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梨小食心虫危害桃梢空间分布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应用聚集指标、Iwao的m*-m回归分析法和Taylor幂法则对梨小食心虫1~2代幼虫危害桃梢空间分布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梨小食心虫危害桃梢的空间分布为聚集分布,幼虫危害桃梢个体间相互吸引;聚集原因是由自身群体和环境因子综合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梨小食心虫简称"梨小",俗称黑膏药,幼虫前期主要蛀害桃梢,故又称桃折心虫,属鳞翅目卷叶蛾科。近年来,由于外在气候变暖及小气候的改变,即由传统"玉米秆覆盖,用土掩埋桃树越冬方法改为现在用草帘和篷布覆盖的方式,使局部空间形  相似文献   

3.
李小食心虫幼虫在美国杏李上的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初步调查研究了河南驻马店蚁封林场7年生美国杂交杏李李小食心虫幼虫的种群动态,结果显示,李小食心虫幼虫在美国杏李上的空间格局为聚集型,而每个果实中李小食心虫幼虫分布均匀,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不同调查时间同一枝条上李小食心虫的幼虫密度不相同.李小食心虫幼虫存在明显的扩散性和空间移动性.  相似文献   

4.
桃园梨小食心虫发生为害调查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2008—2009年,在山西代县桃园开展了梨小食心虫发生动态监测和为害桃梢消长规律调查,调查发现,应用性诱剂监测桃园梨小食心虫成虫,前期诱蛾量大,高峰期明显;后期诱蛾量小,高峰期不明显,且后期梨小食心虫世代重叠现象严重,性诱剂监测能为桃园梨小食心虫前期进行适期防治提供帮助;明确了梨小食心虫为害桃梢盛期在5月中旬至7月上旬,为桃园前期保梢防治提供了有益帮助。结合调查和防治工作实践,提出了桃园梨小食心虫的防治策略以及包括桃园规划、农业措施、性诱剂应用、赤眼蜂释放、药剂防治等比较规范的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5.
一、梨小食心虫梨小食心虫以幼虫蛀食梨果和桃树新梢。梨桃混栽果园受害严重。第一、二代幼虫主要为害桃梢,第三代开始转向梨果。成虫在4月上中旬羽化,成虫喜糖酒味。防治技术:一是建园时尽量避免桃、李等与梨、苹果混栽,已混栽的,则分别明确防  相似文献   

6.
梨树上梨小食心虫防治措施的商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梨小食心虫前期主要为害桃梢,后期集中为害梨果。早期用E605或DDT防治桃梢,或在后期噴药于桃上或連续剪虫梢,都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必須加強后期喷药在梨上防治梨小食心虫,以达到保护梨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翟广华 《北京农业》2011,(25):26-27
<正>分布及危害梨小食心虫在国内普遍分布。幼虫所蛀害寄主的部位,随寄主的不同生长期而异。春夏季发生的幼虫,主要蛀害桃树的当年新梢。桃梢受害后梢端中空,因此生长点以下的数张叶片变黄下垂而枯萎。以后,受害处则纵裂流胶,影响枝条的生长发育。夏秋季发生的幼虫,主要蛀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桃小食心虫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结果表明:桃小食心虫在四川西部1年发生1代;越冬幼虫出土数量与前旬降雨量呈正相关;幼虫出土至羽化的历期与温度呈负相关。并推导出了成虫初见日与5月份温雨系数的直线回归方程式。幻虫在果内的成活率随果实膨大而增加。幼虫危害苹果的空间分布型属典型的聚集分布。其聚集强度是:低密度,高聚集;高密度,低聚集。本文还研究了防治桃小食心虫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正>近几年与河北农大共同调查、实验、观察梨小食心虫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并参考果农防治梨小经验,进一步掌握了梨小发生规律与防治方法。1发生规律梨小食心虫以幼虫蛀食新梢和果实为害,特别是桃梢和梨果受害最重,蛀桃梢后形成明显的"折梢",蛀梨果后蛀孔周围变黑、腐烂且有虫粪,形成典型的"黑膏药"症状。  相似文献   

10.
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niponensis Walsingham)是我国果树的主要害虫之一,为了研究该虫在苹果园内的空间分布情况,2009年7-8月在大连市普兰店地区苹果园中对其进行了动态调查研究。应用扩散系数(C)、平均拥挤度(m)等6种聚集度指标分析桃小食心虫卵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桃小食心虫卵在7月1-15日、7月16-31日、8月1-20日在单棵苹果树上的空间分布型分别为均匀分布、聚集分布、聚集分布,在整个苹果园中的分布型均为聚集分布。并利用聚集均数λ分析了该虫的聚集原因,认为是由其自身的习性和环境因素中的任何一个,或者二者共同作用引起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梨小食心虫在蟠桃园的发生规律及其习性。[方法]以梨小食心虫为供试材料,观察其在蟠桃园的危害症状、危害部位、发生规律及其习性。[结果]梨小食心虫在石河子地区1年发生4代,越冬代幼虫出蛰期不整齐,造成成虫羽化期不一致,世代重叠现象严重,特别是第2代与第3代、第3代与第4代,各代间没有明显的界限。梨小食心虫主要以幼虫蛀食为害,因此其防治适期应在卵高峰至幼虫孵化高峰期,也可将防治重点放到第1代幼虫上,可有效降低后3代和越冬虫口基数。应用性诱剂也是防治梨小食心虫的一种有效方法。[结论]该研究为梨小食心虫的科学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不同诱捕方法对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的诱捕效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诱捕器与性诱芯对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的诱捕效果。【方法】比较不同诱捕器(水盆式诱捕器,三角粘胶式诱捕器)、不同性诱芯(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性诱芯)对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的诱捕效果。【结果】诱捕梨小食心虫水盆法好于三角盒粘胶法,诱捕苹果蠹蛾三角盒粘胶法好于水盆法。苹果蠹蛾性诱芯诱捕梨小食心虫数量小于梨小食心虫性诱芯诱集的数量,并存在显著差异(P=0.012),梨小食心虫性诱芯诱集苹果蠹蛾的现象较少。【结论】研究为聚集信息素的提取及诱捕剂的研制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梨小食心虫是梨树上一种重要的蛀食性害虫,为了推动果园害虫的无公害防治以及指导合理应用性信息素防治梨小食心虫,2012年在河北省昌黎县对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诱捕器进行了应用评价研究。研究了梨小食心虫的发生规律,性信息素诱捕器颜色、类型、放置位置等对梨小食心虫雄性成虫诱捕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梨小食心虫诱集出现3个高峰期,分别在6月下旬、7月下旬、8月中旬;三角式和船式诱捕器的诱捕效果显著优于水盆式和干式诱捕器;白色、绿色诱捕器效果明显好于黄色,树冠外围诱捕梨小食心虫的数量明显高于内膛。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喀什地区杏园内食心虫的消长动态,为研究赤眼蜂防治的最佳时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性诱剂诱捕探讨了杏园内主要食心虫的消长动态,通过悬挂蜂卡释放赤眼蜂,初步研究林间释放赤眼蜂防治食心虫效果.[结果]杏园内食心虫以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为主,经观测在喀什地区苹果蠹蛾1a发生4代,梨小食心虫1a发生5代,示范园内利用赤眼蜂防治统计蛀果减退率为45.63;.[结论]明确了防治的关键时期在越冬代及第1代幼虫期,应用赤眼蜂是防治食心虫的一种有效方法,为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的科学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进行了不同数量诱芯的诱捕器诱集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诱剂为梨小食心虫性诱剂的诱捕器,诱集到梨小食心虫的数量明显高于苹果蠹蛾;且不同诱芯的诱捕器诱集到梨小食心虫的数量大小为:2个诱芯的诱捕器的诱集数量≥1个诱芯的诱捕器的诱集数量≥3个诱芯的诱捕器的诱集数量。  相似文献   

16.
利用性诱剂监测梨小食心虫在克拉玛依地区的发生动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梨小食心虫性诱剂监测,掌握了梨小食心虫在克拉玛依地区的消长动态,经测定梨小食心虫在克拉玛依地区1年发生4代,越冬代羽化高峰期为4月中、下旬,当年的第1代羽化高峰期为6月上、中旬,第2代羽化高峰期为7月中旬,第3代羽化高峰期为8月上、中旬。通过苹果园、李园和蟠桃园诱蛾效果、蛀果率的比较,表明梨小食心虫更偏食李。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不同诱捕器在温棚油桃防治梨小食心虫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梨小食心虫性诱剂对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温棚油桃梨小食心虫进行不同诱捕器(三角型粘胶式诱捕器、矿泉水瓶诱捕器、塑料桶诱捕器)诱捕效果的比较。【结果】温棚油桃梨小食心虫1年发生4代,分别出现在4月中旬、6月上中旬、7月上旬、8月上中旬。【结论】在三种诱捕器中,自制的矿泉水瓶诱捕器最佳,其次为三角型粘胶式诱捕器,塑料桶诱捕器较差,为诱捕器的研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掌握梨小食心虫的发生规律、生活习性,寻求适时有效的防治适期,需要对其发生规律进行调查;性诱技术是广泛应用于果园的一种无公害防治技术,它成本低,易操作,适合大面积推广。因此,于2010年在果树实践教学基地,利用性诱技术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梨小食心虫在长春地区一年可发生不完全二代,绿色诱盆、设置高度为240cm时,诱蛾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9.
性诱剂在杏园梨小食心虫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性诱剂在杏园防治梨小食心虫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梨小食心虫性诱剂对新疆库车杏园梨小食心虫进行了使用方法、最佳自制诱捕器种类、1 hm2最适诱捕器数量及防治方法的研究.[结果]杏园梨小食心虫3个成虫羽化高峰期分别出现在4月下旬、6月中旬和8月下旬;在板式、管式、瓶式3种自制的诱捕器中,板式胶粘诱捕器的诱虫效果最好,其次是管式诱捕器,瓶式的较差;在发生量较小时诱捕器的数量以90枚/hm2为宜,但在实际推广应用中应随发生量的增大适当增加诱捕器数量;在防治试验中,迷向区的迷向率和防效分别为76.2;和77.78;,诱捕区的迷向率和防效分别为66.11;和90.75;,诱捕区的防治效果较好.[结论]在实际防治中使用诱捕器法为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