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表明,微生物修复、水生植物修复及水生动物修复等是对污染养殖水域进行生物修复的基本方法。基于此,阐述生物修复的相关理念、水产养殖所产生的污染现象及生物修复技术等,并提出实施清洁生产及生态养殖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在介绍对当前养殖池塘的污染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养殖水环境的修复措施,包括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等,以促进淡水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刘奎清 《农林科学实验》2013,(21):264-264,266
在介绍对当前养殖池塘的污染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养殖水环境的修复措施,包括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等,以促进淡水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源于饲料重金属添加剂和兽药残留污染的畜禽粪尿大量产生,使养殖废水中抗生素、重金属及其复合污染问题日益凸显。本文分析了当前养殖废水中抗生素与重金属来源、污染现状、生态环境危害及修复技术,针对抗生素、重金属及其复合污染修复技术研究还相对缺乏的问题,提出将植物修复与微生物修复结合起来,以及将物理吸附、化学氧化与生物修复等多种技术相结合,构建绿色高效的养殖废水处理体系,为今后探索抗生素与重金属复合污染废水的修复技术提供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其控制对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分析当前中国水产养殖环境污染状况的基础上,阐述了污染的来源及其对水产养殖业和水域环境的影响。水产养殖环境污染由外源性污染和养殖自身污染构成。外源性污染主要由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染导致,而自身污染主要由养殖过程中的肥料、饲料、鱼药等投入品以及生物排泄物和底泥等引发。介绍了目前在水产养殖环境污染控制过程中常用的原位修复和异位修复技术,针对污染来源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水产养殖环境污染防控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保证水产品质量、推动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朱玲  关梅 《农技服务》2013,(9):1001-1004
植物浮床技术作为一项新兴的污染生物处理技术,能有效控制水环境污染、修复生态环境。该文介绍了池塘养殖水环境污染修复类型,异位修复与原位修复,以及植物浮床在污染水环境修复中的净化机理。养殖池塘水环境污染来源,阐述池塘水环境污染的危害,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并列举蕹菜、水芹、生菜3种植物浮床在养殖池塘水环境污染修复中的应用实例和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7.
我国作为全球水产养殖大国,养殖规模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池塘养殖是我国最主要的水产养殖模式,在保障优质动物蛋白供给、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养殖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养殖密度持续增加,大量饲料投入和动物排泄等导致养殖池塘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大量氨氮和亚硝酸盐等不仅污染养殖水体,还会严重危害水产动物健康,导致病害频发、药物滥用、食品安全等一系列问题,给水产养殖绿色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挑战,亟需进行养殖池塘水体修复处理。目前,对养殖水体的修复技术主要分为原位修复和异位修复。相较于异位修复,原位修复技术具备节约资源、成本低、无交叉污染等优势,因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基于此,该文首先概述了我国养殖池塘水体污染物的主要来源、特征和危害;其次,从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技术 3 个方面总结了我国养殖池塘水体原位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并详细阐述其技术原理、适用范围、应用效果及优缺点;最后,指出当前池塘养殖水体原位修复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并提出一种单塘循环生态养殖模式,为养殖池塘水体修复的未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生物修复技术在养殖水环境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生物修复的4种类型(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动物修复、生态修复)原理及其在受污染养殖水体中的应用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土壤污染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项严峻的土地利用、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问题,重金属污染由于其稳定性强、不易迁移、难以降解以及含有毒性成分等特点,严重危害土壤系统和生态系统。生物炭由于其自身比表面积、孔隙率较大以及官能团丰富等特点,对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具有显著的效果。研究了生物炭对土壤重金属修复机理,综述了不同生物炭及改性生物炭复合材料对土壤重金属修复和改良情况,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加强针对多种重金属污染的生物炭修复技术研究和加强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之后的土地利用研究等展望及建议。  相似文献   

10.
水产养殖环境是水产生物赖以生存的场所,但近年来随着工业废水的排放、农药的污染,水产养殖环境遭到极大的污染.本文从水产养殖环境外源性和自身污染进行分析,简述水产养殖环境污染的净化和修复的方法与技术,并分析针对水产养殖环境污染的控制对策,旨在为水产养殖业的良性、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1.
为控制养殖底泥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性并降低其生物可利用性,从而保障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分别以普通活性炭(PAC)和磁性活性炭(MPAC)为修复材料,将其应用到受多溴联苯醚(PBDEs)污染的养殖池塘底泥中,以菲律宾蛤仔(R.philippinarum)为受试生物,通过底泥生物有效性实验和生物累积实验分别探究活性炭对底泥中PBDEs的原位修复效果。结果表明:磁化前后,MPAC的比表面积和孔容积均略低于PAC,平均孔径显著增加,两者均能较容易地对PBDEs进行吸附,与PAC相比,MPAC虽对PBDEs的吸附速率较慢,但吸附量却小幅度增加;目标养殖池塘水产品的食用风险较低,但底泥中四溴、五溴联苯醚存在较高的潜在生态风险,且水产品对底泥中目标化合物已表现出明显的生物富集性;修复效果表明PAC和MPAC均可对PBDEs污染养殖环境进行修复,尤其是对底泥中可能产生生态风险的四溴、五溴联苯醚修复效果较好,且最优投加比例分别为3%和1.5%,但在实际现场修复过程中考虑到MPAC具有较低的投加量及磁性可回收循环利用的特点,因此可能更适合作为PBDEs污染养殖池塘底泥的修复材料。研究证实,MPAC在修复底泥中PBDEs方面有积极作用,不仅可控制底泥中PBDEs的迁移性,还可显著降低其生物有效性,对水产品养殖环境的改善及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养殖业迅猛发展,畜牧业朝着集约化,规模化的方向不断发展,而随之而来的是养殖污染及污染治理问题。养殖场粪污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药品,过期饲料,畜禽尸体等不经过正确处理会造成污染。养殖污染治理模式主要有农牧结合治理模式,生态养殖模式,生态循环模式,生物发酵床零排放技术治理模式,拓展养殖模式。养殖户应根据养殖规模,土地承载量,养殖密度,技术水平,资金条件等方面选择适合的养殖污染治理模式。目前使用比较广泛的污染治理模式是生态养殖模式,大力推广的是生物发酵床零排放治理模式。本文主要论述现阶段养殖污染的情况,养殖污染出现的原因及治理建议及养殖污染治理模式,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养殖水环境的生物修复作用,进行了固定化光合细菌对养殖水环境的生物修复试验。结果表明,接种固定化光合细菌后12 d,养殖水体的COD值、氨氮分别降低54.29%、80%,DO值上升44%,pH值上升到8.8。表明,应用固定化光合细菌有利于降低水产养殖水体的污染,从而促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山西农业科学》2019,(9):1680-1682
生物絮团有望成为一种新的对抗水产养殖病原菌和减少水产养殖污染的有效方法,尤其是硝化型生物絮团养殖模式。生物絮团由细菌、藻类、原生动物及其胞外物等构成,其通过同化、硝化及光合作用可快速降低水体中的氨氮浓度,还可实现水体中营养物质再利用和养殖对象的生物防治。介绍了生物絮团技术的概念、组成、分类、主要功能及水处理优点,以期为水产养殖污染控制及废物资源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生物浮床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浮床技术作为生物操纵方法的一种,是一种原位生态修复技术,它是利用浮床植物根系或者茎叶吸收、富集、降解或固定受污染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通过对植物的收割(收获)以实现降低或者消除水体污染物,达到净化水质、修复环境的目的.综述了生物浮床技术的原理与特点及生物浮床的应用效果,并结合生物浮床的技术特点探讨其在水产养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对生物浮床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养殖废水中抗生素的植物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养殖废水中抗生素是一类新型的有机污染物,其中以四环素类抗生素最为典型。这种污染物正对人类健康和水生生态系统安全产生持久的、潜在的威胁。本文主要介绍了养殖废水中抗生素的污染现状、危害及修复方法,着重综述了植物修复技术在水体抗生素污染去除中的作用、影响因素及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有关养殖废水中抗生素的植物修复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水环境及其保护与生态修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龙华 《湖北农学院学报》2004,24(4):328-333,347
分析了天然水环境和养殖水环境的影响因子,综述了我国水环境的现状和保护措施,并进一步对受污染水体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的产生、原理、种类、应用以及优点等做了概述,着重介绍了微生物在生物—生态修复中的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18.
当前,水产养殖业飞速发展,在获取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不少养殖者忽视了对养殖环境、喂养管理、药物使用、水质监测等方面的标准要求,使得水体产生自污染,文章就对产生水产养殖自身污染原因和带来的危害进行分析,同时与目前生物修复技术结合,指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希望可以为养殖环境和养殖的水平提供一些合理的保障。  相似文献   

19.
有机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效果的限制因素及提升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主要来源于有机农药、石油污染、工业生产等,其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受有机物污染的土壤能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一系列的修复技术进行治理,其中生物修复技术被认为是处理有机污染土壤最有效、经济且环境友好的修复技术,但其修复效率受诸多因素影响。本文从气候地理条件、有机污染物的存在形态和土壤自身环境与营养3个方面系统地分析了生物修复技术的限制因素,并从物种选择、生物有效性提升(引入微生物或土壤动物、添加表面活性剂和有机溶剂)及稳定生态系统的构建(添加生物炭、营养补充剂,采用电强化生物修复技术)3个角度科学地提出了提升生物修复技术效率的方法,最后对加强有机物污染土壤复合修复技术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城市化的进展,有机污染物及其衍生物直接或间接进入到农业土壤中,对土壤生态造成严重破坏。生物修复因其操作简单、成本低、对环境扰动少及无二次污染等优势成为土壤修复领域的热点。基于此,笔者对农业土壤有机污染现状、生物修复技术及外源强化生物修复手段等几方面进行了综述。微生物是生物修复中的主要参与者,对有机污染物具有巨大的代谢能力,并能通过与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结合的几种外源生物强化方法提高被有机污染农业土壤的修复效率,但其对目标污染物的生物利用度、种类、浓度要求较高,且易受环境条件制约。通过基因工程技术鉴定新的污染物降解基因或开发高效工程菌株是提升生物修复技术实用性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