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分析不同坡向杉木人工林直径分布规律的差异,为调整杉木人工林林分结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福建将乐国有林场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4种直径分布函数(Weibull分布、Logistic分布、正态分布和Gamma分布函数),分别对幼龄林(8年)、中龄林(16或18年)、成熟林(27年)和不同坡向(阳坡和阴坡)的杉木人工林进行直径结构分析及分布函数的拟合。【结果】总体而言,4种分布函数中,Weibull的适应性最强;杉木幼龄林直径符合Gamma分布;4种分布函数对杉木中龄林直径拟合效果均较好,且中龄林直径以1cm径阶整化的拟合效果比以2cm径阶整化的好;4种分布函数对生长于阴坡的杉木成熟林拟合效果不显著,而对生长于阳坡的杉木直径拟合效果较好。【结论】杉木林直径分布较离散;成熟林阴、阳坡直径分布规律差异明显;总体样本规律与个体样本间有显著差异,不分坡向的样本集无法代表该龄组的直径分布规律,应进行坡向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2.
不同龄组杉木生态公益林空间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优化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生态公益林空间结构,充分发挥其生态、经济和文化等多项功能,以湖南省福寿林场杉木生态公益林9个固定样地林分空间结构的实测数据,采用混交度、大小比数和角尺度对比分析了不同龄组杉木生态公益林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杉木幼龄林的平均混交度为0.19,为0度混交和弱度混交的中间状态,杉木中龄林和成熟林的平均混交度为0.09和0.04,接近0度混交状态,3个龄组杉木林的林分混交度都偏低,林分稳定性差;杉木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的平均大小比数分别为0.51,0.52和0.52,接近中庸状态,说明林木个体差异不大,林木分化不严重;平均角尺度分别为0.37,0.35和0.34,为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的中间状态,不是理想的林木水平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基于几种常见的理论生长方程对将乐国有林场不同立地条件下杉木人工林胸径的生长过程进行了拟合,并对不同立地条件下的杉木数量成熟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立地条件的胸径生长最优方程不同,其中地位指数为10和18的最优模型为Weibull方程,地位指数为12和16的最优模型为Richards方程,地位指数为14的最优模型为Korf方程,不同地位指数下杉木的数量成熟龄也有差异,基本上表现为随着地位指数的增加而缩短。  相似文献   

4.
张文勇 《安徽农业科学》2011,(13):7736-7737,7740
以40块思茅松幼、中龄人工林样地资料为依据,利用正态分布和Weibull分布密度函数对林分的直径分布进行拟合。卡方检验表明,正态分布的适合率为95.0%,Weibull分布的适合率为97.5%;Weibull分布、正态分布都可以用来描述思茅松幼、中龄林林分直径分布。林木竞争、分化激烈的林分,用Weibull分布来描述其林分直径分布较正态分布适合;而竞争、分化不太剧烈的林分,尤其是自疏开始前的幼龄林,用正态分布来描述其林分直径分布较Weibull分布适合。  相似文献   

5.
中亚热带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在全国杉木中心产区福建选择杉木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进行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各组分含碳率、碳贮量和年净固碳量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杉木林乔木层、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含碳率介于40.25%~53.52%之间,均表现为中龄林最大,成熟林次之,幼龄林最小;而0~100 cm土层土壤含碳率则表现为成熟林最大,中龄林次之,幼龄林最小。随林龄增大,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逐渐增大,成熟林分别是幼龄林和中龄林的1.63倍和1.19倍,而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乔木层碳贮量差异引起的。不同发育阶段杉木林年净固碳量表现为中龄林最大,分别比幼龄林和成熟林大3.487 t/(hm2.a)和3.748 t/(hm2.a),其中中龄林乔木层年净固碳量分别比幼龄林、成熟林大2.713 t/(hm2.a)和3.033 t/(hm2.a),占总差异的77.8%和80.9%。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丘陵区用材林立经营模式,于1989年开始,在湖南省衡南县,开展了杉木幼龄林山苍子-黄豆,杉木中龄林一绞股蓝,杉木中龄林-生姜,湿地松-棕榈-黄豆4个经营类型试验,进行了林中生态因子,小气候因子的测定,病虫害情况和土壤调查,6a的试验结果表明,4个经营类型都能改善林内的微域环境,提高土壤肥力,增强林分抵抗高病虫害的能力,显著提高上层林木的生长量,此外,立体经营在前期即能从中层树木和下层作物获  相似文献   

7.
针对杉木进入中龄林后对林地土壤养分消耗大的缺点,在17年杉木林分中进行不同施肥量对杉木生长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施肥能有效地促进林木生长,施肥量越大越好。不同施肥量对杉木的胸径、树高和材积生长有极显著差异。施肥是杉木中龄林分重要的营林措施,是培育杉木大径材的有效措施,施肥量以1000~2000g/株为好。  相似文献   

8.
以湖南省攸县黄丰桥国有林场杉木中龄林为研究对象,改进简单竞争指标,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和非线性回归的方法建立以单木大小、竞争和立地条件为自变量,单木直径连年生长量为因变量的估算模型,实现单木直径生长量的预测。研究结果显示:单木大小因子平方( D2)、竞争因子( CI )、立地条件( SL、SLP、E)对模型都有较大的影响,改进后的直径生长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0.763,显著高于改进之前的结果( R2为0.710)。这说明简单竞争指标模型参数的指数为变量时,直径生长模型的拟合优度得到了显著提升,单木生长模型的预测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9.
针对杉木进入中龄林后对林地土壤养分消耗大的缺点,在17年杉木林分中进行不同施肥量对杉木生长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施肥能有效地促进林木生长,对林分生物量有较大的影响。施肥抚育是杉木中龄林分重要的营林措施,是培育杉木大径材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以酸雨区4年生、15年生和32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的土壤物理性质及土壤水源涵养功能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的土壤容重与土壤空隙度差异明显,幼龄林与成熟林的土壤通气性和透水性均比中龄林强;杉木人工林土壤水分及持水能力表现为:幼龄林成熟林中龄林;土壤容重、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和土壤毛管孔隙度等指标与土壤水源涵养功能具有较明显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森林旅游具有时空差异性、野趣性、娱乐性、知识性、保健性等特点。在开发森林旅游时,要协调好森林旅游与森林保护的辩证关系,科学地开发、规划、设计和管理森林旅游中的每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12.
在论述我国森林保护专业建设历史的基础上,探讨了森林保护与森林医学的关系,还就有关概念和观念进行了澄清。  相似文献   

13.
森林采伐与局部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随机样地的方法,分别对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牧丹江等林区的采伐作业区进行了森林更新及水土保持等方面的调查,对获得的大量数据研究表明;1.大兴安岭林区应采用隔带皆伐或渐伐,采伐带宽为50-100m,保留带宽为50-80m;采用择伐时,采伐强度应控制在605左右;2.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以云冷杉为主的林分,应采用择伐采伐强度应小于25%;3.以红松混交林为主的林分,采伐强度应控制在24%-34%。同时,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常规法计算,对本林区的立木资源、涵养水源性能、固定CO2和O2等方面的性能进行了定量分析,据本次计算的结果,本区森林的生态贡献率为82:18。  相似文献   

15.
从指导思想、经营方针与目标等方面论述了樟木头林场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总体思路,划分了9种森林经营类型,对每一类型确定了具体的森林经营技术措施;制定了林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安全规划,提出了森林可持续经营的保障措施,实施以提高森林生产力和稳定性、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为重点的森林可持续经营。  相似文献   

16.
王永明 《北京农业》2012,(24):98-99
在退耕还林森林经营概况的基础上,针对建设和管理中结合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现阶段退耕还林应采取的措施,方便工程更好的经营管理.着重分析当前森林经营管理的现状,并相应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7.
东大河林区封山育林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从东大河林区的自然环境出发,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开展封山育林的成效进行总结,探讨封山育林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强化封山育林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张惠莲 《农技服务》2009,26(8):134-135
阐述了森林资源面临的主要灾害风险源及种类,分析和探讨了森林保险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了促进森林保险发展的若干建议:加强森林火灾保险;建立中央和地方共建的森林保险制度;建立分类保险制度;完善配套森林保险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19.
当下,旅游逐渐的变成人民生活中一种主要的形式,政府也越来越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具有 好的生态环境才是旅游业更好发展的前提,森林的环境状况就是生态环境的主要体现。本篇文章针 对生态旅游和森林的保护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究。  相似文献   

20.
从我国林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出发,以人们对森林疾病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深化为依据,进一步阐述森林医学与森林保护,森林医学与医学森林,森林医学与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