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铆钉菇菌丝体液体培养条件及产胞外多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食用菌液体培养和胞外多糖的研究提供基础。[方法]研究铆钉菇菌丝体的最佳液体培养条件,并对其产胞外多糖的情况进行测定。[结果]铆钉菇菌丝体深层发酵适宜的培养基组成为:蔗糖20 g/L、酵母浸膏2 g/L、K2HPO40.5 g/L、MgSO40.5g/L、Vc 0.001 g/L,适宜培养温度28℃,pH值7.0。铆钉菇菌丝体液体培养7 d,菌丝体干重为28.0 g/L,胞外多糖产量为3.27 g/L。[结论]铆钉菇菌丝体液体培养可很好地生长,并产生较多的胞外多糖。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松茸菌丝体在浜田、BM、MMN、PDA、麦芽汁、松针浸汁6种外生菌根菌培养基中的生长繁殖状况。结果显示:松茸菌丝体在固体平板上25℃静置培养,形成典型的草帽形菌落,在浜田培养基和麦芽浸汁培养基中菌落直径扩增最快,呈线性增长,培养30d的菌落直径分别可达34.07mm和32.15mm,平均日生产量分别为1.07mm和1.01mm。松茸菌丝体在MMN液体培养基中积累生物量最多,达5.1240g/100mL;其次为麦芽汁培养基,积累生物量为4.4810g/100mL。松茸在松针浸汁培养基中生长最慢。遮光与见光培养,菌丝体重量差异不明显,表明松茸菌丝的生长对光照不敏感。  相似文献   

3.
[目的]筛选适宜玉蕈菌丝体生长的液体培养基。[目的]以菌丝体生物量为主要指标,采用单因素方法筛选菌丝体生长最佳碳氮源,再进行正交试验筛选其碳源与氮源最佳配比,进一步采用单因素方法筛选其最佳无机盐及VB1浓度配比。[结果]玉蕈菌丝体最佳液体培养基为麦芽糖30 g/L,蔗糖30 g/L,酵母粉3 g/L,麦麸10 g/L,KH2PO41 g/L,Mg SO4·7H2O 0.5 g/L,VB19.0 mg/L,p H自然。25℃培养288 h,其菌丝体生物量干重可达10.394 g/L。[结论]该研究为玉蕈菌丝体深层发酵生产及其液体菌种的生产与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目的]优化血红铆钉菇菌丝体液体的发酵条件。[方法]采用液体发酵培养血红铆钉菇菌丝体,先用单因素试验分别考察培养时间和培养基起始pH值等因素对菌丝体产量的影响,然后通过正交试验确定适于血红铆钉菇菌丝体液体发酵生产菌丝体的培养条件。[结果]血红铆钉菇菌丝体的最佳培养时间至少为6 d,液体种子接种量应在10%以上,培养基的pH值以8.5为最好,装液量为200ml/500 ml三角瓶对菌丝体的生长较为有利,最适转速控制在180 r/min。通过正交试验优化的血红铆钉菇菌丝体液体发酵条件为:培养基初始pH值为9.0,装液量为200 ml/500 ml三角瓶,液体种子接种量为12.5%,培养时间为7 d,培养温度为28℃。在此条件下,菌丝体产量可达(9.320±0.151)g/L。[结论]该研究为获得最高产量的血红铆钉菇菌丝体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培养条件,接种量5%(V/V),pH=6.5,120r/min,28℃,120h,对蝉拟青霉菌Paecilomyces cicadae进行液体培养。通过对生长的菌丝体干重的测定及分析,得到该菌生长最适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20g/L,酵母膏:5g/L,K2HPO4:1g/L,并证明碳源为其生长的最重要营养因素。  相似文献   

6.
对武陵山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的液体培养条件、培养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最适液体培养条件为p H 6.0、培养液装量100 m L/250 m L、接种量8%、温度25℃、摇床转速180 r/min、培养时间6d;最适发酵培养基为4.0%蔗糖、0.70%酵母粉、0.15%K2HPO4和0.10%Mg SO4·7H2O。在此条件下,菌丝体干重为6.880 g/L,胞外多糖产量为0.861 g/L。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明香菇黔香筛5号菌丝的生物学特性及不同添加物发酵对菌丝体中香菇多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为高活力菌种的制备及功能性产品开发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固体和液体培养方式,以菌落直径和菌丝体干重作为主要考察指标,结合培养过程中菌丝的生长性状,研究香菇黔香筛5号菌丝的生物学特性及在不同碳氮源、培养温度、初始pH等条件下的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优化蒙山牛肝菌液体发酵培养基.[方法]以菌丝干重为指标,首先采用单因素试验筛选适于菌丝体生长的最佳碳氮源,再以正交试验优化碳源与氮源以及无机盐与VB1的最佳配比.[结果]蒙山野生牛肝菌优化的液体培养基配方为乳糖10 g/L,可溶性淀粉20 g/L,酵母膏5g/L,牛肉膏10 g/L,KH2PO41 g/L,MgSO4·7H2O1g/L.[结论]正交设计法优化的蒙山牛肝菌液体发酵培养基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可为大规模发酵生产及后继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
胡梅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5):1926-1928
[目的]为更好地开发和利用长根菇这一珍稀食、药用菌资源。[方法]以菌丝体生物量为测定指标,采用静置培养的方法探索长根菇液体菌种的最佳培养基配方。[结果]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静置培养长根菇液体菌种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4.0%玉米淀粉、0.2%黄豆饼粉、2.0%葡萄糖、0.2%蛋白胨、0.2%KH2PO4、0.1%MgSO4、0.1%CaSO4和60.0 mg/L VB1。在此培养基中,在25~26℃静置培养8 d后,长根菇菌丝体生物量可达8.75 g/L。[结论]由于优化的培养基中主要原料价格较低,因此将此培养基配方用于生产将会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木质素降解酶的大规模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裂褐菌为材料,接种于固体PDA培养基和液体(天然与人工)培养基中,培养后测定固体培养基上菌落的直径,液体培养基中木质素过氧化物酶(Lip)和锰过氧化物酶(Mnp)的活性。[结果]裂褐菌接种到PDA培养基后,菌落在24 h内形成,在144 h内扩展到整个平板。30℃时生长较慢,菌落的扩展速度为0.296 1 mm/h,37℃条件下菌种萌发较早,菌落的扩展速度为0.443 3 mm/h。液体天然与人工培养基的Lip酶活在第8和10天达到最大,分别为373.09和278.75U/L;MnP酶活在第11和10天达到最大,分别为396和295.36 U/L。整个培养周期内,天然培养基的LiP和MP的产量均高于人工培养基。[结论]使用天然材料培养裂褐菌的效果优于人工材料。  相似文献   

11.
[目的]优化蛹虫草摇瓶菌种培养基。[方法]以菌丝体干质量为指标,首先采用单因素试验筛选适于菌丝体生长的最佳碳氮源,再以正交试验优化碳源与氮源以及无机盐与VB1的最佳配比。[结果]蛹虫草优化的摇瓶培养基配方为红薯50 g/L、可溶性淀粉10 g/L、牛肉膏10 g/L、酵母膏10 g/L、KH2PO41.5 g/L、Mg SO4·7H2O 1.0 g/L、VB10.10 g/L,p H自然,利用该配方菌丝干质量可达36.33 g/L。[结论]优化的摇瓶培养基可为后续研究和生产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优化球孢白僵菌固态发酵及产孢的最佳条件。[方法]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固态发酵时的发酵基质含水量、培养基厚度和接种量,并研究了产孢时的光照条件、温度及空气相对湿度。[结果]温度是影响固体发酵生物量积累的重要因素,优化的发酵温度组合为延滞期24~26℃、对数生长期27~28℃和稳定期温度28~29℃,发酵120 h可达到最大生物量(279.32 mg菌体/g干重基物)。发酵基质含水量、培养基厚度、接种量3个因子对球孢白僵菌菌体生长的影响都达到极显著水平,各因子的主次关系大小为培养基厚度、发酵基质含水量、接种量,但各因子之间差异不显著。优化的发酵条件参数为:培养基厚度8 cm,接种量0.4 L/kg,发酵基质含水量55%~60%。对发酵基物的产孢条件研究表明,在连续光照、温度为25℃、相对湿度为63%时产孢量达最高(1.570×1010个孢子/g干发酵产物),比国内同类研究的产孢量提高了35.34%。[结论]为球孢白僵菌固态发酵的产业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鸡油菌菌丝体培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贺红早  许丽春  张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6826-16827
[目的]为鸡油菌的驯化和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野外采集鸡油菌,分别配制10种不同pH值和活性碳添加量的培养基对其进行培养,25℃连续培养45d,通过测定不同处理菌丝体的生物量,研究培养基pH值和活性碳添加量对鸡油菌菌丝体生长的影响。[结果]培养基过酸、过碱都会抑制鸡油菌菌丝体生长,培养基pH值为6.0时,鸡油菌菌丝体干重最大,为40.3mg/瓶,增殖倍数为26.85倍;活性碳对鸡油菌菌丝体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当培养基中活性碳含量为0.03%时,鸡油菌菌丝体干重最大,为65.7mg/瓶,增殖倍数为43.77倍。[结论]鸡油菌生长的最适培养基pH值为6.0,活性碳添加量为0.03%。  相似文献   

14.
张玉凤  董亮  杨力  徐建玲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4):6472-6475
[目的]确定牛蒡寡糖-钕配合物对病原菌的最佳作用浓度。[方法] 采用平板培养和液体培养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牛蒡寡糖-钕配合物对尖镰孢菌菌落直径、果胶酶活性、菌丝生长量和菌丝细胞膜透性的影响。[结果] 在平板培养试验中,2~180 mg/L的牛蒡寡糖-钕配合物促进菌落扩展,但菌丝稀疏,200~400 mg/L 的牛蒡寡糖-钕配合物抑制菌落扩展,菌丝稀而薄。在液体培养试验中,2~400 mg/L的牛蒡寡糖-钕配合物抑制菌丝生长,抑制率为4.3%~64.4%,随着牛蒡寡糖-钕配合物浓度的升高,其抑制作用加强;2~400 mg/L 的牛蒡寡糖-钕配合物降低了果胶酶活性;当测定时间为15、30、60、90、120和180 min 时,2~400 mg/L的牛蒡寡糖-钕配合物增加了菌丝细胞膜透性。[结论] 该研究为牛蒡寡糖-钕配合物在植物上的合理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深层发酵产樟芝菌丝体和多糖培养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加快樟芝的应用和发展。[方法]选取碳源及碳源浓度、氮源及氮源浓度作单因素试验,碳源、氮源、无机盐组合和生长因子作正交试验,优化深层液体发酵法生产樟芝菌丝体和多糖的培养基。[结果]玉米粉作碳源时,樟芝菌丝体干重和胞外多糖含量最大,胞内多糖次之,质量分数4.00%的玉米粉作碳源最合适。以麸皮作氮源时,菌丝体干重和胞内、外多糖含量最大,硝酸铵最少,质量分数0.8%的麸皮作氮源最合适。玉米粉和麸皮是影响菌丝干重和胞内、外多糖含量的主要因素。[结论]深层液体发酵法生产樟芝菌丝体和多糖的最佳培养基组合为:4.00%玉米粉,0.60%麸皮,12mg/LVB1,0.25%KH2PO4,0.05%MgSO4·7H2O。  相似文献   

16.
陶文文  王甜甜  王世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472-18474
[目的]通过添加微量元素促进平菇菌丝的生长,并富集和转化微量元素。[方法]采用固体平板和液体摇瓶培养的方法培养平菇,通过测定菌丝干重、胞内多糖、过氧化物酶活性和菌丝长势等研究Zn2+、Mn2+、Cu2+、Mo(VI)4种元素对平菇-126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Mo(VI)在试验所选的4种浓度范围内都促进菌丝的伸长,其他3种元素对菌丝的日伸长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培养基中添加20 mg/L Zn2+能促进菌丝分枝生长,从而提高菌丝干重;4种微量元素的加入均提高胞外蛋白的含量,其提高幅度为Mn2+〉Cu2+〉Mo(VI)〉Zn2+;除Cu2+外,其他3种微量元素在低浓度能提高发酵液过氧化物酶活性;平菇胞内多糖含量的高低与菌丝干重的量之间存在正相关性。[结论]低浓度微量元素能促进平菇菌丝的生长,高浓度则抑制平菇菌丝的生长。  相似文献   

17.
李青松  林华  杨远梅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0):9362-9362
[目的]研究含有丰富营养的菠萝皮汁对黑木耳菌丝液体发酵生长的影响。[方法]通过在黑木耳的斜面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中分别加入4%、7%、10%菠萝皮汁的试验,观察菠萝皮汁对黑木耳菌丝生长速度的影响。[结果]7%添加量配方的菌丝生长速度最快,与其他配方间差异在0.01水平显著,菌丝体干重达到最大,与其他配方有0.05水平显著差异。[结论]含有丰富营养的菠萝皮汁对黑木耳菌丝液体发酵生长是有影响的。  相似文献   

18.
李学龙  杨镇  王娜  龚娜  马晓颖  杨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4,(19):6157-6158,6161
[目的]优化北高丛蓝莓内生真菌的液体发酵条件.[方法]以一株分离自北高丛蓝莓的内生真菌菌丝提取物为研究对象,对液体培养条件进行优化.选择一种适合工业化生产的培养基:玉米粉90 g/L,豆粕5 g/L,KH2PO41 g/L,MgSO4 0.6 g/L,维生素B1 10mg/L,以菌丝体得率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考察培养温度、培养基pH、摇床转速、接种量,以确定最适培养条件.[结果]在培养温度25℃,摇床转速160 r/min,pH值7.0,接种量5%时,菌丝体生长量达到最大.[结论]初步得到该菌的生长动力学参数,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筛选杏鲍菇母种的最优组织分离部位及其菌丝体最适培养基,为杏鲍菇高产栽培奠定基础。【方法】分别从杏鲍菇的菌盖和菌柄相接处、菌柄中部、菌柄基部3个不同部位各切取约0.5cm^2的内部组织块,接种于PDA斜面培养;将生长的菌丝体在10种不同培养基中纯化复壮后,分别接种到麸皮综合固体培养基和黄豆粉液体培养基中,比较菌丝体的生长状况;将生长最好的菌丝体接种于10个不同培养基中,观察菌丝体的生长状况,筛选杏鲍菇母种最适培养基。【结果】在麸皮综合固体和黄豆粉液体培养基中,从菌柄中部生长的菌丝体明显优于从菌盖和菌柄相接处及菌柄基部,且三者菌丝体之间的日长速差异达显著水平。杏鲍菇母种在培养基A(马铃薯)、B(棉籽皮)、C(麸皮)、D(木屑)、E(黄豆)、G(绿豆)上的生长较好,菌丝体较密、整齐一致、颜色均一,但在C(麸皮)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最快,其次是培养基A、B。【结论】菌柄中部为杏鲍菇母种的最佳分离部位,以麸皮煮汁配制的综合培养基是生产杏鲍菇母种的较理想培养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