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水稻是喜温作物,热量资源是北方水稻早春育苗的关键问题,本文主要探讨北方寒地用苯板和稻壳在苗床下打垫层,为水稻高产培育壮苗提供基础。 处理情况:处理一是用10厘米厚苯板做隔离层;处理二是用28厘米厚稻壳做隔离层;对照是无隔离层常规做床,其它条件相同。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从TDR数据估算得到的液态水分量分析了内蒙古河套灌区土壤的冻融行进过程。根据液态水分量的变化,将冻土层区分为"完全冻结层"和"部分冻结层"。一方面,完全冻结层保持着0.05~0.1cm3cm-3的液态水分量垂直向下推进,而在其下方30~40cm厚的土壤为部分冻结土层,液态水分量出现了由0.1cm3cm-3到0.35~0.4cm3cm-3的剧烈变化,这部分土层随着时间的推移平行向下方推进的趋势。融解过程的速度要比冻结过程大得多。分析结果表明,部分冻结层在4月末到5月初,深度为70cm~90cm的剖面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3.
不同复合墙体结构对日光温室土壤热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土壤是高热容介质,其温度与热通量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不同墙体结构日光温室的蓄热保温性能差异。为探明不同复合墙体结构对日光温室土壤热特性的影响。[方法]本试验以砖土复合墙体结构(双24cm厚砖墙内夹50cm厚黄土)、砖煤复合墙体结构(双24cm厚砖墙内夹50cm厚煤渣)、砖苯复合墙体结构(37cm厚砖墙外贴10cm厚苯板)日光温室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冬季温室内夜温、典型天气下10cm深度处土温、同一温室不同土壤深度间的温度变化规律、同一深度不同温室间的温度变化规律、土壤温度与土壤热通量日变化规律等,初步评价了不同墙体结构日光温室的土壤热特性差异。[结果]砖土温室的土壤热稳定性和蓄热保温性能最好,而砖苯温室的隔热效果最好、白天接受太阳辐射后土壤升温最快。[结论]综合考虑,砖土复合墙体结构日光温室的土壤热特性较优,有利于作物维持较高的根系活力,在晋中地区的推广应用前景较好。  相似文献   

4.
为改善重庆农村建筑的热工性能,对混凝土砌块采用简单复合的方式复合秸秆草砖,形成草砖———混凝土 的两层复合秸秆墙砖.同时,在满足重庆农村建筑承重和稳定性要求的基础上,结合人工砌筑施工操作要求,确定 了复合秸秆墙砖的尺寸为:长190mm、宽55mm、厚190mm、混凝土层厚120mm、草砖层厚70mm.经热力学 仿真分析验证,这种复合墙砖砌筑的墙体能满足重庆居住建筑的节能要求.  相似文献   

5.
温室辣椒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栽培设施1.1栽培槽分为地上式和半地下式两种。地上式:框架选用24cm×10cm×5cm的标准红砖,槽内径为48cm,槽深20cm(地面上码4层砖),槽长6.5m,槽间距(内径)60cm。南北向延长,北高南低,底部倾斜度2~5度。槽底中间开一条宽20cm、深10cm的"U"型槽,在槽南端每两槽间挖一长、宽、深各30cm的小坑,以利排除过多积水。槽底及四壁铺0.1mm厚的双层薄膜与土壤隔离。  相似文献   

6.
微生物发酵床对猪舍大肠杆菌病原生物防治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调查微生物发酵床养猪基质垫层大肠杆菌及其毒素基因的数量分布变化动态,分析微生物发酵床对猪舍大肠杆菌的生物防治作用。【方法】分离不同使用时间、不同层次基质垫层的大肠杆菌,利用PCR特异性扩增UdiA基因来鉴定、检测大肠杆菌,并对大肠杆菌12种毒素基因进行多重PCR检测。构建大肠杆菌种群分布的动态模型,分析微生物发酵床对大肠杆菌病原的生防效果。【结果】从不同使用时间不同层次基质垫层分离鉴定出大肠杆菌419株,并从这些菌株中检测出59株携带毒素基因,毒素基因类型为8种。其中1个月基质垫层的毒素基因阳性检出率最高,为22.47%,其次是7个月基质垫料,为16.5%,最低的是9个月基质垫料,为4.23%。大肠杆菌在微生物发酵床基质垫层种群数量时间变化规律为: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种群数量逐步减少;种群数量空间变化规律为:表层(第1层0—10 cm) 和底层(第4层60—70 cm)分布量最大,第2层(20—30 cm)分布量最少。大肠杆菌毒素基因的分布规律与之类似。从构建的大肠杆菌种群分布动态模型可以看出,基质垫层第1层(y=169.67x-1.0137)和第3层(y=313.11x-2.1885)大肠杆菌种群数量随使用时间呈指数线性方程分布;第2层(y=0.1006x3-2.3733x2+16.094x-22.454)和第4层(y=0.3159 x3+6.0913x2-35.634x+79.513)大肠杆菌种群数量随使用时间呈一元三次方程分布,基质垫层能明显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基质垫层使用后期(第9个月)比使用初期(第1个月)大肠杆菌种群数量明显减少,降低幅度在67.45%—96.53%,说明微生物发酵床对猪舍大肠杆菌能起到显著的生物防治作用。【结论】微生物发酵床能抑制大肠杆菌特别是携带毒素基因大肠杆菌的生长,且对大肠杆菌的生防效果随使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相似文献   

7.
CO2作天然气地下储气库垫层气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羽非  曹琳  林涛 《油气储运》2006,25(3):12-14
用CO2作地下储气库垫层气,可以节省沉积资金,实现碳隔离储存及减少温室效应,是解决天然气工业发展和火力发电等产生环保问题的一个双赢研究项目.通过研究CO2的热力性质及其来源,提出了CO2作储库垫层气的可行性,确定了CO2作为垫层气的最佳热力学条件,为今后我国碳隔离储存和储气库建设运行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1两种温室的基本结构 砖混结构复合墙体日光温室是指后墙和山墙埔体主体为红砖和陶粒砖作为吸热、蓄热层,墙外同定10cm厚的聚苯板作为隔热层,后屋面由聚苯板铺设的日光温室。单质实心土墙温室是指后墙和山墙均为纯土建造,墙基5~6.5m、墙顶2.5m厚,后屋面由无滴多功能膜和两层:草帘铺设的目光温室。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盐渍化改良措施与农业措施相结合,对土壤剖面盐分和0~80 cm耕层脱盐效果,为实现重度盐渍化土壤的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新疆玛纳斯河流域重度盐渍化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3种改良方案(T1:农业改良措施、T2:根区隔离土壤盐分+农业改良措施、T3:暗管排水处理+农业改良措施),通过3年的大田试验,分析0~80 cm土壤剖面盐分分布与盐分含量变化。【结果】不同改良措施地下水埋深随着生育期的灌溉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规律,暗管排水措施对地下水埋深具有较好的调节效果;根区隔离、暗管排水措施与农业改良措施相结合均能够快速有效降低土壤盐分,根区隔离措施底层(40~80 cm)土壤脱盐效果较强,盐分含量降低了8.92 g/kg,暗管排水措施在表层(0~40 cm)土壤盐分含量降低了6.30 g/kg,具有较强的脱盐效果,农业改良措施在耕层(40~80 cm)土壤整体盐分含量降幅相对较低;结合3年的脱盐率变化来看,2016年脱盐率较低, 2017年研究区脱盐率大幅度提升,根区隔离措施、暗管排水措施耕层(0~80 cm)土壤平均脱盐率分别为63.30 %、52.47 %,明显高于农业改良措施脱盐率30.67%,2018年农业改良措施、根区隔离措施以及暗管排水措施在0~80 cm土层脱盐率分别为5.28 %、20.00 %、3.89 %。【结论】根区隔离、暗管排水工程措施结合农业改良措施,能够快速有效降低土壤盐分含量,改善重度盐渍化土壤。  相似文献   

10.
不同灌溉定额对枸杞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时域反射仪对不同灌溉定额下枸杞园土壤水分的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不同灌溉定额条件下土壤水分垂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枸杞园中土壤水分变化的深度一般在0~100cm,0~60cm土层变化尤为激烈,灌水量越大,变化越明显,100~180cm土层各处理土壤水分变化不明显;根据不同处理土壤水分运移规律,将0~180cm土层垂直分为4层,即活跃层(0~30cm)、次活跃层(30~60cm)、缓变层(60~100cm)和均稳层(100~180cm)。  相似文献   

11.
两种覆盖对公路路肩土壤含盐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滨海盐地区公路绿化中,表层覆盖是降低路肩土壤含盐量的重要途径。该试验历时2年,在2004年3月末,分别在国道庄林线大水塘~二道沟段选取35个点。5个点为无覆盖的CK,15个点用10 cm厚的稻草覆盖,另15个点覆盖10 cm厚的秸秆。利用电导法,测定在树木生长季节内(春、夏和秋),路肩表层0~20 cm和覆盖下0~20 cm土壤的含盐量,并监测了秸秆覆盖和稻草覆盖对营口国道庄林线路肩土壤含盐量变化。结果表明:两种覆盖对降低土壤盐分是有效的;稻草和秸秆的物质成分不同,导致两种覆盖的有效期不同。  相似文献   

12.
营口地区公路路肩土壤含盐量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电导率法对营口地区距海边不同距离的公路路肩的3层土壤进行含盐量测定,并且运用SPSS对其内在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8个样本点的192份土样的电导率值均小于2.0 ds/m,即该地区的公路路肩1 m深度内土壤属于非盐渍化土壤;公路路肩土壤总的含盐量跟距海边距离、海拔有较弱负相关,与边沟含盐量和地下水矿化度呈弱的正相关,与蒸降差在20 cm有一定的负相关关系;利用TM卫星遥感图像获得48个采样点距离海边距离,并进行路肩土壤和距海边距离相关性的研究,得到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3.
陕西渭北农田土壤盐碱化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陕西省渭北地区农田土壤的盐碱化空间分布和主要影响因素,为区域耕地资源合理利用和低产田改良提供理论支持,以渭河以北、渭北低山及两侧的黄土高原和台塬为研究中心,通过区域调查、田间采样及室内分析,获得渭北0~60cm土层的盐碱化数据及相对应的空间、土壤性质、地下水、作物产量数据,对土壤盐渍化程度的分布状况进行定量评价,结合GIS软件绘制不同土壤层次的盐碱化分布图,结果表明:渭北0~60cm农田土壤盐碱化主要以轻度盐土和非碱化土为主,分别占农田总面积的93.5%和95.4%,各土层盐碱量从上到下逐渐增加,40~60cm土层含盐量达2.06g/kg,含碱量达4.93g/kg。土壤含盐量和碱化度较高区域分布在临渭区、富平县和蒲城县交界区域(卤泊滩周边)及黄河、渭河、洛河交汇的大荔县部分区域(盐池洼周边),韩城市黄河沿岸区域含盐量也较高。渭北农田0~20cm土层含盐量受地下水因素的影响最为明显,贡献率为43.55%,其次为空间因素和土壤因素。20~40cm土层受土壤因素影响最为显著,贡献率达44.14%,空间、地下水、管理因素次之。40~60cm土层较20~40cm土层受土壤因素影响更为显著,贡献率为68.34%,管理、空间、地下水因素次之。  相似文献   

14.
微咸水灌溉及改良剂对土壤全盐量影响的模拟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取5因素多水平组合设计,利用4~5g/L微咸水进行灌溉,模拟1~20年灌溉微咸水的土壤全盐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0~5cm表层土壤全盐量明显高于其它各层,均在0.200%以上;5~20cm,20~40cm根层土壤全盐量最低;40~60cm土壤全盐量介于表层和根层之间。沸石作为石灰性土壤盐碱改良剂效果最好,比对照全盐量降低0.011~0.070个百分点。磷灰石效果最差,土壤全盐量比对照高近1倍。  相似文献   

15.
基于典范对应分析的甘肃引黄灌区土壤盐渍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甘肃引黄灌区耕地土壤全盐量(TS)、pH和盐分离子组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数量关系,并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程度以及对盐碱地类型、分布的影响。【方法】以兴电和景电两个典型灌区为研究取样区,样点布局既涵盖了上游新垦盐碱荒地、中游轻度盐渍化耕地、下游中重度盐渍化耕地和弃耕盐碱荒地,又兼顾了耕地土壤盐渍化类型(硫酸盐型、氯化物-硫酸盐型、硫酸盐-氯化物型)和程度(轻度、中度、重度)的差异。运用常规统计学方法研究了土壤TS、pH、盐分离子的剖面分布特征,运用典范对应分析方法(CCA)研究了土壤TS、pH与盐分离子含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及各土层TS、pH、盐分离子与研究对象前2个CCA排序轴的相关系数、特征值和解释方差。【结果】甘肃引黄灌区耕地土壤为轻度至重度盐化,0-40 cm土层含盐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40-80 cm土层含盐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剖面中的阳离子以Na+为主,阴离子以SO42-为主,土壤pH介于7.93-9.98之间。不同土层内,K+与HCO3-、Ca2+与Mg2+始终有较好的关联性,Na+与Cl-之间的关联性越往下层越强,SO42-与Na+之间主要是负相关,K+与Na+以及SO42-、Cl-、HCO3-之间的关联性不强。在0-100 cm全剖面上,pH的空间分布受HCO3-的影响较大,TS受Na+、Cl-、SO42-的影响较大。分层与全剖面的情况有所不同,0-20 cm土层内TS和pH的空间分布主要受控于SO42-含量,20-40cm土层内主要受控于Cl-和Na+含量,40-60 cm土层内受Ca2+、Mg2+、SO42-和HCO3-的共同影响,60-80 cm土层内Mg2+是主要影响因素,80-100 cm土层内主要受控于Mg2+和Cl-。CCA第1排序轴反映了TS的变化情况,第2轴反映了pH的变化情况,第1轴特征值在0.53-0.70,解释方差在38.7%-57.7%;第2轴特征值在0.36-0.64,解释方差在30.6%-44.7%。【结论】甘肃引黄灌区的盐渍化耕地中同时存在盐分表聚和底聚两个过程,上游新垦盐碱荒地和中游轻度盐渍化耕地以底聚为主,下游中重度盐渍化耕地和弃耕盐碱荒地以表聚为主。60-80 cm的泥质胶结砂层含盐量高达93.7 g•kg-1,对水盐运移和盐分离子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是造成灌区发生土壤次生盐渍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盐渍化耕地的钠质化现象只在重度次生盐渍化区发生,TS、Na+和SO42-是决定项目区盐碱地类型和分布的主要因素。典范对应分析通过箭头连线的长短、所处的象限、箭头之间的夹角以及与角符号间距离的远近等,在CCA二维排序图上可以直观地给出各盐分离子之间以及土壤TS、pH值与盐分离子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各土层TS、pH、盐分离子与研究对象前2个CCA排序轴的相关系数、特征值和解释方差等,来确定不同土层的主控因子和影响甘肃引黄灌区盐碱地类型和分布的主要因素,是一种更加科学的区域盐碱地特征及改良利用情况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灌溉方式、施肥方式对马铃薯产量及耕层土壤水溶性盐迁移的影响。[方法]通过田间试验和土壤检测,分析水溶性盐分在土壤中的移动规律。[结果]漫灌处理,4层土壤总水溶性盐总量从上到下依次递增,各层土壤水溶性盐量漫灌施肥处理均高于漫灌不施肥处理;滴灌的2个处理,0~60 cm水溶性盐总量从上到下依次递增,60~100 cm明显降低;土壤各层水溶性盐总量滴灌基施均高于滴灌追施;0~100 cm土层水溶性盐量滴灌基施高于漫灌基施。[结论]不同灌溉施肥方式以滴灌+追肥效益最高;漫灌土壤盐分从上向下淋溶明显,滴灌土壤盐分淋溶不充分,盐分在20~60 cm有积聚作用;同等条件下,施肥量越高土壤盐分残留量越大,土壤次生盐渍化与施肥量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不同改良措施下灌溉咸水的滨海粘重土壤水盐动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天津滨海地区利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灌溉咸水后土壤水盐的变化,结果表明,灌溉咸水后表层(0~20cm)土壤水升高,中层土壤(20~40cm)、下层土壤(40~60cm)含水量随灌溉后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灌溉咸水后表层土壤含盐量较高,而后逐渐降低,灌溉6个月降到低点后略有上升,中层土壤含盐量变化不大,下层土壤含盐量在后期有所上升;灌溉咸水后各层土壤pH值上升,采用改良技术与不采用改良技术都有同样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8.
蔬菜保护地土壤硝酸盐积累及盐分变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天津市部分区县菜田土壤的分析结果表明,温室、大棚内0~20cm、20~40cm土壤NO-3含量与全盐量的相关性分别达到极显著水平;而露地0~20cm土壤两者的相关性达显著水平,20~40cm土壤的相关性极差。从定点观测的结果可以看出,春季露地表层土壤(0~3cm)的全盐量明显高于大棚土壤,其它土层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19.
Salt stress can be alleviated by straw layer burial in the soil, but little is known of the appropriate form of the straw layer for optimal regulation of soil water and salinity because of the uncontrollability of field tests. Here, the following four straw forms with compaction thickness of 5 cm buried 40–45 deep were studied: no straw layer(CK), segmented straw(SL, 5 cm in length), straw pellet(SK), and straw powder(SF). The three straw forms(SL, SK and SF) significantly delayed the infiltration of irrigation water down the column profile by 71.20–134.3 h relative to CK and the migration velocity of the wetting front under SF was the slowest. It took longer for the wetting front to transcend SK than SL but shorter for it to reach the bottom of soil column after water crossed the straw layer. Compared with CK, the average volumetric water content in the 0–40 cm soil layer increased by 6.45% under SL, 1.77% under SK and 5.39% under SF. The desalination rates at the 0–40 and 0–100 cm soil layers increased by 5.85 and 3.76% under SL, 6.64 and 1.47% under SK and 5.97 and 4.82% under SF. However,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straw forms in the 0–40 cm soil layer. Furthermore, the salt leaching efficiency(SLE, g mm~(–1) h~(–1)) above the 40 cm layer under SL was 0.0097, being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under SF(0.0071) by 37.23%. Salt storage under SL, SK and SF in the 40–45 cm layer accounted for 4.50, 16.92 and 7.43% of total storage in the 1-m column profile. Cumulative evaporation under SL and SF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by 41.20 and 49.00%, with both treatments having the most significant inhibition of salt accumulation(resalinization rate being 36.06 and 47.15% lower than CK) in the 0–40 cm soil layer. In conclusion, the different forms of straw layers have desalting effects under high irrigation level(446 mm). In particular, SL and SF performed better than SK in promoting deep salt leaching and inhibiting salt accumulation on the soil surface. However, SL was simpler to implement and its SLE was higher. Therefore, the segmented 5 cm straw can be recommended as an optimum physical form for establishing a straw layer for managing saline soils for crop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20.
天津宁河地区设施土壤盐分特性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宁河不同地区不同年限设施栽培土壤盐分特性进行了多点取样及综合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设施土壤全盐含量有表聚现象,且均高于大田;1~2年设施土壤含盐量高,与其他处理之间显著差异,是新建棚室障碍的关键因素之一。全盐与EC值在0~20cm土层呈线性正相关,R2=0.9296。土壤硝酸盐随着种植年限延长逐渐累积。随着种植年限增加,土壤pH值呈降低趋势,随着土壤深度增加,pH值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