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EM与有机肥对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盆栽正交试验,研究了土壤中加入低量铅、汞条件下,微生物菌剂与有机肥配施对油菜生物量和土壤、油幕中重金属铅、汞舍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土壤全汞、全铅、有效铅、油菜中铅的含量均会增加,在本试验范围内,有机肥施用量越大,铅、采的生物有效性越强.EM微生物菌剂可明显降低土壤全汞、全铅、有效铅、油菜中铅的含量,降低土壤重金属铅、汞的生物有效性,浇施比喷施要好,油菜生物量增加.施用EM有益微生物菌剂,可以达到对低浓度重金属污染土壤进行微生物修复、降低重金属含量、改善品质的目的.试验范围内,低浓度铅、汞复合效应表现为铅、汞的生物有效性降低.  相似文献   

2.
为了评估成都平原常规粮油种植模式下的重金属镉污染风险和经济效益,寻求稳定、高产且利于推广的安全种植模式。选取成都平原最常见的6种粮油作物,设置了小麦-玉米轮作、油菜-玉米轮作、小麦-红苕轮作、油菜-红苕轮作、小麦-大豆轮作、油菜-大豆轮作、小麦-水稻轮作、油菜-水稻轮作8种种植模式,在轻中度污染农田开展了两年田间试验,对各个种植模式的产量、经济产出,以及收获物、秸秆和土壤的重金属镉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当前试验区最广泛使用的小麦-水稻种植模式下的小麦和水稻籽粒镉含量均超标,存在极大的生产风险。玉米-油菜种植模式的籽粒镉含量最低,均未超标,能够实现安全生产,但经济产出较小麦-水稻轮作模式显著降低。油菜-水稻轮作模式的农田产出效益最大。相比种植小麦,种植油菜后,后茬水稻对应的重金属镉含量降低70.2%。综合生产和环境效益,将小麦-水稻种植模式更换为油菜-水稻模式是目前既能保证农民收益又能有效降低重金属镉污染风险的最佳措施。  相似文献   

3.
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重金属铅、镉形态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更好地了解不同种植模式下重金属在土壤-作物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规律,通过田间试验对水稻连作、菜稻轮作、蔬菜轮作3种珠三角常用种植模式下土壤重金属形态分布变化规律进行探讨.结果表明,3种种植模式下,土壤中铅各赋存形态的含量高低顺序大多呈现为可还原态>残渣态>可氧化态>可交换态,可还原态占37.26%~ 56.94%;土壤中镉大多以活性较高的形态存在,可交换态占46.70%~62.98%,各赋存形态的含量高低顺序为可交换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残渣态.就铅的3种具有效性的形态可交换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总量而言,水稻连作和菜稻轮作比种植前都有所增加,而蔬菜轮作则较种植前有少量下降;而就镉具有效性的3种形态总量而言,菜稻轮作下为增加,蔬菜轮作下为下降,而水稻连作模式变化不明显.铅可还原态与可氧化态和残渣态能进行直接或间接的相互转化,呈现此消彼长的趋势;而对于土壤重金属镉的各赋存形态之间,可交换态与可还原态呈极显著的负相关性,二者之间可进行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2021年成都市水田在不同轮作模式下的特征及耕作层土壤养分状况,在成都市15个涉农区(市)县(崇州市、大邑县、东部新区、都江堰市、龙泉驿区、彭州市、郫都区、蒲江县、青白江区、邛崃市、双流区、天府新区、温江区、新都区、新津区)采集油菜—水稻、小麦—水稻轮作方式下的土壤,运用土壤化学分析方法,测定土壤养分含量。结果表明,2021年成都市水田土壤养分总体呈现中等偏上水平。其中:水田土壤平均酸碱度(pH值)为酸性,主要以酸性土壤和中性土壤为主;有机质含量处于丰富水平,中等水平以上的比例较大;全氮含量处于丰富水平,且等级比例分布相对合理;有效磷与速效钾含量处于丰富水平,但是部分调查监测点仍然有缺钾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针对四川省传统稻麦(油)轮作存在的问题,试验采用保耕技术,探讨了增种晚秋"稻—菜—麦"与"稻—芋/油"新型模式对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时间变化上,各处理水分含量产生波动。与对应传统模式相比,稻田保耕"稻—菜—麦"模式0~10 cm土层水分含量增加,而"稻—芋/油"模式水分含量降低;2种模式均可显著提高10~20 cm土层水分含量;在20~30 cm与30~40 cm土层,"稻—菜—麦"模式土壤含水量在秋菜生长期表现为前高后低,"稻—芋/油"模式土壤水分含量均较对照高;各处理土壤水分在剖面分配总趋势为0~10 cm>10~20 cm>20~30 cm>30~40 cm。"稻—菜—麦"与"稻—芋/油"模式土壤各层次间水分含量差异均比对照低,曲线变幅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稻—芋/油"与"稻—菜—麦"模式土壤含水量受降雨影响较小。由此可见,稻田保耕增种晚秋新模式对土壤水分进行了合理再分配,大大提高了土壤"水库"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烤烟油菜轮作及平衡施肥对土壤有机碳(SOC)含量的影响,通过田间小区试验,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测定烤烟与3个油菜品种(‘重蓉油1号’、‘德油早1号’和‘GSX-1’)轮作以及平衡施肥(减氮和增磷)下油菜季与烤烟季土壤的总有机碳(TOC)和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结果表明,从油菜移栽初期到收获,SOC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上升幅度为7.7%~166.49%;轮作处理的TOC含量和DOC含量相较对照有所增加,且收获期(180天)的TOC含量和DOC含量以‘重蓉油1号’最高,分别为对照处理的1.26和4.78倍。在烤烟整个生育期内,除个别处理外,其他土壤DOC含量呈下降趋势,TOC含量有所增加。此外,就施肥模式而言,减氮处理效果最佳。在烤烟收获期,除‘德油早1号’外,土壤TOC含量均以减氮处理最高,分别为常规施肥处理的1.20、1.44和1.02倍。综上,‘重蓉油1号’油菜与烤烟轮作、减施氮肥时SOC含量较高,是当地较优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7.
对永定区单季稻、双季稻、芋稻轮作、烟稻轮作4种种植模式的土壤进行肥力调查与丰缺评价。结果表明,4种模式的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含量总体较高;速效钾严重缺乏;土壤主要呈酸性或微酸性。不同模式的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表现为芋稻轮作双季稻烟稻轮作单季稻;碱解氮平均含量为芋稻轮作单季稻烟稻轮作双季稻;有效磷、速效钾平均含量为芋稻轮作烟稻轮作单季稻双季稻;土壤p H值大小为双季稻芋稻轮作单季稻烟稻轮作。针对4种模式的土壤肥力现状,提出了几点科学施肥和土壤培肥建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施氮量对不同轮作模式下油菜产量形成及养分利用的影响。【方法】以甘蓝型油菜品种‘中油杂19’为材料,在湖北黄冈进行大田裂区试验,设置两个轮作模式(稻油轮作,RO;豆油轮作,SO)为主区,4个施氮量(N0,0;N1,90 kg·hm-2;N2,180 kg·hm-2;N3,270 kg·hm-2)为副区,测定产量构成、干物质积累、农艺性状、养分积累及籽粒品质等相关指标。【结果】(1)豆油轮作油菜籽粒产量显著高于稻油轮作,增加施氮量,不同轮作模式下油菜单株角果数、每角果粒数及千粒重均呈显著上升趋势,与N0相比,在N1、N2和N3处理下,稻油轮作油菜籽粒产量分别增长176.68%、436.49%和835.40%,豆油轮作油菜籽粒产量分别增长123.96%、344.46%和547.25%。豆油轮作较稻油轮作在N0、N1、N2和N3处理下大田籽粒产量分别增长62.09%、31.33%、71.79%和12.21%;(2)成熟期豆油轮作油菜根颈粗、株高、第一有效分枝高度和有效分枝数显著高于稻油轮作,且随施氮量增加不同轮作模式...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不同种类油菜与烤烟轮作以及平衡施肥处理对土壤供钾能力的提升效果,通过小区试验,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测定主因素(冬闲、‘重蓉油1号’、‘德油早1号’和‘GSX-1’)和副因素(常规施肥、减施氮肥和增施磷肥)下作物生长周期内土壤速效钾的变化情况以及烟叶钾含量。结果表明,烤烟油菜轮作可不同程度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且在油菜移栽初期(30天)提升效果最显著,是冬闲处理的1.43~2.05倍。随着油菜生育期的推进,轮作对土壤速效钾的提升效果逐渐减弱,不同油菜种类对土壤速效钾提升效果整体表现为‘重蓉油1号’>‘GSX-1’>‘德油早1号’>冬闲。从烤烟移栽初期到收获期,土壤速效钾含量均有所下降,降幅为15.71%~117.80%。除个别处理外,烤烟油菜轮作的土壤速效钾和烟叶钾含量相较冬闲处理有所增加,且以增施磷肥提钾效果最佳。‘重蓉油1号’油菜与烤烟轮作和增施磷肥时土壤速效钾及烟叶钾含量较高,是当地最优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南方丘陵地区稻-稻-油菜轮作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采用常规土壤农化分析和磷脂脂肪酸(PLFA)分析方法,以安仁县长期稻-稻-油菜轮作(DDY)和稻-稻连作(DD)土壤为研究对象,比较长期(30 a)DDY和DD处理后3个时期(早稻成熟期、晚稻成熟期、油菜成熟期)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DDY处理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及pH值均低于DD处理,其中,全氮含量在3个时期均差异显著,全钾含量增加但与DD处理差异不显著,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呈动态变化。轮作对土壤全氮含量影响较大,3个时期DDY处理全氮含量分别较DD处理降低50.76%、46.67%、49.62%。土壤微生物PLFA分析结果表明,与DD处理相比,DDY处理土壤微生物PLFA总量显著提高,3个时期分别提高19.69%、20.20%、49.12%,其中,DDY处理土壤细菌PLFA量显著增加,真菌PLFA量显著降低,真菌与细菌PLFA量比值显著降低。对土壤微生物PLFA进行主成分分析表明,轮作对微生物群落结构产生明显影响,2种种植方式主要影响土壤中细菌和真菌的数量。总之,长期稻-稻-油菜轮作促进了土壤全氮和全磷的分解,显著提高微生物生物量,尤其是细菌生物量,显著降低真菌生物量,提高两者的比值。  相似文献   

11.
成都市果树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多个各具特色的水果产业区.为探索成都市果品重金属富集的规律及现状,本研究以成都市蒲江县、都江堰市、龙泉驿区及双流区果园土壤及水果为对象进行重金属富集研究.结果表明:①土壤基础养分在不同试验地、不同种植类型条件下呈现区域性特征,差异较大.②试验各地土壤中镉、铅、铬、砷、汞含量均低于相应的...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不同施肥水平和方法的作物增产效果,特进行不同施肥方式对油—稻轮作下作物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无论水稻还是油菜,有机肥+化肥处理均可获得较高产量,建议在油—稻轮作制度下施用化肥的同时,开展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  相似文献   

13.
通过2017-2019年2年大田定位试验,研究了油-稻轮作下前茬氮肥投入量与稻季氮肥运筹对稻田土壤养分、碳库及作物产量的影响。在油菜季设置常规施氮(N 180 kg/hm~2,Nc)、减量施氮(N 150 kg/hm~2,Nr)2个处理,水稻季在N 150 kg/hm~2用量基础上设置3个运筹M1、M2和M3,其基肥、分蘖肥、穗肥配比分别为2∶2∶6、3∶3∶4和4∶4∶2,以不施氮为对照(M0)。结果表明:2年试验结果基本一致,稻田土壤养分含量和碳库年度间表现为2019年略高于2018年,而水稻产量和周年产量则表现为2019年略低于2018年。油菜季减量施氮(Nr)相对于常规施氮(Nc)提高了稻田土壤有机质、速效磷、总有机碳、微生物碳的含量。在油菜季Nc和Nr处理下,稻季M3氮肥运筹下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M0、M1和M2,而M1和M2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相对于油菜Nc,油菜季Nr与稻季M3运筹下的稻田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碳含量和水稻产量2年平均分别增加了16.07%、1.07%、2.29%、4.18%、45.73%和1.45%,作物周年产量下降3.63%,但不显著。从资源高效和环境效益方面综合考虑,油菜季减少氮肥投入30 kg/hm~2,配合稻季M3 (基肥∶分蘖肥∶穗肥=4∶4∶2)运筹模式是提高油-稻轮作体系稻田固碳、土壤养分状况和稳定作物产量的较好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14.
不同轮作模式对潮土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结构的改良效果,于2018—2019年在山西大同进行田间试验,以荞麦—荞麦连作(BB)为对照,探讨了油菜—荞麦(RB)、玉米—荞麦(CB)、马铃薯—荞麦(PB)、燕麦—荞麦(OB)4种轮作模式下土壤容重、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容重随土层加深呈现出增加趋势,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随土层加深而降低;各轮作模式(PB、OB除外)不同程度降低了0~40 cm土层土壤容重,增加了0~40 cm土层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以油菜—荞麦轮作模式最佳。整体而言,轮作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油菜—荞麦轮作效果最好,是该研究区较为理想的轮作模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长江流域多熟制轮作区油菜轮作对后茬作物产量的影响,验证油菜种植提高后茬作物产量是一种普遍现象,为油菜作为换茬作物促进粮油兼丰、周年丰产稳产提供依据。【方法】在长江流域不同地区开展不同轮作模式的同田对比试验,选取长江上游重庆北碚油菜-水稻和小麦-水稻轮作、四川盐亭油菜-玉米和小麦-玉米轮作,中游湖北沙洋油菜-水稻和小麦-水稻轮作、油菜-玉米和小麦-玉米轮作、湖南衡阳油菜-早稻-晚稻和冬闲-早稻-晚稻轮作、河南信阳油菜-水稻和小麦-水稻轮作,下游江苏如皋油菜-水稻和小麦-水稻轮作。比较冬季作物小麦(或冬闲)和油菜在相同施肥水平下对后茬作物水稻或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养分吸收量的差异。【结果】北碚、沙洋、信阳和如皋油-稻轮作的稻谷产量较麦-稻轮作分别提高323、483、1 569和569 kg·hm~(-2),相应增产4.6%、6.6%、17.3%和6.0%;盐亭和沙洋油-玉轮作的玉米产量较麦-玉轮作分别提高487和579 kg·hm~(-2),分别增产7.0%和14.8%;衡阳油-稻-稻轮作的早稻和晚稻的稻谷产量较闲-稻-稻轮作分别提高718和726 kg·hm~(-2),分别增产11.1%和10.5%。沙洋和信阳油-稻轮作水稻的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较麦-稻轮作分别增加7.0、27.7万穗/hm2和18.1、20.2粒/穗。沙洋和北碚试验点油-稻轮作的水稻生物量较麦-稻轮作分别提高1 711和2 625 kg·hm~(-2),氮素累积量分别较麦-稻轮作增加23.9和23.2 kg·hm~(-2)。【结论】在长江流域不同种植区域内,油菜在不同轮作模式中均可提高后茬作物的产量及养分累积量,是一种良好的轮作换茬作物。  相似文献   

16.
烤烟油菜轮作与施肥对植烟土壤磷素含量及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烤烟油菜轮作与施肥对土壤磷素含量及有效性的影响,以期为优化种植制度,提高土壤磷素有效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大田试验,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测定各处理下烤烟不同生长时期土壤全磷、有效磷及酸性磷酸酶活性。【结果】相比烤烟连作,烤烟油菜轮作能显著提高土壤中全磷、有效磷含量及酸性磷酸酶活性,以重蓉油1号(A2)效果最显著。此外,单施化肥(NPK)、有机肥化肥配施(NPKM)处理土壤全磷含量在整个烤烟季均显著高于不施肥(CK),有效磷含量均表现为NPKM NPK CK。而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在烤烟生长前期表现为NPKM、NPK处理显著高于CK,但到成熟期时NPK较CK的差异减弱,未达到显著水平。相关性分析表明,酸性磷酸酶与有效磷和磷素活化系数(PAC)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重蓉油1号油菜与烤烟轮作和有机肥化肥配施时土壤磷素含量和有效性较高,是当地较优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7.
油菜轮作对后茬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明确长江流域多熟制轮作区油菜轮作对后茬作物产量的影响,验证油菜种植提高后茬作物产量是一种普遍现象,为油菜作为换茬作物促进粮油兼丰、周年丰产稳产提供依据。【方法】在长江流域不同地区开展不同轮作模式的同田对比试验,选取长江上游重庆北碚油菜-水稻和小麦-水稻轮作、四川盐亭油菜-玉米和小麦-玉米轮作,中游湖北沙洋油菜-水稻和小麦-水稻轮作、油菜-玉米和小麦-玉米轮作、湖南衡阳油菜-早稻-晚稻和冬闲-早稻-晚稻轮作、河南信阳油菜-水稻和小麦-水稻轮作,下游江苏如皋油菜-水稻和小麦-水稻轮作。比较冬季作物小麦(或冬闲)和油菜在相同施肥水平下对后茬作物水稻或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养分吸收量的差异。【结果】北碚、沙洋、信阳和如皋油-稻轮作的稻谷产量较麦-稻轮作分别提高323、483、1 569和569 kg·hm-2,相应增产4.6%、6.6%、17.3%和6.0%;盐亭和沙洋油-玉轮作的玉米产量较麦-玉轮作分别提高487和579 kg·hm-2,分别增产7.0%和14.8%;衡阳油-稻-稻轮作的早稻和晚稻的稻谷产量较闲-稻-稻轮作分别提高718和726 kg·hm-2,分别增产11.1%和10.5%。沙洋和信阳油-稻轮作水稻的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较麦-稻轮作分别增加7.0、27.7万穗/hm2和18.1、20.2粒/穗。沙洋和北碚试验点油-稻轮作的水稻生物量较麦-稻轮作分别提高1 711和2 625 kg·hm-2,氮素累积量分别较麦-稻轮作增加23.9和23.2 kg·hm-2。【结论】在长江流域不同种植区域内,油菜在不同轮作模式中均可提高后茬作物的产量及养分累积量,是一种良好的轮作换茬作物。  相似文献   

18.
稻田保耕种植结构调整对小麦、油菜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稻田保耕种植结构调整对小麦、油菜根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秋马铃薯/油菜模式中油菜植株个体生长矮小,根系不发达,根体积是传统稻油轮作的1/2,稻-菜-麦模式下小麦植株个体长势好,根系下扎深,根体积受影响小,但均以0~5 cm土层分布较多;在水稻-秋马铃薯/油菜模式的油菜开花期与稻-菜-麦模式小麦拔节期,油菜与小麦根系活力分别为4.94、7.23μg·g-1·h-1,是传统稻-麦(油)轮作根系活力的1/2,油菜、小麦生长后期根系活力几乎不受影响;由于水稻-秋马铃薯/油莱、稻-菜-麦的油菜、小麦中前期生长受抑制,导致油菜减产6.29%,小麦减产不明显.油菜主要由于有效分枝阶段受影响,而小麦主要由于着粒数低造成减产.  相似文献   

19.
正湖南省农委迅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积极开发油菜的多种功能,以"花"为媒做强油菜产业,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见行动、出实效。湘北主产区油菜面积持续保持稳定,湘西、湘南等新兴产区油菜生产发展势头强劲,一季水稻加一季油菜的"稻-油"轮作模式,成为湖南省主体模式。2015年以来,湖南省油菜种植面积稳居全国第一,常年在126.7万公顷以上。油菜生产用工较少、成本  相似文献   

20.
轮作模式下设施菜地主要重金属元素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取代表性日光温室,以设施菜地中主要重金属元素(Cd、As、Pb、Cr、Cu、Ni)为研究对象,对两种种植模式(连作、轮作)条件下6种重金属元素在土体中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连作模式条件下,土壤中Cd、Pb、Cr、Cu含量具有表聚的趋势,0~20 cm耕作层为主要分布区,且土层越深含量越低,As、Ni含量在0~60 cm土层范围内则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参照HJ 333—2006《温室蔬菜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发现,连作模式0~20 cm土层中Cd、As分别超出限量值220%、15.6%;而轮作模式可显著降低0~20 cm耕作层Cd、As含量降幅分别达37.5%、6.2%;与连作相比,轮作增加了6种重金属元素在20~40 cm土层中的含量。综上所述,在设施菜地遭受重金属污染后,采用轮作模式可以减少主要重金属元素在土壤耕作层的积聚,使其往下层土壤迁移,从而减轻了设施农产品对耕作层中重金属污染物的吸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