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进行了餐饮垃圾(去油)单级间歇式中温厌氧消化处理试验,试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试验原料的总固体舍量(TS)及水力停留时间(HRT)分别为4.67%和51 d,挥发性固体(VS)占总固体含量(TS)的80%,污泥接种量为50%.结果表明,餐饮垃圾(去油)中每千克挥发性固体(VS)产沼气797.48L,其中甲烷含量在50%以上,水力停留时间(HRT)以35 d为宜.第二阶段研究了pH值调节、总固体含量(TS)对产气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对消化液进行pH值调节能够减小酸化对产甲烷菌产生的抑制,提高产沼气速率,但是调节pH值后产气量一直不高;污泥接种量为50%的条件下,总固体含量(TS)为20%时产气量最大.  相似文献   

2.
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处理皂素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采用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进行了常温条件下皂素废水的处理研究。结果表明,UASB处理工艺以消化污泥为接种污泥,进水化学需氧量(COD)浓度为4000~6000mg/L,有机负荷为13~25kg/(m3·d),水力停留时间(HRT)为5~7h时,COD去除率可达到70%以上,同时最大产气率为0.34m3/kg,甲烷含量为60%左右,取得了较好的试验效果。  相似文献   

3.
稻草中温厌氧消化产气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温(35 ℃)条件下,采用批式厌氧消化工艺对稻草厌氧消化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分析了消化过程中日产气量、累积产气量、甲烷含量、pH值、挥发性脂肪酸以及硝态氮、氨态氮和总氮的变化.结果表明:经过45 d的厌氧消化处理,稻草的累积产气量为11 439 ml,单位VS产气量达417.52 ml/g,沼气中甲烷平均含量为59.93%;pH值先降低后增加,最后保持相对稳定,在整个发酵液过程中pH值始终处在产甲烷微生物的正常范围内;发酵液中硝态氮含量先下降后上升,较发酵前提高了47.76%,而氨态氮含量则大幅降低了52.91%,表明稻草厌氧消化不会出现氨抑制现象,总氮在发酵前后变化不大.由此可以认为:稻草厌氧消化产沼气是完全可行的,不但具有很好的环境效益,而且具有可观的经济价值,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以厨余和杂草废弃物混合物为发酵底物进行了批式和两相厌氧发酵试验。经过25 d的批式厌氧消化后,污染负荷(以挥发固体(VS)质量浓度计)为6.5、12.5、16.0和20.0 g/L的沼气产率分别为1 012、863、879和467mL/g,甲烷产率分别为595、442、440和316 mL/g,其中接种污泥对沼气产率和甲烷产率的贡献分别是304和170mL/g。试验结果表明:污染负荷为6.5 g/L时达到最大产气效率,80%的气体在反应的前8 d产生;污染负荷为12.5和16.0 g/L的产气率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别;污染负荷在20.0 g/L时出现产甲烷抑制,甲烷体积分数在反应的前2 d为20%左右。两相发酵试验采用厌氧固体床反应系统,包括4个1 L的固体床反应器和1个2.2 L的厌氧批式反应器。经过12 d的消化,沼气和甲烷产率分别为530和351 mL/g,系统总固体(TS)和VS去除率分别为78%和82%。与批式消化比较,该两相系统污染负荷高,产气稳定,周期短,是处理该类型有机废弃物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针对太湖富藻水高有机物浓度特点,研究外循环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反应器处理太湖富藻水的效能和运行效果.研究表明,以城市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为种泥,自然腐熟5~7 d左右的太湖富藻水为原水,进水COD为1 050~2 000 mg/L,水力停留时间(HRT)为 5 d ,(32±1) ℃温度等条件下,可以在32 d内成功启动外循环UASB反应器并达到初步稳定运行.通过降低HRT,分阶段提高COD质量浓度的方法,逐步将外循环UASB处理太湖富藻水的有机负荷提高到3 kg COD/(m3·d),其COD去除率可以稳定在75%左右,产气率为0.75 L/(L·d),外循环UASB对太湖富藻水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通过电镜观测,发现稳定运行期形成颗粒污泥,且污泥内生物相丰富,分别为丝状菌、杆状菌和球状菌等多种微生物共营生长.  相似文献   

6.
高军  陈莹莹  李建 《现代农业科技》2013,(3):252-253,255
为研究氨氮对剩余污泥高温固态厌氧消化的影响,分别监测了不同氨氮浓度条件下剩余污泥的消化过程。结果表明,高温固态厌氧消化能在30 d内完成,单位初始挥发性固体含量(VS)累积产气量可以达到538.80 L/g。高浓度氨氮会对系统的累积产气量造成抑制,但在最高单天产气量和甲烷含量上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以猪场废水为基质,研究了内循环厌氧反应器(ICAR)启动中厌氧颗粒污泥(AGS)的驯化过程及对猪场废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在逐渐加大进水流量和COD质量浓度来提高有机负荷的情况下,污泥床区逐渐充满沉降性能良好的AGS,到启动完成时,经历了62 d的时间.启动完成后,污泥床区中粒径大于1 mm的AGS量占81.3%,且污泥床区底部AGS粒径较大.通过镜检发现AGS表面丝状菌和短杆菌为优势菌,而内部则以球菌为主.在进水COD有机负荷(OLR)为20.6 kg.m-3.d-1,水力滞流期(HRT)不低于16 h时,COD去除率保持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产甲烷相的有机负荷与沼液的不同回流比在餐厨垃圾两相厌氧消化过程中对产酸和产气的影响。【方法】以餐厨垃圾为原料,采用两相厌氧消化工艺,分别设置了不同的有机负荷与回流比,考察两者对两相厌氧消化产酸和产气的影响。【结果】沼液回流可以提高产酸相的pH,促进餐厨垃圾酸化,在产酸相有机负荷(以挥发性固体物含量计,下同)为11.33 g·L~(–1)·d–1时,回流比为10%、30%和50%处理的挥发性脂肪酸(VFA)质量浓度分别为11 598.48、12 998.41和14 967.64 mg·L~(–1),比空白处理(CK)分别提高了9.06%、22.23%和40.74%;在沼液不回流时,产甲烷相的最适有机负荷为6.38 g·L~(–1)·d–1,当负荷提高至8.50 g·L~(–1)·d–1时,系统出现了酸抑制现象,而回流比为50%时,可以提高系统的缓冲性,维持系统的稳定;回流比50%处理的平均负荷产气量(以挥发性固体物含量计)为486.14 mL·g~(-1),比CK、回流比10%和30%处理分别提高了29.84%、20.80%和9.13%。【结论】餐厨垃圾两相厌氧消化过程中,沼液不回流时,产甲烷相的最适有机负荷为6.38 g·L~(–1)·d–1;继续提高有机负荷,系统会产生酸抑制现象;当沼液回流比为50%时,产甲烷相的最适有机负荷可以提高至8.50 g·L~(–1)·d–1,系统可以保持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9.
李海涛  徐宁  吕效平  桑雨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6):13035-13037
厌氧消化是污泥处理的主要途径之一,分级分相厌氧消化工艺因产酸相和产甲烷相的分离而具有一系列的特点和优势。从污泥的停留时间、TOCD的去除率、COD去除率、应用范围等多角度对分级分相厌氧消化工艺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对最新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并对其在未来污泥处理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以化粪池粪便污泥为对象,研究温度在25~45℃条件下,分别投加0.01%的有效微生物(EM)和多功能复合微生物制剂(MCMP)对粪便污泥厌氧消化减量及产气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EM和MCMP强化粪便污泥厌氧消化挥发性固体(VS)的减量有重要影响,分别投加0.01%的EM和MCMP的两试验组的VS的去除率均表现为35℃时最好,45℃时次之,25℃时最差,且各处理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经过20d反应,35℃时,投加0.01%EM的处理(E-T35)的VS去除率为39.04%,分别比25℃(E-T25)和45℃(E-T45)时高21.57%和6.90%;投加0.01%MCMP的处理(M-T35)的VS去除率为42.04%,分别比25℃(M-T25)和45℃(M-T45)时高20.16%和8.59%。至20d反应结束,两试验组各处理累积产气量大小分别表现为E-T35(14220mL.L-1)>E-T45(11819mL.L-1)>E-T25(7607mL.L-1)、M-T35(17695mL.L-1)>M-T45(9065mL.L-1)>M-T25(7430mL.L-1)。由此可见,EM和MCMP强化粪便垃圾厌氧消化减量并同时提高沼气产量的较佳温度为35℃。  相似文献   

11.
以姜科姜黄属(CurcumaL.)的31种植物为研究对象,把47项分类性状(指标)分解为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将定性指标进一步分解为二元性状指标和三元性状指标,然后各自进行粗糙集理论的处理和聚类,把聚类结果按交集分类的办法形成定性指标综合分类的结果,分出8大类,并与肖小河等用47项指标进行主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结果加以比较。结果表明:把分类性状(指标)分解是合理的、正确的,所分出的结果较为精确,与实际更为相符;粗糙集理论与聚类分析相结合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王正德  杜瑞卿  庞发虎  刘广亮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7):4204-4206,4208
以姜科姜黄属(Curcuma L.)的31种植物为研究对象,把47项分类性状(指标)分解为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将定性指标进一步分解为二元性状指标和三元性状指标,然后各自进行粗糙集理论的处理和聚类,把聚类结果按交集分类的办法形成定性指标综合分类的.结果,分出8大类,并与肖小河等用47项指标进行主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结果加以比较。结果表明:把分类性状(指标)分解是合理的、正确的,所分出的结果较为精确,与实际更为相符;粗糙集理论与聚类分析相结合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唐菖蒲品种的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唐菖浦DUS测试指标,对国内主栽的21个夏花型唐菖蒲品种的8个定性二元性状,47个定性多态性状和24个数量性状进行了田间观测。经变异系数,t检验,系统聚类法等进行分析显示,各品种的定性二元性状和大部分定性多态性状的一致性表现较好,而数量性状因受环境影响一致性差;定性二元性状稳定性较好,数量性状最差。经分析共筛选出42个表现好的性状,26个较差的性状和11个很差的性状。42个表现好的性状可用于品种特异性比较,能正确,有效地区分DUS测试品种。  相似文献   

14.
用星座图聚类法对玉米自交系综合性状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5.
观赏桃种质资源表型性状多样性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以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为依据对观赏桃种质资源多样性进行评价的可行性,为观赏桃种质资源评价和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方法】采集38份观赏桃种质的10个质量性状(花型、花瓣类型、花瓣颜色、雌雄蕊高度比、花粉育性、萼筒内壁颜色、花药颜色、叶色、树型、生长势)和6个数量性状(花径、节间长度、花芽/叶芽、单花芽/复花芽、花芽起始节位、生育期)数据,并通过赋值法对质量性状指标进行分级。在对所有表型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观赏桃种质数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变异程度均较质量性状高。相关性分析发现这些性状间存在内在的关系,使得信息重叠。进一步进行主成分分析,将16个表型性状指标转化为10个主成分,前6个主成分可反映38份观赏桃种质表型性状的主要特征信息,其所包含的表型性状因子可以作为观赏桃种质创新和亲本选择的主要性状指标。对38份观赏桃种质16个性状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转换,利用欧氏距离、运用离差平方和法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在遗传距离为9附近将其聚为8个类群,发现直观表现特征最明显的树型、花瓣类型、叶色、生长势等是进行不同类群区分的主要表型性状。【结论】利用表型性状数据,以质量性状调查为依据,结合对数量性状的观测,分析观赏桃种质资源多样性并进行评价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文冠果数量性状的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DPS统计软件,对文冠果12个数量性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前5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70.26%,根据各性状对主成分影响作用大小及主要指标组合,将12个生物学性状分为5类,分别称之为树形因子、叶形因子、果形因子、花序因子和综合因子。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将12个数量性状聚为6大类。2种分析共同揭示了这几类因子对文冠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粗糙集神经网络在昆虫总科阶元分类学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粗糙集和神经网络相结合方法的实践性,以及昆虫的数学形态特征在总科阶元上作为分类特征的可行性、可靠性和重要性。从总科角度对鳞翅目(Lepidoptera)和鞘翅目(Coleoptera)5个总科23种虫体图像中提取的昆虫面积、周长等11项数学形态特征进行粗糙集神经网络分析。结果表明:在总科阶元上,11项特征的可靠性大小为,面积、亮斑数>周长、横轴长、形状参数、圆形性、似圆度、偏心率>纵轴长、叶状性、球状性,与赵汗青等的统计分析结果中属性特征的重要性大多数一致;神经网络模式识别结果与传统分类结果完全一致。应用粗糙集理论进行昆虫数学形态特征分类结果准确;在昆虫总科阶元分类上粗糙集神经网络较统计学方法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8.
应用数值分类方法,将13种臂尾轮虫(Brachionus)、十指平甲轮虫(Platyias militaris)、盘状鞍甲轮虫(Lepadella patella)等15种轮虫作为分类单元,选取它们的45项性状作为变量,以卡方距离类平均的聚类方法进行聚类分析,建立的聚类树状图将14种臂尾轮虫分为3个类群,其结果与遗传分析方法的结果基本一致,并支持裂足臂尾轮虫(B.diversicornis)、十指平甲轮虫隶属于臂尾轮虫属。研究表明,数值分类可以较好地反映臂尾轮虫属的自然系统关系和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   

19.
以亚种为分类单位,对中国鹎科鸟类32个亚种进行了数值分类。共选择44个数量性状、40个质量性状和44个比例性状,用4种聚类方法计算。表明:以质量性状的分类结果最好。综合性状(质量性状加数量性状)的分类对鹎科的传统分类提出了新建议:将原来的4个属合并为2个属,将原来的5个亚种分成3个独立的种。  相似文献   

20.
将50个绿豆地方品种的16个数量性状归成生育期、形态数量、产量构成、籽粒产量和籽粒品质性状等5组。结果表明,这5组性状两两之间都存在显著相关.籽粒产量与其构成性状、形态数量性状的多元相关高丁籽粒产量与生育期性状的相关,又高于与品质性状的相关,且分别决定了88.00%和88.40%籽粒产量的相关变异.产量构成性状与形态性状的典型相关高于与生育期性状及品质性状的相关.各性状组间在关联性上起作用的主要性状为籽粒产量、生育日数、茎粗、收获指数、荚粒数、百粒重和籽粒蛋白质含量等7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