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霍山县茶树主要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山县茶叶资源丰富,种植面积达8000多公顷,是农民主要经济来源之一。茶树害虫以茶毛虫、茶蚕、茶假眼小叶蝉、茶尺蠖、黑刺粉虱等为主,间隙性重发。1茶毛虫1.1发生与危害茶毛虫在霍山县1年发生2代,第1代幼虫危害期在5月下旬至6月,第2代幼虫危害期在7~9月。以卵在茶树中、下部  相似文献   

2.
<正>茶树是我国特产的经济树种,主要目的是生产茶叶,茶叶是镇安县主导产业之一。茶叶是人们特别喜爱的饮品,茶树常受到茶蚕和小绿叶蝉的危害,严重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应重视其防治。1茶蚕1.1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420mm,翅展4020mm,翅展4060mm,咖啡色,有丝绒状光泽。前翅翅尖向外伸出略成钩状,前后翅有暗  相似文献   

3.
总结了中国茶树害虫的种类和危害情况,针对危害茶树较重的茶尺蠖、茶小绿叶蝉、茶橙瘿满、黑刺粉虱等害虫,论述了其研究概况,并对茶树害虫防治技术研究进展以及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旨在为茶树生产中主要害虫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有机茶园茶天牛危害及防治重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道伟  刘奇志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305-1305,1312
[目的]研究茶天牛的危害现状和特点。[方法]以浙江苍南五凤有机茶园为例,对茶天牛的危害进行了调查。[结果]茶天牛对茶树的危害率达12%-33%;距路边lm处的茶树被害率高于距路边100m处的;根部土层浅、部分根外露的茶树被害严重(危害率51.2%),相对而言,土层厚、根部全部被土覆盖的茶树被害轻(危害率16.7%)。[结论]该研究为监测和防治茶天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通过观察,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种植的9个茶树品种的鲜叶在夏季受虫害危害都比较严重。本试验采用9个茶树品种受虫害的鲜叶分别加工金龙美人茶,通过感官审评来确定适合制作金龙美人茶的茶树品种及原料。  相似文献   

6.
苍南县有机茶园茶天牛危害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浙江苍南五凤有机茶园茶天牛危害程度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茶天牛对茶树的危害率为6.7%~50.0%;供试茶园的茶天牛危害特点为:近山顶(海拔450 m)的茶园茶天牛危害率高于半山腰(海拔350 m)的;路北侧的高于路南侧的;距路边1 m处的高于距路边100 m 处的。茶天牛的危害程度与土层深浅、茶树根部分外露与否及诱虫灯等有关。  相似文献   

7.
信阳地区春季对茶树嫩叶危害最大的病害是茶白星病,对老叶危害最大的是茶赤叶斑病和茶炭疽病,通过田间调查和实验室茶树叶片结构特征观察的方法研究了信阳地区引进的6个茶树品种(乌牛早、福鼎大白茶、台茶5号、金观音、黄观音、信阳群体种)对这3种病害的抗病性。结果表明:对于茶白星病,乌牛早、福鼎大白茶和台茶5号的感病程度较高,信阳群体种抗病性一般,金观音和黄观音的抗病性较好;而对于茶赤叶斑病和炭疽病,以台茶5号的抗病性最强。  相似文献   

8.
茶树对茶尺蠖取食危害的补偿光合生理反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叶绿素荧光仪和光合测定系统研究了茶树受到害虫茶尺蠖危害后的补偿光合生理变化.结果表明,茶树在受到茶尺蠖危害后的21 d之内,受害叶片和同株未受害叶片的光系统Ⅱ的光化学效率(Fv/Fm)、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和净光合速率(Pn)的值均高于对照,NPQ明显低于对照,且这种差异在危害后第7 d最大,随后逐渐减小.说明茶树对茶尺蠖危害后,诱导产生了补偿光合作用,且补偿能力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小.此外,茶树在茶尺蠖取食后,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增加.  相似文献   

9.
茶树病害严重影响茶叶的品质和茶产业的发展,为了明确茶叶的病原菌和绿色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对水城县主要茶园产区带病斑的茶树叶片的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和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危害茶树的病害有4种,分别为茶轮斑病、茶炭疽病、茶新煤病和茶饼病,为茶树的绿色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助力茶农增收。  相似文献   

10.
为减少低温冻害对藏雪茶的危害,开展了藏雪茶低温冻害等级指标研究。结果表明,茶树冻害的发生虽然是受综合因素的影响,但其中天气条件是最主要的因素。低温冻害天气对茶树新梢、嫩叶、芽苞的危害往往与低温出现的时间早迟、强度和持续时间等因素有关。低温出现的时间越迟,日最低温度越低、持续时间越长,则对茶树的危害越大。  相似文献   

11.
茶树病害严重影响茶叶的品质和茶产业的发展。为了明确茶叶的病原菌,为绿色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对水城县主要茶园产区带病斑的茶树叶片的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和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危害茶树的病害有4种,分别为茶轮斑病、茶炭疽病、茶新煤病和茶饼病。  相似文献   

12.
为验证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对茶树茶尺蠖的防效,进行了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防治茶树茶尺蠖试验,结果表明:施用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7.50~22.50g/hm2,药后7d防效在95.13%~97.73%之间,可有效控制茶尺蠖的危害,对捕食性天敌杀伤较小,可作为防治茶树茶尺蠖的首先药剂推广。  相似文献   

13.
霍山县茶叶资源丰富,种植面积达8000多公顷,是农民主要经济来源之一.茶树害虫以茶毛虫、茶蚕、茶假眼小叶蝉、茶尺蠖、黑刺粉虱等为主,间隙性重发.  相似文献   

14.
<正>贵州绿茶,秀甲天下!近年在贵州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黔茶发展朝气蓬勃。凤冈作为黔茶主产区,茶树已成为当地农民的摇钱树。但随着面积的逐年递增,茶棍蓟马已成为当地茶园的最主要虫害之一。了解茶棍蓟马在我县的发生规律,就能做好该虫的预防和治理工作,保护茶树免受危害,有效降低产量损失。1、概述茶棍蓟马(Dendrothrips minowai Priesner)属缨翅目,蓟马科,别名茶蓟马、棘皮茶蓟马。该虫除危害茶外,还危害山  相似文献   

15.
豫南茶树叶部真菌病害及病原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豫南茶园茶树叶部主要真菌病害进行了调查,对病原菌进行了初步鉴定。研究表明,豫南茶树常见叶部真菌病害有8种。其中,茶云纹叶枯病、茶芽枯病、茶树轮斑病、茶炭疽病等病害发生普遍,对茶树危害较重,是当地茶树叶部主要病害。茶赤叶斑病、茶双毛壳孢叶斑病、茶链格孢叶斑病为河南省茶园新发现病害。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刺盘孢菌(Collectotrichum camelliae)、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theae,P.versicolor)、双毛壳孢菌(Discosia theae)、盘长孢菌(Gloeosporium theae-sinensis)、叶点霉菌(Phyllosticta gemmiphliae,P.theicola,P.theae folia)、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黑腐菌(Guignardia camelliae)等为豫南茶树叶部病害的主要病原菌。  相似文献   

16.
茶树尺蠖类(茶尺蠖、茶用克尺蠖)害虫是皖南丘陵茶区主要害虫,对茶叶生产危害大。该文结合历史资料和工作经验,总结了众数法在茶树尺蠖类害虫预测上的应用。结果表明,众数法对茶树尺蠖类害虫中期预测运用简单,预测准确,能更好地指导茶农开展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7.
茶蚕(Andraca bipunctata Walker)属鳞翅目,家蚕科,为江西茶树的主要害虫。为便于各地防治此虫的参考,特将笔者在修水茶叶试验站试验研究的情况介绍如后。  相似文献   

18.
溧阳南部主产春季名特茶地区茶树绿盲蝽危害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绿盲蝽对春季名特茶的危害特点,分析了其严重危害春季名特茶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以为溧阳南部春季名特茶主产区茶树绿盲蝽的防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14%都赛过乳油对茶树害虫茶蚕、茶尺蠖、茶毛虫等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用 14%都赛过乳油 3 75~ 5 2 5ml/hm2 于茶树害虫幼虫盛发期细雾喷施 ,药后 1、7、15d的校正防效分别可达 76.80 %~ 77.95 %、90 .0 7%~ 94.2 5 %和 98.2 7%~ 95 .93 %。推荐用量为 3 75~ 5 2 5ml/hm  相似文献   

20.
2015年8月,系统调查了陕南重点产茶县(区)茶树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危害情况,旨在为保障陕南茶区茶叶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调查结果表明陕南茶区夏季茶树主要病虫害情况因地差异很大。其中茶树虫害以茶小绿叶蝉在各茶园中均有发生,且危害严重,平均虫口密度为20.39头/10复网;茶网蝽在镇巴、紫阳发生较重,平均虫口密度每枝条分别达35.61头和35.48头,汉滨区发生较轻;茶尺蠖和茶毛虫发生危害程度均很轻,平均虫口密度每5m仅分别为0.38头和0.12头;茶蚜只在宁强、镇巴、紫阳和汉滨发现,且发生程度较轻。茶树病害以茶芽枯病发生最为严重,病叶率平均达37.29%;其次为茶炭疽病,平均病叶率为33.42%;茶饼病发生较轻,平均病叶率仅为8.21%。结合调查结果,提出了以茶小绿叶蝉、茶炭疽病、茶芽枯病为防治重点,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以生物防治、物理机械防治等无公害技术手段为重点,必要时科学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保证茶叶生产安全、高效的陕南茶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