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为探究适合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仔鱼培育的最佳光谱,于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下设立全光谱组、红色光组、绿色光组和蓝色光组4个试验组,通过对比大口黑鲈仔鱼的趋光行为、生长性能,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溶菌酶(LZM)、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分析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及生长激素(gh)、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促甲状腺激素(tsh)、热休克蛋白70(hsp70)、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半胱天冬酶3(caspase3)等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筛选适宜大口黑鲈苗种培育的光谱范围。结果显示:全光谱组、绿色光组、蓝色光组仔鱼的终末体长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增重率及LZM活性均显著高于红色光组,而MDA、GSH含量及SOD、CAT活性均显著低于红色光组;全光谱组和绿色光组仔鱼AKP酶活性及生长基因ghigf-1tsh的mRNA表达均显著高于红色光组,而应激相关基因hsp70crfcaspase3 mRNA表达均显著低于红色光组和蓝色光组;全光谱组仔鱼存活率显著高于其余各组,并表现出较好的集群趋光行为。结果表明,全光谱光源最有利于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下的大口黑鲈苗种培育。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饲料中添加柠檬酸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生长、营养物质利用和氮(N)、磷(P)排放的影响,分别配制磷酸二氢钙(MCP)添加量为5、10(低磷饲料)、15 g/kg (对照饲料)的3组饲料(P5,P10,P15),在低磷饲料P5和P10中分别添加10 g/kg的柠檬酸,共5组实验饲料。投喂初始体质量为(16.0±0.16) g的大口黑鲈60 d。结果显示,随着MCP添加量的增加,大口黑鲈增重率、全鱼磷含量、粗蛋白沉积率、磷消化率、椎骨磷和血浆磷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N排放量和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下降(P<0.05),且均在P15组达到最佳水平。在P5饲料中添加柠檬酸,显著提高了鱼体增重率(+5.6%)和血浆磷含量,降低了饲料系数(-0.05)和N排放量(P<0.05),达到了和P10组基本一致的水平(P>0.05);在P10饲料中添加柠檬酸,在数值上改善了生长性能(P>0.05),达到了和P15组基本一致的水平(P>0.05)。此外,在P5和P10饲料中补充柠檬酸,均显著提高了磷消化率,降低了P排放量(P<0.05)。综上所述,在低磷饲料中添加10 g/kg的柠檬酸可改善大口黑鲈生长、提高饲料和磷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3.
旨在了解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 )的种质特性,为其种质鉴定提供理论依据。采用传统形态学方法观测样品形态特征,借助肾细胞滴片空气干燥法制备染色体标本并进行核型分析,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研究大口黑鲈眼晶状体乳酸脱氢酶(LDH)。结果表明:大口黑鲈体呈纺锤形,口裂大,斜裂;背部黑绿色,体侧青绿;吻端至尾鳍基部有排列成带状的黑斑。鳃盖上有3条呈放射状的黑斑;背鳍鳍式 D.VIII~XI-11~14;臀鳍鳍式A.III-9~12;左侧第一鳃弓外侧鳃耙数为6~7,鳔1室,脊椎骨总数30~32。染色体数目2n=46,核型公式为2m+2st+42t,臂数NF=48,未发现带有随体、次缢痕的染色体和异型性染色体,大口黑鲈进化上符合高位类群核型特征;眼晶状体中的LDH酶带5条,观察到LDHA、LDHB和LDHC 3个基因位点。综上所述,在对大口黑鲈进行种质鉴定时,建议采用多种种质鉴定技术手段系统化地考察和评价其种质状况。  相似文献   

4.
旨在了解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 )的种质特性,为其种质鉴定提供理论依据。采用传统形态学方法观测样品形态特征,借助肾细胞滴片空气干燥法制备染色体标本并进行核型分析,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研究大口黑鲈眼晶状体乳酸脱氢酶(LDH)。结果表明:大口黑鲈体呈纺锤形,口裂大,斜裂;背部黑绿色,体侧青绿;吻端至尾鳍基部有排列成带状的黑斑。鳃盖上有3条呈放射状的黑斑;背鳍鳍式 D.VIII~XI-11~14;臀鳍鳍式A.III-9~12;左侧第一鳃弓外侧鳃耙数为6~7,鳔1室,脊椎骨总数30~32。染色体数目2n=46,核型公式为2m+2st+42t,臂数NF=48,未发现带有随体、次缢痕的染色体和异型性染色体,大口黑鲈进化上符合高位类群核型特征;眼晶状体中的LDH酶带5条,观察到LDHA、LDHB和LDHC 3个基因位点。综上所述,在对大口黑鲈进行种质鉴定时,建议采用多种种质鉴定技术手段系统化地考察和评价其种质状况。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广东省韶关市某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养殖场的大口黑鲈幼鱼大量死亡的原因,对患病鱼进行临床观察,并从细菌学、寄生虫学、病毒学三方面进行检测,排除细菌和寄生虫感染的可能性后,通过RT-PCR检测、细胞分离培养、人工感染、组织病理切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系统发育树分析,初步确定分离得到1株大口黑鲈弹状病毒(micropterus salmoides rhabdovirus,MSRV),命名为大口黑鲈弹状病毒韶关株(MSRV-SG01)。人工感染试验结果显示,试验鱼2 d内出现死亡,并伴随出血、烂尾、拖便等临床症状,7 d内死亡率达100%,通过组织病理学切片观察到病鱼的肝脏、脾脏均呈现大面积坏死,与自然患病鱼症状相符。根据G蛋白氨基酸序列,将分离到的MSRV-SG01毒株与GenBank中已报道的其他的弹状病毒进行系统发育树分析比对,结果显示, MSRV-SG01毒株与MSRV-FJ985、MSRV-YH01、SCRV聚为一类,且与已报道的MSRV-FJ985毒株、MSRV-YH01毒株同源性高达97%以上。通过以上的试验分析,确定幼鱼大量死亡的原因为MSRV感染。  相似文献   

6.
为掌握池塘圈养条件下大口黑鲈养殖周期的生长特征变化规律,测定体质量为(16.3±4.9)~(424.9±27.2) g生长周期内大口黑鲈的体长、全长、吻长、眼径、头长、尾柄长、头高、体高、尾柄高、体宽和体质量生长特征参数,分析其生长特征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分别建立基于支持向量回归(SVR)、径向基神经网络(RBF)和随机森林回归(RF)的体质量预测模型,将预测值与实测值拟合确定最佳模型;并运用模型拟合的方法建立各个生长特征参数的最佳生长模型。结果显示:体质量与生长特征参数均呈极显著相关性;基于支持向量回归(SVR)的体质量预测模型预测效果最佳,预测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0.996,均方根误差为9.004,平均绝对误差为6.598;体质量与体长呈幂函数关系W=0.0127×L3.224,决定系数R2为0.977;全长、体长、吻长和头长的最佳生长模型为Logistic模型,头高、体高、眼径和体宽最佳生长模型为Von Bertalanffy模型,体质量、尾柄长和尾柄高最佳生长模型为Gompertz模型;在养殖周期内大口黑鲈肥满度在2.26%~2.93%波动。以上结果表明,可以利用生长模型和体质量预测模型预测掌握圈养条件下大口黑鲈的生长过程,并通过精准投喂达最佳养殖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RAC/ROPs是一类植物特有的小G蛋白,作为分子开关参与众多的植物信号转导途径。OsRAC3通过与细胞分裂素信号组分互作,调控水稻Oryza sativa L.冠根发育,但是否影响水稻地上部分的性状尚不清楚。本研究主要分析OsRAC3对水稻穗发育以及产量性状的影响。方法 对水稻OsRAC3promoter::GUS转基因植株的花序组织进行GUS染色,分析OsRAC3的表达模式。分析转基因材料持续激活型突变体(CA-osrac3)和显性失活型突变体(DN-osrac3)2种试验材料的每穗粒数、粒长、粒宽、千粒质量等主要农艺性状。结果 OsRAC3在花序分生组织、雄蕊和雌蕊中强烈表达;CA-osrac3株系的穗粒数减少,籽粒更加饱满,粒长、粒宽、千粒质量均显著高于野生型;DN-osrac3株系的穗分枝数少且育性差,籽粒粒长、粒宽、千粒质量则显著低于野生型。结论 OsRAC3影响水稻穗的发育过程,持续激活型突变体CA-osrac3促进水稻籽粒的发育;OsRAC3在水稻高产育种和遗传改良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托里消毒饮联合象皮生肌膏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疗效及对创面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60例慢性皮肤溃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予以象皮生肌膏外敷,观察组同时口服托里消毒饮。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比较两组的创面愈合率、治疗前后创面组织VEGF、TNF-α及IL-6含量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的创面愈合率为49.3%,对照组为30.1%,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创面肉芽组织TNF-α、IL-6含量降低(P<0.05),VEGF含量升高(P<0.05),且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托里消毒饮联合象皮生肌膏治疗慢性皮肤溃疡,能降低创面组织TNF-α、IL-6,提高VEGF表达,促进创面修复,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 针对我国检疫性植物病原真菌苹果壳色单隔孢溃疡病菌Botryosphaeria stevensii,建立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方法 根据苹果壳色单隔孢溃疡病菌及其近似种的β微管蛋白基因(β-tubulin基因)保守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和1条TaqMan MGB探针,分别以病菌DNA和β-tubulin基因靶标序列重组质粒DNA为阳性标准品检验探针的特异性和灵敏度。结果 探针BsP267对苹果壳色单隔孢溃疡病菌菌株表现出特异性阳性扩增,且与近缘种及其他常见的果腐病菌无交叉反应,扩增效率为105.858%,探针检测DNA的灵敏度达到1 fg/μL。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苹果壳色单隔孢溃疡病菌实时荧光PCR检测法具有高特异性和灵敏度,可用于该病害的防控检测和检疫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明确常规籼稻品种资源所携带的稻瘟病抗性基因及抗性效应。方法 利用PARMS SNP分型技术,检测14个稻瘟病抗性基因在121份常规籼稻品种中的分布情况,并进行田间穗颈瘟自然鉴定,分析基因型和抗性的关系。结果 大多数供试品种携带2~6个稻瘟病抗性基因,Pi46Pia的检出率较低,分别为3.3%和7.4%;Pi54Pi5检出率较高,分别为86.0%和67.8%;所有供试品种均不携带Pi9PigmPik-mPik。田间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的穗颈瘟抗性普遍较弱,但广东品种的穗颈瘟抗性明显好于广西品种的;携带的抗性基因数量与穗颈瘟抗性间相关性不显著;Pi2Pid3对穗颈瘟抗性贡献显著,优势比值分别为5.98和7.50;Pi2+Pid3+Pi2+Pi33+Pid3+Pi33+组合的田间穗颈瘟抗性表现较好。结论 本研究结果为两广籼稻区稻瘟病抗性基因聚合育种的亲本选择提供了理论支持,为常规稻的合理布局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HvnANT1基因在青稞粒色形成过程中的基因表达模式,以紫粒青稞‘涅如姆扎’和白粒青稞‘昆仑10号’为试材,利用简化基因组GBS(Genotyping-by-Sequencing)对青稞紫粒进行基因定位,克隆到HvnANT1基因,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1)在7H染色体的84.30—86.00 cM获得1个MYB类转录因子,命名为HvnANT1。2)该基因长1 033 bp,其完整开放阅读框为762 bp,编码253个氨基酸。HvnANT1蛋白分子量为27.14 kU,是亲水性的不稳定碱性蛋白且不存在跨膜结构,无信号肽。该蛋白的二级结构主要是由无规卷曲、α-螺旋、延伸链和β-转角组成,具有2个SANT结构域(分别位于第13—第63个;第66—第114个氨基酸)。3)同源比对与系统进化分析表明:青稞HvnANT1蛋白与大麦、乌拉尔图小麦、高梁、玉米、二型花、小米、水稻、土瓶草、车轴草和杨梅10种植物的ANT1蛋白序列相似性分别为100.00%、88.85%、54.64%、60.95%、60.82%、58.46%、57.61%、37.76%、36.05%和36.33%;这些序列都具有2个高度保守的2个SANT结构域;与大麦的亲缘关系最近,其次是与乌拉尔图小麦,与水稻最远。4)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该基因定位在细胞核内。5)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结果显示:与籽粒颜色形成的乳熟早期和乳熟晚期相比,软面团期的HvnANT1基因在‘涅如姆扎’中表达量极显著上调,而在‘昆仑10号’中各时期的表达量较低且差异不显著;且软面团期的‘涅如姆扎’籽粒HvnANT1基因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昆仑10号’(P<0.01)。花青素合成相关的结构基因HvnCHI、HvnANSHvnDFR与该基因表达量模式相似。综上,青稞HvnANT1蛋白结构中的SANT结构域在物种进化过程中比较保守;该基因定位在细胞核内,符合转录因子特性;HvnANT1基因表达模式与结构基因HvnCHI、HvnANSHvnDFR相似,在籽粒颜色形成的软面团期表达量极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2.
孟加拉鲥、美洲鲥和中国鲥形态学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解剖107尾孟加拉鲥Tenualosa ilisha、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和中国鲥Tenualosa reevesii,详细记叙了孟加拉鲥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运用传统形态学方法比较分析了3种鲥鱼的形态差异.三者形态7项可量性状比值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孟加拉鲥和中国鲥先聚为一类,再和美洲鲥聚为一类,这与它们的分类地位相一致.外观上,孟加拉鲥臀鳍鳍条短,被1层薄鳞覆盖;美洲鲥的纵列鳞数及体长/体高、体长/头长都大于其他2种鲥鱼.可数性状上,第一外鳃弓鳃耙和脊椎骨数目能明显区分3种鲥鱼.孟加拉鲥、中国鲥和美洲鲥的第一外鳃弓鳃耙数分别为181~219+153~224、95~131+170~175和24~31+47~55;脊椎骨数分别为46~48、37~39和55~57.在内部结构上,根据胃的形状、盲囊部的大小、幽门垂的长短和数量、肠道的弯曲数目及相对长度可以准确鉴定这3种鲥鱼.孟加拉鲥肠道最长,中国鲥次之,美洲鲥肠道最短.3种鲥鱼在消化道结构的差异,预示食性已产生分化.  相似文献   

13.
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眼柄粗提物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性腺发育相关基因(DMC1、VASA和VTG)表达的影响,探讨性腺抑制激素(GIH)在性腺发育过程中的调控机制,结果表明:DMC1和VASA只在凡纳滨对虾精巢和卵巢中表达;摘除眼柄后,精巢和卵巢中DMC1表达量均显著性降低(P0.05),而注射眼柄粗提物后精巢和卵巢中DMC1表达显著增高(P0.05);相反,摘除眼柄后,精巢和卵巢中VASA以及卵巢中VTG基因表达量显著增高,但注射眼柄粗提物后性腺中的VASA和卵巢中的VTG表达量显著降低。结果表明眼柄粗提物通过影响生殖相关基因的表达影响凡纳滨对虾的性腺发育。  相似文献   

14.
为了对1例皮肤病患犬进行诊断和有效治疗。结合患犬临床症状,采用寄生虫学、血液学和微生物学等方法进行诊断检查,并进行对因和对症治疗。结果显示,经皮肤刮片和皮肤细胞学镜检,观察到犬蠕形螨;血常规和生化指标检查显示白细胞数和中性粒细胞数显著升高、总蛋白含量升高,表明患犬有严重慢性感染和炎症;细菌分离培养获得1株呈金黄色菌落的革兰氏阳性菌和1株呈乳白色菌落的革兰氏阴性菌,利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鉴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2种细菌均对丁胺卡那霉素敏感,而对其他8种药物存在耐药差异;经选用多拉菌素抗犬蠕形螨治疗、丁胺卡那霉素抗菌治疗,结合对症治疗和提高犬体免疫力等综合治疗方法,连续治疗4周后,患犬病症消失,生理生化指标恢复正常,治疗效果明显。本治疗方法可为犬蠕形螨混合细菌感染的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旨在初步了解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在扩展莫尼茨绦虫生长发育中的作用。采用分子克隆获得扩展莫尼茨绦虫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erpin基因部分片段,应用MEGA软件对其进行进化分析。同时以beta-Tubulin基因作为内参基因,采用SYBR Green real-time RT-PCR技术检测该基因在扩展莫尼茨绦虫4个不同发育阶段即头节、幼节、成节、孕节中的表达差异,最终克隆获得749bp的serpin基因片段。进化分析表明,扩展莫尼茨绦虫serpin基因与多方棘球蚴serpin基因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标准曲线分析显示,serpin和beta-Tubulin基因的Ct值与阳性质粒的浓度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熔解曲线分析表明,产物为特异的单峰,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同时试验结果显示,serpin基因在虫体各发育阶段中的表达丰度存在差异,从高到低依次为孕节、头节、成节、幼节。由此初步推测,此基因可能在扩展莫尼茨绦虫虫卵发育为六钩蚴的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以核盘菌菌株NGA4提取的总RNA为模版,利用RT-PCR技术扩增获得SsXYN基因的全长cDNA片段,将其克隆到pMD19-T载体上,菌落PCR、酶切鉴定和cDNA测序结果表明成功克隆了核盘菌SsXYN基因。从pMD19-T : SsXYN载体上,用BamH I和Sal I 双酶切切下目的基因片段,将该基因片段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菌落PCR和酶切鉴定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表达载体pET32a : SsXYN。利用热击法将该重组表达载体导入大肠杆菌BL21,获得携带SsXYN基因的大肠杆菌菌株,为进一步研究激发子诱发植物抗病性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美洲棘蓟马体内共生菌Wolbachia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该蓟马体内Wolbachia的进化位置,为进一步探讨Wolbachia对其生殖作用的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wsp基因为目的基因,对美洲棘蓟马体内的共生菌Wolbachia进行特异性扩增和测序,使用Clustal X 1.83软件对所得DNA序列进行比对;在MEGA 4.0软件中采用邻接法对Wolbachia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利用wsp基因的特异性引物从美洲棘蓟马体内扩增出了632 bp的Wolbachiawsp基因片段(GenBank登录号为JN315668),580 bp的Wolbachia A群的wsp基因片段和405 bp的Mel亚群的wsp基因片段。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美洲棘蓟马体内的Wolbachia与黑腹果蝇亲缘关系较近。【结论】美洲棘蓟马体内感染的Wolbachia属于A群Mel亚群。  相似文献   

18.
中国小黄黝鱼种群遗传结构和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黄黝鱼(Micropercops swinhonis)是广布于中国长江及北方各水系的一种小型淡水虾虎鱼类。本研究采集了来自松花江(哈尔滨)、辽河(沈阳)、海河(北京)、黄河下游(濮阳)、高邮湖、长江水系(邵阳资水、洪湖、荆州、靖江市、巢湖、太湖、郎溪、洞庭湖)和云南腾冲的88个样品。通过分析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和控制区D-loop基因序列的变异研究小黄黝鱼不同地理种群的相互关系,并探讨其遗传结构和物种分化。Cyt b和D-loop的序列串联共得到63个单倍型,133个变异位点。AMOVA、SAMOVA、网络图以及贝叶斯建树分析结果都支持将其分为邵阳资水种群(A种群)、太湖种群(B种群)、其他地区种群(C种群)3个差异较大的分支,其中C种群又大致可以分3个子种群。错配分布分析表明靖江(Fu’s FS:-4.119,P=0.009)和洪湖(Fu’s FS:-2.814,P=0.016)两地的种群历史上发生过种群扩张。  相似文献   

19.
根据斑马鱼GDF9、BMP15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采用RT PCR方法扩增获得日本白鲫GDF9、BMP15基因片段。日本白鲫GDF9基因片段长778 bp,编码145个氨基酸;BMP15基因片段长811 bp,编码270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日本白鲫GDF9与斑马鱼的同源性最高,为78%,与其他物种的同源性在58%~78%之间;日本白鲫BMP15与斑马鱼同源性最高,为80%,与其他物种的同源性在30%~80%之间。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鱼类的GDF9基因独立聚成一支,其中日本白鲫的GDF9基因与斑马鱼的GDF9基因聚成一支;鱼类的BMP15基因独立聚成一支,其中日本白鲫的BMP15基因与斑马鱼的BMP15基因聚成一支。半定量PCR结果显示,BMP15 mRNA在脾脏、肝脏、鳃、脑、心脏、肌肉、肾脏、卵巢中均有表达,其中卵巢中表达量最高;GDF9 mRNA在肝脏、脑、心脏、肌肉、卵巢中均有表达,而在脾脏、鳃、肾脏中表达量极低或不表达,在卵巢中表达量最高,为进一步研究日本白鲫GDF9BMP15基因的结构与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为了建立鉴别禽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副鸡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gallinarum)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多重PCR检测方法,参照GenBank中登录的3种细菌基因组序列,合成3对特异性引物,通过优化多重PCR反应条件,建立快速检测3种细菌的多重PCR方法。特异性试验结果表明,可分别扩增出3种细菌对应的目的片段,对Ⅰ群禽腺病毒4型(FAV-4)、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沙门氏菌(Salmonellaspp)、鸡胚成纤维细胞(DF-1)的DNA和灭菌双蒸水均无扩增;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最低检测量分别为24.3pg/μL禽多杀性巴氏杆菌、21.4pg/μL副鸡嗜血杆菌和28.6pg/μL鸡大肠杆菌的基因组DNA;应用该方法对83份临床病料进行检测,结果与其他已建立的单重PCR检测一致,说明所建立的方法可用于临床上3种细菌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