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通过探讨低碳茶业的概念与内涵,分析了福建发展低碳茶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发展低碳茶业的基本思路与技术对策:(1)稳定面积,提高单产、质量和效益;(2)大力推广现有的先进、适用技术,努力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茶叶生产技术体系;(3)通过科技创新,突破低碳茶业技术瓶颈,为低碳茶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在以变暖为特征的气候问题备受关注的国际大背景下,寻求低碳发展模式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快速城镇化进程使农村小城镇成为低碳发展的核心阵地,建设低碳生态文明小城镇已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发展的主流方向.在统计资料分析和实证调研的基础上,阐明了苏北地区农村城镇化发展的特点,分析了低碳生态小城镇的内涵,研究了农村低碳小城镇的建设要求,探讨了苏北地区农村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低碳生态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3.
黎兵兵  刘春 《安徽农业科学》2014,(26):9138-9139,9160
从定量分析的角度,研究了湖北省1980 ~2012年城镇化水平与服务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率之间的关系,并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空间分析.结果表明:时间序列上,湖北省城镇化水平与服务业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2个发展阶段:1980~2003年同步交替发展阶段,2004 ~2012年相背发展阶段;从空间分析看,湖北省城镇化水平与服务业发展水平存在着空间上的高度一致性.在此基础上,结合湖北省城镇化水平与服务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湖北省新型城镇化与服务业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余皓 《北京农业》2013,(27):207
城镇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它具有促进商品交换的市场功能,城市文化向农村传播的功能。基于此,主要阐述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途径。在建设过程中,要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走向低碳、环保、先进的农村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体现出城镇化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5.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9):224-226
近年来,随着中原经济区的迅猛发展,河南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以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为背景,通过资料搜集分析,依据共生性、持续性、整体性、高效性、区域性和智慧性等生态文明的六大特征,探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生态文明缺失问题:(1)城镇化质量不高,"城市病"日益凸显;(2)产业结构安排不合理,生产方式较粗放;(3)城镇空间格局无规划,土地和环境承受巨大压力。同时得出相关对策和建议:(1)树立整体发展理念,建设紧凑城市;(2)提高城镇化建设质量,建设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3)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建设低碳城市;(4)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可持续的新型城镇化。  相似文献   

6.
我国城镇化建设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不断向前推进,对城乡居民生产生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进入了重质量发展时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整合城市资源形成优势互补的协作发展平台。探讨了近5年以来湖北省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影响湖北省城镇化向高水平发展的主要原因,总结出湖北省中心城市深化发展非农产业、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消除城乡人口流动障碍是推动城市群发展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7.
三、加快农村城镇化的建议与对策 (一)以科学的发展观,明晰推进农村城镇化的思路。首先,根据中央、省、市的部署,提高对城镇化的认识。各级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进取,把发展经济和城市化率提高作为第一要务,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次,把握农村城镇化的战略要求,进一步科学,完善城市体系,搞好区域经济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和重点、梯度推  相似文献   

8.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当前,河南省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面临巨大机遇,但是也面对诸多难题。笔者认为,走河南特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对策与建议如下:加强科学规划;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建立新的考核体系;强调以人为核心的建设理念;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相似文献   

9.
贵州黔东南生态文明试验区城镇化建设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婧 《江西农业学报》2011,(9):188-190,198
低碳城镇化是对城镇化建设理念的创新,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新途径。该文以低碳城镇化建设为方向,对贵州省黔东南州在建设低碳城镇中的尝试与经验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黔东南生态文明试验区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文瀚梓 《安徽农业科学》2013,(22):9331-9334
分析了低碳经济时代城镇发展的理念更新,指出高速城镇化进程中的误区,高耗能建筑的制约及城镇文化缺失对城镇更新带来的影响,并探讨低碳环保理念促进的城市更新策略,认为应对“过度”城镇化进行反思,在城镇建设改造过程中引入低碳理念并考虑聚落的文化复兴,提倡低碳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1.
湖北省农业碳排放效率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田云  王梦晨 《中国农业科学》2020,53(24):5063-5072
【目的】传统农业大省湖北省对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的依赖度过高,客观上导致其农业生产相对高碳。本研究目的在于厘清其农业碳排放效率及影响因素,为湖北省农业低碳生产的切实推进提供参考依据与政策启示。【方法】利用DEA-Malmquist分解法对湖北省农业碳排放效率进行有效测度并分析其时空差异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Tobit模型探究影响其碳排放效率变化的关键因素。【结果】2011年以来湖北省农业碳排放效率虽年际间存在一定波动,但总体处于增长态势,年平均增速为2.9%;从驱动源泉来看其提升主要依赖于前沿技术进步而非技术效率改善,进一步对技术效率分解可知,纯技术效率恶化趋势较为明显而规模效率得到了轻微改善。湖北省各市(州)农业碳排放效率差异明显,其中以武汉最高,达到了1.584,而荆门最低,仅为0.803;结合数值差异可将15个地区划分为高速增长、低速增长以及下降等3个不同组别;前沿技术进步在推进各地区农业碳排放效率提升上发挥了更为明显的作用,而技术效率改善所起作用相对较小,分解技术效率可知,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的作用方向因地而异,但后者作用力度要略大于前者。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农村用电量均对湖北省农业碳排放效率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在其他条件维持不变的前提下,农民人均纯收入越高、或者城镇化水平越高、或者农村用电量越大,农业碳排放效率越高;而农业产业结构所处情形正好相反,具体表现为,种植业产值比重越高越不利于农业碳排放效率的提升。【结论】湖北省农业碳排放效率总体处于上升态势,但伴随着年际波动各市(州)碳排放效率存在较大差异,无论是湖北省还是各市(州)其农业碳排放效率的提升都更多地依赖于前沿技术进步而非技术效率的改善,这也要求我们在推进湖北农业低碳生产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新技术的研发,更需强化对各类技术的合理运用。考虑到农村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农村用电量以及农业产业结构均对农业碳排放效率产生了显著影响的现实境况,实践中可以通过繁荣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城镇化水平、保障农村用电需求、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完善法制建设与制度保障等手段来切实确保农业碳排放效率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2.
以"中部崛起"战略提出后的10年(2004—2013年)为研究时段,在测算湖北省各地区城镇化协调性的基础之上,运用泰尔指数分析考察其时序演变和空间差异,并构建计量经济模型,研究各区域城镇化协调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湖北省城镇化协调性呈现不均衡发展的空间格局,即"一主两副"的发展战略和周边山区相对滞后;泰尔指数分析结果显示,各区域内部差异是湖北省协调发展度差异的主要来源;鄂东地区受生态因素影响较大,鄂中地区更容易受到产城协调因素的影响,鄂西地区则受到人地协调和产城协调的双重制约。湖北省应在努力缩小城乡差距的同时,因地制宜地提升各区域的协调水平:鄂东应着力改善生态环保水平,鄂中需要加速产业转型和优化升级,鄂西则要提升人口城镇化和产业聚集程度。  相似文献   

13.
城市园林绿地是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载体之一,在建设低碳城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设低碳园林是今后城市园林绿化发展的方向。在对低碳园林概念、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从节能减排的要求出发,探讨低碳园林评价的指标及其标准,以期为低碳园林的建设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促进低碳园林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减排降碳的重心多倾向于城市地区,而农村地区的低碳研究常被人们所忽略。但事实上,我国农村地区不但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地,同时又具有较大的碳吸收能力。因此,在农村地区探索低碳之路是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的重要步骤之一。为了进一步把握农村低碳领域的研究状况,更好促进减排效果,对收录于中国知网的相关主题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以下结论:第一,在农村发展低碳是实现绿色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第二,我国农村低碳研究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发展对策和乡村振兴四大方面。第三,我国农村低碳领域要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应用研究,重视对策的提出。  相似文献   

15.
王圣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36):122-125
依据土地利用碳排放测算方法,对安徽省池州市耕地、林地、牧草地、建设用地碳排放进行测算,并基于环境压力随机模型分析影响土地利用碳排放的驱动力机制。结果表明:1城镇化进程中GDP、城镇人口、第三产业产值及城镇化水平每增加1%,土地利用碳排放将增加0.147%、0.499%、0.428%、0.657%;第二产业产值每增加1%,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将减少0.489%。2池州市能源消费及土地利用碳排放量不断增加。3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积极推行低碳排放的生产、生活方式,可提升低碳水平。为实现安徽省池州市低碳经济和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出了若干建议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城市化发展区域分异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侍非  储金龙  顾康康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438-12441
基于城市化的内涵构建城市化发展水平指标体系,运用SPSS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功能,对安徽省17个地级市城市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安徽省城市化发展的区域空间分异格局。结果表明,安徽省域城市化梯度差异显著,三聚类划分显示,安徽省城市化发展现状格局为"双核"、"两片"状态;五聚类划分显示,安徽省城市化发展现状格局为"一心"、"一带"、"三区"状态。从自然地理、交通区位、资源分布、经济发展及行政体制5个方面分析了区域内城市化发展差异成因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面临生态环境脆弱、生态承载力较低和碳排放基数较大等诸多问题,这给双碳战略的有效实施带来了挑战。本研究旨在系统研究河南省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量时空格局的影响,为政府制定低碳土地利用模式以及差异化的碳减排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00—2020年河南省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费数据,结合土地利用碳排放量方法和ArcGIS技术,本研究量化了河南省碳排放的时空格局分布,并借助地理探测器方法分析了河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量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建设用地和耕地是河南省主要的碳源,林地则是主要的碳汇,碳吸收量占总吸收量的90%以上。总体上,河南省碳排放量呈现出先快速增长后缓慢下降的趋势,从2000年的3.367×107 t增长到2010年的7.337×107 t,增长率为118%;而在2010—2020年下降了5.247×106 t,下降率为7%。空间上,不同市域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碳排放量水平差异,部分市域存在碳收支不平衡,且碳排放量远超碳吸收量。此外,城镇化水平、人口规模和建设用地占比对碳排放量产生显著影响,尤其是建设用地q值增长幅度最大,而人口规模q值在2020年最高。通过探究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碳排放量变化和空间格局变化以及碳排放格局的驱动力,对推动河南省土地利用方式向低碳化转变,制定有效的政策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聊城市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山东省聊城市近年来农业资源利用的新进展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现聊城市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措施。认为,应科学规划农业生产结构,建立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投入保障机制,加快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和农业科技技术转化与推广体系建设.大力培养新型农民,实现农业资源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9.
杨晓  罗文正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637-17638,17735
低碳农村建设是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载体。正处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与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湖南省,建设低碳农村、推动低碳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针对目前湖南省低碳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笔者紧密结合湖南省农村的实际情况,从法治建设角度提出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加强执法力度、构建保障低碳农村发展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