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2 毫秒
1.
利用1971—2010年虎林市气象站气温、降水、总云量、低云量的观测资料,分析气温、云量的年际、年代际变化趋势及气温、降水与云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近40年虎林市年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1987年以后升温尤为明显;平均总云量、低云量呈逐渐增加趋势,但低云量增加趋势明显。相关分析表明,虎林市年平均气温与年平均总云量成明显负相关,年平均气温与春季低云量成显著负相关关系;总云量、低云量与年降水量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齐贵英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8):153-155
利用近47年阿勒泰地区7个气象站观测资料,使用EOF分析方法对阿勒泰地区云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年平均云量和四季云量的第1特征向量均为正值,能较好的反应出相应云量的平均变化;总云量除秋季为减少外,其余时间均在增加,但趋势不显著;低云量增加的趋势显著,但没有明显的区域对应;大部地区总云量与气温呈反相关,与降水呈正相关,低云量与气温和降水都呈正相关,但显著程度有所差别。  相似文献   

3.
利用1951-2011年重庆沙坪坝站的总云量、低云量、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等气象资料, 采用趋势分析、小波及相关等方法分析了重庆主城区总云量和低云量的变化特征及其与主要气象要素的关系,结 果表明:整个时间域内主城区年及春、夏、秋三季的总云量总体减少,其中秋季减少最为明显,而冬季则略有增加 的趋势;年及四季的低云量总体呈增加趋势,夏季和冬季增加相对明显.低云量的年际变化幅度大于总云量,但两 者年际和年代际变化趋势比较一致,阶段性特征大体上体现为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云量相对偏少,80年代至 90年代相对偏多,之后至今处于相对偏少的阶段.总云量年及各季节(除夏季外)均在20世纪90年代发生转折;而 低云量年及各季发生了2次转折,分别在1964年和2005年前后(夏季除外).总云量1月、2月、10月和12月较 多,8月最少;低云量最多的是12月,8月最少.总云量和低云量冬季最多,其次为秋季和春季,最少的是夏季.总 云量和低云量与平均气温、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关系显著,但与降水量的关系总体不太明显;冬季云量 和平均气温等气象要素的相关不太显著,其它季节云量和平均气温、日照时数及相对湿度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4.
利用1961 ~2012年鲁西南9个地面气象观测站云量及降水、气温、日照时数、相对湿度资料,分析近52年来鲁西南总、低云量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相关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近52年鲁西南平均总云量以0.089成/10a的速度递增,平均低云量以0.110成/10a的速度递减.平均总云量在秋冬季节与气温的正相关性比较明显,云量增加1成,秋季和冬季平均气温分别升高0.48、0.83℃;平均低云量在各个季节与气温均呈负相关,春季负相关非常显著,云量增加1成,平均气温降低1.49℃;云量与平均降水量正相关性显著,年平均总云量增加1成,年降水量增加146.1 mm,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降水量分别增加48.4、107.1、55.4、12.2 mm;年平均总云量、低云量分别与≥0.1、≥1.0、≥10、≥25 mm降水日数呈显著正相关;总云量对日照的影响最为直接,对秋季日照的影响较大,云量增加1成,秋季总日照时数减少154.3 h,春季减少54.5 h,夏季减少134.2 h,冬季减少60.6 h;总云量与夏季、秋季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云量增加1成,夏季和秋季平均相对湿度分别增加3.3%和4.1%.  相似文献   

5.
程晓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8167-18169
[目的]分析近48年来邢台地区气温变化趋势。[方法]根据邢台、南宫、沙河、内丘1963~2010年的逐年及月平均气温资料,采用年际变化平均气温折线图、趋势图以及气候变率等方法,对近48年来邢台地区的气温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近48年邢台地区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及春、夏、秋、冬季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均呈现出大致相同的特征,即逐年升高,体现出全球变暖的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的升高主要源于最低气温和冬季平均气温的升高,持续的暖冬对年平均气温的升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结论]该研究为气候变暖背景下邢台地区的气候变化特征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利用武汉市及宜昌市2007-2008年逐时太阳总辐照量和气象要素(气温、相对湿度、云量等)实况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两地逐时太阳总辐照量与气象要素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太阳总辐照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武汉总辐照量值较宜昌地区显著偏大;两地太阳总辐照量与各气象要素相关性大体类似,不同的是宜昌气温、相对湿度及低云量与总辐照量的相关性比武汉差,而总云量与总辐照量的相关性比武汉好;详细统计了(低、总)云量与总辐照量的相关关系,对各种天气类型(阴、晴等)进行分析后发现(低、总)云量对总辐照量影响很大,云量与太阳总辐照量存在比较明显的负相关;最高(低)气温与总辐照量最大(小)值存在时间差;两地夏冬两季相对湿度与总辐照量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利用贵南气象站1961—2015年逐月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资料,采用气候统计诊断分析方法计算气温的年、季、月平均值以及气候倾向率,分析了近55年来贵南地区气温的变化趋势、突变特点及变化周期。结果表明,近55年贵南地区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均呈极显著的增温,且上升趋势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各月气温也均呈增温趋势。在诸多影响因素中,低云量对气温影响最大,其次为空气水汽压和相对湿度。Mann-Kendall检验表明,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分别在1990、1993、1970年发生了由低到高的突变。  相似文献   

8.
王国坤  白洪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2,(30):14889-14891
[目的]研究泊头市近40年来气温变化趋势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方法]利用泊头市1971~2010年的温度气候资料,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倾向估计,分析泊头市气温变化趋势和农作物生长季(4~10月)气温变化趋势。[结果]近40年来年平均气温呈递增趋势,增温速率为0.328℃/10a;各季节气温均呈升温趋势,冬季气温增幅最大、夏季增幅最小;农作物生长季平均气温变化与年气温变化基本一致,呈增长趋势,线性增温速率为0.203℃/10a,较年平均气温的增长幅度低;年平均气温、生长季气温和各季节均有阶段性低温期;90年代以后是年、生长季和各季节的温度最高时期。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产生显著影响。[结论]该研究为泊头地区应对气候变暖、合理安排生产,以趋利弊害,使农作物达到可持续稳产高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刘军  程晓辉  黄荣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4):2255-2256
[目的]分析1954~2010年邢台市气候特征。[方法]根据邢台市1954~2010年的气候资料,利用折线图、趋势图、气候变率及统计图表,对邢台市57年来气候特征进行具体分析。[结果]1954~2010年邢台市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均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其中,年平均最高气温的上升速率最慢,年平均气温呈现出逐年升高的趋势,年平均最低气温的升高速率最快。年平均降雨量、风速、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均呈现出逐步降低趋势;年平均总云量呈增加趋势。1954~2010年邢台市0、5、10、15和20 cm的年平均地温分别为15.6、15.7、15.8、15.8和15.8℃。1981~2010年邢台市40和80 cm、1.6和3.2 m的年平均地温分别为15.2、15.2、15.4和15.4℃。可见,深层地温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结论]该研究为指导邢台市农业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选取新疆博州地区4个气象站1960—2013年逐月的气象数据,通过线性拟合、Mann-Kendall突变检验、小波分析、相对贡献率和敏感系数分析方法,分析近54年来该地区的低云量变化特征及与其他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近54年博州地区低云量呈明显上升趋势,上升幅度约为1.2%/10 a,多年平均值为22.57%,且序列的正持续性较强;夏季的低云量最低,为20.47%,春季最高,为24.17%;全年低云量从在2001年发生突变性增加;春季和夏季低云量均值不存在突变性增加,秋季和冬季低云量分别于1999和1989年发生突变性增加;低云量演变过程中存在着8~9和25~26年尺度的周期变化规律;8年的时间尺度是低云量变化的第1主周期,14年的时间尺度为低云量变化的第2周期;相对湿度对低云量具有最高的相对贡献率,达51.3%,而降水量对低云量的相对贡献率最小,仅为6.1%,降水量与低云量的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达0.67(P<0.01),平均气温的相关系数最低,仅为0.29(P<0.05)。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1955~2009年广西防城港市温度变化特征及突变情况。[方法]以广西防城港市1955~2009年温度实际观测数据为基础,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和累积距平法,对近55年该市温度变化特征及突变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近55年来防城港市年平均气温变化呈明显上升趋势,与全国温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夏、秋、冬季的平均气温均具有明显的增温趋势,仅春季增温趋势不明显;防城港市夏季、冬季和全年平均气温均先后在20世纪80年发生了突变,秋季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突变,春季则没有发生突变;冬季从80年代中期开始由偏低阶段过渡到偏高阶段,年平均、春季、夏季、秋季均为9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由偏低阶段过渡到偏高阶段。[结论]该研究为趋利避害指导农业生产和充分合理利用该地区的气候资源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薛丽佳  卢茜  高人 《农业科学与技术》2011,12(2):265-267,278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影响因素。[方法]以武夷山不同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进行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基本理化性质的测定,分析不同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基本理化性质、海拔高度、年均气温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武夷山不同类型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在14.91~112.34g/kg;土壤有机碳与速效养分(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和全氮呈正相关,与全氮呈正相关关系和土壤有机碳与海拔高度、年均气温呈显著指数关系。[结论]武夷山不同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受土壤理化性质、海拔高度及年均气温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大枣适栽区精细选择指标体系。[方法]在GIS平台基础上,利用精细化模拟方法,利用农业气候要素指标法将各种地理信息数据与气象要素紧密结合起来,决策辽宁省朝阳地区大枣适宜栽培区域。[结果]朝阳地区非常适合发展大枣栽植产业。大枣的最适宜栽植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凌河流域内低海拔地区,该区域年平均气温在7.7℃以上,年降水量在460~530 mm,日照时数为2 790~2 850 h。该区域的气候条件和地理条件都适宜栽植大枣,冬季大枣冻害几率低,产量高,品质好。[结论]该研究为提高朝阳地区大枣高产、优质、高效的生产能力及合理的布局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刘建宏  熊小真  杨丽英  熊忠平  潘涌智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396-19398,19430
[目的]为在江西省对桔小实蝇进行有效的监测和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桔小实蝇的分布点数据和环境因子数据,通过GARP生态位模型预测桔小实蝇在江西省的潜在分布区域。[结果]桔小实蝇在江西省的适生面积占全省面积的2/3以上。在24°~26°N赣南盆地的大部分区域,年平均气温在19~20℃,是桔小实蝇的高适生区。在26°~27°N的赣州北部的部分地区以及吉安西南部、抚州、鹰潭、上饶东南部的少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8~19℃,是桔小实蝇的中度适生区。在26°~30°N的滨湖、赣江中下游、抚河、袁水区域和赣西南山区,年平均气温在17~18℃,是桔小实蝇的低适生区。赣东北、赣西北和长江沿岸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6~17℃,是桔小实蝇的非适生区。[结论]该研究结果表明,桔小实蝇的实际分布与GARP的预测分布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5.
郝学宁  李岳坦  李滨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405-19409
[目的]研究青海湖流域1961~2007年蒸发皿蒸发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特征。[方法]采用气候倾向率方法,对青海湖流域1961~2007年20 cm小型蒸发皿蒸发量及其影响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近47年来,青海湖流域的蒸发皿蒸发量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倾向率为-47.75 mm/10a。各季节的蒸发量除秋季没有变化外,其他各季以7.33~19.57 mm/10a的速率减小,其中春季减幅最大,冬季减幅最小;就变化趋势的空间特征而言,青海湖流域各站的年蒸发皿蒸发量除刚察站外,其他各站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减幅为32.36~75.63 mm/10a。蒸发皿蒸发量的减少幅度随着经度的增加而减少。影响蒸发皿蒸发量的日照时数呈显著下降趋势,夏季降水量显著增加,平均气温显著升高,平均最低气温的升高速率比平均最高气温的升高速率大,导致气温日较差减小,对蒸发也会产生影响。[结论]该研究对更好地了解青海湖流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及该区域的水资源管理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宏伟  田竹君  杨伟  李贤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0):4493-4496,4525
[目的]研究近50年三江平原农业气象条件的空间分布特征。[方法]利用三江平原不同气象站点的气象观测资料,并使用这些数据计算各个站点的积温、潜在蒸散量等;采用克里金插值方法,生成了近50年三江平原多种气象要素的空间插值图,并对这些气象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三江平原年平均气温为2.5~4.5℃,气温随着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且呈带状分布;降水空间分异明显,多年平均降水为500~600 mm,降水基本以西北-东南方向左右对称;多年平均风速为3.0~3.6 m/s,其空间分布与地形地貌的空间格局十分吻合;夏半年空气相对湿度较大,都在65%以上;;一年中该地区最大光照时数的分布与太阳赤纬的周年变化曲线类似,均呈正态分布,同时呈现出地理纬度差异性;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持续日数为135~146 d,呈现明显的纬向分布趋势。[结论]该研究为三江平原农业生产的合组安排与气象灾害的有效防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生态条件对焦甜香型烟叶形成的影响,以明确焦甜香型烟叶最佳种植区域。[方法]选择3个不同生态区域试验点,分析比较生态因子的差异及其对焦甜香型烟叶的影响。[结果]海拔、平均气温、日较差、相对湿度等生态因子与焦甜香型烟叶相关;海拔在800 m以上,平均气温30℃以下,日较差10℃以上,相对湿度80%以上,有利于糖分的积累,此时初烤烟叶糖含量较高,化学成分协调,焦甜感明显。[结论]综合经济性状、化学成分和感官质量可知,海拔为1 200 m的仙峰乡为宜宾市焦甜香型烟叶最适宜种植区域。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主要研究不同海拔庐山土壤的养分含量状况的差别。[方法]选择庐山地区3种典型土壤(山地红壤、山地黄壤、山地棕壤),分析不同层次中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阐明不同海拔土壤养分的垂直分布差异,以期进一步了解差异形成的原因。[结果]受自然因素(气候、温度、植被类型和凋落物等)和人为因素(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及污染等)的影响,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含量存在不同尺度的差异。不同海拔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与高度成正相关;土壤全氮含量随海拔升高而递增;速效磷含量有明显的空间差异,但与海拔无明显相关性;速效钾的含量与高度呈负相关,土壤总体养分含量为山地棕壤山地黄壤山地红壤。[结论]该研究对深入理解山地土壤垂直地带分布规律,提出土壤资源利用改良意见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黔西南优质烤烟种植分区农业气象关键因子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蒋斌  田野  尚峰  高贵  岑启林  易烈刚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8):9681-9683
[目的]为黔西南地区优质烤烟种植提供技术指导。[方法]通过分析黔西南烤烟主要种植区的温度、降水、日照条件考察了黔西南烤烟产量和质量的影响因子。[结果]Ⅰ区海拔高度为1 450~1 650 m,≥20℃的天数为80 d左右,活动积温为1 200~2 100℃,年均温为13.5~14.6℃。Ⅱ区海拔高度为1 300~1 450 m,≥20℃的天数为110 d左右,活动积温为2 100~2 700℃,年均温为14.6~16.3℃。Ⅲ区海拔高度为1 050~1 300 m,≥20℃的天数为150 d左右,活动积温为2 700~3 600℃,年均温为16.3~17.0℃。Ⅳ区分两个区,一区海拔高度〈1 000 m,≥20℃的天数〉160 d,活动积温〉3 600℃,年均温为〉17.5℃;二区海拔〉1 700 m,基本无连续≥20℃日数,年均温〈13.0℃。[结论]该研究提出了各海拔区域的优质烤烟种植农业气候指标条件,为贵州发展烤烟生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雒新萍  王可丽  江灏  孙佳  朱庆亮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737-15738,15778
[目的]研究2000~2008年黑河流域潜在蒸散量的时空变化。[方法]利用2000~2008年黑河流域21个气象站的逐日气候资料,结合FAO Penman-Monteith模型,分析了黑河流域9年来潜在蒸散量(ET0)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对其主要气候影响因子进行了探讨。[结果]黑河流域春、夏、秋、冬四季和年的ET0序列变化呈现缓慢上升趋势,但并未达到显著性水平;多年平均ET0空间分异特征明显,表现为从东北荒漠向西南山区逐渐减少,且多年季节变化依照夏、春、秋、冬季的顺序递减,逐月变化呈单峰变化趋势,峰值出现在7月。相对湿度、平均风速和水汽压是影响研究区内ET0变化的主要气候因子,而平均气温对ET0的影响作用不显著。[结论]该研究为制定流域规划、地区水利规划及排灌工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