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湖北省耕地土壤肥料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针对湖北省耕地土壤肥料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分析指出了湖北省现有耕地和耕地土壤肥料方面的质量退化、利用管理不够合理等问题,提出了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合理利用管理耕地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农村城镇化对耕地的影响机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农村城镇化对我国耕地的数量、质量和利用方式等方面带来的变化.指出因为农村城镇化建设直接占用耕地、土地规划与管理不当、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等导致了耕地数量的直接减少;因粗放和掠夺式经营引起耕地退化、工业和生活污染严重降低土壤肥力、水土保护不力致使耕地受到严重破坏等导致了耕地的质量下降;与此同时,耕地的利用方式也由粗放利用向集约利用转变,由小块利用向规模利用转变.  相似文献   

3.
耕地是农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我国耕地总量有限 ,人均数量少 ,总体质量较低 ,在耕地数量迅速减少的情况下 ,质量亦有下降趋势。而我国人口却有增无减 ,因而耕地的可持续利用就成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动态保持耕地数量 ,合理利用耕地 ,提高耕地质量 ,改善耕地生态条件 ,减少退化污染是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耕地是社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基础资源之一,耕地质量管理不仅包括中低产耕地的培育、高产耕地的保育以及退化耕地的修复,还应通过科学安排耕地空间布局,合理优化耕地利用结构,同时构建覆盖全域的耕地质量等级变化监测体系,指导区域尺度耕地质量的综合管理。  相似文献   

5.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地使用年限的延长,农地土壤质量逐年退化,如何改良利用耕地土壤直接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分析了黑龙江省北部地区目前耕地土壤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阐述了提高土壤肥力、保护耕地质量的有效措施及对受损地土壤进行改良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黑河地区耕地土壤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良利用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和土地使用年限的增加,农用耕地土壤有逐年退化的趋势,已成为未来农业持续发展的障碍。土壤质量变化与生态环境影响和经营管理水平密切相关,如何改良利用耕地土壤将直接关系到农业发展方向。以黑龙江省黑河地区为例,分析了黑河地区目前农用耕地土壤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提高土壤肥力,保护耕地质量的有效措施和对受损土壤改良利用的途径和管理办法,保证本地区耕地土壤资源为子孙后代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7.
耕地土壤监测是科学利用耕地资源,建设可持续农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开展耕地土壤监测不仅能及时了解耕地质量动态变化趋势,还可以为评价耕地质量,制定耕地质量管理的政策措施提供技术支撑。试验目的在于查清昭阳区耕地基础生产能力、土壤肥力、土壤环境状况和土壤障碍因素,分析研究耕地退化原因,为国家粮食安全发展规划、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农业结构调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依据1996—2007年宁夏永宁县土地利用数据,采用转移矩阵、逻辑预测、占补平衡等方法,对永宁县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变化、基本农田保护需求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永宁县土地利用特点提出合理保护及利用耕地和基本农田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利用2000~2014年统计数据,分析了宁夏近15 a来的耕地动态变化特征,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影响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将驱动因子作为输入数据,构建了预测耕地资源变化趋势的BP神经网络,并开展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宁夏耕地资源变化经历了增加—迅速减少—波动增长—迅速增长4个阶段,人均耕地经历了迅速减少—缓慢减少—迅速增加3个阶段;其中,2002~2004年和2010~2012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度K0,2003年动态度最小(K=-7.673%),2005~2010年和2012~2014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度K0,2014年动态度最大(K=11.424%);宁夏耕地资源主要驱动因子概括为农业发展、经济发展及退耕还林,经济发展对耕地产生巨大压力,而农业科技进步某种程度减小了人口对耕地的压力,退耕还林也是宁夏耕地减少的重要原因,三者相互作用共同对宁夏耕地产生影响;预测宁夏耕地资源的BP神经网络模型为3层(3×16×1),对2011~2014年的耕地资源预测取得较好效果,最小误差仅为376 hm~2。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由于我国农业采用高投入高产出的模式,耕地长期高强度、超负荷利用,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耕地质量退化,粮食产量和农产品品质受到威胁。加上化肥、农药等农资产品过量、低效利用以及工业三废无序排放,导致农田土壤综合质量退化,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综合治理势在必行。健康的土壤能维持多样化的土壤生物群落,这些生物群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耕地是“人类-环境”关系的纽带和桥梁,也是农业土地系统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掌握耕地格局时空动态变化过程和差异,有利于促进耕地合理利用的调整优化,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性和集约化利用。【方法】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综合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扩展程度综合指数、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地理计量模型,研究分析1998-2009年浙江安吉耕地格局动态变化的过程与差异。【结果】该区域耕地动态变化过程复杂,水田与旱地是该区域发生转出的主要地类,从转移类型来看,多转移为林地、城镇用地与园地;从转移过程来看,2003-2009年较1998-2003年更加缓和平稳,基本没有发生较为剧烈的变动;2003-2009年,转入为耕地的地类极为单一,转移面积有限,各地类在数量和空间分布上较1998-2003年期间都趋于更加稳定;2003-2009年的耕地变化活跃度要低于1998-2003年,表明2003年以后区域耕地在利用程度与广度方面更加缓和平稳。【结论】区域产业结构和用地政策调整直接影响着耕地格局动态变化的过程和特点,本研究提出的分析方法能快速、客观反映区域耕地的动态变化过程和差异特征,为耕地时空演变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广西耕地质量现状分析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对广西耕地数量与质量现状进行了概述,从人地矛盾突出、耕地资源重用轻养、土壤污染严重、农田撂荒与农业结构调整、耕地占优补劣、耕地补充重开发轻整理等方面分析了广西耕地质量降低的原因,并提出了将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科学用肥用地,提高政策保障能力、科学配置耕地资源,完善耕地征用机制、增加高产田(地)征用成本,依靠科技开展耕地整理、加大中低产田改造整治力度等措施,以提高广西耕地质量,保障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3.
为揭示近年来四川省盆周山区土地利用状况和演变特征,以雅安市荥经县为例,基于两期TM遥感影像数据,运用GIS技术及土地利用分析的相关指标,分析1990-2015年该地区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荥经县以林地为主的土地利用结构并未改变,且林地面积呈增加趋势;建设用地面积显著增加,以严道镇为主向周边乡镇扩张;耕地因建设用地占用和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明显减少;土地利用程度尚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4.
以〈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标准〉、〈广西中低产田调查与指标评价(耕地质量建设)实施方案〉为依据,对柳州市耕地地力等级及中低产田(地)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柳州市耕地地力分为9个等级,以3~9级为主,其中1、2等耕地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3.83%,是柳州市粮食及蔬菜的重要产区;3~9等耕地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96.17%,是柳州市粮食、甘蔗、桑蚕、水果等作物主要产区,也是中低产田(地)主要分布区.针对柳州市中低产田(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提出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工程、严格耕地质量监测和管理制度、大力推广耕地质量提升关键技术等改良建议,以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张敏  魏兴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9):2687-2688,2766
以东营市为例,分析了城市化过程对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东营市的城市化水平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土地利用格局主要以耕地的减少、居民地和园地的增加为主要特点.关联分析表明,城市化水平与耕地、园地、居民地、水域的关联程度极显著(0.01水平),并呈线性回归关系.同时进一步提出了东营市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6.
张昕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1):177-179
以辽宁鞍山为研究对象,基于农用地分等评价成果,采用实地调查与统计分析的方法,划定耕地质量等别渐变类型,监测渐变耕地质量等别变化情况,分析耕地质量等别和产能变化趋势及主要原因。研究表明,鞍山耕地质量总体呈现下滑趋势,耕地质量两极分化严重,引起耕地产能不同程度的变化。根据不同渐变类型的特点,提出不同区域耕地质量建设的措施,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实现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Soil water is strongly affected by land use/cover in the Loess Plateau in China. Water stored in thick loessal soil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sources regulating vegetation growth. However, soil water in the deep loess profile, which is critical for maintaining the function of the “soil water pool” is rarely studied because deep profile soil samples are difficult to collect. In this study, four experimental plots were established in 2005 to represent different farming systems on the Changwu Tableland: fallow land, fertilized cropland, unfertilized cropland, and continuous alfalfa. The soil water content in the 15-m-deep loess profiles was monitored continuously from 2007 to 2012 with the neutron probe techniqu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emporal variations in soil water profiles differed among the four farming systems. Under fallow land, the soil water content increased gradually over time, first in the surface layers and later in the deep soil layers. In contrast, the soil water content decreased gradually under continuous alfalfa. The distributions of soil water in deep soil layers under both fertilized and unfertilized cropland were relatively stable over time. Thus farming system significantly affected soil water content. Seven years after the start of the experiment, the soil water contents in the 15-m-deep profiles averaged 23.4% under fallow land, 20.3% under fertilized cropland, 21.6% under unfertilized cropland, and 16.0% under continuous alfalfa. Compared to measurements at the start of the experiment, both fallow land and unfertilized cropland increased soil water storage in the 15-m loess profiles. In contrast, continuous alfalfa reduced soil water storage. Fertilized cropland has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soil water storage.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deep soil water can be replenished under the fallow and unfertilized farming systems. Dry soil layers (i.e., those which have soil water content less than the stable field water capacity) in the subsoil of the Changwu Tableland region can be classified as either temporary dry soil layers or persistent dry soil layers. Temporary dry soil layers, which typically form under annual crops, often disappear during wet years. Persistent dry soil layers generally develop under perennial vegetation. Even after removing the vegetation, persistent dry soil layers remain for several decades. This study provides information useful for the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soil water resources in the Loess Tableland.  相似文献   

18.
利用闽侯县耕地地力样区调查资料和改进的耕地分等成果,进行闽侯县耕地等级折算系数研究.结果表明,闽侯县及其因素指标区耕地利用等指数与农作物年标准粮产量关系拟合的最佳模型是对数函数模型,其拟合效果最好,均达极显著水平(r=0.969-0.870).全县及丘陵山地、山间盆地和沿海平原区最高和最低质量耕地折抵系数分别为4.94、5.22、3.64和1.60.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耕地利用强度评价方法的县域休耕适用性,以曲周县为例,对比基于种植强度、农业投入产出、土地集约利用、土地利用时序性的4种耕地利用强度评价体系。结果表明:1)基于土地利用时序性和基于投入产出的耕地利用强度评价方法对曲周休耕的适用性较好,可从宏观层面辅助区域休耕决策;2)基于种植强度和基于土地集约利用的耕地利用强度评价结果与曲周县耕地利用特征较为不符,不宜应用于曲周县休耕。4种评价方法均是对区域耕地利用强度的宏观评价,若从微观层面评价耕地利用强度,制定具体休耕措施需引入地块尺度的区分不同耕作方式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以内蒙古达茂旗为研究区,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变化动态度的计量,采用模型模拟生态系统服务碳固定、土壤保持功能的方法,分析2000—2015年该旗碳固定和土壤保持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草地、未利用地和耕地是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16年间,草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林地面积明显增加,耕地面积显著减少。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主要是从耕地向草地、从草地向建设用地转移。2000—2015年,全旗碳固定量从183.25万t减少到181.65万t,土壤保持量从170.58万t减少到107.32万t,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研究区草地质量的降低使得单位面积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减少。各土地利用类型提供的碳固定和土壤保持均表现为草地 > 耕地 > 未利用地 > 建设用地 > 灌木林 > 林地 > 盐碱地 > 水域 > 沙漠。综上,在今后的生态治理中,应考虑在扩大草地面积、保护农田的基础上,适度利用草地、农田等生产生活用地,提高草地质量,科学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保障生态系统良性演化,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