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课题组2003—2005年掌握的地处浙北地区的嘉兴市的82块大田试验结果与测产田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旨在探讨其高产途径。结果表明,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对直播单季晚粳稻产量具显著正效应,其中正效应最大的为每穗实粒数,有效穗数其次。在数据分析基础上,提出浙北地区单季晚粳稻直播栽培的高产途径为:在争取一定有效穗数基础上,应把增加每穗实粒数作为主攻方向,同时提高灌浆质量适当增加粒重。结合生产实践,在目前现有品种条件下,浙北地区单季直播晚粳稻9500kg/hm2左右产量水平的合理结构可能为:基本苗约为125万/hm2,最高苗630万/hm2,有效穗数450万/hm2,每穗总粒数>100粒,每穗实粒数90~95粒,千粒重26g左右。  相似文献   

2.
试验共设5个密度处理,设计播量区间240~660万粒/hm2,变幅105万粒/hm2。结果表明,以庄浪县为代表的旱寒区冬小麦膜侧沟播栽培靠主茎成穗,分蘖成穗率较低。在生产上,合理的群体密度基本苗360万株/hm2,即播量450万粒/hm2左右。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邗江区有利于实现直播稻高产稳产的播种时期和适宜基本苗数.[方法]采取对典型水稻田块调查和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比较直播稻不同播种时期、不同基本苗数对直播稻生育进程、植株与穗部性状、群体指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播期试验水稻品种选用南粳44和扬粳4038,基本苗分别为112.5万和135.0万株/hm2,播期分别为6月1、7、13日.基本苗试验品种选用南粳44,基本苗分别为82.5万、94.5万、112.5万、136.5万和157.5万株/hm2.[结果]麦收后及早播种有利于延长生育期,增加水稻生长量,改善水稻产量构成因素,提高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最终实现较高的产量.直播稻基本苗在112.5万株/hm2左右、单株成穗3.O~3.5个时,产量构成因素间协调与平衡,可实现高产稳产.[结论]该研究可为集成适宜邗江地区的水稻直播规范化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直播稻(Oryza sativa L.)播种密度对产量结构及植株茎秆性状的影响,探讨直播稻高产稳产适宜的播种密度。[方法]以中熟中粳连粳7号作为试验品种,按基本苗的不同,设5种密度水平,分别是90万1、20万、150万、180万、210万株/hm2,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结果]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有效穗数总的趋势是上升的,但种植密度对有效穗的调控作用较小,每穗总粒数、颖花结实率和千粒重总的趋势是下降的,基本苗105万株/hm2左右时较适宜。基本苗90万株/hm2处理,植株茎秆第1、2节间长度最短,占茎秆长度的比例最小,第3、4、5节间长度最长,占茎秆长度的比例最大,茎秆重量、粗度及单位长度重量均最大,茎秆单位长度重量承担的稻穗重较小,茎秆抗倒伏力最强。[结论]从高产稳产两方面考虑,直播稻连粳7号基本苗90万~105万株/hm2最佳。  相似文献   

5.
扬麦23示范种植表现与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结果表明,该品种生长表现和产量结果均比较理想,较扬麦16早熟,实收产量7 716.7 kg/hm2,抗倒性较强,叶色深绿,分蘖力强,穗数容纳量较高,穗层整齐,小穗着生相对紧凑,后期熟相好。高产栽培在施足基种肥基础上,应力争早播,适宜基本苗185.03万株/hm2左右,苗期尽可能减少蜡肥和返青肥施用,控制高峰苗在1 466.98万株/hm2左右,争取有效穗数465.34万穗/hm2,穗粒数38.14粒,千粒重47.86 g。  相似文献   

6.
绍粳18是绍兴市单季晚稻的主栽品种之一。绍粳18不同播种量直播种植试验结果表明:要获得10 500 kg/hm2以上的产量,有效穗数应控制在277.5万~285.0万穗/hm2之间,穗实粒数应在145粒以上。要达到上述要求,在适期播种的前提下,直播大田播种量以45.0kg/hm2为最佳。  相似文献   

7.
机插水稻产量形成规律及高产群体质量指标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立森  王建武  刘娣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2):10258-10259
[目的]探讨机插稻高产栽培的配套技术。[方法]通过不同基本苗和不同施氮量的互作试验,研究机插稻产量形成规律及高产群体质量指标。[结果]随着基本苗的增加,产量呈先增后减趋势,基本苗为13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为9553.5kg/hm2;纯氮量为345 kg/hm2时产量最高,为9 760.5 kg/hm2;互作试验表明,基本苗135万株/hm2、纯氮量345 kg/hm2时水稻各生育期的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均较高,群体较合理,产量最高,为9 796.5 kg/hm2;随着基本苗的增加,高峰苗、有效穗逐渐增加,而成穗率、每穗粒数呈下降趋势;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高峰苗、有效穗随之增加,但成穗率、每穗粒数、千粒重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结论]机插稻以基本苗135万株/hm2、纯氮量345 kg/hm2左右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8.
水稻轻简栽培模式主要有直播、机条播和机插等三种模式,本次试验主要对盐粳15号的直播和机插两种高产轻简模式进行了探讨。盐粳15号的直播模式,主要探讨了不同播种期、不同播种量对盐粳15号最终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盐粳15号最适宜的直播时间为6月15日左右,其亩用种量为6 kg/亩,亩有效穗为27万穗/亩,每穗总粒数为105粒左右,每穗实粒数100粒左右,千粒重27.9 g。盐粳15号的机插模式,盐粳15号的适宜机插密度为30 cm×13 cm,栽插前15~18 d播种,基本苗为7.5万/亩,每亩有效穗21万~22万,千粒重27.9 g,每穗总粒数120粒左右,每穗实粒数115粒左右。  相似文献   

9.
早稻直播不同用种量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早稻直播不同用种量对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适宜的用种量对早稻基本苗、有效穗数、穗粒结构影响较大,进而影响产量。临川区早稻直播常规品种适宜的用种量为75 kg/hm2左右,过多增加用种量,有效穗数不增加,穗粒数减少,田间荫蔽加大,病虫为害加重,产量反而下降。  相似文献   

10.
采用小区对比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移栽基本苗对水稻新品种花粳22生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花粳22适宜移栽基本苗为90万株/hm2,可获得产量11.22 t/hm2,比基本苗45万株/hm2(10.35 t/hm2)、135万株/hm2(10.51 t/hm2)处理分别增产了8.41%、6.76%。水稻适宜基本苗数,对协调有效穗数、穗粒数、粒重等产量构成因素的合理组合、促进有效分蘖、高产群体的建立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迟熟中粳淮稻号直播密度试验结果表明:直播稻群体自我调节和产量结构相互协调补偿的能力很强,密度对直播稻产量影响不显著。基本苗4.6~14.3万/667m2,除基本苗5.8万/667m2,产量591.63kg/667m2以外,其他密度单产均达到600kg/667m2以上,基本苗8万/667m2左右产量最高。随着基本苗的增加,有效穗数总的趋势是上升的,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振动式下降,但不同处理间差距很小。基本苗6万/667m2茎秆抗倒伏能力最强,且单位面积稻穗干物重、植株地上部分干物重及经济系数均最高。  相似文献   

12.
《现代农业科技》2016,(8):22-23
常农粳8号为常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品种,2014年通过江苏省审定,具有米质优、抗倒性好、分蘖力强、穗粒结构协调、熟期理想等特点,为机械化栽培理想应用品种,适宜机械化栽培,为苏南地区周年粮食高产栽培理想应用品种。通过大面积试验示范,其机械化栽培达到11.25 t/hm2产量理想的群体特征为基本苗数90万株/hm2左右,有效穗数345万穗/hm2左右,成穗率75%以上,每穗粒数135粒左右,结实率95%左右,千粒重27.5 g以上。并总结了其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要点,主要包括流水线育秧、机械化栽插、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以期为大面积机械化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江苏淮北地区不同类型晚播稻茬小麦产量形成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半冬性小麦品种淮麦28和淮麦20在较晚的水稻茬口种植时,干物质积累量低,在基本苗270万/hm2时穗数不足,且每穗粒数比适期播种显著减少,产量较低;在基本苗360万/hm2时穗数较多,产量三因素较协调,产量显著提高。而偏春性小麦品种淮麦30和郑麦9023在同样晚播条件下,冬前单株干物质积累量与淮麦28和淮麦20差异不显著,但在270万/hm2基本苗时抽穗~成熟期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均显著高于淮麦28和淮麦20;在360万/hm2基本苗时抽穗~成熟期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淮麦30显著高于淮麦28和淮麦20,郑麦9023与淮麦28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直播水稻穗粒结构与产量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分析直播水稻穗粒结构与产量的关系,建议选择直播条件下全生育期为130~135 d的品种,杂交稻推荐穗数为262.5万穗/hm2、穗总粒数150粒、穗实粒数130粒、结实率90%、千粒重26.5 g,理论产量按照90%折实产,则产量可为8.45 t/hm2;常规稻推荐穗数为360万穗/hm2、穗总粒数110粒、穗实粒数95粒、结实率90%、千粒重26.5 g,理论产量按照90%折实产,则产量可为8.50 t/hm2。  相似文献   

15.
通过不同密度试验,研究密度对弱筋小麦扬麦9号优质高产群体质量和株型指标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①弱筋小麦扬麦9号以基本苗240万株/hm2最能建立合理的优质高产群体结构;②扬麦9号产量>7 500 kg/hm2优质高产株型指标和群体质量指标为:上三叶面积顺序为倒二叶>剑叶>倒三叶,株高为80 cm左右,穗下节间/节间总长为35.5%左右,(穗下节间+穗长)/株高为43.6%左右,株高构成指数0.563,每穗43粒左右,单穗重1.55 g左右,花后干物质积累量4 000~4 500 kg/hm2,高峰苗1 100万/hm2左右,成穗数500万/hm2左右;LAI的动态指标是越冬始期约0.9,拔节期约3.0,孕穗期出现最大值7.0,开花期为4.5~5.0.  相似文献   

16.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密度对大穗型小麦新品系1624、多穗型品种小偃22灌浆期干物质转运特性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4个密度处理,基本苗分别为90万/hm2(T1)、150万/hm2(T2)、210万/hm2(T3)、270万/hm2(T4)。结果表明,在开花期与成熟期各品种(系)地上部单株干质量均随密度增大而减轻;成熟期籽粒干质量1624以150万/hm2的密度最大、小偃22以90万/hm2的密度最大;各品种(系)营养器官干物质转移量均以基本苗为210万/hm2最多、90万/hm2最少,大穗型品系1624转移量多于多穗型品种小偃22;营养器官对籽粒发育的贡献率1624为随密度增大而增大,小偃22为随密度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各品种(系)灌浆持续时间均随密度增大而延长,各品种不同密度间平均灌浆速率与理论千粒质量大小顺序均为T1>T3>T2>T4;大穗型品系1624基本苗在210万/hm2左右时产量因子较为协调,多穗型品种小偃22基本苗在150万/hm2时产量因子较为协调。  相似文献   

17.
弱筋小麦扬麦13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进一步开展弱筋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及其大面积生产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方法]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基本苗和施氮量对扬麦13号产量及主要品质变化的影响。[结果]相同施氮水平下,在180万~270万苗/hm2范围内增加基本苗,单位面积穗数显著提高,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下降;单位面积产量呈“低-高-低”趋势,210万/hm2基本苗处理产量最高。在相同基本苗不同施氮量条件下,单位面积产量、穗数、每穗粒数显著增加,千粒重显著降低;单位面积茎蘖数显著提高,茎蘖成穗率显著降低;面团稳定时间、形成时间延长,弱化度显著降低,评价值提高。[结论]从产量角度来看,扬麦13号以基本苗210万~240万/hm2,施氮240~300kg/hm2较为适宜。基本苗对籽粒蛋白质、湿面筋含量及粉质参数的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18.
武粳15穗型大,高产稳产,作小麦茬塑盘育秧机插栽培,基本苗97.5~120万苗/hm2,十至十一叶期够苗,高峰苗420万苗/hm2左右,成穗率75%左右,一生总叶片18张,播种至齐穗107d,全生育期159d。产量构成中有效穗300~330万穗/hm2,每穗总粒135粒左右,结实率90%左右,千粒重27g以上。高产精确栽培应抓好培育壮秧、大田沟系配套、整地平实、优化群体起点、精确定量施肥、科学节水灌溉、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等。  相似文献   

19.
<正>1范围本文主要写了春小麦6750kg/hm2~7500kg/hm2高产栽培的产量结构、播前准备、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杂草防治和收获期。2产量结构基本苗615万株/hm2~690万株/hm2,收获穗数570万穗/hm2~630万穗/hm2,穗粒数31粒~38粒,千粒重42~45,产量6750kg/hm2~7500kg/hm2。3播前准备3.1品种选择  相似文献   

20.
张克禄  郑辉  王坤春  郝炎炎  高春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4):1963-1965,2001
[目的]寻求4种播种基础因素适合2种穗型强筋小麦的最佳指标,比较2种小麦对这些因素的需求差异。[方法]大穗型强筋小麦以淄麦12号,小穗型强筋小麦以济南17号为试材,对其分别进行地力适应性、基本苗差异、播种期和适宜种植行距试验,并比较2种穗型强筋小麦对4种播种基础因素的需求差异。[结果]小穗型强筋小麦对土壤肥力的要求低于大穗型强筋小麦;大穗型强筋小麦的基本苗以225万~270万株/hm2为宜,小穗型强筋小麦的基本苗为135万~180万株/hm2,比大穗型小麦低80万株/hm2左右;2种穗型强筋小麦的播种期一般相差5 d左右,平均播种行距相差5 cm左右。[结论]与小穗型强筋小麦相比,大穗型强筋小麦对地力条件要求高,适宜基本苗大,播种期晚,平均行距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