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清时期汉江上游洪涝灾害与环境变化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汉江上游洪涝灾害史料的记载,统计出明清时期(公元1368-1912年)洪涝灾害发生频率,对洪涝灾害与气候变化及生态环境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明清时期洪涝灾害具有一定的波动性,但总体上呈现增加的趋势,19世纪以来是洪涝灾害的高发期,112 a间共发生85次,平均1.32 a发生一次。与气候变化相对应,洪涝灾害多发生在气候冷期和冷暖波动的不稳定时期;受东亚季风气候的影响,汉江上游洪涝灾害多发生在夏季和秋季;气候变化是区域洪涝灾害多发的主导因素,但区域自然环境状况的恶化加剧了灾害发生的频次。洪涝灾害的频发影响区域水环境和植被状况,同时也导致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和水土流失,又进一步加剧了生态环境的退化。  相似文献   

2.
汉江上游安康段是陕西省洪涝灾害多发区,洪涝灾害给当地带来巨大损失。通过对汉江上游安康段明清时期(1368—1912年)洪涝灾害历史资料的整理分析,借助Matlab、Excel软件,研究该区域洪涝灾害的等级、时间规律等特征。结果表明:汉江上游安康段1368—1912年洪涝灾害可分为一级轻度、二级中度、三级重度和四级特大洪涝灾害,且以一级轻度洪涝灾害和二级中度洪涝灾害为主;该区域544年中发生洪涝灾害57次,平均每9.5年发生1次且阶段性特征明显;明清时期该区域洪涝灾害的发生集中于夏秋季节;汉江上游安康段该时期洪涝灾害的发生还有明显周期特征。  相似文献   

3.
根据现代灾害学理论,灾害事件在灾情方面的轻重差别是评估灾害等级的基本依据。采用农业灾害灾度等级量化方法对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正史资料中的灾害史料进行定量分析。研究了农业灾害的区域分布特征、农业灾害的年内季节分布特征、农业灾害在年际间的规律性和重大农业灾年等问题,认为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灾害年内发生频次差距缩小,农业灾害在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季节之间的差距大大减小,出现季节分布的均衡化趋势。春季农业灾害的发生频次增幅较大,夏秋两季农业灾害频繁发生,冬季农业灾害的发生频次显著增加。江南、山西、山东成为三大农业重灾区。江南地区是农业灾害频繁发生的重灾区。山东、山西农业区与江南农业区一起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灾害频繁发生、危害严重的农业重灾区,形成了农业灾害区域分布的新格局。农业灾害在年际间出现七个多发期。总计魏晋南北朝时期中等以上农业灾年出现291次,在本时期360年时间中占81%。其中中等灾年166次,重灾年107次,特重灾年18次。  相似文献   

4.
PY21断层位于番禺地区东南部,走向EW向,平面延伸近57km,最大垂直断距500m,最大水平断距400m,是具有同沉积性质的反向正断层。运用断层活动速率法分析研究了PY21断层的活动性,并结合经过PY21断层的连井剖面综合研究PY21断层分别在活动强和弱的情况下对沉积的控制作用。PY21断层在珠江组上段和韩江组地层沉积时期活动强;在珠江组下段和粤海组地层沉积时期活动弱。当断层活动弱,沉积物迅速将下降盘产生的较小可容纳空间充填满,然后继续在上升盘沉积,断层上下盘地层厚度差异小,沉积相带连续,并延伸远;当断层活动强时,沉积物大部分沉积在下降盘产生的可容纳空间内,断层上下盘地层厚度差异大,沉积相带变化明显,断层的活动对沉积的阻挡作用明显。这为研究反向同沉积断层对沉积作用的影响提供一个良好的例证。  相似文献   

5.
应用井震结合技术对大庆长垣油田储层构造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断层的分布认识更加细致。断层附近局部区域剩余油仍相对富集,是进一步挖潜的重点。对断层边部剩余油潜力进行了评估,明确了影响断层边部剩余油富集程度的影响因素;利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分析了断层边部储层动用情况,断层上下盘对采出程度没有影响,剩余油潜力主要分布在非主力油层中,断距大的断层附近剩余油更为富集。在井震结合三维精细地质研究成果基础上,优选潜力区域、找准剩余油富集部位,对大斜度井井轨迹进行优化设计,近年来已设计投产42口大斜度井,取得了很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6.
赵斌  李云鹏  田静  王芝银 《油气储运》2012,31(3):211-214,218,247
以适于建造地下含水层储气库的某区地质资料为背景,采用气水二相渗流理论及数值模拟方法,对含水层储气库在注采气过程中储层平均压力和气泡体积的变化特征,以及储层构造特征、储层非均质性、注采方案对注气效果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含水层储气库注采过程中存在压力相移现象;对于储层岩性特征为层状分布的含水层,应分层注采和分层管理;用泡沫作为气驱前缘可提高严重非均质性单一储层气体的波及效率;在注气过程中应注意利用重力排驱机理,采用合理的注气工作制度有利于储气量的提高;储集层在断层或断层与断层交接的部位是发生气体泄漏的危险区域。  相似文献   

7.
海中凹陷东区断裂切割复杂,层位和断层闭合困难。依据区域构造应力场与区域断裂走向的匹配关系,从断裂识别入手,对地震资料进行保边滤波处理,提取等时相干切片,对F2断层进行识别。依据平衡剖面原理,逐层回剥,反演各时期的构造变化,F1断层形成时期晚于F2断层;在平面上,F2断层东段与F1断层呈低角度切割,近平行切割;在剖面上,F1断层、F2断层倾向相反,形成"X"型断裂。上述方法解决了研究区层位闭合困难的问题,迂回追踪的层位解释可靠,断裂组合合理,扩大了圈闭规模,具有较大的勘探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陈鲁皖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5):12338-12340
西部地区各种地质灾害频发,活断层是引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以海原活动断裂带为研究对象,采用ArcGIS的ArcObjects组件技术,用模糊综合评价数学方法和层次分析技术构建了评价预测模型,运用西部地区活断层数据库中各项活断层数据研究海原活动断裂带对其周边的影响,并对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评价和预测。  相似文献   

9.
程志文 《农村科技》2007,(10):35-36
一、预测预报 在蝗虫区域定时定点取样调查,准确预报蝗害的发生时间、种类、数量、危害程度,提出最佳防治时期是控制蝗害的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历史时期,江西地区是华南虎的主要栖息地之一。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强和自然环境的变迁,人虎关系在明清时期表现得异常紧张,“虎患”问题成为地方政府头疼的灾害之一。以往学者在研究江西虎惠时,只是单方面强调人类无休止的开发活动压迫了虎的生存空间,最终导致虎患的发生。事实上,一些经济、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也是虎患高发地。究其原因,乃为战乱、灾荒导致人口锐减、社会残破和田地荒芜,次生林在战乱、灾荒之后得到恢复并成为战后较长一段时间内的主要植被,为虎提供了广阔的栖身之所,从而诱发了群虎入城袭击人类的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1.
银杏的起源与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阐述了银杏起源的地质时期、银杏的演化过程,以及银杏在植物科学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新农业》2013,(8):53
农民专业合作社近年来发展迅速,虽然我国合作社起步较慢,但合作思想却由来已久。早在辛亥革命时期,合作经济思想就传入我国,实践活动也随之展开。民国年间、大革命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农民合作社逐渐蔓延发展。建国后,党中央对农村合作社非常重视,把合作社看作是农民走  相似文献   

13.
两晋时期雹灾、霜雪等农业灾害频繁发生,造成了严重危害。基于《晋书》所载史料及相关文献,本文系统梳理和统计了两晋时期农业雹灾冻害的发生特点和分布规律,并总结了其主要成因和灾害影响范围。研究发现,农业雹灾冻害的发生在季节上以夏、秋两季为主;在年份上主要集中在西晋武帝、西晋惠帝和东晋安帝三个时期;在受灾地点上以司州为最严重;在波及范围上以太康二年(281)涉及34个地区为最广。以上农业灾害的发生,与当时气候间歇变化和频繁战争有着深刻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各种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及统计分析,利用最小二乘法、小波分析和空间Kriging插值等方法,对秦汉时期(221BC220AD)共441年疫灾的等级、发生频率、时空分布、成因等进行了相应的研究。结果表明,秦汉时期,共记载疫灾66次,平均6.68年发生1次。其中,疫灾以中度疫灾为主,占疫灾总数的40.9%;其次是特大疫灾和轻度疫灾,分别占疫灾总数的27.3%和22.7%;大疫灾发生的频率较低,占疫灾总数的9.1%。疫灾在8年时间尺度上显示出较强的周期性。在空间分布上,北方地区疫灾次数明显多于南方地区。疫灾发生的频率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并且随着时间的发展,在波动中有上升的趋势,东汉后期是秦汉时期疫灾发生频率最高的时期。秦汉时期发生疫灾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化,其他灾害相伴而生,战争、社会动乱等。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各种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及统计分析,利用最小二乘法、小波分析和空间Kriging插值等方法,对秦汉时期(221BC~220AD)共441年疫灾的等级、发生频率、时空分布、成因等进行了相应的研究。结果表明,秦汉时期,共记载疫灾66次,平均6.68年发生1次。其中,疫灾以中度疫灾为主,占疫灾总数的40.9%;其次是特大疫灾和轻度疫灾,分别占疫灾总数的27.3%和22.7%;大疫灾发生的频率较低,占疫灾总数的9.1%。疫灾在8年时间尺度上显示出较强的周期性。在空间分布上,北方地区疫灾次数明显多于南方地区。疫灾发生的频率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并且随着时间的发展,在波动中有上升的趋势,东汉后期是秦汉时期疫灾发生频率最高的时期。秦汉时期发生疫灾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化,其他灾害相伴而生,战争、社会动乱等。  相似文献   

16.
玄参根腐病发生时期与规律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重庆市南川气候条件下,玄参根腐病发生时期,4—5月为发病初期;6—7月为发病盛期;8—9月为玄参大量开花结果期,病害逐渐减少;10—11月只零星发生根腐病。通过调查研究,掌握了玄参根腐病的发生时间与规律,可采取综合防治技术,为提高玄参产量和质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西辽河上游地区夏家店文化时期浮选结果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自2012年开始,以西辽河上游地区为研究对象,在考古调查的过程中,利用剖面采样法,在20个夏家店文化遗址系统采集浮选样品55份,其中,在9个遗址采集夏家店下层文化浮选样品共计24份;12个遗址采集夏家店上层文化浮选样品共计31份,共计出土炭化植物种子26073粒。通过区域性的浮选工作,初步厘清了西辽河上游地区夏家店文化时期的农业状况。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先民以发达的农业活动为主要的生产方式。夏家店上层文化时期,农业活动有所收缩。不同区域先民的生产方式可能发生了分异。南部地区依然延续了前期的农业活动方式,但农业水平有所下降;西部地区主要的生产方式可能转变为以牧业活动为主。农业活动的收缩可能导致了遗址分布的离散化。而牧业活动的发展促使人类在更寒冷的区域定居。  相似文献   

18.
南瓜白粉病药剂防治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2001~2004年大田调查和两年药剂筛选试验得出,南瓜白粉病发生不但与气象条件有关,还与作物生育时期有关,在作物坐果前不发生,作物坐果后遇到适宜气象条件才大发生,同时该病发生速度非常快,药剂在发病前或初发生期防治有一定效果,但在发病中后期防治无效,因此,最佳防治时期应是南瓜白粉病发生前(即南瓜坐果后遇到气温16~24℃,多阵雨天气出现时)和病害初发生期(叶面上初见病斑时)。防治药剂:病害发生前采用达科宁、甲基托布津和粉锈宁茎叶喷雾;病害初发期采用达科宁、特谱唑、好立克、菌克毒克和世高茎叶喷雾。注重交替使用农药。  相似文献   

19.
A井区是由B断层和近北东向的C断层夹持的小断块。该断块以前一直归属于D区块进行开发,2015年通过井震结合重新落实构造,该断块仍处在大洼断层上升盘,与E油田主体同属一块。构造重新落实后,结合新建储层二次解释,该井区含油面积增至0.5km2,地质储量增至158×104 t。以前井区内共有9口油井,累计产油39.71×104 t ,采出程度较低(为25.1%);井区仅有的3口注水井均位于断块边部,注采井网不完善,区块整体水淹程度较低,部分区域未水淹。针对上述问题,通过精细油藏地质体研究、精细量化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及分层系开发井网优化部署研究,一次部署调整油井14口、注水井12口。在中东部区域优先实施直井2口,日产能力较高达(23.9t ),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为该井区分层系规模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以萨尔图油田萨尔图、葡萄花、高台子油层为研究对象,运用测井、地震资料识别小断层,分析小断层的力学形成机制,研究"一井多断"小断层的分布特征,为油田开发提供指导。研究表明:小断层处地震反射波同相轴发生细微错开、分叉、合并等现象;裂缝的产生是形成断层的前提和基础,小断层的形成受构造应力和岩体力学因素影响;小断层内各断点间距离相差不大,小断层在纵向上断距的相差较小;小断层在平面上主要分布于断层带的内部和边部,呈成带性;纵向上与大断层成组出现,呈派生性;构造应力是小断层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