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0 毫秒
1.
中职校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课关键在教师。但是,中职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建设存在重视不够、配备不齐,教师专业素养不足、教育教学能力偏低,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不完善、缺乏考评激励机制等问题,严重制约着立德树人任务的实现。因此,针对这些方面进行系统地改革,成为加强中职校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教育是立德树人的直观和集中体现,加强思政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同样是落实立德树人工程的重要手段。本文从课程思政背景下广场景观设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出发,出了相应的课程思政教育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3.
黄磊 《河南农业》2019,(21):32-33
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扮演着关键角色。新时代背景下,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仍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校重视程度普遍不高、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教学方法过于老套、师资队伍水平不高等方面。要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应从提高民办高校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创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师资培养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4.
立德树人是高等学校的立身之本,而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举措和有力保障。普通生物学课程特点决定了其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载体,从专业知识升华、正面人物引导、对知识点多元化诠释及翻转课堂等角度提出开发课程思政具体路径,分析了推行该专业课程思政在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打造课程思政魅力课堂及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等方面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探索出适合普通生物学课程的切实可行的思政教学方法,并为生物学科实现立德树人和“三全”育人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
“立德”即重视德育的作用,塑造人的德行;“树人”即通过教育使人成为品行端正、有辨别是非能力、有担当的真正意义上的人。立德树人是完成教育强国目标的“催化剂”和“润滑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立德树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要从坚持教育的根本任务,创新思政育人的方式方法,加强思政人才队伍建设这三个方面深入学习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继承中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高等院校的思政工作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为谁培养人才"等根本问题。要求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方位育人的全过程,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局面。实现总书记的殷切希望,需要在总结以往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新形势的要求,立足四个"更加重视",切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课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7.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提出职业教育的本质是技能与道德的融合,技能提升与职业道德教育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在高校教育面向"立德树人"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可以从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中得到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职业教育的科学性等启示,进而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本文对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进行了概述,分析了现阶段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对策建议,对高职院校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立德树人"的指示精神和教育部"新工科"建设的指导精神,积极开展了新工科背景下土力学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与实践。通过充分挖掘和提炼土力学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采用案例、小组讨论、人文故事以及思维实验等教学方法,使思政元素柔性介入课堂,同时优化土力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考核与评价,将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相似文献   

9.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既要体现共性又要张扬个性。共性就是要发挥思政课在思想、政治领域的引领和导向功能,积极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个性是在新农科背景下,思政课助力农业院校办学目标所应承担的使命。可见,农业院校思政课必然要融合体现思政课共性和农业院校个性的双重使命,但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由个性来体现。因此,农业院校思政课应培养学生“知农爱农”的认知与情感、提升学生“学农为农”的观念与意识、增强学生“强农兴农”的责任与担当。  相似文献   

10.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学的基础目标。在我国发展以及同国际文化接壤的重要时期,社会环境、主流思想都在发生变动,基于此,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需克服新挑战、解决新的问题。实现立德树人教学初衷的有效策略之一就是思政工作的改革,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制定落实党的引导与决策的相关制度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笔者将从思政育人工作革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入手,重点阐述思政工作革新的注意事项,以期有利于高校教学目标的实现以及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育人目标。立德树人视域下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在于回归教书育人的价值本位,回归课程育人的价值本源,回归高校办学的价值本色,从根本上解决"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实现全面育人。微积分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子系统。文章以微积分课程为例,深入挖掘微积分数学史、极限概念、积分概念、边际概念、极值概念、曲直概念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然而,要想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微积分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必须与思政课程、其他课程同向引导,多方发力。因此,高校要通过健全课程思政的协同机制,培养课程思政的育人能力,打造课程思政的专业特色,发挥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进一步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课程育人。  相似文献   

12.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是指挖掘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课程教学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坚持社会主义大学的育人导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课程思政作为隐性教育与思政课的显性教育互为补充,形成育人合力。高校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应重点在构建体制机制、激励教师发挥主体责任、打造课程思政教育共同体、深度开发课程以及健全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3.
聚焦新时代新形势对高职学生思想教育的内在要求,分析了与此不相适应的问题,提出了加强队伍建设、创新思政教育模式、有效利用新媒体,加强立德树人,培养德技兼并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等对策,以提高高职院校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14.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任,这门课程的知识由教师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传导和教化给大学生,又以大学生的入耳、入脑、入心、真听、真信、真做为教学成果来检验,所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必然要求,思政教师要积极探求和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课程理念,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性任务,要求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从而形成协同效应。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关系着该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以及专业的发展。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当前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出现了内在与外在的问题,应通过强化思政意识、夯实基础课程、坚持成果导向等方式将思政教育巧妙地嵌入环境设计课程中,最大化地做到"立德树人"。  相似文献   

16.
"以立德树人铸就教育之魂",教育是社会进步和民族振兴的基石。新时代加强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协同发展,发挥各自功能与优势,增强育人合力。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创新教育发展理念,建立高水平的教育体系,有利于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立德树人,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7.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工作已不容忽视,我们不难发现高校日常工作中不仅要注重优秀人才的培养,更要回归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笔者将从自身工作经历实际出发,围绕"5W1H"角度—目的(Why)、对象(What)、空间(Where)、时间(When)、主体(Who)、方法(How),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阐述高校思政教育如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8.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22):228-229
新形势下,单纯的思想政治课堂教育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是高职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本文从课程思政内涵入手,分析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思政实施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探究《财务管理》课程思政实施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9.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上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思政教师集体备课有利于发挥高校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新时代党中央和国家对思政教师集体备课要求为根本遵循,阐述以“集”“备”为集体备课的核心内涵,以“常”“实”“新”为集体备课的基本要求。通过对思政教师集体备课核心要义及基本要求的阐释和把握,对于深刻认识高校思政教师集体备课制度重要性,提升思政教师素质和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落实立德树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是现阶段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工作。以高职植物保护课程为例,从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开发课程思政设计、落实课程思政教学等方面着手,以打造"守初心·强技能·铸农魂"的高效课堂为目标,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