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江苏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为视角,从就业人数、就业区域、就业方向分析江苏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指出江苏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文化程度低、技能单一、年龄分布欠合理、收入不高等现实问题,在此基础上,从政策统筹、产业支持、就业服务、教育培训、社会保障等方面提出加快江苏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3):194-196
"新型城镇化"为新型城乡形态的形成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增长极,有助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土地、产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在产业和城乡间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从新型城镇化发展机制和问题入手,在国内外城镇化发展借鉴基础上,首先提出了四川省新型城镇化创新驱动战略构想,进一步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土地、产业、农村劳动力转移耦合机制路径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3.
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与广西经济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泛珠江区域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标志着泛珠江区域经济合作从构想进入实践,一个包含着从东部到西部各个经济发展层次的经济合作有机体诞生了。本文主要分析了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转移与广西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首先,本文通过大量数据阐明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存在着进行产业转移的压力,需要进行产业转移;其次,中西部地区经济水平低,亟待发展。因此,通过区域经济合作将两者结合起来成为一个很好的选择。从广西方面来说,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转移过程中应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形成良好产业环境,吸引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并且以此为契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升广西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江苏省生猪的生产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从生态适宜性和经济适宜性的角度对江苏省生猪产业发展进行了区域优势分析和综合比较优势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江苏省生猪产业发展的战略措施和保障条件.  相似文献   

5.
围绕江苏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总体情况,从性别、年龄、教育3个方面选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归纳苏南、苏中和苏北3个区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特点,提出江苏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应与地方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素质、地方公共服务、农民自身发展规划紧密结合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安徽靠近江、浙、沪等国内最发达的地区,具备承接产业转移的地理优势。江、浙、沪、皖四省市经济发展和产业演进的差距是基础,产业竞争力、区域产业相似度、相对产业转移等指标是条件,安徽对接江、浙、沪产业转移应该选择优势产业是方向,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是关键。安徽要抓住国外产业引进和国内产业转移加快的历史机遇,用好用足国家首个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政策,促进承接江、浙、沪三省市产业转移有序进行,地方政府要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主要对我国流通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现状、区域经济视阈下我国流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流通产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路径进行了逐步的深入研究。希望对流通产业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深度挖掘影响其发展和创新的因素,并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提出较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产业集群是指同一产业的企业以及该产业的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的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是关系区域经济活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研究产业集群特征,利用产业集群优势发展区域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介绍有关产业集群的理论,指出产业集群因其强劲的竞争优势,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促进作用,极大地提高了区域竞争力,并对我国产业集群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产业集群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就如何培育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产业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如何正确分析我国的区域经济差异,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江苏省产业结构存在差异的原因,提出了不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刘爱军  刘宣东  李祥妹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5):11669-11670
水稻是江苏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目前存在新品种推广规模不大、品种抗性差、产业拉动性不强等问题。分析了江苏生产水稻的生态适宜性和区域优势,提出了水稻优势区域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1.
魏晓卓  吴君民  童生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595-16596
在介绍苏南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解决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与部分发达地区发展难题的出路之一在于产业转移,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根据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理论,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区间存在着高梯度产业地区和低梯度产业地区,高梯度地区的产业会自发地向低梯度地区转移.我国经济发展依据这一理论,将我国经济区域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地带,通过非均衡发展使东部获得了快速的发展,而1999年西部大开发政策出台后,西部地区迎来了承接东部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本文通过对1999年西部大开发进入实际阶段以来东、西部整体经济和各项经济要素的分析,发现东西部经济与东部经济的差距并没有缩小,西部经济的扩散效应和东部经济的极化效应明显,梯度转移迹象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开展,中国农村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经济总量增长的前提下,如何选择一种适合农村经济的发展模式成为现在很多农村面临的问题之一。江苏省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被很多学者称为"苏南模式"并广泛研究,通过实地调研,对江苏省南通市洋口镇的两种成功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4.
以江苏省65个县(市)人均GDP为经济指标,测算出1990-2011年的泰尔指数,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对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特征及其空间机理作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县域经济总体差异呈现扩大趋势,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地区之间的差异以及苏北内部、苏南内部差异是江苏省县域经济总体差异的主要贡献者,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县域经济之间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经济发展相似地区在空间上呈聚集分布格局,且集聚的程度不断增强;局部空间格局表现为以"苏州-无锡"为核心的圈层空间分布结构;县域经济发展的自组织性较强,空间格局演化中的随机成分较低,而由结构化分异引起的空间差异越来越显著;东北-西南方向县域经济差异较小,而东南-西北方向县域经济差异较大。从完善合作机制、调整产业结构、建立人才引进制度等方面提出县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程宏如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783-19786
以苏北地区为例,根据2000~2009《江苏统计年鉴》中的数据,阐述了欠发达地区城乡经济差距情况,欠发达地区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十分明显,主要体现在人均收入、生活水平和家庭支出的恩格尔系数不同的差距。分析了欠发达地区城乡经济差距形成的原因,城乡占有资源的不对称性和不流动性客观上造成城乡居民经济收入差距;城镇工业发展快于农业发展拉大城乡居民经济收入差距;城乡比较劳动生产率差距扩大城乡居民经济收入差距。提出了缩小欠发达地区城乡经济发展差距的对策:深化改革,实现经济资源城乡间自由流动;以城带乡,发挥城市在城乡协调发展中的作用;以农村和农业为抓手,提高农业比较生产率。  相似文献   

16.
方方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2):12153-12155,12211
在分析经济发展与土地非农化耦合关系的基础上,对江苏省经济发展与土地非农化耦合的协调程度进行定量评价,揭示其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结果:①耦合关系包括经济发展对土地非农化的驱动作用以及土地非农化对经济发展的响应两个方面;②江苏省经济发展与土地非农化的耦合协调度呈现出由苏南向苏中再向苏北地区递减的趋势,可将13个地区划分为4种类型:协调型、基本协调型、磨合型以及低水平耦合型。  相似文献   

17.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灰色关联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门可佩  周丽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0):6243-6244
根据2006年最新统计资料,采用灰色关联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差异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江苏13个省辖市可划分为三大类,其中苏州、南京、无锡和常州4市属于第1方阵,是江苏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  相似文献   

18.
麻永建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5):1003-1005
选择江苏省小城镇作为研究对象,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小城镇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借助GIS软件分析江苏省小城镇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最后提出新时期江苏省小城镇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在对江苏省212户农村家庭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江苏省农户转入与转出集体建设用地的意愿和行为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总结了农户转入和转出集体建设用地行为的特征现状;从区域因素、家庭因素、经济因素和政策保障因素对比分析了农户集体建设用地转入与转出意愿影响因素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