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本研究利用4株克鲁弗酵母菌(Saccharomyces kluyveri)进行28℃静止发酵培养72h,对其菌落增速、脂质含量及神经酰胺含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培养72h为发酵培养4株S.kluyveri菌的最佳菌落增速及脂质积累阶段,增速顺序为10955株1685株10847株1892株;发酵培养后10955株的脂质含量最高,而1892株最低;薄层层析显示极性脂质中含有神经酰胺、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胆碱、甘油三酯等功能性成分,且神经酰胺的含量为:10955株10847株1685株1892株,其中10955株中的神经酰胺含量最高,达到13.76%。  相似文献   

2.
鸡皮中功能性极性脂质成分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以鸡皮为原料,分析研究对鸡皮极性脂质的功能性成分,为提取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硅胶柱层析法分离总脂质中的中性和极性脂质,利用双向薄层层析法进行极性脂质成分鉴定,气相色谱法分析脂质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蛋鸡皮及肉鸡皮中脂质含量分别为31.8; 和40.5;,其中极性脂质分别占总脂质的1.8;和3.2;,主要是磷脂酰乙醇胺(脑磷脂PE),磷脂酰胆碱(卵磷脂PC),磷脂酰丝氨酸(PS), 鞘磷脂(SM)和磷脂酰肌醇(PI).总脂质的脂肪酸组成油酸(C18:1)含量最高,其次是棕榈酸(C16:0).蛋鸡皮的亚油酸(C18:2)含量高于肉鸡皮.极性脂质中主要的脂肪酸是C18:1,C18:2和C16:0,主要的甲基缩醛是十六二甲基缩醛和十八二甲基缩醛.[结论]肉鸡皮中极性脂质含量高于蛋鸡皮,主要由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丝氨酸、鞘磷脂和磷脂酰肌醇组成.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对梅花鹿的鹿茸腊片、鹿茸粉片、鹿茸血片和鹿角盘分别进行了孕酮、睾酮和雌二醇的检测。结果表明,鹿角盘中3种激素均含有,含量基本均衡;3种鹿茸片均未检出雌二醇;各组孕酮含量均高于睾酮含量;孕酮含量各组差异显著(P0.05),睾酮含量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鹿茸腊片中孕酮和睾酮含量均为最高;以上检测结果为鹿茸的食用和医用及鹿产品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采用乙醇加热纯化提取的方法,从大黄鱼鱼卵中提取磷脂,研究乙醇含量、料液比、浸提温度、浸提时间、浸提次数对磷脂提取率的影响,并用正交设计优化提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含量为92%、料液比1∶8、浸提温度45℃、浸提时间20 min、浸提3次,在该条件下产品的提取率可达47.73%.采用薄层层析法结合分光光度法分析测定大黄鱼鱼卵磷脂含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肌醇、神经鞘磷脂、溶血磷脂酰胆碱5种组分,相对含量分别为69.38%、4.14%、8.52%、7.24%、10.72%.  相似文献   

5.
石范 《特产研究》2014,(1):10-11
本试验对梅花鹿的鹿茸腊片、鹿茸粉片、鹿茸血片和鹿角盘分别进行了孕酮、睾酮和雌二醇的检测。结果表明,鹿角盘中3种激素均含有,含量基本均衡;3种鹿茸片均未检出雌二醇;各组孕酮含量均高于睾酮含量;孕酮含量各组差异显著(P〈0.05),睾酮含量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鹿茸腊片中孕酮和睾酮含量均为最高;以上检测结果为鹿茸的食用和医用及鹿产品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全面了解犏牛肉的营养价值,采用UPLC-MS/MS脂质组学技术对犏牛背最长肌的脂质组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从8个犏牛背最长肌样品中共检测到296种脂质分子类型,其中甘油三酯、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和鞘磷脂的种类及相对含量占比较高,分别为97种(44.91%)、52种(44.40%)、42种(44.91%)、...  相似文献   

7.
【目的】挖掘影响龙须菜品质和口感的代谢物质,对白皮和江屯青皮两种佛手瓜嫩梢进行代谢组分析。【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技术,对白皮和江屯青皮两种佛手瓜嫩梢进行代谢组学检测,采用MetaboAnalyst 5.0、SIMCA-P和Origin等软件对代谢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两种佛手瓜嫩梢间共筛选到135种差异代谢物,其中下调代谢物82个、上调53个;差异代谢物聚类法分析显示,芥子醛在白皮佛手瓜嫩梢中含量高,其次为松柏醇;在江屯青皮佛手瓜嫩梢中,检测差异代谢物溶血磷脂酰乙醇胺最高,其次为溶血磷脂酰胆碱;KEGG结果显示差异代谢物显著富集于5条代谢途径,分别为嘌呤代谢、亚油酸新陈代谢、类黄酮生物合成、次生代谢产物合成及α-亚麻酸代谢途径。【结论】江屯青皮佛手瓜嫩梢中的脂质、黄酮类、生物碱以及核苷酸类等物质含量高,特别是溶血磷脂酰乙醇胺、日当药黄素、腺嘌呤核苷三磷酸和阿魏酰亚精胺等。研究结果为解析江屯青皮龙须菜代谢组学的营养和药用选育价值及优质品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分析梅花鹿KGF基因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鹿茸生长不同阶段顶端茸皮组织的表达差异,以雄性梅花鹿茸皮组织为试验材料克隆梅花鹿KGF基因,并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KGF基因在梅花鹿鹿茸顶端不同生长阶段的茸皮组织中的表达量进行差异分析。结果表明:1)成功克隆获得梅花鹿KGF基因的完整编码区,全长为585 bp,共编码194个氨基酸;KGF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是具有跨膜结构的不稳定的亲水蛋白,其相对分子质量为22 489.17,理论等电点pI为9.35;二级结构以无规则卷曲为主;2)通过Blastp功能比对显示梅花鹿KGF基因与马鹿、白尾鹿、牛、野牛、山羊的相似性均在99%以上;3)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KGF基因的表达量在梅花鹿鹿茸前期与中期、前期与后期的顶端茸皮组织中差异显著(P<0.05),其在中期的表达量是前期的(2.158 5±0.014 1)倍,后期的表达量是前期的(1.728 5±0.225 3)倍;其表达量在中期与后期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本研究发现梅花鹿KGF基因在进化中的保守性较高,对鹿茸的生长发育与组织修复有重要作用,其在不同时期茸皮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存在差异。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索鹿茸生长的分子机理奠定基础,为哺乳动物的组织创伤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比较了提取鲫鱼卵的脂质和磷脂的三种方法.酶水解-乙醇法提取的脂质和磷脂的颜色较浅、得率较高,提取的磷脂主要成分为磷脂酰胆碱;正己烷-乙醇-丙酮法提取总磷脂、富含固醇的中性脂和含少量固醇类的中性脂,丙酮洗涤能有效地去除磷脂中的中性脂,特别是易溶于乙醇的固醇和三萜系醇,最低限度地使用有毒有机溶剂;而Bligh-Dyer提取总脂后液液萃取的经典方法提取脂质虽也较简便,但其大量使用有毒溶剂,安全性低.此外,甲醇单溶剂洗脱,紫外检测器在线检测进行的低压柱层析,分离正己烷-乙醇分提的磷脂,制备了较高纯度的磷脂酰胆碱和磷脂酰乙醇胺.  相似文献   

10.
鲫鱼卵中脂质提取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了提取鲫鱼卵的脂质和磷脂的三种方法.酶水解-乙醇法提取的脂质和磷脂的颜色较浅、得率较高,提取的磷脂主要成分为磷脂酰胆碱;正己烷-乙醇-丙酮法提取总磷脂、富含固醇的中性脂和含少量固醇类的中性脂,丙酮洗涤能有效地去除磷脂中的中性脂,特别是易溶于乙醇的固醇和三萜系醇,最低限度地使用有毒有机溶剂;而Bligh-Dyer提取总脂后液液萃取的经典方法提取脂质虽也较简便,但其大量使用有毒溶剂,安全性低.此外,甲醇单溶剂洗脱,紫外检测器在线检测进行的低压柱层析,分离正己烷-乙醇分提的磷脂,制备了较高纯度的磷脂酰胆碱和磷脂酰乙醇胺.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拜城油鸡及地方土鸡为实验材料,对鸡肉、鸡皮中的总脂质进行比较分析,分离中性和极性脂质并进行成分鉴定,为开发功能性脂质利用于预防医学、保健品及化妆品上的应用提供科学理论基础。【方法】氯仿-甲醇改良法提取总脂质、硅胶柱层析法分离总脂质中的中性和极性脂质、薄层层析法(TLC)进行极性脂质成分鉴定。【结果】拜城油鸡和地方土鸡鸡皮中脂质含量分别为44.07%和34.88%;两种鸡不同部位鸡肉、鸡皮总脂质含量分别为胸体肉5.66%和2.8%、胸体皮分别为42.65%和27.40%;双腿肉分别为14.29%和6.55%、皮为33.33%和19.06%;翅膀肉分别为4.24%和3.97%、皮分别为23.35%和16.63%;头部肉(包括脖子)分别为9.10%和6.19%、皮分别为28.84%和23.13%。拜城油鸡和地方土鸡鸡皮极性脂质含量分别占总脂质含量的3.83%和2.68%;TLC分析结果显示拜城油鸡和地方土鸡均检测出功能性极性脂质,主要是磷脂酰乙醇胺(脑磷脂PE),磷脂酰胆碱(卵磷脂PC),磷脂酰丝氨酸(PS),鞘磷脂(SM)和甘油三酯(TL)。【结论】拜城油鸡的肌肉和鸡皮的总脂质含量以及总脂质中极性脂质占的比例均高于地方土鸡;极性脂质的TLC分离鉴定结果表明,拜城油鸡鸡皮极性脂质至少含有四种功能性组分。  相似文献   

12.
采用无机基质盆栽,研究不同氮浓度水平(5、10、15和20 mmol·L-1) 对青花菜叶片膜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花菜叶片含有单半乳糖甘油二酯(MGDG) 、双半乳糖甘油二酯(DGDG) 、磷脂酰甘油(PG) 、硫代异鼠李糖甘油二酯(SQDG) 、磷脂酰胆碱(PC) 和磷脂酰乙醇胺(PE) 6种膜脂,同时检测出7种主要脂肪酸(C16:0、C16:2、C16:3、C18:0、C18:1、C18:2和C18:3) .MGDG和PC相对含量随氮浓度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并在氮浓度为15 mmol·L-1时达到最高;而DGDG相对含量却随氮浓度增加而显著降低.当氮浓度为20 mmol·L-1时,有利于PG和SQDG相对含量的提高,却显著降低了PE相对含量.增加氮浓度,有利于青花菜叶片总脂肪酸的积累,同时提高C16:0、C16:2和C18:3的相对含量.通过单膜脂的脂肪酸分析发现,MGDG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其中C18:3和C16:3为主要组分,增加氮浓度有利于MGDG中不饱和与饱和脂肪酸的比例提高.因此适度增加氮浓度水平有利于青花菜叶片中膜脂MGDG、PG、SQDG和Pc的合成及不饱和脂肪酸的积累,从而有利于叶片的光合作用及对环境适应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性腺的磷脂组成,对刺参性腺中的磷脂进行分离纯化,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以ChromolithPerformance-Si正相整体硅胶柱(100 mm×4.6 mm)为固定相,使用正己烷(含0.04%三乙胺)、异丙醇和13%乙酸为流动相进行三元梯度洗脱,流速为1.5 m L/min,柱温为25℃,整个洗脱程序仅需24 min,蒸发光检测器温度为45℃,雾化气(空气)流速为1.7 L/min,在此条件下,对所提取的磷脂酰乙醇胺(PE)、磷脂酰肌醇(PI)、磷脂酰丝氨酸(PS)、磷脂酰胆碱(PC)、鞘磷脂(SM)和溶血磷脂酰胆碱(LPC)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刺参性腺磷脂中PC含量最高,为4.637 g/kg,其次为PE和PS,分别为1.884、0.847 g/kg。研究表明,用此方法测定刺参性腺中的磷脂快速、准确,各磷脂组分分离良好,重复性高,对其他磷脂样品的测定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定性定量分析南极磷虾油中磷脂的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HPLC-ELSD)方法,为南极磷虾油中磷脂的开发利用提供技术参考.[方法]比较氨基固相萃取柱和硅胶固相萃取柱对南极磷虾油中磷脂富集效果的影响,并研究Zorbax Rx-Sil柱和Chromolith Performance-Si柱及流动相对磷脂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采用氨基固相萃取柱对南极磷虾油原液进行净化处理并富集磷脂,选用Chromolith Performance-Si柱,正己烷—异丙醇—乙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可定性定量分析南极磷虾油中的磷脂含量.南极磷虾油中主要含有磷脂酰乙醇胺(PE)、磷脂酰胆碱(PC)和溶血磷脂酰胆碱(LPC)3种磷脂.其中,PC含量最高,为28.73~38.52 g/100 g,占磷脂总含量的76.15%~92.22%;LPC含量为2.27~7.29 g/100 g,占磷脂总含量的5.41%~18.55%;PE含量最少,为0.30~2.69 g/100 g,占磷脂总含量的0.74%~7.36%.加标回收试验结果显示,3种磷脂的回收率在88.50%~109.49%,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10%.[结论]利用氨基固相萃取柱对南极磷虾油中磷脂进行纯化富集,具有良好的准确度和精密度,HPLC-ELSD可实现对南极磷虾油中磷脂的快速准确定性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5.
陈旭微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2):2361-2362
通过HPLC的二次操作,可将黄瓜子叶极性脂快速、经济地分离成各脂成分,并进一步分离成各分子种。通过第1次操作,黄瓜子叶极性脂被分离成各脂组分:单半乳糖二甘油脂(MGDG),双半乳糖二甘油酯(DGDG),磷脂酰乙醇胺(PE),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甘油(PG),磷脂酰肌醇(PI)和磷脂酸(PA)等;第2次经HPLC系统后,各脂组分被分离成C18∶3/C18∶3、C18∶2/C18∶3、C18∶2/C18∶2、C16∶0/C18∶3、C16∶0/C18∶2等分子种。  相似文献   

16.
为比较鸽蛋、鸡蛋、鸭蛋中卵磷脂营养成分高低,通过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方法对白羽王鸽、白卡奴鸽、深王鸽的蛋黄,以及鸡蛋蛋黄和鸭蛋蛋黄中卵磷脂含量及其主要成分含量进行了测定与分析,发现3种鸽蛋黄内的卵磷脂含量无明显差异,说明鸽蛋的卵磷脂营养含量基本相同。在与鸡蛋、鸭蛋的比较分析中,鸽蛋黄、鸡蛋黄和鸭蛋黄中的磷脂酰胆碱含量无显著性差异,鸽蛋黄中的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肌醇的含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鸡蛋黄和鸭蛋黄中的含量,而鸡蛋黄与鸭蛋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抗体高产(HP)、低产(LP)2个细胞培养过程进行研究发现,2个过程中脂类代谢差异明显。结果表明,HP中脂类干质量远大于LP过程,且其增速也较快,HP中最大脂类干质量达到(83.70±0.04)×10-9mg/cell,是LP的2.35倍;进一步通过细胞磷脂尼罗红荧光染色检测细胞磷脂含量发现,HP、LP细胞培养过程中细胞磷脂差异显著;随后对3种重要磷脂——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乙醇胺(PE)、磷脂酰丝氨酸(PS)的合成前体A(氯化胆碱)、B(乙醇胺)、C(丝氨酸)、D(胞苷)4种因子通过2水平全析因试验设计进行分析,发现组分A对细胞生长、抗体表达影响极显著(P0.01);最后通过正交试验对培养基中组分A进行浓度优化,以找出基础培养基和流加培养基中组分A的最适浓度。结果发现,基础培养基中组分A最优浓度为95.38 mg/L,流加培养基中最优浓度为189 mg/L;最终活细胞密度对时间累积积分(IVCC)达到79.16×109cells·d/L,提高了74.29%;抗体产量为2.04 g/L,增加了1.83倍;抗体比生成速率为34.07 mg/(109cells·d),提高了18.71%。基于脂类代谢分析,建立了高效经济的细胞培养过程,并为培养基的优化提供了依据,可为后续大规模单克隆抗体工业化生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究蜂毒对Sprague-Dawley (SD)大鼠机体内源性代谢的影响,采用LC-MS/MS技术分析了蜂毒对大鼠血清中代谢物及可能涉及的代谢通路的影响。选取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相同的SD大鼠,设置为蛰刺组(A组)、创伤组(B组)和对照组(C组)。对A、B两组大鼠分别进行蜜蜂蛰刺和针蛰刺处理,处理后10 min取血清进行LC-MS/MS分析。正负离子模式下,采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方法进行数学建模,并验证其稳定性。结果表明,蜇刺组、创伤组、对照组的两两之间受影响代谢物种类及数量均有显著差异,其中71种物质与蜂蛰相关,39种物质与蜂毒相关,24种物质与创伤相关。经进一步筛选,共得到与蜂毒相关的9个比较主要差异代谢物,分别为肉毒碱、溶血磷酯酸、溶血磷脂酰胆碱、乙酰肉毒碱、白介素20、亚油酸、溶血磷酯酰乙醇胺、鞘氨醇、溶血磷脂酰丝氨酸;以及4个受影响代谢通路,包括亚油酸代谢、神经鞘脂类代谢、甘油磷脂代谢、丙氨酸和天门冬氨酸代谢。蛰刺、创伤和蜂毒均对大鼠的内源性代谢产生一定影响,其中,与创伤相比,蜂毒影响相对更大。根据受影响代谢通路的生理作用,推测蜂毒对机体内源性代谢的影响主要涉及脂肪酸的代谢过程,具有重要的生理学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云南清甜香典型片烟和非典型碎烟间挥发性致香成分含量的差异,为研究云南清甜香烟叶风格特色关键致香成分和低次烟叶深加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2个云南清甜香典型片烟和9个非典型碎烟为原料,运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和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ATD-GC/MS)分别对2类烟叶的挥发性致香成分进行对比分析,并以典型片烟中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显著高于非典型碎烟作为分析目的,深入挖掘2类烟叶具有显著性差异的挥发性致香成分,并找出2种方法分析结果存在的规律性。【结果】运用GC/MS对所制备的11个烟叶样本挥发性致香成分进行检测分析,共鉴定出40种挥发性成分,包含17种酮类、10种醇类、4种醛类、5种杂环类、2种烯烃类、1种酸类和1种内酯类化合物,典型片烟的酮类和内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明显高于非典型碎烟;典型片烟有14种挥发性成分的相对含量显著高于非典型碎烟(P< 0.05,下同),分别是甲基庚烯酮、2-乙酰基呋喃、4-环戊烯-1, 3-二酮、β-大马酮、β-紫罗兰酮环氧化物、桉油烯醇、脱氢二氢-β-紫罗兰酮、3, 4-脱氢-β-紫罗兰酮、巨豆三烯酮的4个同分异构体、二氢猕猴桃内酯和3-羟基-β-二氢大马酮;通过ATD-GC/MS对2类烟叶样本设定的14种重要致香成分进行半定量对比分析,发现典型片烟的成分总含量明显高于各非典型碎烟,而β-大马酮、巨豆三烯酮的4个同分异构体、二氢猕猴桃内酯、3-羟基-β-二氢大马酮和3-氧代-α-紫罗兰醇这8种成分在典型片烟中的相对含量也显著高于非典型碎烟。2种分析方法存在含量显著性差异的致香成分中有7种致香成分一致,包括β-大马酮、巨豆三烯酮的4个同分异构体、二氢猕猴桃内酯和3-羟基-β-二氢大马酮。【结论】通过2种分析方法对云南清甜香典型片烟和非典型碎烟的挥发性致香成分进行对比研究,发现2类烟叶间部分挥发性致香成分存在显著性差异,且2种方法的分析结果存在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明花椒窄吉丁高发期寄主植物的不同品种间挥发物组分及相对含量,为进一步筛选花椒窄吉丁生物信息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固相微萃取法提取花椒窄吉丁高发期3种品种花椒(大红袍椒、凤椒、狮子头椒)果实挥发物,应用GC-MS技术分析其化学组分和相对含量。[结果]3种品种的花椒果实挥发物种类差异不大,但相对含量差异较大,主要为烯类、萜烯类、醇类和酯类化合物,d-柠檬烯在3种品种花椒果实挥发物中相对含量最高。大红袍椒中主要以烯类化合物为主,分别以d-柠檬烯(30.87%)、月桂烯(17.88%)和桧烯(14.11%)相对含量最高;凤椒中主要以烯类和酯类化合物为主,分别以d-柠檬烯(33.82%)、乙酸芳樟酯(20.99%)和桧烯(11.24%)相对含量最高;狮子头椒中主要以烯类化合物为主,分别以d-柠檬烯(32.21%)、月桂烯(19.60%)和桧烯(14.28%)相对含量最高。[结论]胡椒酮为大红袍椒果实挥发物的特有成分;2-甲基二十烷为凤椒果实挥发物的特有成分;杀那脱为狮子头椒果实挥发物的特有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