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巴什拜羊春季牧食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巴什拜羊春季牧食行为进行24 h 的连续观测表明,巴什拜羊昼夜牧食行为活动节律:采食时间263.3±11.2 min,反刍时间298.7±56.0 min,睡眠时间255.6±37.1 min,运动时间391.4±4.6 min,静立时间231±17.0 min.巴什拜羊的日反刍周期数7.22±0.56次,每周期持续时间35.52±5.98 min,全天总食团数265.62±7.40个,每食团咀嚼时间31.31±2.17 min,采食前进速度3.8±1.0 m/s,采食速度60.9±6.3口/s.全天总食团数265.62±7.40个,每食团咀嚼时间31.31±2.17 min,每个食团咀嚼次数42.69±5.67次,与一般绵羊全天逆呕食团及每个食团咀嚼次数差异很大,这可能与巴什拜羊消化机能强有关.巴什拜羊的前进中的采食速度较快.说明草场退化严重以及巴什拜羊的牧食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2.
哈萨克羊夏季牧食行为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夏季自由放牧的条件下,选择昭苏马场针茅+杂类草的草甸草原草地,对体况相近健康无病的3只5月龄伊犁哈萨克公羊的放牧行为进行昼夜跟踪观察.结果表明:昼夜的采食时间为481.05±29.03 min,占总活动时间的33.40%,反刍和卧息的时间分别为498.24±31.69和248.17±16.03 min;反刍与采食的时间较为接近.昼夜反刍周期数9.00±2.97,反刍周期持续时间19.77±9.98 min,每个食团咀嚼时间46.82±2.51 s,反刍咀嚼速度1.59±0.05次/s,昼夜排粪、排尿次数分别为8.44±1.33次和5.56±1.59次.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大针茅草产品对肉羊营养物质消化代谢的影响,为确定大针茅的最适饲喂形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对比试验设计,将体质量相近、健康状况良好的12只8月龄乌珠穆沁公羊随机分为4组,各组试验羊分别饲喂大针茅干草、大针茅草颗粒、大针茅草块、大针茅草粉,为期17d的饲养试验(其中预试期10d)结束后,每组选择3只羊按照全收粪、尿法进行消化代谢试验,测定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和氮平衡的相应指标。【结果】大针茅草颗粒采食率和干物质(DM)表观消化率最高,与大针茅干草及大针茅草粉差异显著(P0.05);大针茅草颗粒粗蛋白质(CP)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大针茅草颗粒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表观消化率最高,显著高于大针茅草粉(P0.05)。大针茅草颗粒的氮吸收率和总氮利用率平均为(72.11±0.02)%和(51.79±0.04)%,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大针茅草粉的氮吸收率和总氮利用率均最低,大针茅干草与大针茅草块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饲喂大针茅草颗粒处理的采食率、表观消化率、氮吸收率和总氮利用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是乌珠穆沁羊的最适饲喂形态。  相似文献   

4.
1996年春、夏、秋、冬四季在内蒙古锡盟多伦县测定了蒙古羊的牧食行为,研究蒙古羊的采食习性和饮水量、牧草的适口性指数、昼夜行为活动节律和反刍行为及排泄行为。结果表明,蒙古羊一年四季的昼夜行为活动节律和牧食行为不同。按年平均,昼夜采食次数为8.67±5.03次,采食时间为355.77±45.94min,反刍时间为384.54±76.63min,卧息时间为645.31±73.41min,站立游走时间为54.38±43.53min.夜间的反刍时间、反刍周数期、反刍食团数以及每个食团的咀嚼次数和时间比白天多。家畜的牧食行为受饲养管理制度、草地状况以及季节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陈瑞 《农家参谋》2014,(10):24-24
<正>反刍检查反刍又称倒沫,健康羊通常在饲喂后半小时开始反刍,每次反刍时间持续30~40分钟,每个食团咀嚼次数大约50~70次,每昼夜反刍约6~8次。患病羊会出现反刍减少或废止。反刍减少,一般指的是食后开始反刍的时间推迟,每次反刍时间变短,每个食团咀嚼次数减少。在前胃、真胃等疾病发生时,都会出现反刍减少。反刍废绝,病羊长时间不反刍,多见于  相似文献   

6.
舍饲奶山羊的行为观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试验对12只西农莎能奶山羊泌乳羊一些行为进行了昼夜24小时的连续观测。结果表明,昼夜采食时间为245.67±56.81分钟,食后反刍来临时间为76.42±22.47分钟,反刍时间为534.83±79.30分钟,反刍周期数为19.25±2.38次,昼夜共反刍551.42±87.19个食团,咀嚼速度为1.23次/秒,咀嚼次数为32681.95次,反刍多在夜间卧地进行。昼夜采食与反刍时间的比值为1:2.29。昼夜游走和站立的时间为400.53±166.25分钟,昼夜卧息时间为583.92±145.76分钟,昼夜差异极显著(P<0.01)。昼夜睡眠时间为145.33±62.80分钟。昼夜排粪、尿的次数分别为45.67±15.26、10.92±3.03次。昼夜躺卧比站立、游走时间稍长。争斗之间个体差异很大,变异系数为130.67%。以上结果可为西农莎能奶山羊的推广、疾病诊断及制定科学的饲养管理制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 供试水牛共6头,全为舍饲挤乳水牛,其中“摩×本”杂一代水牛3头,本地水牛2头,摩拉水牛1头。试验期中,三种牛的平均日产乳量,依次为4,00千克、1.70千克、10.58千克。每日观察分段进行,即0—6时,6—12时,12—18时和18—24时,连续观察了四个昼夜。在观察期中,记录了每头牛的采食时间、采食量、采食每口草料的咀嚼次数,采食停止到反刍的时间,每次反刍的食团数,每个食团的咀嚼次数,  相似文献   

8.
采食通过喀斯特地区人工草地放牧对黑山羊采食行为及草地生产力的响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放牧强度黑山羊采食行为在季节间均有较大差异;以5 min为观察时间段,同一季节采食行为表现为,高强度放牧显著减少采食口数、每步吃草口数、采食速度、每口食量、日采食量(P0.05);不同季节相同放牧强度,采食行为表现为:春季显著提高采食时间、行进步数、站立时间、每口食量(P0.05),而夏秋季显著提高采食口数、每步吃草口数、采食速度(P0.05);总体而言,春季能显著提高黑山羊反刍时间、反刍食团数(P0.05),夏秋季能显著增加食团咀嚼时间和次数(P0.05)。采食采食行为参数与草地生产力关系表现为,在草地生产力处在中等水平时,采食时间和站立时间较低,采食口数、吃草频数、日采食量均较高;随草地生产力增加,山羊采食速度降低,单口采食量则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荨麻作为粗饲料对反刍动物胃肠动力的影响。【方法】以25%、50%和100%麻叶荨麻干草替代苜蓿干草饲喂新疆细毛羊,在饲喂试验的第 1 d、第 7 d、第 14 d、第 21 d和第 28 d监测其对胃肠动力的影响。【结果】第 7 d 100%荨麻组饲喂后开始反刍时间显著晚于对照组(P<0.05);第21 d 50%荨麻组和100%荨麻组羊只一个食团咀嚼次数分别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少于对照组;一个反刍过程持续时间各组之间差异不明显(P > 0.05);随着荨麻饲喂天数和添加比例的增加,在饲喂后4 h内不出现反刍羊只数量显著增加;瘤胃蠕动频率在第 28 d 100%荨麻组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荨麻饲喂天数与饲喂后排便延迟时间在50%荨麻组(R2=0.754 6)和100%荨麻组(R2=0.753 1)具有强相关性。【结论】绵羊采食一定比例荨麻干草,具有减弱胃肠动力的作用。提示荨麻或其提取物有望用于缓解反刍动物胃肠痉挛等消化道疾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肉牛采食行为包括卷食、咀嚼、卷食—咀嚼等几种次级行为。监测肉牛次级采食行为有助于评估牛只的健康状况和营养水平。文章旨在利用加速度传感器研究肉牛次级采食行为识别方法,对比不同监测部位对次级采食行为识别的影响。【方法】 将加速传感器安装在肉牛的鼻子、右颌、左嘴3个部位,检测次级采食行为的加速度信号,经过衍生变量函数计算,扩充数据维度,使用ExtraTreesClassifer选择出9种重要特征,运用XGBoost算法识别肉牛采食次级行为(卷食、咀嚼、卷食—咀嚼、其他),最后使用HMM-viterbi算法修正次级行为识别结果。【结果】 XGBoost和HMM-viterbi在鼻子、右颌、左嘴3个部位识别的平均结果相同,XGBoost识别的平均准确率、精确率、F1得分和召回率分别为0.95、0.93、0.93和0.93,HMM-viterbi修正后识别的平均准确率、精确率、F1得分和召回率均为0.99。因此,运用HMM-viterbi模型可以有效修正行为识别结果。在XGBoost识别结果中,鼻子部位识别次级行为的得分较高,考虑长期佩戴传感器的稳定性,推荐采用鼻子作为检测部位。【结论】 在肉牛鼻子部位佩戴加速度器,利用XGBoost结合HMM-viterbi的方法可以自动识别肉牛次级采食行为。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干酪乳杆菌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急性结肠炎小鼠焦虑样行为的影响及对结肠的保护作用,本研究分为对照组、DSS组、干酪乳杆菌组和干酪乳杆菌预防组,通过旷场试验比较各组小鼠行为学差异;统计并比较不同组小鼠体重、结肠长度、肠道上皮、炎性浸润、粪便潜血等的变化;HE染色法检测各组小鼠肠道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1)干酪乳杆菌预防组小鼠在旷场箱中活动的距离及在中央区域停留的时间显著增加(P<0.05);2)与DSS组相比,干酪乳杆菌预防组结肠长度、小鼠体重显著增加,组织学评分和疾病活跃指数显著降低(P<0.05),结肠肠道结构更加完整。综上,干酪乳杆菌可减轻小鼠焦虑样行为,缓解DSS对小鼠结肠的损伤,发挥对急性肠炎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尼罗罗非鱼幼鱼游泳行为在不喂食时是否存在昼夜节律和光照周期的调节作用,设计了光周期为光照(L)∶黑暗(D)=12 h∶12 h,持续的黑暗(DD),持续的光照(LL),光周期为L∶D=6 h∶6 h和光周期为L∶D=2 h∶2 h。结果表明:(1)光周期为L∶D=12 h∶12 h时,尼罗罗非鱼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昼夜节律周期为(24. 3±0. 2) h;(2)尼罗罗非鱼的昼夜节律在持续的黑暗和光照下仍然存在,分别为(25. 1±1. 1) h和(25. 6±1. 0) h;(3)光周期为L∶D=6 h∶6 h时,尼罗罗非鱼仍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12. 6±0. 5) h;(4)在光周期为L∶D=2 h∶2 h时,尼罗罗非鱼的昼夜游泳行为仍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节律周期为(4. 0±2. 0) h。这些结果表明,尼罗罗非鱼具有以24 h为周期的内源性生物钟,但相比与外源性光照调控,内源性的生物钟对罗非鱼的调控较弱,外源性的光照周期才是调节尼罗罗非鱼幼鱼昼夜行为节律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对广东省广泛种植的22个玉米品种果穗的为害情况。方法 采用“Z”字形五点取样法调查玉米果穗被害情况。记录每株玉米上部和下部果穗被害情况,包括玉米果穗中的1~3龄、4~6龄幼虫、活虫和蛹的数量,以及玉米果穗上被幼虫钻蛀的位置。结果 草地贪夜蛾在不同品种玉米上的为害均较为严重,所有品种的植株被害率均大于25%,但不同品种的被害程度存在明显差异。甜玉米受害最严重,其中,‘粤甜16号’的被害率高达99.67%。除‘粤农19号’、‘广彩糯19号’外,其他品种的玉米上、下部果穗的被害情况差异不显著(P>0.05)。绝大部分玉米果穗中存在草地贪夜蛾幼虫,含有1~2头幼虫的果穗比例为26%~85%,含有3头幼虫的果穗比例仅为2%~17%,未在同一果穗内发现3头以上的幼虫。除‘广糯9号’和‘广糯2005’外,其他品种的玉米中发现的4~6龄幼虫数量均要多于1~3龄幼虫。38%~71%草地贪夜蛾幼虫都是从玉米丝钻入玉米果穗内为害并在果穗内化蛹,平均每百株果穗的蛹为9~32个。结论 草地贪夜蛾偏爱取食甜玉米和糯玉米并在其果穗内化蛹,对饲料玉米的为害较轻。1~3龄和4~6龄幼虫在玉米乳熟期的取食行为相同,都喜爱从玉米丝钻入果穗内为害。研究结果可为选育玉米抗性品种和草地贪夜蛾的精准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优势寄生蜂亮腹釉小蜂Tamarixia radiata的个体发育形态学及寄生行为,为柑橘黄龙病的生物防控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方法】在温度为(26±1)℃、相对湿度为60%~80%的试验条件下,观察亮腹釉小蜂寄生行为及个体发育形态,并测量形态学指标。【结果】亮腹釉小蜂寄生柑橘木虱3~5龄若虫产卵;亮腹釉小蜂整个发育历程分为卵、幼虫、蛹、成虫4个阶段;室内条件下其世代发育历期约为13.40 d;雌虫个体明显大于雄虫;雄虫触角刚毛发达,几乎覆盖整个触角基节,而雌虫触角刚毛很短,触角基节清晰可见;雌虫腹部背面黄色区域明显大于雄虫。【结论】亮腹釉小蜂为柑橘木虱体外寄生蜂,雌、雄成虫形态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梨小食心虫成虫行为节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梨小食心虫成虫行为节律,为开展梨小食心虫化学生态学研究及其综合治理奠定基础。【方法】在人工气候箱(温度(24±0.5)℃、相对湿度(70±10)%、光周期为15h光期和9h暗期)条件下,系统观测了梨小食心虫成虫羽化、交配及产卵行为节律。【结果】梨小食心虫成虫的羽化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主要发生在光期05:00-10:00这个时段,此时成虫的羽化数量占总羽化数量的90%以上,其中以05:00-06:00羽化率最高,与其他时段差异显著;成虫的求偶交配行为多发生在羽化后第3天,呈"一"字形交配,单次交配持续时间为11~35min,平均为22.07min,成虫交配活动主要发生在17:00-21:00,交配率超过90%;梨小食心虫雌成虫的产卵节律与其交配节律颇具相似性,其产卵活动也主要发生在17:00-21:00,该时段所产卵量达到总产卵量的87.43%,显著高于其他时段。【结论】梨小食心虫成虫的羽化、交配及产卵行为具明显的生物节律,其中羽化行为主要发生在上午05:00-10:00,交配和产卵行为主要发生在傍晚17:00-21:00。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温度对黑粪蚊(Scatopsesp.)交配行为和生殖力的影响,为黑粪蚊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室内人工气候箱的温度分别设置为15,18,21,24,27,30,33和36℃,用于饲养黑粪蚊,系统研究温度对黑粪蚊交配、产卵及成虫寿命等的影响。【结果】黑粪蚊求偶过程包括3个连续阶段。温度对黑粪蚊交配、产卵及成虫寿命等均有显著影响。温度低于21℃时,成虫交配前期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缩短;在21~36℃,成虫交配前期则随温度升高而逐渐延长;21℃时成虫交配前期最短。在15~24℃,成虫交配率随温度升高而提高,当温度高于24℃时,成虫交配率则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成虫交配持续时间随温度升高而缩短。24~30℃是黑粪蚊繁殖的最适温度。大于30℃或小于24℃时,成虫产卵量明显下降,孵化率显著降低,雌虫腹内遗留卵量增多。黑粪蚊成虫寿命和产卵前期均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缩短;在各个温度处理下,雄蚊的寿命均长于雌蚊。【结论】温度对黑粪蚊成虫的交配行为和生殖力影响显著,24~30℃是黑粪蚊繁殖的最适温度。  相似文献   

17.
花椒窄吉丁对寄主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及行为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明寄主挥发物对花椒窄吉丁的引诱或驱避作用,为研制和开发花椒窄吉丁植物源引诱剂或驱避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固相微萃取和GC-MS分析花椒健康植株和受花椒窄吉丁危害植株不同部位的主要挥发性化合物,并采用触角电位仪(EAG)和Y型嗅觉仪测定花椒窄吉丁对寄主植物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和行为反应。【结果】健康花椒叶片中主要含β-石竹烯(13.27%)、反式β-罗勒烯(16.82%)和α-罗勒烯(16.42%),嫩枝中主要含β-石竹烯(25.98%)、乙酸香叶酯(15.89%)和荜澄茄油烯(17.27%),韧皮部主要含(1R)-(+)-α-蒎烯(25.91%)和β-石竹烯(47.98%)。花椒受虫害后各部位的月桂烯、(1R)-(+)-柠檬烯和乙酸芳樟酯的相对含量均升高,β-石竹烯和乙酸香叶酯相对含量均降低;韧皮部有新的挥发物α-水芹烯等生成。11种挥发物均能引起花椒窄吉丁的触角电位(EAG)反应,且多数挥发物在100μg/μL时引起成虫的EAG反应最强,但β-蒎烯在10μg/μL时引起两性成虫最大的EAG反应绝对值,(1R)-(+)-柠檬烯、月桂烯在10μg/μL时引起雌虫最大的EAG反应绝对值,在100μg/μL时引起雄虫最大的EAG反应绝对值。11种挥发物中乙酸香叶酯、桉叶油醇、葎草烯引起花椒窄吉丁的EAG反应相对较弱。除α-水芹烯,两性成虫对挥发物的EAG反应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行为反应测定结果表明,(1R)-(+)-α-蒎烯在1μg/μL时对雌雄成虫均有显著地驱避作用,β-蒎烯在0.1μg/μL时对雄虫有显著地驱避作用,β-石竹烯在10μg/μL时对雌虫有显著驱避作用(P0.05)。0.1μg/μL的水芹烯、10和100μg/μL月桂烯、0.1和1μg/μL(1R)-(+)-柠檬烯对雄虫具有明显的引诱作用。0.1~10μg/μL乙酸芳樟酯对雌虫具有引诱作用,在100μg/μL时却表现出驱避作用。【结论】花椒受虫害后各部位挥发物的种类和相对含量发生改变,其中月桂烯、(1R)-(+)-柠檬烯和乙酸芳樟酯的相对含量明显升高,β-石竹烯、乙酸香叶酯的相对含量明显降低,并有新物质α-水芹烯等生成。0.1μg/μLα-水芹烯、10~100μg/μL月桂烯、0.1~1μg/μL(1R)-(+)-柠檬烯、0.1~10μg/μL乙酸芳樟酯对花椒窄吉丁具有引诱作用,1~100μg/μL(1R)-(+)-α-蒎烯、0.1μg/μLβ-蒎烯、10μg/μLβ-石竹烯对花椒窄吉丁具有驱避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地熊蜂访花行为及对番茄营养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深入分析熊蜂在新疆伊犁温室番茄上的授粉行为及对营养品质的影响,以地熊蜂为材料,观察地熊蜂日活动规律,测定其出巢温度、授粉温度、蜂群30 min内的出巢数及工作时间;分别对熊蜂授粉、座果灵蘸花授粉处理(对照)的番茄进行可溶性固形物、硬度、维生素C、还原糖、总酸及种子数等营养成分的测定,明确番茄储藏期间可溶性固形物、硬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地熊蜂出巢、授粉温度分别为8℃和9℃,日工作时间为10h,在13:00左右熊蜂的出巢数达到最大值;熊蜂授粉处理的番茄,其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硬度和种子数显著高于对照,呈极显著性差异(P<0.01);经回归方程预测,熊蜂授粉处理的果实储存时间比对照延长5.75 d,提高番茄的保质期和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茶细蛾雕绒茧蜂的交配行为,为其饲养、田间应用及对金纹细蛾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茶细蛾雕绒茧蜂羽化后,通过24h连续观察,记录雌雄蜂混合配对的日交配行为;通过雌雄蜂逐一配对试验,观察记录日交配行为及交配日龄、持续时间和次数。【结果】茶细蛾雕绒茧蜂羽化当天即可交配,在观察的24h内,每个时间段都有交配行为和雄蜂兴奋行为,且交配行为主要发生在白天。交配具有明显的节律性,交配高峰出现在上午09:00-11:00。雌雄交配时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单头雌蜂最高交配次数为4次,雄蜂为6次;平均交配次数分别为0.83和1.77次,平均寿命分别为2.30和3.23d。交配过程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交配前、交配和交配后,群体交配时极易出现争夺交配的现象。【结论】茶细蛾雕绒茧蜂的交配呈现一定的规律性,雄蜂是交配成功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20.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ocument the behavior of captive alpine musk deer and to determine if daily behavior patterns varied between females and males. From August 2002 to January 2003, focal sampling was used to observe 32 adult captive alpine musk deer (13 female and 19 male) at Xinglongshan Musk Deer Farm (XMDF), Xinglong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Gansu Province. Results indicated similar behavior patterns for males and females, with only two out of 12 recorded behaviors showing significant sex differences. In comparison to females, males rested for a longer duration and exhibited tail pasting more frequently. This study also provided the first recording of tail pasting by female musk de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