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新性地将近年来在职业技术学院发展较为成熟的定向培养模式与高校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提出了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本土化人才定向培养模式,根据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初步构建了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本土化人才定向培养模式,可为推动高校本科专业人才的定向培养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
创新性地将近年来在职业技术学院发展较为成熟的定向培养模式与高校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提出了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本土化人才定向培养模式,根据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初步构建了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本土化人才定向培养模式,可为推动高校本科专业人才的定向培养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3.
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新农村建设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人才意义重大,河北农业大学在坚持和拓展“太行山道路”的基础上,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根据农村区域经济特色优化专业结构;以农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应用”为主旨合理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提供跟踪服务帮助毕业生创业致富。  相似文献   

4.
自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农业院校女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深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个人因素限制、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用人单位对农业院校女大学生的性别、婚孕、校别歧视以及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制约。为提升农业院校女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个人应注重自身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农业院校应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和教学内容,培养专业实用型人才;用人单位应树立正确的用人观;政府应完善女大学生的就业保障制度,降低企业的用人成本,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率。同时还应加大对农村经济文化发展的扶持力度,为大学生到农村就业提供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抓手,为我国农村发展以及解决“三农”问题注入了新内涵.丽水学院商学院的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是经济学、管理学、农业经济管理等学科交叉形成的新型专业,它以服务丽水和浙江其他地区农村及其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善于经济管理、精于经营运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涉农经济与经营管理人才,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新型城镇化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新疆本土化农业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问题,通过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从不同角度探讨新疆普通高等院校农机化专业在校学生专业认知的差异性。调查结果表明:新疆塔里木大学、石河子大学、新疆农业大学三所院校培养的农机化学生同质性特征明显,本土化特征薄弱。针对该现象,提出了新疆农机化专业学生培养过程应注意的问题:针对"三不同"制定相应的培养措施;结合自身特点、借助区域优势,细化培养层次;精准定位人才目标,构建立体培养体系,凸显特色素质能力。  相似文献   

7.
基于财经类院校的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还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阶段的客观现实,从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以广西财经学院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实际情况为例,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优化课外实践活动模式,积极建立实习基地、强化基地作用,保障师资力量、推行"双导师"联合培养模式等一系列培养策略,探索财经类院校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8.
发展现代农业背景下农业高职院校创业人才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现代农业需要有高水平的农村创业人才,农业高职院校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分析了培养与创业能力的意义,提出了农村创业人才的培养思路。  相似文献   

9.
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根据当前种子公司和种子行业发展要求成立的新专业。根据"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大学生应具备创新思想和创业能力。一方面满足种子公司和产业对高科技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大学生可以自主创业,为种子公司和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0.
高质量人才培养效果是促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是专业建设的重要表征。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例,运用专家调查法、AHP法和模糊评价模型构建了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人才培养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评价,以促进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人才培养效果的提高和农村、农业发展。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学生农学学科知识水平较低,创新能力不足和就业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因此,建议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人才培养中合理规划教学内容、科学考察学习效果、加强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扩大专业社会影响力、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与职业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11.
在金融危机与就业压力的双重驱动下,地方高校创业教育风生水起,培养创业型人才成为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以区域性为视角从优化功能、替代功能、连带功能与倒逼功能探究区域发展与地方高校创业教育之间的内在逻辑,审视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功能定位的目标本位化、途径本土化、保障本地化与层次本色化.  相似文献   

12.
余英玉  喻卫武  曾燕如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2):10819-10820
从农民大学生培养目的出发,分析了农林类院校培养农民大学生的优势,在培养方式上提出应重视农民大学生政治素养培养;基础课程实施实例式授课;注重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设置开放式的专业教学;加强中国农村现状与发展模式的教育;注重培养农民大学生控制农业产业链末端的能力;引导农民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发挥农林类院校在培养农民大学生方面的优势,通过全日制农民大学生的培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输送更多的高素质建设者。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业能力的形成与专业培养密切相关。结合农业院校大学生培养的实际,提出依托学术团队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建设,并在农学专业进行了两年实践,结果显示学术团队与学生培养可以实现良性发展,育人效果显著。研究结果可以为实现科研与教学结合,学术团队与就业能力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4.
信息动态     
通过全面调研发现,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一些不足,目前的课程体系不能使学生学有所用,满足农村基层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在本土化人才定向培养模式下,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课程体系应以满足社会需要为改进原则,通过“四位一体”课程模块优化设计进行课程体系创新建设.  相似文献   

15.
实践能力是大学生就业实力的体现,当代大学生实践能力普遍偏弱,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是以应用型为主高等院校的首要内容。要培养现代化农业人才,就要认识到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培养农业人才中的重要性。在注重学生课堂学习的同时,还应更加重视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的提升和发展。基于沈阳工学院农科专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展开问卷调查,分析以应用型为主的高等院校农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从实践育人的视角,提出对卓越农林人才能力培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决定了我国科技的快速发展。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培育有创新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地区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大学生扎根农村就业,既可以获得发挥专业特长的平台,促进就业,也可以解决农村地区人才匮乏的问题,优化农村地区人才队伍结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当前大学生到农村就业面临着自身就业意愿不强、基层工作能力欠缺、政府就业政策落实不到位和农村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相对滞后等问题,导致大学生农村就业率不高。针对以上问题,从大学生、高校、政府、社会四个维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构建大学生农村就业长效机制,为大学生扎根农村就业提供强有力的外部保障,提高大学生农村就业意愿。  相似文献   

18.
<正>为了科学有序地培养发展我省农村实用人才,推动农民素质的提升,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9月9日,省人才办、省农委、省科协联合召开了全省新型职业农民专业技术能力评定工作会议,对全省启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专业技术能力评定工作进行了部署。省农委副主任于强出席会议并就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真做好新型职业农民专业技术能力评定工作作了重要讲话。于强副主任强调,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目前农村高素质劳动力短缺问题的现实需求,也是未来经济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海东市农业农村局紧紧围绕"产业兴旺""人才振兴"目标,大力培养乡土专业技术人才,突出培育方式创新化、人才特色化、扶持优先化,培养了一批"土专家""田秀才",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在培训方面,海东市各县区以培养高素质农民为抓手,因地制宜培养特色化乡土人才。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农业企业带头人等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遴选文化程度较高、产业规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三下乡”实践活动不仅提高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为大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的实践观,也为国家建立了良性发展的优秀人才储备。目前中国已经全面实现脱贫,但贫困地区发展与经济发达地区 间仍存在差距。农村人才、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严重,农村新一代年轻人教育资源不均衡、农村老龄化严重等问题亟待 解决。实行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对于现代农村建设以及大学生自身培养,都具显著的作用与意义。因此,本文 依托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试图厘清大学生“三下乡”在改善农村人才流失中起到的作用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