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1960~2007年尖扎气温资料,对尖扎年、季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及日较差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8年尖扎年平均气温与全省基本一致,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24℃/10a,其中冬季气温变暖最明显,秋季次之;平均最高气温较最低气温升幅大,这种特点在秋季和夏季最为明显;日较差也呈上升趋势,尤其是秋季最为显著。最高气温的升高是年平均日较差变化呈增加趋势最主要的原因,即年平均日较差变大是以最高温度增加幅度大于最低温度变暖为特征。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气候因素对新疆农八师垦区棉花产量的影响,选取该区1961—2018年棉花气候单产为参考因素,9个气候因子[X1,生长季(4—9月)平均气温;X2,4—9月平均最低气温;X3,≥10℃积温;X4,4—9月降水量;X5,5—9月日照时数;X6,终霜日期;X7,初霜日期;X8,播种出苗积温;X9,5月极端最低气温]为比较因素,进行棉花气候单产与气候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棉花气候单产与各比较因素的关联度为:≥10℃积温(X3)5月极端最低气温(X9)生长季(4—9月)平均气温(X1)播种出苗积温(X8)初霜日期(X7)终霜日期(X6)5—9月日照时数(X5)4—9月平均最低气温(X2)4—9月降水量(X4),其中,≥10℃积温、5月极端最低气温、生长季(4—9月)平均气温、播种至出苗正积温及初霜日期与棉花产量极显著相关。棉花生长季总热量、苗期低温冷害以及秋季初霜日期是影响棉花产量的主要气候因子。  相似文献   

3.
利用呼伦贝尔市1961-2013年16个气象台站53年逐月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及气温日较差资料,采用显著性检验方法对该地区逐月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及气温日较差的变化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逐月最高气温的变化趋势除了1月和12月部分台站呈下降趋势外,各站其它月份平均最高气温都呈上升趋势,其中5、7、8、9月的上升趋势显著,最显著是8月,绝大多数台站通过了0.001显著性检验;逐月最低气温的变化趋势除了1月的满洲里、额尔古纳的变化趋势为下降外,各站其余月份变化趋势均为上升,且除了1、2月和12月的西部几个台站不显著外,大多数台站各月都通过了0.01显著性检验,其中3、4、5、6月最显著,均通过了0.001显著性检验;平均气温日较差的变化趋势12月中除了8月和9月的大部分台站的变化趋势为上升,绝大多数台站其余月份变化趋势为下降。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呼伦贝尔市各地各月最低气温的上升趋势比最高气温更明显,变化率平均约高出0.20-0.40℃·(10a)-1之间;气温日较差变化趋势显著减小,是最低气温的升幅明显高于最高气温所致;全市各站各月的气温日较差均在11-17℃之间,其中北部以及东部台站较大,在15-17℃之间,其余地区在11-13℃之间。  相似文献   

4.
利用1975-2019年海淀区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季平均气温观测资料,对海淀区近44年气温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海淀区近44年的平均气温年际变化整体呈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416℃/10年;年平均气温变化可分为2个阶段:1993年之前为偏冷期,之后为偏暖期;年平均最高气温的上升速率最快,近44年气温增加主要表现为白天最高气温的升高;极端最高气温上升趋势更为显著,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影响更大;与年际变化类似 ,各个季节的平均温度也呈增加趋势,但各季节的增暖进程存在明显差异,春季气温上升最快,秋季最慢,春季的季平均气温上升趋势最显著,对全年平均气温增温趋势的贡献最大,其次夏季,再次冬季,秋季最小。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气候因素对新疆农八师垦区棉花产量的影响,选取该区1961—2018年棉花气候单产为参考因素,9个气候因子[X1,生长季(4—9月)平均气温;X2,4—9月平均最低气温;X3,≥10℃积温;X4,4—9月降水量;X5,5—9月日照时数;X6,终霜日期;X7,初霜日期;X8,播种出苗积温;X9,5月极端最低气温]为比较因素,进行棉花气候单产与气候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棉花气候单产与各比较因素的关联度为:≥10℃积温(X3)>5月极端最低气温(X9)>生长季(4—9月)平均气温(X1)>播种出苗积温(X8)>初霜日期(X7)>终霜日期(X6)>5—9月日照时数(X5)>4—9月平均最低气温(X2)>4—9月降水量(X4),其中,≥10℃积温、5月极端最低气温、生长季(4—9月)平均气温、播种至出苗正积温及初霜日期与棉花产量极显著相关。棉花生长季总热量、苗期低温冷害以及秋季初霜日期是影响棉花产量的主要气候因子。  相似文献   

6.
利用1986—2015年日照市气温资料分析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30年日照市年平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352℃/10年;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为偏冷期,之后为偏暖期;1—8月气温呈逐月上升趋势,8—12月气温呈逐月下降趋势。日照市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平均气温变化趋势与年平均气温变化一致,但各季增幅不同,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778℃/10年、0.276℃/10年、0.256℃/10年、0.109℃/10年。日照市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458℃/10年、0.382℃/10年;日照市年平均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月际变化趋势与年平均气温相同。  相似文献   

7.
何武成 《现代农业》2011,(10):96-98
通过对青海省天峻地区近50年气温变化特征分析,发现天峻地区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均呈显著上升趋势,但平均最高气温升幅不如平均气温升幅明显,年平均最低气温的气候倾向率远大于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年平均气温的升高主要是由冬、秋季平均气温的升高引起的。四季平均最低气温的气候倾向率比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最高气温的气候倾向率大得多。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高气温分别在1988年、1994年和1986年发生了暖突变。  相似文献   

8.
利用全南县1959~2007年逐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资料,运用线性回归、M-K突变检验等方法对近48年全南冬季季平均气温、季平均最低气温、季平均最高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等要素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8年全南冬季平均气温、季平均最低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均呈明显增温趋势。季平均气温前30年稳定少变,但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增温明显;季平均最低气温则呈稳步增高态势,近48年季平均最低气温每10年约增温0.4℃左右;而冬季平均最高气温基本呈波浪振荡态势,其增温趋势不明显;极端最低气温的年际振幅较大,但总体呈阶段性上升趋势。冬季季平均气温增温的突变点大约出现在1994年;而季平均最低气温增温的突变点比季平均气温早,出现在1986年;极端最低气温增温的突变点出现时间最早,大约从1983年开始极端最低气温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9.
利用1975—2019年海淀区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年极端最高气温、年极端最低气温以及季平均气温等观测资料,对海淀区气温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海淀区近44年的平均气温年际变化整体呈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416℃/10年;年平均气温变化可分为2个阶段:1993年之前为偏冷期,之后为偏暖期;年平均最高气温的上升速率最快,近44年气温增加主要表现为白天最高气温的升高;年极端最高气温上升趋势更为显著,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影响更大;与年际变化类似,各个季节的平均温度也呈增加趋势,但各季节的增暖进程存在明显差异。春季气温上升最快,秋季最慢,春季的季平均气温上升趋势最显著,对全年平均气温增温趋势的贡献最大,其次夏季,再次冬季,秋季最小。  相似文献   

10.
利用富裕县1961—2016年最高、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分析了近56年来富裕县气温日较差的年、季、月变化特征,揭示富裕县气温日较差的气候特征和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近56年来富裕县年平均气温日较差为11.9℃,年平均气温日较差总体呈下降趋势,降低幅度为0.542℃/10 a。春季气温日较差最大,夏季最小,季节变化呈高—低—高—低特点;四季平均气温日较差均呈显著的下降趋势,下降幅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冬季、春季、夏季、秋季。月平均气温日较差最大值出现在5月(13.6℃),最小值出现在7月(10.1℃);各月气温日较差均呈显著下降趋势,1月份下降幅度最大,8月下降幅度最小。月平均最低气温增温幅度远大于最高气温,是导致年、季、月平均气温日较差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气候变暖对南方地区云量和云状结构的影响。[方法]通过抽样选取赣南的赣县、南康市、上犹、信丰国家气象站2004~2011年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总云量、年平均低云量等气候资料,分析赣南地区年平均气温的变化对年平均总云量、年平均低云量、云状结构的影响。[结果]气候变暖对南方地区云量和云状结构正在产生影响。年平均气温升高,年平均总云量、年平均低云量呈总体减少趋势;年平均气温降低,年平均总云量、年平均低云量总体呈升高态势;年平均气温在低位与上一年持平时,年平均总云量、年平均低云量增多。年平均低云量山区与盆地表现形式各异。年平均气温对海拔较低的盆地区的年平均总云量、年平均低云量影响呈平缓波动形态,对海拔较高的山区的影响较剧烈;年平均气温升高对高云量的影响更大;年平均气温的降低对年平均低云量的影响更大。不同的天气形势下,低云的生消变化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结论]该研究为我国南方地云量和云状结构随气候变暖而变化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气温变化对哈尔滨市呼兰区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国家气象中心1971-2011年的气象数据,系统分析了呼兰区41年内气温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呼兰区≥10℃的有效积温变化范围为2 378.5~3 007.2℃,5年滑动平均曲线整体呈震荡上升趋势;呼兰区玉米苗期平均温度变化范围为16.11~22.50℃,5年滑动平均曲线波动频率较大,但整体呈震荡上升趋势;玉米拔节期平均温度变化范围为20.02~25.92℃,5年滑动平均曲线呈明显的波动变化;开花期平均温度变化范围为18.28~26.61℃,5年滑动平均曲线处于平稳状态;灌浆成熟期平均温度变化范围为16.41~20.37℃,5年滑动平均曲线整体呈震荡上升趋势.这些结果表明呼兰区玉米生育各阶段温度基本能满足玉米生长发育的需求,近15年玉米生育期内有效积温的震荡升高有利于选择中晚熟玉米品种,但干旱发生的几率增大.  相似文献   

13.
为了分析科尔沁沙地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气温的变化情况,为其防沙治沙提供理论依据,利用科尔沁沙地最典型地区—内蒙古自治区奈曼气象站1989~2018年的气温资料, 采用直线回归方程的方法, 分析了近30年的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的变化情况, 结果表明: 奈曼旗年平均气温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极端最高气温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极端最低气温变化呈波动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4.
利用濉溪县1987-2006年20年逐日气温资料分析表明,旬最低气温、旬最高气温、旬5日滑动平均最低气温和低于某一临界值的旬日数,均与旬均温呈极显著直线相关关系,当旬均温>3.6℃、或10.0℃、或15.6℃时,整旬逐日日均温和5日滑动平均值一般不会<0℃、5℃或10℃。不同临界值的年度积温与年度合计温度、临界值以上的逐日合计温度和逐旬合计温度均呈极显著直线相关关系。在只有逐旬气象资料的时候,可以利用逐旬合计温度来估算年度积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改善高山烟区白肋烟晾制易发生棚烂和霉变现象,提高白肋烟的晾制质量。【方法】对简易拱形晾晒棚、简易拱形增温晾晒棚、“89 式”增温晾房、“89 式”标准晾房(CK)4 种晾制模式进行晾制对照试验。【结果】简易拱形晾晒棚和简易拱形增温晾晒棚对晾房内的平均温湿度控制效果优于“89 式”增温晾房和“89 式”标准晾房;简易拱形增温晾晒棚产生的经济效益最高,产量较对照提高 12.35 %、产值增加8433.90 元 /hm2、上中等烟率较对照提高 7.82 %、烟叶霉变率降低至 4.09 %,简易拱形晾晒棚产生的经济效益次之,且能将烟叶霉变率控制在 4.17 %。【结论】综合比较 4 种晾制模式产生的经济效益和成本投入,简易拱形晾晒棚和简易拱形增温晾晒棚模式更符合高山烟区白肋烟持续性发展和晾制要求。  相似文献   

16.
玉米绥玉21单株干物质和子粒干物质积累皆成极显著"S"型函数模型,温度对干物质影响的曲线与植株干物质积累曲线显著重合,利用温度曲线模型对植株干物质积累情况作出判断。  相似文献   

17.
根据南疆环塔里木盆地区1961-2010年以来资料完整的32个气象站点的资料,利用线性趋势函数分析了该地区近50年的冬季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南疆环塔里木盆5个区域冬季年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均呈增暖趋势,平均气温最高的年份集中出现在80年代末以后,冬季最暖年的出现具有统一性、大范围的特性暖温年多发生在80年代后,且90年代是50年中最暖的时期,冷年多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平均气温异常的年份为:1966年、1977为气温异常偏冷年,无异常偏暖年。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05-2015年我国18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测土配方施肥工作143个水稻"3414肥料田间试验"期刊论文数据,对气象条件、最佳产量和最佳施肥量三种施肥参数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表明水稻最佳产量、最佳施氮量随着温度和降水量增加而降低,呈现北高南低空间分布格局;水稻最佳施磷量无空间规律性;单因素分析表明水稻最佳施钾量存在北低南高空间分布格局;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表明氮和磷、磷和钾具有交互作用;多因素分析表明磷同时与氮、钾具有交互性。研究表明,不同地区水稻氮、磷和钾平均最佳施肥量为180、90、90 kg·hm-2,应根据土壤性质、种植密度和管理措施等进行适当微调,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氮和磷需要配施,磷和钾需要配施,在施用磷时需要同时配施氮、钾。  相似文献   

19.
海南植胶区土壤有机质纬度分布特征及其气候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植胶区是中国热带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有机质的分布对海南橡胶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以海南植胶区土壤有机质为研究对象,在大区域尺度上研究跨纬度分布特征,以年累积温度、年均蒸发量和年均风速等气候为影响因素,研究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随纬度上升而有升高的趋势,与年累积温度和年均蒸发量均呈显著负相关,与年均风速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在大区域尺度上,海南植胶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具有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年累积温度、年均蒸发量和年均风速等气候因素对土壤有机质的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葡萄一年两收栽培技术是指一年生产两造(两茬、两季)葡萄的栽培模式,通过促进葡萄二次花芽分化,利用绿枝夏芽、冬芽当年开花,或打破老熟枝条冬芽休眠,形成两季葡萄产量.文章通过分析我国葡萄一年两收不同产区的气候条件与栽培模式,并与葡萄生长所需的气候要求进行对比,对不同区域适用的栽培模式及品种类型进行划分,得知年均气温是决定能否发展葡萄一年两收栽培的关键气象因子.年均气温在20.0℃以上的南方地区可在露地进行早、中熟品种的两代不同堂一年两收栽培,是葡萄特殊优势栽培区,年均气温17.5~20.0℃的地区可进行早熟品种的两代不同堂一年两收栽培和早、中熟品种的两代同堂一年两收栽培,年均气温16.0~17.5℃的地区可进行早熟品种的两代同堂一年两收栽培;北方年均气温在12.0℃左右及以上的地区,采取适当的栽培措施也可在露地条件下实现早熟品种的两代同堂一年两收栽培,在日光温室等设施栽培条件下,即使年均气温仅在5.0℃左右也可进行一年两收栽培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