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姜超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提高生姜产量,研究集成了生姜超高产技术体系。通过推广应用,666.7m2最高产量达到了10 651.6 kg,实现了生姜的超高产栽培。超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主要包括三膜覆盖、培肥地力、精选姜种、培育壮芽、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化学除草、合理浇水、分次培土、配方施肥、防病治虫、适时收获。  相似文献   

2.
兖州市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合多年试验结果,研究明确了超高产(10 000 kg/hm2)小麦的土壤基础养分指标、稳产超高产的安全播种期、中多穗型和中大穗型品种产量突破10 000 kg/hm2的限制因子、依据群体变化动态和叶龄相结合的追肥策略、公顷产10 000 kg小麦的关键技术指标和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
哈密市沁城乡以牧业为主.近年来,沁城乡因地制宜,加大了对地膜玉米,尤其是饲草玉米的种植.2012年,沁城乡城东、城西、二宫、白山等七个自然村,共种植地膜玉米1.15万亩,平均产量达到684 kg/666.7m2.现在将地膜饲草玉米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土壤准备 玉米对土壤质地要求不太严格,但对肥力要求较高,种植玉米产量高,需肥也多,所以应选择光照充足、中等肥力以上、秋耕冬灌的地块,一般施充分腐熟的优质农家肥3~5 m3/666.7m2.  相似文献   

4.
引黄灌区玉米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简述了国内外玉米超高产栽培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分析了宁夏玉米生产中存在问题和高产制约因素,介绍了宁夏玉米超高产栽培研究进展,提出了宁夏玉米实现超高产(〉1000kg/666.7m2)目标的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  相似文献   

5.
伏牛山区籼改粳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伏牛山区籼改粳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表明,在相同密度、不同地力条件下,9优418产量因素中穗粒数和单位面积穗数与产量关系最为密切,适宜的施肥量才能保证其足穗和大穗,最佳施氮量为14.3 kg/666.7 m2,最高产量施氮量为15.1 kg/666.7 m2;底+蘖+穗肥3次施肥最重要;适宜栽插密度为1.3万穴~1.5万穴/666.7 m2,集成了单产650 kg/666.7 m2以上超高产栽培技术,为该地区水稻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研究在不同的施肥量和种植密度下对春油菜青杂12号的产量及生长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2万株、尿素2.5kg/666.7㎡(45g)、二铵25斤/666.7㎡(225g)、硫酸钾15斤/666.7㎡(135g)的条件下,产量最高,作物表现良好。  相似文献   

7.
配方施肥对早稻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3414”回归最优设计原理设置的早稻肥效试验,研究配方施肥对早稻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CK)相比,各配方施肥处理水稻有效穗、结实率、千粒重、实际产量均有所提高,其中以施纯氮13kg/666.7m^2、纯磷4kg/666.7m^2、纯钾9 kg/666.7m^2时,水稻农艺性状较其它处理好,且实际产量比CK增加55.2%,为本试验条件下最佳配方施肥组合。  相似文献   

8.
Y58S/R800是利用籼粳亚远缘杂交种优势培育而成的迟熟中稻超高产组合,2014年引进龙山县试验种植,666.7m2产量846.5kg,比对照Y两优1号增产7.07%,丰产性好、抗逆性强。采取培育壮秧、合理密植、配方施肥等相应高产栽培技术便能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9.
作物间种能有效提高光能利用率及土地资源利用率,增加同一土地单位面积上的作物产值。经过多年实践探索,葛根间种生姜每667 m2葛根和生姜的平均产量分别为1602.30 kg、800.50 kg,葛根间种生姜总产值13936.76元/667 m2,比单种葛根增收1316.66元/667 m2,比单种生姜增收4960.76元/667 m2,增收效果显著。文章详细阐述葛根间种生姜的种植模式及茬口安排、种植地块的选择及处理、葛根栽培技术要点、间种生姜栽培技术要点,旨为规模化推广葛根间种生姜立体高产栽培技术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宋华  付建国 《河南农业》2008,(17):46-46
一、桃树高密化控栽培技术 (一)经济指标 1年栽植,2年丰产(667m^2产量1000kg),3年高产(667m^2产量2000kg以上)。 (二)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1.
夏玉米超高产攻关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2006年夏玉米超高产攻关研究表明,通过选用夏玉米高产新品种,并对其相应栽培技术组装配套,能够达到666.7m2产量超过900 kg的超高产水平。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兴宁市2004~2007年,大面积进行超级杂交稻超高产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示范片核心区经由国家农业部等组成专家组验收,核心区获得年产量为20.459~22.548t/hm2的高产量。其超高产栽培技术是选用优良品种,天优998、培杂泰丰,选择阳光充足,排灌良好,土壤肥沃的田块种植。采用先进的化学调控,科学肥水管理等综合栽培技术,实现优质高产,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太湖农区小麦超高产栽培规律及其精确定量栽培技术,2006~2007年作者于江苏省昆山市玉山镇景村村办农场组织实施百亩小麦超高产丰产示范方。全方种植面积109.8亩,选用优质高产良种扬麦16号,其中核心攻关田应用品种扬麦13号、扬麦16号,面积均为5.25亩;丰产示范方采用优质小麦超高产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实行统一技术、统一管理,成熟期经省专家组组织现场实收,核心攻关田扬麦13号面积5.25亩、实收产量563.4公斤/亩,获江苏省稻麦高产创建活动小麦攻关田一等奖。其高产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14.
水稻旱育秧具有较多总根数、白根数和绿叶片数,从而使得其分蘖的发生、干物质积累表现出优势,为充分挖掘水稻生产潜力,实现超高产群体打下基础。超高产群体产量构成为穗粒兼顾型:即穗数17万/667m^2以上,穗实粒数150粒以上。结实率90%以上。旱育稀植超高产栽培的技术路线为前促、中稳、后攻。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在哈尔滨地区进行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的实践经验,对水稻超高产栽培过程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安丘市是全国的出口蔬菜种植大县,其中生姜的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20万亩左右,全市生姜每666.7㎡平均产量在5000kg以上,具备较高的栽培水平;其中面积最大的栽培模式是微膜小拱棚模式,该模式投资少,操作简便,推广容易,该栽培模式占安丘生姜生产面积的80%。  相似文献   

16.
大拱棚生姜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生姜当前生产上存在的种植方式单一、产量低、品质下降等问题,我们进行了大拱棚生姜延长生育期栽培技术试验,结果表明,以“寒露”开始盖棚膜至“小雪”收获的处理产量最高,每666.7m^2增产444.05kg,增产16.6%。  相似文献   

17.
摘要:通过对2005-2006年福建省花生区域试验资料进行了丰产性和稳产性分析,结果表明:龙花163两年区试平均荚果产量居第一,平均产量分别为265.5kg/666.7m2和271.5kg/666.7m2,分别比对照泉花10号增产15.7%和16.3%,丰产性和稳产性都高于其它品种,适宜在我省大部分地区种植,在环境条件和栽培技术好的地方种植产量潜力更大。  相似文献   

18.
运用秋发冬壮栽培技术,对3个油菜品种(中油杂1号、中双4号和中油821)进行超高产栽培,结果早薹率较高的品种中双4号(早薹率60.0%)和中油821(早薹率26.7%)的产量均达到了超高产水平(3750kg/hm^2)。在分析江汉平原油菜早薹后受冻概率和补救措施的基础上,认为江汉平原油菜超高产栽培应大胆采用秋发冬壮栽培技术途径,不应过分担心早薹所致的减产风险,以提高超高产栽培成功的概率。  相似文献   

19.
采用大田试验,研究生石灰、石灰氮、百解酸、田师傅土壤调理剂对榨菜产量、病害、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土壤改良剂都能提高土壤pH,增加榨菜产量,减轻病害的发生。石灰氮100 kg/666.7 m2处理产量最高,根肿病发病株数最少、发病最轻,产量达到了4210.0 kg/666.7 m2,比对照增47.79%。其次是生石灰100 kg/666.7 m2,产量达到了4099.1kg/666.7 m2,比对照增产43.9%,发病率也明显降低;石灰氮处理改酸效果最好,时间最长。  相似文献   

20.
罗平县油菜“3414”测土配方施肥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罗平县油菜"3414"测土配方施肥试验结果表明,在土壤中有效养分为中氮、中磷、中钾及肥力中上等的地力条件下种植云油杂一号油菜,以施纯氮20.7 kg/666.7 m2、五氧化二磷6.4 kg/666.7 m2、氧化钾9.0 kg/666.7 m2产量最高,为199.013 kg/666.7 m2。应用回归方程进行分析,求出最佳产量为176.457 8 kg/666.7 m2,最佳参考施肥量为施纯氮9.942 7 kg/666.7 m2、五氧化二磷0.036 1 kg/666.7 m2、氧化钾10.074 3 kg/666.7 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