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苗得雨 《现代农业科学》2009,(4):102-103,138
2007~2008年试验结果表明:免耕、旋耕和耕翻3种秋整地方式产量差异不明显。免耕茎数比耕翻和旋耕平均少45.7株/m^2,穗粒数和结实率要明显比耕翻和旋耕处理高,平均高5.6粒和1.65%,这是免耕产量比常规耕作方式不减的主要原因。免耕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是值得推广的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2.
2007-2010试验结果表明:免耕、旋耕和耕翻三种秋整地方式产量差异不明显,耕翻处理666.7㎡产量比免耕处理多5.8kg,比旋耕多7.2kg。。免耕平方米穗数比耕翻和旋耕平均少8.1穗,结实率比耕翻和旋耕处理高,平均高0.65个百分点,这是免耕产量比常规耕作方式不减的主要原因。免耕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是值得推广的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研究了小粉浆土土属地区,在低施氮水平条件下,不同耕播方式对弱筋小麦扬麦13号产量形成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耕作方式表现为耕翻优于浅旋,浅旋优于免耕;播种方式表现为撒播与条播无明显差异;不同耕播方式间高峰苗相近,但耕翻与浅旋方式群体高峰苗到来早,冬前分蘖量高,而免耕方式到来迟,退化快;耕翻方式小麦群体与单株干物积累量均高,但单穗重与单茎干重下降;结实小花量特别是有效穗数以耕翻方式最具优势,而粒重下降.  相似文献   

4.
"花优14"是上海地区单季杂交稻的主推品种,具有杂种优势强、株形好、抗倒伏能力强、空瘪粒少、抗病性强等特点。为提升"花优14"产量水平,特进行了该品种机穴播不同耕翻方式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产量、每穗粒数上,联合作业机和二次粉碎均比二耕一耙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且差异显著,采用联合作业机的耕翻方式,机穴播"花优14"每667m~2产量为最高,达699.8kg。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研究了小粉浆土土属地区,在低施氢水平条件下,不同耕播方式对弱筋小麦扬麦13号产量形成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耕作方式表现为耕翻优于浅旋,连旋优于兑耕;播种方式表现为撒播与条播无明显差异:不同耕播方式间高峰苗相近,但耕翻与浅旋方式群体高峰苗到来早.冬前分蘖量高,而免耕方式到来迟,退化快:耕翻方式小麦群体与单株干物积累量均高,但单穗重与单茎干重下降:结实小花量特别是有效穗数以耕翻方式最具优势,而粒重下降。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不同种植方式对宜香优2115生长特性的影响,采用厢式丢秧和传统手插2种种植方式,对比宜香优2115的产量及其构成、茎蘖数变化、干物质量。结果表明:采用厢式丢秧种植方式可以提高宜香优2115产量,产量构成因素中主要提高了亩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差异不大;在移栽后可以促进秧苗提早分蘖,群体干物质量在前期差异不大,从移栽后25天开始差异明显;有效穗数比传统手插高8.4%,实际产量为605.4公斤/亩,比传统手插方式高10.8%。厢式丢秧可以实现水稻高产轻简化栽培。  相似文献   

7.
超级早稻不同栽培方式对产量形成与根系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水育秧移栽、旱育秧移栽、软盘旱育秧移栽、旱育秧抛秧、软盘育秧抛秧、点播和撒播等7种栽培方式对超级早稻产量的效应,结果表明,各栽培方式问根系性状差异明显,其中优势表现较明显的是早育秧移栽和点播处理;各栽培方式间产量差异显著,呈现移栽抛秧与点播撒播处理的趋势;栽培方式间结实率与千粒重差异很小,产量差异主要由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的差异造成.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连作早稻产量差异及其成因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在浙江省余姚市、瑞安市和衢州市衢江区3个市(区)选取282个样点,调查和分析了当地主栽品种采用抛秧、机插和直播栽培方式的产量差异及其成因。结果表明,连作早稻产量差异主要来源于穗数。当早稻产量〈6 t.hm^-2时,产量的高低主要决定于有效穗数;当早稻产量〉6 t.hm^-2时,产量的高低不仅与有效穗数有关,而且与每穗实粒数也呈极显著正相关。轻型栽培提高有效穗数与每穗实粒数是高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比较了水育秧移栽、旱育秧移栽、软盘旱育秧移栽、旱育秧抛秧、软盘育秧抛秧、点播和撒播等7种栽培方式对超级早稻产量的效应,结果表明,各栽培方式间根系性状差异明显,其中优势表现较明显的是旱育秧移栽和点播处理;各栽培方式间产量差异显著,呈现移栽〉抛秧与点播〉撒播处理的趋势;栽培方式间结实率与千粒重差异很小,产量差异主要由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的差异造成。  相似文献   

10.
采用大田对比试验,研究了不同整地方式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翻耕能明显促进小麦分蘖数、次生根数、群体数、干物质重量、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的增加,且与旋耕存在显著性差异;深耕和旋耕后耙实镇压也能显著提高小麦分蘖数、次生根数和群体数,而翻耕+镇压措施促进作用最显著,其中,小麦分蘖数、次生根数、群体数均比翻耕+旋耕多1.75%~9.37%,比旋耕+耙实镇压多9.83%~15.22%,比旋耕多13.61%~21.26%。此外,翻耕和镇压表层土壤措施均可显著提高小麦干物质重量、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对小麦亩穗数和产量影响较大,而对小麦穗粒数、千粒重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1.
不同的耕翻深度对小麦根系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影响,通过影响根系数量及长度进而影响到对养分的吸收,最后对产量造成影响。在产量构成三要素中,不同耕深对千粒重影响最大,其次为穗粒数,影响最小的是亩穗数。试验表明,耕深以20~30cm为宜。耕深过浅产量降低,过深虽然增加了产量,但作业成本也增加较大,没有必要。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目前主要的栽培方式对超级稻宁粳3号产量形成的影响,于2009-2010年在江苏省丹阳市宝陵农场南京农业大学试验基地设置机插、撤播、条播、穴播、等距手栽、精量手栽和循环手栽7种栽培方式,比较各种栽培方式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生育进程、水稻干物质积累及运转、穗型和株型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各处理产量表现由高到低依次为精量手栽、机插、等距手栽、撒播、循环手栽、穴播、条播.手栽高产的优势在于穗型较大,颖花数多;直播稻的劣势是每穗粒数少,颖花数较少;机插每穗粒数和颖花数介于手栽与直播之间.3种手栽方式相比较,循环手栽方式每穗粒数与颖花数明显不足,而等距手栽每穗粒数相对较少,精量手栽方式优势明显.直播方式营养生长期明显缩短,前期干物质积累过少,穗型较小,顶4叶叶片短小,产量较低.相对撒播,条播与穴播方式穗粒数较高,通过适宜的密度配置,增加穗数,有较大的增产潜力.与精量手栽相比,机插前期干物质积累较少,穗型小,提高前期干物质积累,主攻大穗,是实现高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指导未来小麦生产和品种选育及推广.[方法]以山东省内若干年代25个主推冬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旨在表明高、低肥力条件下品种产量的演变规律,明确农艺性状与产量间的相关关系.[结果]不同肥力条件下产量提高趋势相同,各年代高肥产量较低肥产量增产程度不同;土壤肥力对穗粒数、穗数、50及60年代小麦产量无明显差异,对其他指标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肥力与品种互作对穗数影响较大;不同肥力下产量构成因素间呈正相关性,表现为:穗数>千粒重>穗粒数;土壤肥力对穗长、小穗数有明显影响.[结论]维持较高的地力条件,可促进产量构成因素协调增长.  相似文献   

14.
一、因地制宜选用良种 因地制宜地选用抗旱和丰产性能好的品种,是提高旱地玉米产量的有效措施.鲁单981等品种具有抗旱高产的特点,根系发达、生长快、入土深;茎叶茸毛多,气孔开度小,蒸腾少,在水分亏缺时光合作用下降少;光合强度高、灌浆速度快、灌浆时间长、经济系数高,因而产量高. 二、深耕深翻,以土蓄水 秋季深耕深翻以土蓄水是解决旱地玉米需水的重要途径之一.在10~40厘米的耕层范围内,产量随耕翻深度的增加而逐渐提高,以耕翻40厘米产量最高,比耕深20厘米的增产20%左右.因此,要想使旱地玉米增产,必须在种麦前逐年加深耕层,增加土壤蓄水保水能力,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水源,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5.
浙江省连作晚稻产量水平及其种植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调查了浙江省余姚市、瑞安市和衢州市衢江区连作晚稻,主要品种有宁3-88、协优92和天优华占。栽插方式主要为抛秧、机插和手插3种方式,按不同产量水平选取代表样点,调查和测定不同产量水平的产量结构,共123个调查点。结果表明:晚稻平均单产为445.2 kg/667m2,最高产量和最低产量差异超过300 kg/667m2,有效穗数和穗实粒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移栽稻提高产量应保证足穗和结实率;抛秧应提高每穗实粒数;机插秧则应在保证穗数的基础上,提高千粒重。  相似文献   

16.
肥料密度对直播水稻"武运粳8号"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水稻品种"武运粳8号"为材料,设置施氮量处理、磷钾肥配比处理及密肥互作试验,分析它们对直播方式下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范围内:①提高施氮量、增加磷钾肥配比能提高水稻单位面积穗数、每穗颖花数和产量;增加基本苗能提高水稻单位面积穗数而降低每穗颖花数;肥料、密度对结实率和千粒重无明显影响。②限制直播稻产量的主要因素是单位面积颖花量,提高产量途径是在形成适宜穗数的基础上增加每穗颖花数从而提高单位面积颖花量。③直播稻单位面积穗数与基本苗数相关密切;每穗颖花数与抽穗前干物质形成颖花能力相关密切;抽穗前干物质形成颖花能力与拔节至抽穗期氮素吸收量相关密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指导未来小麦生产和品种选育及推广。[方法]以山东省内若干年代25个主推冬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旨在表明高、低肥力条件下品种产量的演变规律,明确农艺性状与产量间的相关关系。[结果]不同肥力条件下产量提高趋势相同,各年代高肥产量较低肥产量增产程度不同;土壤肥力对穗粒数、穗数、50及60年代小麦产量无明显差异,对其他指标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肥力与品种互作对穗数影响较大;不同肥力下产量构成因素间呈正相关性,表现为:穗数千粒重穗粒数;土壤肥力对穗长、小穗数有明显影响。[结论]维持较高的地力条件,可促进产量构成因素协调增长。  相似文献   

18.
籼型杂交水稻的优势是普遍存在的,不同性状有明显差异。在研究的20个组合19个性状中,以产量的正向优势最强,其次是单穗谷重,再次按粒重、穗长、顶3叶叶面积、每穗实粒数、株高、成穗数、结实率、每穗总粒数的顺序递减,而全生育天数为负向优势。杂种F1的全生育天数、穗长、顶3叶叶面积、穗数、粒数、粒重、单穗重及产量与对应恢复系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随着恢复系产量的提高,杂种F1亦随之提高。当恢复系产量达到一定水平后,品种间的杂种F1产量超父优势不强;但籼粳交后代的恢复系,其F1的产量超父优势明显。恢复系产量结构类型的差异对杂种F1产量优势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不同冬小麦品种在北移区(武威)和原种植区(清水)两地生长发育差异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冬麦北移河西后生育期表现为冬前生长期延长,越冬期延长,拔节至抽穗期缩短,抽穗至成熟期也缩短.农艺性状比较结果表明,冬麦北移河西后,株高降低,单株成穗数增多,并且主穗与分蘖穗的差异缩小,千粒重提高,主穗穗粒数减少,单株生物产量、单株籽粒产量和经济系数等均明显提高.若加强北移区小麦生长后期的田间管理,延长灌浆时间,提高粒重,产量可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0.
不同灌溉方式对镉污染下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镉污染下淹水灌溉、干湿交替灌溉和湿润灌溉3种灌溉方式对水稻根系活力、生长、产量及产量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1 mg/kg镉处理对水稻生长和产量无明显影响,5 mg/kg的镉处理严重抑制水稻的根系活力、株高、分蘖数和产量;镉污染下,干湿交替灌溉处理相比淹水灌溉处理有效地提高了根系活力,促进前期分蘖,提高生物量、穗数、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导致产量明显增加;湿润灌溉处理与淹水灌当相比虽然提高低镉污染水稻全生育期和高镉污染水稻生育前期的根系活力,但茎蘖增长慢,茎蘖数减少,生物量、穗数、每穗粒数和结实率降低,最终导致产量降低。不同灌溉方式对穗长和千粒质量影响不大。综合研究结果可知,在镉污染土壤中,干湿交替灌溉处理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和产量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