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6 毫秒
1.
通过对试区几种种植方式的投能结构及利用率、光能利用率、氮磷钾投入产出状况和价值转换效益等方面的分析,论述了其物流、能流和价值流的数量特征。结果表明:1)各种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沙区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资源优势,并对沙区土壤培肥及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2)随着沙区农业集约化水平和生产强度的提高与增强,为保证沙区土壤肥力的不断提高,应适时补充钾素;3)各种植方式对沙区农业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并将随着种植结构的完善和投能结构的优化进一步加强;4)目前该地农业生产仍处中低产水平,沙区综合治理和农业持续发展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相似文献   

2.
多元多熟立体种植是一种符合生物群体结构的高产高效农业生产形式与配套的综合技术体系,发展多元多熟立体种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1淮北地区发展棉花多元多熟立体种植的机理1.1因地制宜,讲究效率棉花立体种植涉及多种作物、多种因子、多种学科,具有很强的时间性  相似文献   

3.
针对如何充分利用地区充足光热资源、提高土地复种指数、促进农业增产增收等问题,立足阿克苏地区生产实践,学习借鉴毗邻喀什、和田地区多熟种植经验,总结分析了适宜阿克苏地区发展的“粮食高产多熟立体种植模式、粮棉为主体的多熟增效种植模式、培肥地力多熟立体种植模式”三大类多熟种植模式和技术效益,以此促进本地多熟技术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湖南农作制高效种植模式及其发展策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湖南省农作制度的演变过程和现有农作制高效种植模式,采用比较分析,对现有稻田、旱地、棉田高效农作种植模式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从"优化农田种植业结构,建立粮、经饲三元农作技术体系,发展多熟农作种植模式;发扬精耕细作的传统,大力推广早地多熟种植技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科技为先导,通过集成创新,促进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农作制度的发展;实施农业科技产业工程,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产业链的延伸与升级增值"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农作制度的改革,提高复种指数,发展现代农作制种植模式的构想.  相似文献   

5.
多元多熟立体种植是一种符合生物群体结构的高产高效农业生产形式与配套的综合技术体系,发展多元多熟立体种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6.
塔里木盆地多熟立体种植模式、效益和发展意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塔里木盆地光热资源丰富,适合发展多熟立体种植。其种植模式主要有:(1)粮食套种复播模式:如小麦、套种玉米“一年两收”吨粮田,小麦、地膜复播玉米“一年两收”吨粮田,小麦、玉米套种复播“一年三收”超吨粮田,麦稻“一年两收”吨粮田等;(2)提高经济效益模式:如麦棉套种、玉棉套种、麦瓜套种、棉花套种小茴香、芝麻、大蒜、葡萄长廊、葡粮间作、毛渠栽桑、粮桑间作等;(3)提高土壤肥力模式:如粮豆间作、粮肥间作,林带及林带过苜蓿等。塔里木盆地发展多熟立体种植有广阔的前景和较大的潜力,是加速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其措施是:(1)搞好塔里木盆地多熟立体种植规则;(2)抓好多熟立体种植的配套栽培技术;(3)努力实现农业机械化;(4)抓好示范,搞好宣传。  相似文献   

7.
多熟种植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但严格受限于热量和水分资源。通过对绿洲灌区典型代表甘州区多熟种植现状的评价以及热量和水分复种潜力的测算,得出该区仍有22.35%的复种潜力可供挖掘。提出了绿洲灌区发展多熟种植的基本对策:以节水为突破口,稳定现存复种规模,挖掘内部潜力;组合节水型高产高效多元化多熟模式;循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适度提高复种程度;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增加复种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江南丘陵区稻田多熟种植系统的生态服务价值评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稻田生态系统是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稻田多熟种植是江南丘陵区稻田耕作制度的主导模式。稻田多熟种植在生态服务和农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本文依据田间试验与调查资料,并借鉴前人研究方法,从农产品生产功能、社会保障功能、调节大气成分功能、积累土壤有机质,以及含蓄水源等5个方面,对江南丘陵区稻田多熟种植系统的生态服务价值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2008~2009年稻田不同种植模式的生态服务总价值平均为73821.47元/hm2,其中直接经济价值平均为19519.16元/hm2,占总价值的26.44%。  相似文献   

9.
江苏沿江经济发达区高产高效持续多熟种植制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江苏农业科学》1997,(1):1-4,25
针对江苏沿江经济发达区步入21世纪农业和种植制度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经199101995年对江苏太湖、丘陵、沿江三个生态经济区多熟种植制度的研究,提出了本区种植结构优化框架与发展多熟种植制度的技术方向:“玉米-稻”种植方式的高产省工配套技术;多熟种植轮作效应与轮作原则;推荐一批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显著的多元多熟种的种植制度并提出了本区第四代耕作制度发展的构想。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多熟制及其发展方向(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熟种植,即泛指一年内在同一块土地上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农作物,是作物种植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集约化。它包括间作、套种和复种,所以也称为农作物间套复种多熟制。 我国是世界上农作物间套复种多熟制面积最大、历史悠久的国家之一。多熟种植是我国传统农业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璀灿绚丽的珍宝,对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提高作物产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 “开发冬季,利用春季,发展夏季,抓好秋季”是全面提高农业自然资源利用率,实现全年农业增产丰收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襄樊市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在老河口和襄阳北部以及宜城等地,积极探索“麦——菜——瓜——棉”一年四熟复合高效种植模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采用这种模式栽培,每667平方米耕地可收获小麦250公斤左右,西瓜2200公斤左右,棉花皮棉40多公斤,蔬菜2000多公斤,收入可达2500——3000元,较一般两熟栽培增收  相似文献   

12.
应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对成都平原现有的主要几种稻田多熟种植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其生产弹性作了研究,结果表明:(1)稻田新三熟种植的经济效益、劳动生产率、生态效益指标均高于稻田两熟种植;(2)适当调整现有稻田多熟种植的劳力及氮肥要素的分配比例,农业生产的整体生产力就会提高。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一年多熟种植模式发展现状、所需环境条件进行了阐述。介绍了新疆地区当地有利的环境条件,重点介绍了一年多熟种植作物的品种选择,分析了一年多熟种植模式的社会、经济效应,建议走标准化种植、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多熟立体农业是科学的农作制或农业生态系统,能够充分合理地开发气候、土地、水域等时空资源,培养地力,保护环境,高效低耗,促进农业的持久发展。本文论述了多熟立体农业的起源、发展过程及在农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介绍了多熟立体农业的开发途径。  相似文献   

15.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及其他作物争地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发展一年多熟,实行集约经营,提高种植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开封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结合农业项目开展了小麦、棉花、西瓜间作套种一年三熟栽培技术的研究和示范应用。取得了显著效益。  相似文献   

16.
发展高产高效农业耕作制———宽带种植一年三熟刘春堂(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郑州450002)建国初期,我省广大平原地区的耕作制度主要是两年三熟和一年一熟,复种指数和产量都很低。随着全省农田基本建设的不断发展,水肥条件的改善,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加之人增地减...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旧城镇农业生产实际结合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的需要,从以玉米为主的旱作立体多熟种植技术角度出发,对旱作立体多熟种植技术的优点和种植模式进行了探索,提出该区域旱作立体多熟种植技术规程,对区域旱作立体多熟种植具有较好技术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了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西藏主要农区的种植制度现状,阐述了与西藏种植制度密切相关的光、热、水、土农业资源状况。通过分析全区不同时期种植指数,粮、经、饲作物结构,单产,总产,种植方式和轮作体制,以及拉萨、山南、日喀则等河谷农区的种植情况,概括和总结出目前西藏主要农区:(1)作物布局不尽合理;(2)多熟种植制的发展缓慢;(3)种植体制模式单一。并初步提出了今后西藏种植制度改革和发展方向:(1)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是合理规划农业大区的种植制度;(2)在适宜的农区有目的地发展多熟种植制是合理利用剩余农业资源的有效措施;(3)把草田轮作纳入种植体制中是农牧结合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9.
<正>匡远街道办事处是宜良县中部蔬菜主产区,菜地主要分布在中海拔(1 530~1 700 m)温热地区,年均气温16.3℃,大于10℃的积温5 226.4℃,无霜期260 d,年降雨量912.2 mm,光热资源一年两熟有余而三熟不足。匡远街道办事处人多耕地少,劳动力富余,为农业实行集约化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常年种植蔬菜1 333.3 hm2,产品远销广州、武汉、贵阳等地,年总产量约4万t。甜椒与菜豆间作后与水稻轮作一年两熟模式是宜良县菜农长期生产实践总结的多元、高效、生态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20.
灵台县旱作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通过对灵台县旱作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调整农业结构;提高抵御干旱的能力;继承和发展传统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地面覆盖技术;推广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间套复混多熟种植和化学抗旱技术等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