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1 毫秒
1.
为提供低成本、高效、安全的微生物除臭剂,也为菌株的混合培养提供科学依据,以活菌数为考察指标,将除臭微生物酿酒酵母和干酪乳杆菌的单株培养和两者混合培养方式进行比较研究,同时对由酿酒酵母和干酪乳杆菌混合培养的菌剂进行大鼠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两者采用混合培养方式,酿酒酵母活菌数比单种培养提高0.39×108 CFU/mL,干酪乳杆菌活菌数比单种培养增加2.53×108 CFU/mL,混合培养较单株培养活菌总数提高8.90%。急性毒性试验表明大鼠最大耐受剂量(MTD)大于19.64 g/kg,即该混合培养菌剂实际无毒。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菌种保藏方法及研究进展。试验对比了不同浓度甘油冷冻保存不同重组大肠杆菌菌株的效果。冷冻保存360 d后测试表明,含质粒菌活细胞数15%甘油组25%甘油组8%甘油组,其中P38活细胞数GFP活细胞数4T-1活细胞数,8%甘油组与15%甘油组的质粒含量大小无差异;而无质粒菌活细胞数25%甘油组15%甘油组8%甘油组,且BL21的活细胞数TOP10的活细胞数。37℃培养菌落时,含质粒菌需20~22 h,无质粒菌只需16~18 h。-20℃冷冻保藏重组大肠杆菌时,宜在菌液OD600值为1.0,甘油终浓度保持15%~25%为佳。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通过探究黑曲霉单菌发酵培养与黑曲霉和木霉混合发酵培养产蛋白酶的活性比较,从发酵反应温度和装液量2方面比较混菌培养对产酶活性的影响。试验发现,在40℃下混菌发酵所产酶活力比单菌发酵所产酶活力高4.8U/mL,装液量为50mL时混菌的酶活高出单菌的酶活5.1U/mL。试验表明木霉与黑曲霉混合培养产酶是可行的,并优于单一菌种培养。  相似文献   

4.
化肥组分配伍对生物有机肥有效活菌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竹 《农技服务》2012,29(2):161+197
为提高生物有机肥有效活菌数,利用基础培养基与化肥(尿素、磷酸氢二铵、氯化钾)组分配伍进行菌种培养,采用对照法、MTT法、紫外分光光度法、T检验法测定各组分下的菌活力,以获得对微生物有显著促进作用的化肥组分。结果表明:化肥组分配伍对生物有机肥有效活菌数有显著促进作用,其中以基础培养基添加磷酸氢二铵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
刘艺  翟飞红  韩建荣 《山西农业科学》2014,42(10):1054-1059
为了将巴西蘑菇菌糠作为嗜热霉菌菌剂的主要培养基质,比较了8株嗜热霉菌在巴西蘑菇菌糠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M2,M22,M28菌株在巴西蘑菇菌糠培养基上的羧甲基纤维素酶(CMC)酶活、过氧化物磷化酶(MnP)酶活较高,有效活菌数较多。培养基的初始水分含量和pH值对这3株嗜热霉菌菌剂的CMC酶活、MnP酶活和有效活菌数有较大的影响。通过比较小麦麸皮、小米粉和玉米粉3种辅料及其不同添加比例对3株嗜热霉菌的影响,确定了小麦麸皮为最适辅料。M2菌株在pH值为7、初始水分含量为24%、添加5%小麦麸皮的菌糠培养基上,M22菌株在pH值为9、初始水分含量为24%、添加10%~15%小麦麸皮的菌糠培养基上,M28菌株在pH值为9、初始水分含量为32%、添加10%小麦麸皮的菌糠培养基上的CMC酶活和MnP酶活最高,有效活菌数目最多,培养时间最短。最后,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M2,M22,M28菌株进行组合培养的最适培养条件为:pH值9,初始水分含量24%,小麦麸皮添加量15%,培养时间5 d。  相似文献   

6.
以活菌数为检测指标,通过单因子和正交试验对淡紫拟青霉 E16液体发酵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淡紫拟青霉E16发酵最佳液体培养基配方为:白砂糖1.5%(质量分数,下同),大豆粉1%,磷酸二氢钾0.1%,硫酸锌0.01%;最佳发酵条件为:起始 pH 值6,500 mL 三角瓶装液量30%,接菌量5%,培养温度30℃,摇床转速150 r/min,培养时间4 d。在最佳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下,淡紫拟青霉E16产生的活菌数为9.80×109 cfu/mL,较优化前提高近1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低温条件下恒定温度和供应链波动温度对细菌生长的影响提供参考,采用生菜汁作为培养基质,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1.1187和生菜固有的野生细菌为对象,从恒定温度(4,10,20℃)和模拟低温供应链波动温度两个角度研究其对生菜野生细菌和接种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1.1187生长的影响。大肠杆菌和野生细菌的生长都随温度波动而波动,低温有效抑制大肠杆菌在生菜汁中的生长,降温幅度大,大肠杆菌活菌减少速度快,低温冷链环境下的温度变化导致大肠杆菌活菌数的波动。  相似文献   

8.
土壤微生物活菌数与生物量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赵伟  涂艳丽  王飞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2):2285-2285
通过稀释平板计数法对土壤中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活菌数进行计数,同时采用烘杀抽提法测定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以探讨菌数与生物量之间的线性关系。结果表明:细菌、真菌活菌数与生物量显著相关,放线菌活菌数与生物量之间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在摇瓶培养条件下,采用响应面法对紫云英根瘤菌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以单因素试验确定的蔗糖浓度、酵母膏浓度、初始pH值为自变量,以根瘤菌活菌数为响应值,利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原理及Design Expert 8.0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紫云英根瘤菌最佳发酵条件,即蔗糖浓度2.19%,酵母膏浓度0.9%,初始pH值6.89,该条件下,根瘤菌活菌数为20.533亿CFU/mL。通过3次平行试验验证表明,在优化后的发酵条件下根瘤菌活菌数实测值为20.497亿CFU/mL,与预测值相对误差为0.2%,表明模型拟合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试验采用海藻酸钠包埋法对噬菌蛭弧菌(Bdellovibrio bacteriovorus)进行固定化,制备得到噬菌蛭弧菌颗粒。以噬菌蛭弧菌活菌数为考核指标,优化噬菌蛭弧菌固定化条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评价了海藻酸钠浓度、氯化钙浓度、蛭弧菌菌液与海藻酸钠胶体溶液的比例(V/V)、玉米油浓度、包埋温度、搅拌时间、搅拌速度和交联时间对噬菌蛭弧菌固定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作为载体配方优化因素的海藻酸钠浓度和玉米油浓度对活菌数具有显著性影响,而氯化钙浓度和蛭弧菌菌液与海藻酸钠胶体溶液的比例(V/V)影响不显著;作为过程优化因素的温度和搅拌速度对活菌数具有显著性影响,而搅拌时间和交联时间影响不显著。在海藻酸钠浓度1.5%、氯化钙浓度6.5%、蛭弧菌菌液与海藻酸钠胶体溶液的比例(V/V)50%、玉米油浓度4.5%、包埋温度47.5℃、搅拌时间40min、搅拌速度450r/min和交联时间36h的条件下,制得的固定化蛭弧菌颗粒活菌数对数值达到7.51。本方法经济、安全、保存效能好,适合在水产养殖中应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比较LIF和大鼠心肌条件液在小鼠ES细胞分离培养过程中的差异,从而选择较为合适的培养液用于小鼠ES细胞的分离培养与深入研究.取怀孕3.5 d小鼠囊胚,培养于小鼠胎儿成纤维细胞饲养层上,然后根据ES细胞培养液的不同分成2组,一组添加LIF的ES细胞培养液,另一组添加由大鼠心肌条件液组成的ES细胞培养液.结果显示,小鼠ICM的孵出率在心肌条件液中为76.30%,LIF条件液中为59.35%,两者差异极显著(p<0.01);在LIF条件液中比心肌条件液中能较早地分离出ICM,时间差分别为11、11、12、10和12 h,平均为11.2 h;对传代的ES细胞集落,培养48 h时周边出现分化现象的ES细胞集落所占的比例在心肌条件液中为51.55%,LIF条件液中为31.69%,两者差异显著(p<0.05),第五代小鼠ES细胞核型正常率在心肌细胞条件液中为78.6%,稍高于LIF条件液中的76%,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通过显微操作去除体外成熟培养22 ̄23h卵母细胞的细胞核,并通过细胞质内注射法将供体细胞核移入去核卵母细胞内构建重组胚,重组胚经离子霉素(Ionomycin)激活5min后,再在6-DMAP内培养4h,将重组胚转CR1培养液中进行培养,24h和36h检查卵裂率,培养8d后统计囊胚发育率。比较了经血清饥饿和未饥饿牛成纤维细胞、颗粒细胞作为供体细胞构建的重组胚。研究发现:未饥饿组的牛成纤维细胞重组胚囊胚发育率(11.76%)显著高于血清饥饿组重组胚囊胚发育率(3.16%,p<0.05)。未饥饿组颗粒细胞囊胚发育率(14.94%)也显著高于血清饥饿组(7.14%,p<0.05)。经血清饥饿处理的颗粒细胞和成纤维细胞重组胚发育率差异不显著(p>0.05),未饥饿处理组两种细胞的重组胚发育率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用非饥饿处理牛成纤维细胞及颗粒细胞重组胚的发育率较高,牛颗粒细胞更有利于重新程序化。  相似文献   

13.
采用大鼠心肌条件培养基对昆明白小鼠胚胎干细胞进行分离、消化传代、培养鉴定等,研究大鼠心肌条件培养基在昆明白小鼠胚胎干细胞分离培养中的作用效果。结果显示,SD大鼠心肌条件培养基在昆明白小鼠3.5d囊胚胚胎干细胞集落分离中,所分离的昆明白小鼠胚胎干细胞集落具有岛屿状生长,隆起于饲养层上;碱性磷酸酶染色为强阳性;体外分化可形成类胚体状结构,贴壁的类胚体周边会出现许多分化的上皮样细胞或单个散在的细胞;经过常规冻存传代的胚胎干细胞集落具有较为一致的生长形态,并呈现胚胎干细胞集落所特有的岛屿状生长形态;对传至第5代的小鼠胚胎干细胞集落进行核型分析,小鼠胚胎干细胞核型正常率大于75%。试验证实,SD大鼠心肌条件培养基在昆明白小鼠胚胎干细胞分离培养过程中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以昆明小鼠的囊胚及胚胎干细胞为材料,用组成成份清楚的培养体系,研究不同的基础培养液(h-DMEM,DMEM/F12,Knockout DMEM)对昆明小鼠胚胎干细胞生长的影响。分别将小鼠囊胚置于以上3种培养液为基础的培养液(M1、M2、M3)中,4 d后观察原代集落形成率;取正常培养较小的胚胎干细胞集落,分别接种在上述培养液中培养观察;单细胞传代并观察结果;以碱性磷酸酶染色及OCT-4免疫荧光染色鉴定。3种基础培养基中原代集落形成率分别为100%,100%,96.3%;Knockout DMEM与DMEM/F12中的胚胎干细胞增殖的速度远快于h-DMEM中的增殖速度;单细胞传代的昆明小鼠胚胎干细胞都能形成集落;经AKP染色和OCT-4免疫荧光染色,证明3种培养体系中的胚胎干细胞均符合胚胎干细胞的特性。Knockout DMEM与DMEM/F12较DMEM更有利于胚胎干细胞的生长。  相似文献   

15.
移植方法和培养液对显微注射生产转基因小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移植方法和培养液对显微注射法生产转基因小鼠的影响。结果表明 ,小鼠受精卵显微注射外源基因后 ,进行单、双侧输卵管移植 ,受体的妊娠率分别为 34.4 %和 37.5 % (P>0 .0 5 ) ,差异不显著 ;但仔鼠成活率分别为 83.6 %和 97.2 % (P<0 .0 5 ) ,差异显著。用 M2和改良的 M2培养液作为显微注射及移植工作液 ,体外培养的囊胚率分别为 17%和 35 % (P<0 .0 1) ,差异极显著 ,体内发育的情况也与这一结果相似 ,妊娠率分别为 35 .9%和 6 2 .5 % (P<0 .0 5 )。表明改良的 M2培养液的成分结构更适合小鼠胚胎发育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评估NCSU23和TCM199两种培养基对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孤雌激活以及核移植重构胚发育的影响。分别以NCSU23和TCM199为基础培养基,向其中添加相同浓度的半胱氨酸、激素和生长因子,作为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液,培养44 h(5%CO2、39℃、饱和湿度),挑选第一极体;成熟后的卵母细胞进行孤雌激活和核移植重构胚操作,144 h后观察囊胚数。结果表明,NCSU23组与TCM199组对卵母细胞体外成熟(68.18%和67.55%)、孤雌囊胚率(38.40%和37.60%)与核移植囊胚率(23.79%和21.38%)无显著影响(P>0.05),但是两者对孤雌囊胚细胞数的影响差异显著(分别为38.4和37.6个细胞)(P<0.05)。NCSU23成熟培养基能够使胞质成熟完全,提高囊胚细胞数,有利于妊娠的发生。可见,以NCSU23为基础培养基的体外成熟液有利于猪卵母细胞体外发育。  相似文献   

17.
为建立麦洼牦牛乳腺上皮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采用组织块贴壁法及Ⅰ型胶原酶消化法,从麦洼牦牛乳腺组织中成功分离并获得纯化的乳腺上皮细胞,并利用细胞角蛋白18的免疫荧光染色对乳腺上皮细胞进行鉴定。通过细胞生长曲线、群体倍增时间、细胞接种存活率、细胞活力等生物学特性的检测,建立并鉴定麦洼牦牛乳腺上皮细胞系。结果显示,乳腺细胞形态良好,细胞接种存活率达91%,群体倍增时间26.97h,细胞生长曲线呈典型"S"型,细胞传至25代以上仍保持旺盛的增殖活力。可见,通过对细胞传代及反复冻存和复苏已成功建立麦洼牦牛乳腺上皮细胞系,获得大量的乳腺上皮细胞,使麦洼牦牛物种在细胞水平上得以保存,为建立牦牛乳腺生物反应器及泌乳调控机制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8.
籼稻(Oryza sativa L.)推广品种“秋桂矮11”成熟种胚在N6+2,4-D培养基上诱导选择胚性愈伤组织,然后转入N6+2,4-D及高浓度脯氨酸的液体培养基悬浮培养。继代近6个月后建成胚性细胞悬浮系.悬浮细胞通过酶解游离产生大量原生质体,经合适渗透压的KpR琼脂糖培养基包埋,在无哺育培养条件下,分裂频率为11.36%,细胞克隆转至N6分化培养基再生出完整绿色小植株,分化频率为9.4%。  相似文献   

19.
朊蛋白多肽PrP106-126可激活小胶质细胞并产生活性物质。探讨PrP106-126作用于BV-2小胶质细胞对NO生成状况影响,从酶学角度检测其作用机制。在细胞培养液中加入50μmol.L-1PrP106-126,培养48 h后检测培养液NO含量,采用实时定量RT-PCR检测细胞内iNOs和nNOs在mRN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PrP106-126显著提高细胞培养液中NO含量(9.34倍,P<0.01),且iNOs和nNOs表达水平均极显著提高(11.60倍和4.36倍,P<0.01),从而为解释朊病发生机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0.
以MS、ER、MG-5、B5、H、1/2MS、M9、NT及White为基本培养基,分析不同类型培养基对除虫菊细胞生长的影响,并以MS为基本培养基进行接种量、培养时间、pH、碳源、蔗糖质量浓度、不同蔗糖和葡萄糖组合以及光照条件试验,探讨除虫菊细胞生长的最佳培养条件。结果表明:适合除虫菊悬浮细胞培养的培养基为MS培养基,细胞接种量为8~12g/L、培养时间为20~25d,pH为5.8,采用自然散射光,单独使用蔗糖作为碳源时,质量浓度为30~40g/L有利于除虫菊细胞的生长。以蔗糖作为碳源时,添加25%的葡萄糖,除虫菊细胞的增长量可以提高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