析表明,根倒伏系数与根倒率显著正相关,而与单株鲜重、根系干重和基3节压碎强度显著负相关。玉米总倒折率与节间长度极显著正相关,而与节间干重、充实度、压碎强度和穿刺强度显著负相关。【结论】小麦玉米秸秆连续全量还田可以显著降低夏玉米的根倒率和茎折率,提高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