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安徽省16地市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简称“三化”)发展效率作为研究的起点和基础,利用协调度模型对“三化”协调度进行测度。研究发现,安徽省工业化效率存在严重的地区不平衡;农业现代化效率普遍较低;绝大部分地市存在“三化”发展低效且不协调的情况。选择农业发展的视角,利用Ologit模型,对“三化”高效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业现代化升级过程中以机械以及其他工业品投入为代表的农业机械化、农业工业化水平提升应该是“三化”高效协调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2.
茶陵县协调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茶陵县“三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茶陵县面临着土地供需矛盾更加严峻的形势。土地保护特别是耕地保护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双重任务、需求与供应的双重矛盾、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双重压力。通过对问题的深层次分析,提出茶陵县协调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3.
河南作为全国人口和农业大省,不能走传统的工业化城镇化道路,必须探索“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三化”协调发展是指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河南省实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作用、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通过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组建新型城镇体系、打造产业集聚区、加大先行先试和对外开放步伐、集约节约利用资源、自主创新和以人为本,保障“三化”协调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4.
科学分析和判断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态势是促进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对云南省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态势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下一步促进土地更好利用的策略,以期为土地利用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科学分析和判断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态势是促进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对云南省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态势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下一步促进土地更好利用的策略,以期为土地利用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程芳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18):203-205,214
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三化”互动的实现是关系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民富裕的重大问题.分析了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单独解决中西部城乡统筹的不足,在调研河南滑县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提出了中西部“三化”互动的路径,即土地流转,解放农村劳动力;村庄合并,节约土地;吸引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引资与引智并举.“三化”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需要整体有序推进,为保证“三化”实现互动,提出了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7.
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三化同步”发展是中国 “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本文采用1961-2009年世界206个国家的相关数据,运用计量模型分析经济发展与“三化”发展之间的关系,确定了“三化同步”的具体标准。研究结果显示,在同等GDP水平下,中国工业化程度高于发达国家,城镇化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农业投入水平低,土地和劳动生产率较低。中国要实现“三化同步”,必须优化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城镇化进程,走资源节约型城镇化道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8.
胡慧  胡武贤 《安徽农业科学》2013,(32):12750-12753
从经济、社会和生态3方面构建了珠海市土地利用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德尔菲法与变异系数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并运用了土地利用协调度模型,对2001~2010年珠海市土地利用效益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珠海市土地利用协调度值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从“极不协调”渐渐过渡到“比较协调”。该市土地利用各效益系统也都呈增长趋势,其中经济效益增幅最大,生态效益次之,社会效益增幅最小。  相似文献   

9.
曾好  董利民 《湖北农业科学》2014,(14):3456-3461
基于低碳背景下研究建立了一套武汉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依据武汉市2002~2011年统计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及模糊评判法对武汉市低碳背景下的土地集约利用度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障碍因子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武汉市集约利用度在0.5以上,处于一般集约水平,制约武汉市土地集约水平的最大因素是土地低碳水平,所以需要注意在土地利用过程中的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协调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路径及关键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寻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的路径,研究该路径中的关键问题。【方法】运用灰色系统GM(1,N)模型,分析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的驱动因素和影响因素。【结果】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驱动指数为负值,城镇化驱动指数最低,工业化驱动指数最高。【结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路径应以城镇化带动三化协调发展,并同农村社区建设相结合。在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过程中应加强城镇化与产业集聚协同;保持适当的土地流转速度,合理分配收益;循序渐进城镇化,保障农户权益;整合各类资金,破解资金瓶颈。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湖南省江华县为例,首先介绍了该县区域概况,然后分别对该县建成区、城郊及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模式进行探讨,以期通过土地集约与节约的研究,可为该县的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提供依据,进而为类似县域土地资源利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城镇土地是城镇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其利用水平的高低会给城镇带来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城镇土地的优化配置和集约利用是土地利用中的核心问题。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旺苍县土地集约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探索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方法,建立了适宜的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土地利用现状的研究以及影响集约利用水平因素的相关分析,并根据研究区域内建设用地利用的实际情况,定性和定量地对吉林省内全部县域建设用地进行集约利用水平分析,运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模型分析,得出影响吉林省县域范围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城乡建设用地人口密度、建设用地地均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用地地均地区生产总值、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消耗新增建设用地量和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消耗新增建设用地量等因素,对县域建设用地集约水平有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耗地下降率、地区生产总值与建设用地增长弹性系数和地区生产总值与城乡建设用地增长贡献度,对县域建设用地集约水平有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单位人口增长消耗新增城乡建设量、人口与城乡建设用地弹性系数和人口与城乡建设用地增长贡献度等因素,对县域建设用地集约水平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县(市)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硕  马兆华  赵梅  聂宜民 《现代农业科技》2010,(11):393-394,396
运用功能分析法、信息系统分析设计法,根据县(市)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的功能需求,结合.NET技术、ESRI的GIS组件产品(ArcGIS Engine,ArcSDE),提出了评价系统的设计方案,并开发实现了部分功能,以期为建设县(市)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系统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基于信息技术的县域耕地质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耕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资源,耕地数量的大小和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粮食安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耕地面积与质量变化对粮食安全构成了严峻挑战,开展县域耕地资源的质量评价己成为我国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在总结耕地质量评价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借助信息技术,对吴桥县耕地质量进行评价,为开展县域耕地资源的质量评价提供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李永宁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5):6565-6567
人力资本竞争力是县域综合竞争力潜在的主要来源和关键因素,提升县域人力资本竞争力对于优化县域资源配置,增强县域综合竞争力,实现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全面、健康的发展有着特别的意义。以江苏县域人力资本竞争力为视角,在建立县域人力资本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根据最新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江苏省的52个县、县级市(不含市辖区)的人力资本竞争力进行了客观的分析、比较和评价,发现了一些共性的、根本性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探寻土地利用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联性,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选取2011—2017年土地利用及社会经济等统计数据,构建基于产业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采用信息熵、结构变化率、偏差系数、单位产值占地率、Pearson相关系数等模型与指标,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现状与变化情况,并深入探析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曲周县作为处于工业化早中期过渡阶段的农业大县,其第一产业用地、第二产业分别主导土地利用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化,目前存在着土地利用供需矛盾日益尖锐、产业结构发展不均衡等问题;2)曲周县产业结构变化强度大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强度,土地利用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发展不同步、不协调,第一和第三产业用地的利用效率过低,土地利用集约度有待进一步提升,第二产业的发展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因此,曲周县应全面提升第一产业用地效率,推进第二产业高质量发展及其产业空间的集约利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合理安排第三产业、后备产业用地布局,同时加强土地利用政策和产业发展政策的衔接,促进二者共同优化。  相似文献   

18.
李黎黎  马振刚  马礼 《安徽农业科学》2012,(30):15003-15005
以康保县1993、2001、2008年土地数据为依据,分析了全县及其3个自然区的土地利用结构,明确了退耕还林还草的的空间差异性和土地资源配置的合理性,结合该区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黄金川  肖磊  孙贵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453-457,534
针对传统空间管治区划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土地建设适宜性评价作为县域空间管治分析的基本方法。以河南省郏县为例,以独立用地属性的地块为区划基本单元,以各地块单元在用地类型、生态保护、地形、基本农田保护、文物保护、地质条件、水源保护、基础设施控制要求、矿产资源开采等多方面的属性为依据,并以生产函数形式对各影响因素的评分进行综合评价,确定各空间单元的评分值,进而分级确定适宜建设区、限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3类空间管治分区。  相似文献   

20.
以广西武鸣县为例,利用相关分析方法,基于2000—2009年的建设用地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研究了建设用地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为今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武鸣县建设用地的增长与GDP的关系最为密切,其相关系数高达97.9%;建设用地的总体集约利用程度在不断提高,但农村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程度却在不断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