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稻草覆盖对早稻茬免耕秋玉米土壤温度和水分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有效利用稻草作为稻茬免耕秋玉米的土壤-作物抗旱保水的生物材料提供依据。[方法]设计4个不同稻草覆盖量,依次为06、0009、0001、2 000 kg/hm2。测定不同稻草覆盖量条件下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的动态变化,探讨丘陵稻作区稻茬免耕栽培秋玉米的稻草适宜施用量。[结果]试验得出,就土壤降温和保墒效应而言,覆盖稻草量在9 000~12 000 kg/hm2可达到良好的效果。[结论]稻草覆盖能显著降低高温时段10 cm以内土层的温度,降温效应随覆盖量增加而增加;同时也能明显提高高温干旱期0~10 cm表土层的水分保持能力,其效果随着覆盖量的加大而越明显。  相似文献   

2.
采用雨养山药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研究了稻草覆盖与化肥减量对山药生长、土壤温度和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覆盖还田既能明显降低高温时段(14:00)0~5 cm表土层的温度(平均降低1.5~2.4℃),又能明显提高高温干旱期0~5 cm表土层的水分保持能力(平均提高1.2~3.4个百分点),在稻草覆盖还田量相同条件下,化肥减量15%对0~5 cm表土层温度和湿度影响均不明显。由于稻草覆盖的降温保墒效应,山药成熟期产量和生物量均有所提高,分别增产1 070~3 490 kg/hm2和450~1 780 kg/hm2,而在稻草覆盖还田量相同条件下,化肥减量15%则相反,分别减产1 420~3 615 kg/hm2和550~1 368 kg/hm2。就土壤降温保墒和山药增产效应而言,可选择稻草覆盖量为4 000~6 000 kg/hm2条件下化肥减量15%。  相似文献   

3.
对不同稻草覆盖量处理下早稻茬免耕秋玉米不同生育期株高、地上部生物量及产量性状的测定结果表明,稻草覆盖可以增加玉米生物量和子粒产量,覆盖稻草量12 000 kg·hm-2的处理生物量最大,产量也最高.建议稻草覆盖量在9 000~12 000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4.
杭白菊与黄菊光合特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CIRAS-1全自动光合分析仪比较分析了药用菊花杭白菊与黄菊光合生理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黄菊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能力均高于杭白菊.黄菊的光合日变化呈明显的双峰曲线,存在明显光合"午休"现象,光抑制是造成"午休"现象的主要原因;杭白菊的光合日变化呈单峰曲线.黄菊光补偿点为225.45μmol·m-2·s-1,光饱和点为1 358 μmol·m-2·s-1;杭白菊光补偿点为235.82 μmol·m-2·s-1,光饱和点为1 217 μmol·m-2·s-1.杭白菊光合适宜温度为23~26 ℃,黄菊光合适宜温度为18~23 ℃.  相似文献   

5.
柃木苗期光合特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15  
运用美国Li-COR公司制造的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研究柃木Eurya muricata苗期的光合特性.结果表明,柃木叶片净光合速率(Pn)的日变化曲线呈双峰型,有"光合午休"现象,第1个峰值出现在9:00左右,净光合速率(CO2)达到7.35 μmol·m-2·s-1;第2个峰值出现在16:00,净光合速率为2.64 μmol·m-2·s-1.柃木叶片CO2补偿点为53.8 μmol·mol-1,饱和点为1 621.4 μmol·mol-1.柃木叶片光补偿点为42 μmol·m-2·s-1,饱和点为1 000 μmol·m-2·s-1左右.图5参11  相似文献   

6.
宁南旱区坡地等高条带轮种对谷子产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宁南旱区坡耕地不同条带种植对谷子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带状休闲轮种能增加谷子产量,提高其水分利用效率.条带种植处理Ⅰ、Ⅱ产量分别高出对照50.74、123.33 kg/hm2,差异极显著,水分生产效率分别比对照高0.1、0.79 kg·hm-2·mm-1;条带休闲轮种可显著提高谷子叶片光合速率(Pn)和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P),灌浆期条带种植处理Ⅰ、Ⅱ的Pn分别高出对照1.320、1.794 μmol·m-2·s-1,WUEP比对照分别高1.31、1.03 μmol·mmol-1.休闲轮种有利于增强谷子干物质积累能力,提高其群体水分利用效率.干物质积累量处理Ⅰ、Ⅱ拔节期显著高于对照,抽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极显著高于对照.条带种植处理Ⅰ、Ⅱ主要生育期谷子群体水分利用效率(WUED)均显著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7.
以郑单958、先玉335为试验材料,在五个密度水平下对不同光强的光合要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1300~1900μmol·m-2·s-1光强范围内,净光合速率随光强的升高逐渐增加,各密度处理在1700μmol·m-2·s-1和1900μmol·m-2·s-1光强下,净光合速率达到最高。相同光照强度下,30 000株·hm-2密度的净光合速率最大,90 000株·hm-2密度的净光合速率最小。适宜密植,虽然降低了单株的光合能力,但群体光能利用率得到显著提高,利于群体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白栎光合特性对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和温度升高的响应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用Li-Cor6400光合测定系统测定自然生长白栎Quercus fabri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对二氧化碳(CO2)浓度增加和温度升高的响应.结果表明:短期内CO2浓度增加,白栎的净光合速率增大.CO2浓度为290~450 μmol·mol-1时,白栎的光补偿点、饱和点和最大净光合速率(CO2)分别为90~100 μmol·m-2·s-1,1 500~1 700 μmol·m-2·s-1和5.5~8.2 μmol·m-2·s-1.CO2浓度倍增到700 μmol·mol-1时,光补偿点和饱和点均有所降低,分别为10 μmol·m-2·s-1和1 300 μmol·m-2·s-1,最大净光合速率增大,为10.6 μmol·m-2·s-1.白栎光合作用在春季适宜温度为24 ℃,相应的光饱和点和最大净光合速率分别为800 μmol·m-2·s-1和9.9 μmol·m-2·s-1.夏季为28 ℃,光饱和点和最大净光合速率分别为1 700 μmol·m-2·s-1和12.8 μmol·m-2·s-1.24 ℃和28 ℃的CO2曲线变化趋势相似.温度上升到32 ℃以后,CO2补偿点、饱和点和净光合速率下降.32 ℃,36 ℃和40 ℃的CO2曲线变化趋势相似.温度变化幅度较大时,与CO2浓度相互作用效应明显.蒸腾速率与叶片的气孔导度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规律,随光合有效辐射增加而增大,CO2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在低CO2浓度时受光照强度的影响大于高CO2浓度.温度是影响蒸腾速率的主要因子.春季白栎的蒸腾速率与光合作用对气孔调节的关系密切,夏季则更多地反映对能量平衡的调控.CO2和温度变化相互作用,24 ℃时白栎的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对CO2浓度变化的响应幅度较小,28 ℃时随CO2浓度增加而逐渐减少,其他3种温度表现为抛物线关系.图4参20  相似文献   

9.
高浓度CO2对马尾松光合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环境CO2浓度可扩大适宜马尾松中幼林光合作用的光合有效辐射强度(PAR)范围,有利于提高用光能利用率.正常CO2浓度环境中,马尾松中幼林的适宜光合作用范围为300~600 μmol·m-2·s-1,5.50×10-4环境中的适宜范围为300~850 μmol·m-2·s-1,7.00×10-4环境中,光合有效强度达1 100 μmol·m-2·s-1时马尾松中幼林仍然具有较强的光合作用.高温也有利于提高马尾松中幼林的光合速率,但温度过高则会对光合作用产生抑制.300~600 μmol·m-2·s-1的光强范围内,正常CO2浓度环境中的临界温度约为36.0℃,在5.50×10-4的环境中约为39.0℃.高浓度CO2有利于提高马尾松中幼林光合速率,也加快了大气CO2消耗,CO2浓度的增加和植物消耗之间可能会在一个较高的CO2浓度水平上达到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0.
旱地有机培肥对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完全随机裂区试验设计, 秸秆还田量为主处理, 施有机肥量为副处理,在渭北旱塬合阳试验基地进行了两年的旱地有机培肥试验.结果表明:施有机肥可显著提高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秸秆还田量为13 500、9 000、0 kg·hm-2时,与不施肥相比,施有机肥22 500 kg·hm-2的玉米产量增加2 021~3 638 kg·hm-2,水分利用效率提高4.34~8.19 kg·hm-2·mm-1;秸秆不还田时,施有机肥11 250 kg·hm-2的玉米产量比不施肥增加2 838~3 402 kg·hm-2,水分利用效率提高6.54~6.86 kg·hm-2·mm-1;秸秆还田对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产生的效果不显著.旱作条件下秸秆还田和施有机肥处理的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与全生育期耗水量间均呈二次抛物线关系.  相似文献   

11.
旱地土壤培肥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旱地田间定位试验结果表明:单施N、P化肥,能够明显地提高小麦产量,并可给耕层土壤积累一定数量的有机质和N素,增长幅度10%左右;单施有机肥虽能很快地培肥地力,但在增加产量上同化肥处于相当水平;有机肥配合化肥,既能大幅度地提高产量,又能快速、全面地培肥土壤,在实践中应大力倡导。当耕层土壤碱解N含量达90μg/g左右时,可能引起小麦倒伏。  相似文献   

12.
13.
茶园与相邻林地土壤有机碳及基础呼吸的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茶园及相邻林地土壤基础呼吸的垂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 并试图寻求其与土壤有机碳(SOC)、水溶性有机碳(WS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的关系。结果表明茶园和林地土壤有机碳、土壤呼吸积累量、水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且茶园均值大于林地。在0~100 cm土壤层次内, 茶园土壤质量敏感性指标(WSOC/SOC)平均值、代谢熵(qCO2)平均值均大于林地, 微生物熵(qMBC)平均值小于林地。茶园和林地土壤基础呼吸速率与SOC、WSOC及MBC呈显着正相关, 向后筛选回归模型表明对茶园土壤基础呼吸的影响作用依次为SOC>MBC>WSOC,对林地土壤基础呼吸的影响作用则为WSOC>SOC>MBC.茶园土壤代谢作用强于林地, 但茶园有机碳库的稳定性比林地差, 不利于土壤有机碳库的积累, 为促进茶叶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 茶园土壤需要更加科学合理的施肥和耕作措施。  相似文献   

14.
明确水田和旱地土壤交换性镁的供应能力及影响因素,为科学施用镁肥提供依据。通过对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400组不同利用方式的典型耕地土壤进行分析,研究水田、旱地2种土壤交换性镁供应能力的差异性及其机理。结果表明,全县土壤交换性镁平均含量仅为46.9 mg/kg,各乡镇间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土壤交换性镁平均含量最高的乡镇是桥东,平均含量达91.3 mg/kg,最低的乡镇是白洋,平均含量仅为17.9 mg/kg;水田土壤为51.9 mg/kg,旱地土壤为32.5 mg/kg,水田土壤交换性镁的供应能力高于旱地;稻—稻—菜水旱轮作方式的土壤交换性镁含量平均为70.58 mg/kg,稻—稻轮作方式为47.85 mg/kg,大豆—甘薯旱地轮作方式为28.91 mg/kg,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交换性镁供应能力有较大影响。进一步分析土壤交换性镁与理化性状关系得出,土壤交换性镁与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黏粒、粉粒等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砂粒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综合得出,诏安县土壤交换性镁含量处于较低水平,各乡镇间分布不平衡,且供应能力较弱,可能会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因此,合理增施镁肥,特别是旱地土...  相似文献   

15.
土壤普查与数字土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字”听起来是枯燥的,然而运用数字技术打造的虚拟现实将展示给我们一个有声有色、真真切切、绚丽多彩的世界。本文浅谈一点对土壤普查、土壤分类和数字土壤的联想。1 土壤普查回顾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土壤是农业的基础。党和政府对土壤工作历来十分重视,早在1958年我国就作出“关于开展群众性土壤普查工作的指示”。在农业部的组织下,从1958年至1960年全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土壤普查工作。经过3年的群众性普查,于1961年进行汇总整理,首次编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土壤图》,《中国农业土壤肥力概图》,《中国农业土壤改良概…  相似文献   

16.
土壤硫素状况及其测试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土壤硫素营养领域的研究进展,包括土壤中全硫和有效硫的含量,土壤中硫的形态及其转化,影响土壤硫素有效性的主要因子,讨论了土壤中不同形态硫的各种测试方法,并比较其与作物生长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土族划分的典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我国北亚热带地区归属湿润淋溶的22个土壤剖面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土族的划分依据和指标,指出,土族的划分应以土壤本身的性质为依据,反映土壤理化性质并影响土壤利用管理的颗粒大小级别,矿物学类型和土壤温度级别是理想的土族分类标准;土族命名要以这些属性名称加在名称连续命名,以准确地反映土壤的性质和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   

18.
黑土区农田土壤节肢动物群落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外源性碳、氮干扰下农田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和土壤主要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索外源性碳、氮转化与土壤动物相互作用。【方法】2011年5—9月,采用手拣法、改良干漏斗法(Modified Tullgren)和湿漏斗法(Baermann)对吉林黑土区不同外源碳、氮干扰处理小区,即0.5倍、1.0倍、1.5倍和2.0倍(C0.5、C1.0、C2.0、N0.5、N1.0、N1.5、N2.0)和对照小区(不施肥,CK)土壤节肢动物群落进行调查,并对土壤主要性质进行分析。【结果】研究时段,共收集到农田土壤节肢动物70 485头(未知111头),隶属8纲20目3亚目87科(总科)。农田土壤节肢动物个体数、类群数、群落多样性受采样时间与外源碳、氮干扰影响显著(P<0.01)。与对照小区(CK)相比,施入外源碳增加了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含量、土壤C/N值以及土壤节肢动物个体数、类群数与多样性,但施入外源氮仅使土壤全氮含量和土壤中小型节肢动物的个体数增加。土壤节肢动物个体数与类群数分别与研究区域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土壤有机碳以及土壤呼吸强度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等节虫兆科和长足虻科与土壤温度和土壤全氮含量呈正相关性;中气门亚目、甲螨亚目和棘虫兆科与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呼吸强度呈正相关性。冗余分析显示,土壤温度、土壤湿度以及土壤C/N对黑土区农田节肢动物主要类群作用最显著,农田土壤节肢动物主要类群较好的解释了土壤主要理化性质的变化。【结论】农田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组成与多样性与采样时间、干扰种类相关,并受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和土壤C/N影响;农田土壤节肢动物是反映土壤主要性质变化的敏感指示物。  相似文献   

19.
红壤地区土壤母质发育程度对红壤持水供水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同一种土壤母质(玄武岩)的红粘土和棕泥土的持水和供水能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红粘土和棕泥土由于风化和淋溶程度不同对土壤质地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进而对土壤的持水供水特性产生明显影响,这种影响要明显大于同一种土壤如棕泥土或红粘土由于利用方式和耕作制度不同所引起的土壤持水能力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不同土壤消毒方法对日光温室土壤温度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了垄沟式太阳能消毒、石灰氮结合太阳能消毒和垄鑫熏蒸土壤3种消毒方法对日光温室剖面温度和土壤营养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垄沟式太阳能消毒提高土壤剖面温度高,速度快,对土传病害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土壤速效P、土壤速效K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0.5%和31%,而土壤速效N、有机碳的含量分别比对照降低17%、12%;施用石灰氮土壤速效P和土壤速效N分别比对照增加94%和52%,土壤速效K变化不明显,有机碳比对照降低15.8%;施用垄鑫处理土壤速效钾和土壤速效N分别增加10.7%和22.5%,土壤速效P变化不显著.垄沟式太阳能消毒对更深层的土壤养分含量影响比石灰氮结合太阳能消毒和垄鑫熏蒸土壤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