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种薯药剂处理防治大田马铃薯晚疫病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利用药剂处理马铃薯种薯的方法进行研究,比较3种杀菌剂在2种含量水平上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效果,以期确立种薯处理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应用技术,评估其生产推广价值。用商业化广泛使用的克露、安克以及银法利3种药剂和2个含量分别处理种薯,从马铃薯生长后期植株的发病率、发病部位以及发病程度等方面,系统分析不同药剂浸种处理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50%安克WP 350倍液的种薯处理,植株发病率最低,叶片发病数最少,发病级数最低,防治效果最好。可见,种薯处理作为马铃薯晚疫病防控环节中的一个重要措施,通过有效防控来自带菌种薯的初侵染及其初始菌源来控制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采用播前种薯浸液消毒处理法,研究了8种化学药剂在旱地和水旱轮作地对马铃薯早疫病、晚疫病和疮痂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马铃薯早疫病旱地以500 g/L氟啶胺悬浮剂和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的防治效果较好,均高于80%,水旱轮作地以500 g/L氟啶胺悬浮剂的防治效果相对较好,为60.3%;疮痂病旱地以500 g/L氟啶胺悬浮剂和75%百菌清水分散粒剂的防治效果较好,均高于80%,水旱轮作地以75%百菌清和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的防治效果相对较好,均高于60%;种薯浸液消毒处理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较差。与水旱轮作地相比,8种化学药剂在旱地对3种主要病害的防治效果整体较好。  相似文献   

3.
马铃薯是我县贫困山区精准扶贫的重要产业。近年来随着种植面积的逐年扩大,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呈上升趋势。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导致马铃薯茎叶死亡和块茎腐烂的毁灭性病害,一旦发生流行,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影响极大,已成为制约我县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阐述了晚疫病的危害症状、传播途径、发生规律,结合我县生产实际,提出了以推广抗病品种、脱毒种薯为基础,以种薯处理和化学药剂专业化防控为重点,以健身栽培为补充的绿色防控技术。  相似文献   

4.
马铃薯种薯药剂处理及施用方法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适乐时、多菌灵、甲霜.锰锌3种药剂,通过喷施、浸种方法处理种薯,探索种薯药剂处理对马铃薯生长、晚疫病防效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药剂处理能够减轻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及危害,促进植株生长发育,增加产量,而且浸种较雾喷方式对马铃薯的生长发育效果好。其中,用适乐时浸种的处理对晚疫病的防效最佳,产量最高,较对照增产37.41%;药剂处理后出苗率均呈增加趋势,以甲霜.锰锌浸种效果最好,较对照增加5.91%;药剂处理能够增加茎粗,延长生长时间,甲霜.锰锌浸种对增加茎粗的效果最佳,适乐时浸种处理较对照生育期延长了9 d。  相似文献   

5.
为了明确带有马铃薯晚疫病菌的种薯播种后在土壤中产孢、传播进行初侵染这一途径存在的可能性及其影响因素。本试验通过盆栽和田间试验,研究带有马铃薯晚疫病菌的种薯播种后的产孢时间和部位,并采用诱钓法明确马铃薯晚疫病菌孢子经土壤传播引起初侵染的可能性及所需条件。结果表明,自然带菌种薯切块播种后4~6 d,菌丝在切面产生孢子囊;人工接菌的种薯切块播种后7~10 d,在花盆的土壤中成功诱钓到晚疫病菌。田间试验中,带菌种薯播种后可在土壤中产孢,且不受土壤湿度制约,切块播种较整薯播种更易产孢;种薯上产生的孢子囊可在土壤中传播并引起初侵染,此途径需要较高的土壤湿度(相对湿度为60%左右);从时间上看,带菌种薯播种后产孢的时间要早于种薯萌芽和出苗的时间。结果表明,马铃薯晚疫病菌可以在带菌种薯播种后通过土壤进行传播并造成初侵染,因此对种薯的灭菌和播种时的土壤消毒对于该病害的防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通过田间药效试验,进行了美国杜邦公司杀菌剂克露72%可湿性粉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研究。结果表明:供试药剂500倍处理与已在生产上证明有效的对照药剂瑞毒霉锰锌500倍处理对田间叶部病害及病烂薯防效相当,且对作物安全,可作为有效杀菌剂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7.
干腐病是马铃薯贮藏期最严重的病害之一,本研究在收获后应用3种不同杀菌剂喷施薯块防控马铃薯干腐病。结果表明,25%嘧菌酯悬浮剂500倍液的防控效果最好,出库前相对防效超过64.51%,显著优于其他供试药剂和浓度,贮藏期间可持续控制马铃薯干腐病的发生和蔓延,对不同品种马铃薯均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且不影响马铃薯下一生长季的田间出苗,对预防贮藏期马铃薯干腐病发生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影响马铃薯出苗率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马铃薯生产中,种薯出苗率的高低是决定马铃薯栽培是否成功的第一步,并最终影响其产量。一、影响马铃薯出苗率的主要原因1.种薯处理不规范薯种未进行催芽,块茎中潜伏的病害在播种后造成烂种导致缺苗断垄。生产中药剂处理马铃薯种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晚疫病菌主要是以菌丝体在块茎中越冬,带菌种薯是病害侵染的初侵染源这一特点,通过对种薯进行药剂处理,明确不同药剂处理种薯对晚疫病的控病效果。  相似文献   

10.
在播种前用不同杀菌剂对马铃薯的种薯进行拌种处理,以及发病初期进行药剂防治,比较不同处理方法在防治马铃薯晚疫病上的效果,结果表明:各种药剂处理均对马铃薯晚疫病有明显的防控效果,其中用72%克露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2%拌种+52.5%抑快净水分散粒剂600 g/hm2叶面喷雾处理效果表现突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侵染源对马铃薯生长及干腐病发生的影响,以及播前药剂拌种对马铃薯干腐病的防治效果,为宁夏马铃薯干腐病综合防控技术提供依据。【方法】 以种薯接菌和土壤接菌两种方式,并用杀菌剂进行种薯拌种或不拌种处理,通过田间试验,评价不同处理对马铃薯生长性状及其干腐病发生的影响。【结果】 种薯接菌和土壤接菌对马铃薯生长和干腐病的发生均具有影响,其中种薯接菌T1-1处理的出苗率为89.55%,株高为54.19 cm,低于其他处理,而子代薯块平均病薯数为8.95个,发病率为34.00%,病情指数为20.64,远高于其他处理;随着土壤接入菌源量的增加,马铃薯生长指标呈递减趋势,而干腐病发病呈递增趋势;种薯药剂拌种处理马铃薯生长指标均高于不拌种处理,其干腐病发病均低于不拌种处理。【结论】 种薯带菌是引起马铃薯干腐病发生的关键因素,药剂拌种可减少子代马铃薯干腐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马铃薯试管微型薯在广西岩溶大石山地区的发展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广西大化县七百弄乡进行马铃薯试管微型薯(MT)与普通种薯(CT),以及与当地主要作物玉米的产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MT作种薯的生育期较CT的长;马铃薯的商品薯数不受种薯类型的影响;CT和MT作种薯的两年平均产量分别为38450和26300kg/ha,分别是2006年全国马铃薯平均产量的259%和177%;MT作种薯的商品薯鲜重和干重分别是CT的69%和71%;以CT和MT作种薯种植的马铃薯商品薯折干产量1999年分别为6400和4300kg/ha,等于或高于当年8个玉米新品种的平均产量,2000年分别达7500和5600kg/ha,等于或高于当年8户农民的玉米高产示范田平均产量。因此,在广西岩溶大石山地区可以利用MT作种薯来发展马铃薯生产,并可利用该地区作为秋冬种马铃薯的种薯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13.
整薯播种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以‘克新2号’马铃薯为试材,研究了整薯播种对马铃薯生长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30~50 g整薯播种马铃薯,其植株的生长势强,干物质积累多,有利于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提高.整薯播种的平均株高、分茎数、结薯数、大薯率分别比对照(切块播种)增加了2.81%2、00%、16.67和7.95%,单株地上干重和块茎干重分别比对照增加了4.65%和57.89%,收获时整薯播种产量比对照提高了29.82%,与对照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同时,整薯播种的块茎干物质和淀粉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但还原糖含量与对照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马光恕  徐晓东  廉华  王彦宏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6745-6746,6749
[目的]研究银法利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方法]采用68.75%银法利叶面喷施,并测定病情指数、病烂薯率及产量等指标。[结果]105ml/hm2银法利对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效果显著,68.75%银法利与70.0%安泰生混合施用能显著降低马铃薯烂薯率,且增产增收效果显著。[结论]为银法利的大面积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针对榆林地区马铃薯产区疮痂病高发且逐年加重的趋势,通过5种杀菌剂组合处理(70%甲基托布津WP播种期拌种+杀菌剂生长期灌根),以及2种微生物菌肥组合处理(播种期拌种或生长期灌根),探究不同处理对疮痂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各处理对疮痂病均有不同程度的防治效果,其中芽孢杆菌复合生物菌剂灌根处理和70%甲基托布津WP拌种+47%春雷王铜灌根处理对疮痂病防治效果最好,防效分别为  67.84%和56.09%;商品薯率及产量均显著高于不施药对照,商品薯率分别增加26.88%和25.80%,产量分别增加62.39%和45.77%。综上可知,芽孢杆菌复合生物菌剂灌根处理和70%甲基托布津WP拌种+47%春雷王铜灌根处理在防治疮痂病及提高马铃薯产量等方面表现良好,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6.
种薯大小对整薯播种马铃薯生长发育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采用整薯播种的种薯大小对马铃薯生长发育与产量的影响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在10~90g大小的种薯范围内,随种薯增大,马铃薯生物量呈递增趋势,种薯大于30g时,块茎产量明显提高,平均比使用30g以下的种薯增产8.64%~40.21%.但种薯越大,用种量越大,种薯成本也越高.从节本增效的角度分析,生产上应选用50~70g的种薯为宜.  相似文献   

17.
何斐  崔鸣  李川  鲁小东 《西北农业学报》2020,30(7):1095-1105
以安康当地花魔芋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研究娄彻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rochei)菌剂D74与钾肥配施对连作魔芋生物学性状、块茎产量、叶绿素含量、活性氧代谢、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及软腐病的影响,为魔芋连作障碍微生物-化学双重修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菌剂与钾肥配施对连作魔芋具有一定的促生防病作用,使魔芋单株块茎鲜质量和生长系数分别较对照显著增加86.7%和85.9%,软腐病病情指数降低 33.0%。配施处理中,钾肥和菌剂分别在促进魔芋块茎膨大和抑制软腐病方面发挥主导作用。菌剂与钾肥配施促进魔芋叶片叶绿素的合成,其叶绿素a及叶绿素(a+b)含量分别较对照显著增加51.0%及34.6%,同时叶绿素a/b及叶绿素(a+b)/类胡萝卜素比值分别提高41.8%及22.2%。配施的菌剂效应对叶绿素合成的促进作用占主导地位。菌剂与钾肥配施显著提高魔芋的诱导抗性,其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为对照的3.1倍、2.9倍和2.2倍。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魔芋相关19个生理生化指标分析得出特征值、贡献率、累积贡献率和主成分载荷矩阵,提取3个主成分(叶绿素b、叶幅和相对防效)综合评价菌剂与钾肥配施对魔芋连作障碍的修复效果。不同施肥处理综合得分高低顺序为:菌剂与钾肥配施>单施钾肥>单施菌剂>不施肥对照。综上所述,娄彻氏链霉菌菌剂D74与钾肥配施能提高连作魔芋产量并降低植株发病率,有效缓解连作障碍。  相似文献   

18.
谢婷婷  柳俊 《中国农业科学》2013,46(22):4657-4664
马铃薯块茎形成机理不仅是植物发育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提高马铃薯产量、品质的重要保障。早期研究发现,光周期是诱导马铃薯块茎形成的一个关键环境因子,短日照利于马铃薯块茎形成。近10多年来,光周期调控马铃薯块茎形成机理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已有研究发现,马铃薯块茎形成与拟南芥等植物的开花过程有较多相似之处。大量参与植物开花的重要基因,如光敏色素、CONSTANS (CO)、FLOWERING LOCUS T (FT)、LOV蓝光受体蛋白家族及CDF转录因子等在马铃薯块茎形成过程中都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此外,马铃薯中发现的同源异型框基因POTH1及其相互作用基因StBEL5也在光调控马铃薯块茎形成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主要从马铃薯光信号感知及与光周期信号传递有关的基因调控等领域综述了光周期诱导的马铃薯块茎形成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进行马铃薯施用氯化钾肥试验,结果表明:脱毒种薯施用氯化钾,马铃薯的产量和裂薯率与施用硫酸钾差别不大;未经脱毒种薯施用氯化钾,马铃薯的产量极显著降低,裂薯率极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