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作物水分亏缺补偿与超补偿效应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回顾和总结了植物补偿与超被偿定义的提出与解释,并且根据前人对作物水分亏缺补偿与超补儿应的研究,从理想生态位与现实生态位的角度探讨了其生态学机制,从作物对水分胁迫的适应、光合作用、氮代谢、内源激素和植物同化产物运集中心的发迹等方面总结探讨其生理学机制,用生长冗余理论揭示了补偿与超补偿的本质。阐述了水分亏缺补偿与超补偿效应同农业的关系,预示了节水和集水农业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相似文献   

2.
调亏灌溉对作物生理生态特征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文章介绍了国内、外近年来调亏灌溉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及其作物的生理、生态反应和调亏灌溉的节水机理。探讨了调亏时期、程度、方式等条件对作物补偿效应的影响 ,指出了实施适度水分亏缺灌溉的可行性及风险性 ,为寻求更好的节水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作物对局部灌溉的响应研究已受到广泛关注,能否采用局部灌溉还需考虑局部灌溉前的土壤水分状况。研究水分亏缺后局部恢复供水下玉米生长、水分吸收的动态变化以及补偿效应的生理机制有重要意义。【方法】以聚乙二醇6000(polyethylene glycol 6000,PEG-6000)调控营养液的渗透势模拟水分亏缺,采用分根技术,通过水培试验模拟前期水分亏缺后局部根区恢复供水,设置3个水分亏缺程度(-0.2、-0.4、-0.6 MPa)和1个对照(无PEG),于处理后0、0.25、0.5、1、3、5、7、9 d连续动态监测各根区根系的生长和导水率状况,玉米干物质累积以及叶水势。并在此基础上,于处理后0、1、5、9 d连续动态测定对照和-0.2 MPa两个处理各根区根系解剖结构特征。【结果】水分亏缺6 d后局部恢复供水,恢复供水区根干重和导水率平均增长速率显著大于持续胁迫区(P0.05);-0.2 MPa亏缺后局部恢复供水下,0—0.25 d时,恢复供水区根干重平均增长速率较对照明显增大(P0.05),且持续到局部恢复供水后5 d,表现出根系生长的补偿效应;-0.4和-0.6 MPa亏缺后局部恢复供水处理分别于0.25—0.5 d和0.5—1 d时恢复供水区根干重平均增长速率较对照明显增大(P0.05),产生根系生长的补偿效应,可见,根系生长的补偿效应发生随水分亏缺程度增大而延迟;-0.2 MPa亏缺后局部恢复供水5 d时,恢复供水区根系导水率平均增加速率恢复到对照水平,产生根系吸水的补偿效应,继续增大亏缺程度或延长恢复供水时间,补偿效应均消失,说明局部恢复供水有效刺激恢复供水区根系吸水补偿效应的临界水分亏缺程度为≥-0.2 MPa。此外,-0.2 MPa亏缺后局部恢复供水5 d,恢复供水区根系直径与导管直径显著小于1 d(P0.05),但仍维持或超过对照水平,皮层厚度占根系直径的比例与对照无显著差异(P0.05),9 d时,根系直径与导管直径明显减小(P0.05),较对照减小19%,皮层厚度占根系直径的比例仍显著大于对照(P0.05),与根系吸水补偿效应的产生与消失同步,从根系解剖结构特征方面揭示了恢复供水区根系吸水补偿效应的生理机制。【结论】局部恢复供水可有效刺激恢复供水区根系生长和吸水的补偿效应,但与局部恢复供水前水分亏缺程度和局部恢复供水时间有关,恢复供水区根系解剖结构的变化是补偿效应产生或消失的一个生理机制。该研究可为更好的发挥局部灌溉在农业节水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旱地作物有限补充供水与覆盖保水效果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旱对作物生产长期受稳定水分亏缺制约问题,研究了几种作物需水关键期有限补充供水以及覆盖保水的产量效应,提出了实现有限降水资源富集叠加高效利用建设旱区高产高效农田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5.
通过盆栽试验对向日葵进行不同水分亏缺处理,研究其产量、水分效应及经济效益的变化。结果表明,向日葵高水分处理的产量高于低水分处理,切不可在作物临界期进行水分亏缺,不可对作物3个生育期连续亏缺;适宜调亏灌溉可以提高向日葵水分利用效率;耗水量和产量有极大的相关性,随着耗水量的增多产量增大;在水资源充足的情况下,充分灌溉经济效益固然高,但在不能满足充分灌溉时,适宜水分亏缺可提高作物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作物水分亏缺伤害生理研究概况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对作物水分亏缺及其程度划分和作物对水分亏缺的生理反应作了概述,并提出了作物水分亏缺伤害生理的综合示意图。关于中度水分亏缺对作物生理过程影响的研究作了概括的介绍。  相似文献   

7.
作物干旱复水补偿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干旱情况严重影响着农业生产。许多研究表明,一定程度的干旱胁迫后复水作物会逐渐恢复至正常的生长状态,甚至加速作物生长,显现出补偿效应。但对作物的补偿作用程度以及如何根据补偿效应调整农业灌溉制度、减少干旱胁迫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还有待明确。通过总结干旱复水补偿效应对各种农作物的生理、形态和产量方面影响的相关研究,进一步了解复水后作物的生长特点,为完善作物干旱复水补偿效应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干湿变化与植物补偿效应的生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红军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2):10222-10224
论述了干湿变化与作物生长及产量补偿效应的研究历史,补偿效应的内涵、类型和可能机制,干湿变化对作物生态补偿和生长发育阶段间补偿及生理代谢功能间补偿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半干旱地区多变低水的实际田间环境,讨论了作物对不同干旱类型的反应,适度干旱后复水的生理补偿效应,不同类型作物在干湿交替条件下的差异,以及增强作物对多变水环境适应的技术。同时,就多变低水环境的概念、作物对多变低水环境的适应机理以及作物抗旱生理研究与旱农生产实际相衔接等问题提出了若干看法。  相似文献   

10.
从生态效益和长期效应来看,混作对防治作物病虫草害和保护、改善农田生态都起到一定积极作用。文章简述了品种和种植结构单一对农田生态的风险,通过对应用实例的概括,从屏障效应、化感作用、稀释效应以及组分间互作等方面,总结归纳了混作的作物保护机理。分析指出混作科学搭配措施、长效评价和补偿机制缺乏等问题,并对混作的应用前景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1.
放牧草地植物补偿效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回顾和总结了植物补偿与超补偿的定义与观点,并且根据前人对放牧草地植物补偿与超补偿效应的研究,分析了补偿与超补偿效应的机制和影响补偿作用的因素,用生长冗余理论揭示了补偿与超补偿的本质.阐述了草地植物补偿与超补偿效应同草地合理利用的关系,探讨了草地植物补偿性生长还需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已实施十年,准确评估政策的减污效果,对进一步完善、推广生态补偿制度具有重要意义。以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为准自然实验,使用2006—2021年皖、浙两省中1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双重差分模型,实证研究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对城市污染排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不仅显著降低了区域的污染排放,对于相邻区域的治污减排也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生态补偿通过加大环境治理投资力度及优化产业结构降低了区域污染排放。以上研究结论为我国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政策,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经验支撑。  相似文献   

13.
福建漳江口红树林湿地生态补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作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试验区,推进生态脆弱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其重要任务之一。红树林湿地作为海岸生态关键区,其自然分布日益缩减,湿地保护及恢复将会面临很大困难,对政府的保护管理职能提出更高要求。以福建漳江口红树林为研究对象,探索红树林湿地生态补偿机制具有重要实践价值。主要从3方面探讨:1)建立DPSIR模型分析生态补偿机理;2)通过实地调查,结合条件评估法,调查漳江口红树林湿地周边居民的基本情况及生态补偿意愿,建立Tobit模型,分析居民受偿意愿的影响因素;3)针对不同地区对3种生态补偿标准方案进行讨论。结果表明:漳江口红树林湿地周边居民文化程度较低,环保意识薄弱,非现金补偿优先考虑土地补偿、安排就业和基础设施建设3种方式,不同村庄之间的受偿意愿有较大差异,被调查者的学历、家庭人口、红树林湿地生态效益了解程度和生态环境的满意度对受偿意愿有着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防治农业非点源污染的生态补偿机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概念、特点入手,对农业非点源污染的防治进行法律思考,提出包括补偿主体、补偿客体、补偿对象、补偿方式和补偿标准在内的防治农业非点源污染的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5.
森林的生态效益与补偿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6.
农业生态补偿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生态补偿是确保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与农民经济利益平衡的关键,其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近年来成为生态补偿领域的研究热点。通过文献检索与研读,对农业生态补偿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特点、存在问题及未来研究趋势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目前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对农业生态补偿内涵界定,补偿理论基础剖析,补偿机制建立与政策支持、补偿主客体确定,补偿标准核算及补偿方式选择。研究方法主要集中在借鉴国外相关成果,将定性研究与定量推算、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研究存在问题主要集中在内涵界定不一致,主客体法律地位不确定。在此基础上,对农业生态补偿的未来研究趋势,从新方法突破、空间优选拓展及补偿绩效评估深化方面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对区域生态补偿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了通榆河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情况,分析了实施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对扬州市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是建立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核心内容之一,研究矿产开发过程中引起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对解决生态补偿在矿产资源开发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在系统总结我国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已有的矿产资源补偿经验,提出了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框架,在法律法规、政策制度体系和评价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并对今后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庄添淇  王大庆  王宏燕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452-5453,5506
根据拜泉县统计年鉴和土地利用情况,分析了拜泉县27年间生态足迹,以此建立和完善拜泉县生态补偿机制,为拜泉县生态农业县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推进农村经济良性循环发展,并为同类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提供参考。拜泉县27年间总的生态足迹变化较大,耕地生态足迹大于其他生物生产面积土地类型的生态足迹,耕地、林地、草地生态足迹增加迅速,其他生产性土地生态足迹增长缓慢。在生态足迹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拜泉县生态建设补偿标准、明确补偿原则、确定补偿对象等对策,实现其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重金属协同选择环境细菌抗生素抗性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抗生素的长期滥用,引起环境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强,加速了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在环境中的传播扩散。在重金属污染的环境中,细菌不仅具备重金属抗性,并且具备多种抗生素抗性,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污染水平也随之升高。在介绍重金属与抗生素抗性最新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阐述了环境细菌的抗生素抗性、重金属抗性及其相关抗性机制,并着重论述重金属和抗生素协同选择环境细菌耐药性及其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