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绿色宜居村镇技术创新"重点专项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落实"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的重要举措,是依靠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助推扶贫攻坚的重要步骤,是解决我国当前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紧迫任务,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绿色宜居村镇技术创新"重点专项启动以来,按照全链条布局、一体化实施的总体思路,紧紧围绕村镇领域在村镇资源环境承载力、村镇建设发展模式、县域村镇聚落空间、村镇建筑灾变机理、乡村厕所改良与优化、村镇生活垃圾处理与回收、村镇清洁能源、乡村建筑设计以及生态建材等方面的关键问题与重大科技需求,从乡村厕所关键  相似文献   

2.
党的报告提出新时期要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城乡发展。在此背景下,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受到广泛关注,如何对村镇规划建设进行优化创新成为受到重点研究的问题。本文从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现状入手,对优化管理措施加以探究,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乡村是新时期党和国家政策落到实处的关键点。在发展过程中,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是乡村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与乡村空间功能分区密切相关,必须多层次优化功能分区,促使乡村生态环境、经济全面协调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本文从不同角度入手客观分析了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下的乡村空间功能分区。  相似文献   

4.
针对当前村镇区域空间规划技术不完善、土地粗放利用严重、居民点和产业布局不合理、城乡差距持续扩大等问题,本文以科学规划村镇空间,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推进城乡统筹和提高村镇生活质量为目的,在对国内外乡村规划、发展建设进行综述的基础上,从关键技术和技术集成示范两个层面对西南丘陵山区村镇区域空间规划技术进行集成研究。综合集成村镇区域空间规划信息调查、发展建设评价、规划布局、监测评估等技术体系,并在重庆市选取不同类型的典型示范区开展技术集成示范,构建"特色农业+乡村旅游"、"村改社区+高端养老"、"工业带动+回乡创业"、"特色产业+高山扶贫"四类村镇发展模式,促进村镇区域空间规划技术体系的完善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以江西省渝水区16个乡镇为研究对象,在构建"三生"空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综合评价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渝水区乡村"三生"空间进行了评价测算。基于测算结果及协调度分析,划分乡村空间功能类型,并提出了对应的乡村空间格局优化发展策略。结果表明:(1)渝水区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用地空间差异明显,呈现以东部平原区为主导的生产空间,环中心城区为主导的生活空间和南部山地丘陵为主导的生态空间分布特征。(2)渝水区各乡镇"三生"空间综合发展水平差异显著,且整体发展水平偏低,平均分为0.42,生产空间评分>生活空间评分>生态空间评分;各乡镇耦合协调度差异不大,从空间分布上看,耦合协调度呈现"中心区高边缘低"的分布特征。(3)结合"三生"空间综合发展水平以及协调度评等定级结果,将渝水区乡村空间划分为7种核心发展类型功能区,并提出了相应的乡村空间优化方案。研究结果可为渝水区乡村发展规划编制和建设美丽乡村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正2016年12月30日,绿色休闲指南发布暨寒假春节采摘活动在甘肃兰州红古区举行,近年来,在推进乡村旅游的过程中,红古区通过实施"旅游+农业"融合发展战略,以旅游专业村镇、农业基地为支撑,打造出了具有现代服务功能的乡村旅游聚集区,并将农业与科技完美结合,成功引进种植的特色果蔬完全打破了人们的想象空间。在寒冷的冬季,各类反  相似文献   

7.
以江西省渝水区16个乡镇为研究对象,在构建"三生"空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综合评价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渝水区乡村"三生"空间进行了评价测算.基于测算结果及协调度分析,划分乡村空间功能类型,并提出了对应的乡村空间格局优化发展策略.结果 表明:(1)渝水区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用地空间差异明显,呈现以东部平原区为主导的生产空间,环中心城区为主导的生活空间和南部山地丘陵为主导的生态空间分布特征.(2)渝水区各乡镇"三生"空间综合发展水平差异显著,且整体发展水平偏低,平均分为0.42,生产空间评分>生活空间评分>生态空间评分;各乡镇耦合协调度差异不大,从空间分布上看,耦合协调度呈现"中心区高边缘低"的分布特征.(3)结合"三生"空间综合发展水平以及协调度评等定级结果,将渝水区乡村空间划分为7种核心发展类型功能区,并提出了相应的乡村空间优化方案.研究结果可为渝水区乡村发展规划编制和建设美丽乡村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基于村域空间网络化的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改进的引力模型测度农村居民点之间的联结强度并将其作为连接边,将农村居民点作为节点,构建村域空间网络,识别中心点及其空间辐射范围,引导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为村镇规划和产业调整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村域空间网络结构呈现"核心-边缘"特征,且中心点的重要度和辐射范围各异;据中心点的辐射力,兼顾村域环境和农户意愿,坚持"点面结合,散中有聚"的原则,将农村居民点优化模式分为重点发展型、内部挖潜型、搬迁合并型和自然保留型4类,并构建"中心-基层"2个等级的农村居民点体系,实现村域农村居民点的布局优化,为丘陵山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一个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5):232-234
村镇是新农村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关键节点。首先对村镇进行了概念界定,然后从乡村地域类型与发展模式、村镇建设与村镇体系、村镇发展影响因素与机理、村镇问题诊断与对策四个方面,梳理了国内外村镇发展的主要研究成果,归纳总结了村镇的空间关联、城乡要素流动及其对区域整体发展的促进作用等相关研究内容,为村镇转型发展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邓琼 《安徽农业科学》2015,(9):185-188,196
以湖北宜昌柏临河北部50 km2旅游规划为例,通过梳理空间格局,加强功能联系,构筑视线关系,将村镇内的公共空间体系与景观相结合,打造独特的乡村景观风貌系统。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江苏省苏南地区水网的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乡村空间呈现出无序扩张的趋势,乡村聚落空间与水网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动态耦合关系。剖析现阶段苏南乡村聚落空间与水网环境的耦合现状,从结构、要素、功能3个层面提出苏南水网乡村聚落空间的优化策略,对构建苏南水网地区乡村格局优化理论体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基于乡村土地利用形态日趋多元化的现状,探究山东省乡村三生空间整体及系统间时空演变、格局演化等关键问题,从而为山东省各地市未来乡村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提供科学依据.运用2007、2012、2017年数据构建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和变异系数法确定权重,进而对山东省乡村三生空间进行综合评价,并利用耦合协调模型探讨其格局演化与时空特征.结果表明,乡村三生空间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区域差异显著,东中部地区明显优于西部地区;山东省乡村三生空间耦合度与协调度发展轨迹相似,分别经历了由拮抗向协调以及中度失调向中度协调的转变,同时耦合协调度呈现以"核心-周边"形态由西南向东北层层递增的格局;乡村三生功能之间耦合协调分布不均,其中生产-生活耦合协调度最高、生产-生态最低.因此,山东省乡村空间优化应以人为本,全面提升西部地区各项用地空间水平;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乡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优化重构集约高效的乡村生产空间.  相似文献   

13.
笔者从寒地村镇景观现状入手,分析了目前寒地村镇景观塑造存在的诸多问题;综合分析了寒地村镇景观塑造过程中的机遇与挑战,为寒地村镇特色景观的打造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研究旨在提升寒地村镇的魅力与宜居性,打造具有寒地特色的"美丽乡村"。  相似文献   

14.
食用菌栽培是中国传统的农业项目之一,目前已发展了相当数量的规模化食用菌培育专业村镇,但食用菌产业和乡村文旅的关联性不强。通过依托产业基础,利用乡村闲散荒地、前庭后院或其他可利用的空间场地,塑造食用菌观赏园艺景观氛围,再现"可辨性"的乡村独特农业景观,助力文旅发展,延伸产品价值链的一系列策略,形成乡村文旅和农业产业的渗透互哺模式,为特色产业的农村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模式。  相似文献   

15.
乡村振兴战略对我国乡村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城郊乡村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在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公共空间作为乡村文明的重要空间载体,在联系村民感情、推动乡村发展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西安城郊乡村为例,实证研究城郊乡村公共空间特征及营建策略。分析认为,西安城郊乡村公共空间具有空间形成多元性、空间行为的随机性、空间功能的复杂性等空间特征,营建中应遵循空间优化、活力重塑,追本溯源、延续记忆,风貌改造、"千村千面",角色认同、以民为本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路线,也是解决新时期我国"三农问题"的基本方针政策,根据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规划分析,农村农业现代化分别涉及社会组织和产业形态两个现代化方面,其中"农业现代化"是指通过对现有农业的现代化改造,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业经济效益、优化农业市场体制;"农村现代化"则要以城乡融合为发展目标,维护乡村主体性的同时实施"新农村"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陇原传真     
《甘肃农业》2016,(10):62-63
正康县乡村旅游助推精准扶贫今年"五一"期间,康县共接待游客62100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5.6%;实现旅游收入3229.2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6.1%。近年来,康县把旅游扶贫作为扶贫攻坚的有效手段,依托"中国最美村镇"、"绚丽甘肃·美丽乡村"等品牌,广泛引入市场主体,兴办旅游产业实体,打造旅游综合体,拓展旅游扶贫空间。突出茶马古道等文化元素,打造亮点、培育看点,先后建成了花桥、凤凰谷、桂花庄、大水沟、何家庄等乡村旅游  相似文献   

18.
农村居民点空间优化有助于保护耕地、提高农村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以重庆市潼南区中渡村为例,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从土地宜耕性和生态主导功能入手,将村域空间划分为规模经营示范区、农业自耕经营区和生态功能区.根据各区域农业发展现状和发展定位,将农村居民点空间优化模式分为四周环绕式、组团嵌套式和整合迁并式.研究表明:根据村域功能分区探索农村居民点空间优化模式,有利于居民点集中布局以及后期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居住环境改善.将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与农业经营条件、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更契合农村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农户居住意愿,可以提高居民点空间优化现实性和可操作性,是乡村建设破除城乡分隔二元地域结构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9.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强特色田园乡村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对于优化特色田园乡村格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ArcGIS 10.2技术平台及数理统计方法对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试点村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试点村庄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模式,呈明显的"点轴状"空间格局,且省域分布不均衡.从空间位置来看,试点村庄主要集中在距离中心城市1~50 km范围内.进一步探讨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发现政策环境、资源空间、交通条件、经济水平等要素对于特色田园乡村试点发展均具有明显影响.应总结试点工作的经验,优化空间发展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强化片区式发展,增加乡村知名度.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奉化乡村旅游资源特征和乡村旅游空间布局现状的基础上,基于"点-轴系统"理论对奉化乡村旅游空间发展模式进行优化,提出一个中心核、两条发展轴、五个乡村旅游地系统的乡村旅游空间发展模式,并根据奉化乡村旅游资源特色提出今后的发展方向,希望能给奉化乡村旅游转型与升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