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筛选适宜本地种植的花生新特品种,从安徽等省引进了皖花7号、天府28等16个品种进行同田试验,筛选出了高产、大果大粒品种皖花7号、甜味较浓的水果花生品种和黑花生天府28号及抗性强的天府20号。  相似文献   

2.
高华援  凤桐  赵叶明  王庆峰  王丽  王喜山 《安徽农业科学》2012,(30):14673-14675,14679
[目的]筛选适合吉林省种植的花生品种。[方法]以花生大粒型品种和小粒型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AMMI模型分析大粒型品种和小粒型品种的产量稳定性。[结果]大粒型花生花育25号、花育22号在吉林省表现为高产稳产,可以在生产中广泛应用;小粒型花生花育28号、花育23号和花育20号属高产稳产型,可以在生产上应用。[结论]采用AMMI模型分析评价花生品种稳定性和地区适应性,明确了基因型、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对产量的影响,可为品种引进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筛选出优良花生品种,特开展8因素花生品种比较试验,对结果进行变量分析,定量得出"天府28号(黑花生)、天府20号可列为主导品种,天府21号、天府23号可列为辅助品种"的初步结论。  相似文献   

4.
对17个花生品种(系)在重茬地进行农艺性状、丰产性、抗逆性和应用前景的综合比较研究,并结合历年品种比较试验,筛选出中花5号、中花8号、天府16、天府12、“9806”5个适合江汉平原花生产区耐重茬种植的高产、稳产、优质、高抗的花生品种(系)。  相似文献   

5.
天府花生内生细菌种群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四川省重点推广的4个花生品种——天府11号、12号、13号和岳易各生育期、各部位内生细菌种群动态的系统研究,分离出内生细菌170株,其中放线菌15株;鉴定结果表明,天府系列花生内生细菌共16个属,其中芽孢杆菌属11个种,为花生内生细菌的优势种群。对链霉菌属放线菌进行了抗菌性检测,其中13株对枯草芽孢杆菌有拮抗作用,淡紫灰类群菌株11-02和13-10的抑菌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大荔县沙苑区花生新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7年大荔县引进山东花生研究所的5个花生品种,以当地品种为对照,进行对比试验。通过对各个品种特征特性和经济性状的分析研究,筛选出适合大荔县风沙性土壤种植的花生新品种。结果表明,参试品种均适宜大荔县风沙土壤和当地气候生长,但花育20属早熟小花生品种,不适宜当地市场需求;其他品种属中早熟大粒品种,果大粒饱,适应性强;花育915植株矮且直立紧凑,结果率高,产量高,丰产、综合性状好;花育33植株高大,长势健壮,果大均匀,产量优势不明显,综合性状表现一般;花育50、花育60结果少、果大、果皮厚,产量较低。  相似文献   

7.
对引进的15个花生新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各花生品种(系)生育时期相差不明显且均能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天府20号丰产性最好,产量高于四粒红(CK),但增产差异不明显,而且口感好于四粒红(CK),建议可作为夏秋季花生在慈溪当地种植。  相似文献   

8.
苏花3号是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以临花6号为母本、日本巨型花生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系统选育培育出的普通型中熟大粒花生新品种。2015年参加江苏省鉴定试验,荚果平均产量6 667.12 kg/hm2,籽仁平均产量4 412.85 kg/hm2,分别比对照徐花13号增产9.4%、9.9%。该品种籽粒粗脂肪及粗蛋白含量分别为54.12%、23.61%。于2015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编号:苏鉴花生201506),该品种适宜在江苏淮北花生产区推广种植。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以期为花生的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山东农业科学》2019,(9):139-143
为探明两段式收获模式下花生产量变化,以不同粒型花生品种为对象,研究田间晾晒不同天数条件下荚果产量和成熟饱满度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田间晾晒期间,单株产量变化分为两个阶段,大粒型花生品种鲁花14和丰花1号在晾晒1~4 d快速增加;小粒型花生品种济花3号和闽花8号在晾晒1~3 d快速增加,此后,单株产量基本稳定。百果重和百仁重在田间晾晒过程中略有增加,但差异不显著。田间晾晒过程中,花生成熟饱满度显著增加,大粒型品种田间晾晒1~4 d和小粒型品种晾晒1~3 d成熟饱满度快速增加,此后,随晾晒天数增加各品种的饱果率和饱仁率变化较小。大粒型品种田间晾晒4 d左右摘果,小粒型品种田间晾晒3 d左右摘果,增产效果显著,前者增幅大于后者,增产的原因主要是增加了荚果和籽仁成熟饱满度。研究结果为花生两段式收获模式最佳摘果期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徐花4号是我所1986年育成的夏花生品种,原名徐州7506,由7205-1×天府3号选育而成。1987~1988年参加江苏省和徐州市的夏花生品种区域试验,1988年参加省、市生产试验,表现早熟、高产、品质优良,1989年4月经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  相似文献   

11.
《农技服务》2016,(14):23-24
引进新品种11个品种,以本地品种为对照。通过比较试验,珍珠红花生、黔花生四号、黔花生六号、黔花生五号产量较高,白皮花生、花皮花生、黑皮花生等几个特色品种产量较低,贵阳红皮、濮壮28、粤油31号、黔花生1号作进一步试验。  相似文献   

12.
邵桂兰 《农家致富》2005,(11):25-25
高产高油花生新品种——徐花8号品种特性徐花8号 是徐州市农科所选育的早熟、优质、高产花生新品种,2001年7月通过国家审定。该品种在全国区试中,两年13点平均比对照鲁花9号增产9.3%(其中1998年增产13.2%),达极显著水平。该品种属中早熟大粒品种。春播120.125天、  相似文献   

13.
<正>东花8号(原名:东9805)是由东海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作物栽培技术指导站以鲁花9号为母本、8130为父本进行杂交于2006年选育而成,属中间型、中熟、大粒品种。2010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审定委员会鉴定(鉴定号:苏鉴花生201001)。  相似文献   

14.
高产优质花生新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花生品种的农艺性状,适应性、丰产性、抗逆性和利用价值等综合比较,进一步筛选出适合江汉平原花生产区种植的高产、稳产、优质、高抗的花生品种。试验表明:“88-1202”、中花5号及“904-53”、中花7号、天府9号、天府10吴是目前理想的花生品种,尤其“88-1202”、“904-53”等新品系有着巨大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5.
《农家致富》2011,(21):27
鉴定编号:苏鉴花生201001。来源和类型:原名"东9805",由江苏省东海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作物栽培技术指导站1995年用鲁花9号为母本,8130为父本进行杂交,于2006年育成,属中间型、中熟大粒品种,适宜江苏省淮北地区作春、夏播花生种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宁夏灌区花生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4—2016年引进24份国内花生种质资源,在宁夏引黄灌区进行农艺、产量、抗病以及生物学等性状鉴定。[结果]整个生育期内鉴定品种病虫害较轻,株高、分枝数随品种的不同而不同。单株结果数5~52个,平均22.4个,饱果数占69.46%;百仁重51.7~108.4 g,属大中型果粒;出仁率65.21%~76.52%。相关分析表明,单株产量与株高呈显著正相关,与单株结果数、饱果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产量0.64~4.11 t/hm~2,产量前4位的品种为天府18号、冀花11号、冀花7号、黑花生,均较对照(鲁花11号3.19 t/hm~2)增产,增幅8.78%~28.84%。[结论]筛选出了较适宜宁夏灌区种植的花生品种资源7份。  相似文献   

17.
罗凡 《农家顾问》2008,(4):27-27
以四川群体品种、福选9号、福鼎大自茶、名山自毫、特早213和天府11号为试验品种,结果表明:天府11号、特早1号、福选9号、福鼎大白茶等属特早芽型品种,具有“早生”特性、开采期早,适宜制作“早生条形名茶”;名山白毫属早芽型品种:四川群体品种属迟芽型品种,利于延长条形名茶的生产期。  相似文献   

18.
经过三年引种试验,提出了较吉林省内推广品种“扶余四粒红”高产、质佳的025品系,RH77—5,RH77—4,RP_1,RHP_1,5份材料参加省内主产花生地区的生产试验。 国内各地引入的材料在长春均能开花结实,但生产力极不相同,而花生生育期间的有效积温是影响熟期、成熟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 品种选育应以早熟为主攻方向,高产、稳产、质佳为目标,以当地多粒型四粒红为母本,引入的早熟高产、中大粒材料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会获得预期结果。  相似文献   

19.
花生新品种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进新品种6个品种,以本地品种为对照。通过比较实验黔花生四号、本地品种较高,红皮花生、黑皮花生、白皮花生作特色品种可作进一步试验。  相似文献   

20.
正一、审定情况2014年通过湖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二、特点特性花生新品种中花10号(原品系代号991608),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从"四会大株×86-14007"的杂交组合后代中经系谱法和集团选择法选育而成,具有产量高、含油量高、抗性强、熟性早等优良特性。中花10号为早熟中大粒品种,属珍珠豆型。春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