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优良食味粳稻新品种南粳5055的选育及利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南粳5055是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日本优质粳稻关东194为父本,与江苏优质高产粳稻武粳13杂交,经数代条纹叶枯病抗性基因与半糯性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对外观与食味、品质筛选培育而成的优良食味粳稻新品种。全生育期160 d左右,比对照武运粳7号早熟2~4 d;株高96~100 cm,株型紧凑,叶色较深;穗型中等,偏直立型穗,着粒较密。分蘖力较强,茎秆粗壮,抗倒性好;一般亩产600 kg左右,每亩有效穗20万左右,每穗总粒130~140粒,结实率90%以上,千粒重24~25 g;抗条纹叶枯病和白叶枯病,感穗颈瘟和纹枯病。其突出优点是品质优良,直链淀粉含量低,属半糯性品种,米饭晶莹剔透,口感柔软滑润,富有弹性,冷而不硬,食味品质极佳,适于开发高档优质大米。2011年3月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适宜在江苏省沿江和苏南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2.
抗条纹叶枯病水稻新品种南粳44的特征特性与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南粳44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选育的早熟晚粳稻新品种,全生育期158 d左右,株高100 cm左右,穗型较大,每穗总粒数140~150粒,结实率90%左右,千粒重26 g左右。稻米品质达国标三级优质稻谷标准。抗条纹叶枯病,中抗白叶枯病,感稻瘟病、穗颈瘟和纹枯病。2007年1月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适宜在江苏沿江和苏南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3.
南粳46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日本优质粳稻关东194为父本,与江苏优质高产粳稻武香粳14杂交,经数代外观与食味品质筛选和条纹叶枯病抗性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而成的优质晚粳稻新品种。全生育期165 d左右,株高110 cm左右,直立型穗,每穗总粒数140~150粒,结实率90%左右,千粒重25~26 g。植株生长清秀,灌浆速度快,熟色好。稻米品质达国标二级优质稻谷标准,米饭晶莹剔透,有香味,口感柔软滑润,富有弹性,冷而不硬,食味品质极佳。抗条纹叶枯病,中抗白叶枯病,抗稻瘟病ZA5、ZB21、ZD7、ZF1小种,感ZC15、ZE3、ZG1小种,感穗颈瘟和纹枯病。适宜在苏南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4.
早熟晚粳稻扬粳4227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扬粳4227是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以"盐91334-6/扬粳186//黄叶9520"复合杂交为基础材料,经连续自交选育而成的优质早熟晚粳稻新品种,其特征特性是:全生育期159 d,株高103 cm,每穗总粒数130~140粒,结实率90%左右,千粒重27 g以上;品质达国标一级优质稻谷标准,食味品质佳;植株生长清秀整齐,灌浆速度快,后期转色好;抗条纹叶枯病,中抗白叶枯病,苗期对用于鉴定的稻瘟病生理小种均表现抗,中抗穗颈瘟,感纹枯病;适宜在江苏省沿江、太湖中部与北部早熟晚粳稻区种植.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优良食味粳稻新品种南粳9108高产群体特征,以及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依据,对南粳9108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粳9108从中产到高产主要通过每穗总粒数的增加实现,从高产到超高产主要通过有效穗和千粒重的增加实现。相关分析表明,南粳9108产量与每穗总粒数和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与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呈不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显示,每穗总粒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其次是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通过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负效应最大,生产上应协调好每穗总粒数和有效穗数的关系;结实率和千粒重对产量的影响虽然没有每穗总粒数和有效穗数明显,但各因素之间仍存在相互协调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优良食味粳稻新品种南粳9108高产群体特征,以及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依据,对南粳9108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粳9108从中产到高产主要通过每穗总粒数的增加实现,从高产到超高产主要通过有效穗和千粒重的增加实现。相关分析表明,南粳9108产量与每穗总粒数和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与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呈不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显示,每穗总粒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其次是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通过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负效应最大,生产上应协调好每穗总粒数和有效穗数的关系;结实率和千粒重对产量的影响虽然没有每穗总粒数和有效穗数明显,但各因素之间仍存在相互协调作用。  相似文献   

7.
南粳52是以日本优质粳稻关东194为父本,以江苏优质高产粳稻武粳13为母本进行杂交,经多代选择培育而成的优质、高产、抗条纹叶枯病迟熟中粳稻新品种,全生育期151~158 d。该品种株高95~101 cm,长势较旺,分蘖力较强,茎秆粗壮,抗倒性强;叶色淡绿,后期转色好,灌浆速度快;产量一般在9 000 kg/hm2以上,有效穗315万/hm2左右,每穗总粒数130粒左右,结实率90%~95%,千粒质量28 g左右;抗条纹叶枯病,感穗颈瘟和纹枯病,中抗白叶枯病;稻米品质优,达国标二级优质稻谷标准。南粳52于2014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适宜在江苏省苏中和宁镇扬丘陵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8.
南粳3818是以粳型超级稻南粳44与具有日本优质、抗条纹叶枯病血缘的粳稻中间材料JD6301杂交,通过混合系谱法选育而成的优质、高产、多抗迟熟中粳稻新品种。该品种株高95 cm左右,基部节间粗短,茎秆粗壮,抗倒性强;穗型较大,每穗粒数130粒左右;分蘖力较强,有效穗330万~345万/hm~2;生长势较旺,叶色淡绿,后期熟色好,灌浆速度快;结实率90%~95%,千粒质量27~28 g。米质理化指标达国标三级优质稻谷标准。中抗穗颈瘟和白叶枯病。2018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适宜在江苏省苏中及宁镇扬丘陵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9.
镇稻16号(曾用名镇稻671,苏审稻201212)是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早熟晚粳稻新品种.全生育期约160 d,株高约100 cm,有效穗为300万~315万穗/hm2,每穗总粒数125 ~130粒,结实率90%以上,千粒重约28 g.植株生长青秀,灌浆速度快,熟相好.稻米品质达国标三级优质稻米标准,食味品质好.中抗穗颈瘟和白叶枯病,条纹叶枯病轻,适宜江苏省沿江及苏南地区中上等肥力条件下种植.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新品种主要性状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13-2015年江苏省粳稻新品种区域试验数据,对参试的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主要农艺性状、品质性状及抗病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与常规粳稻相比,杂交粳稻在株高、分蘖率和每穗总粒数上具有较强的正向竞争优势,但成穗率、有效穗数、结实率、千粒质量为负优势,杂交粳稻在产量上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每穗总粒数与结实率对杂交粳稻产量贡献最大。杂交粳稻的主要品质性状与常规粳稻相比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在各类型品种(组合)间的变异系数明显大于其他品质性状。杂交粳稻的垩白粒率、垩白度及直链淀粉含量优质达标率均偏低,表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高以及直链淀粉含量偏低是制约江苏省杂交粳稻品质性状提高的主要因素。杂交粳稻对苗瘟、穗颈瘟、条纹叶枯病的抗性总体强于常规粳稻,对纹枯病的抗性总体弱于常规粳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与常规粳稻相比,杂交中粳较弱,杂交晚粳较强。综上所述,江苏省杂交粳稻育种中在提高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的基础上应加强垩白性状的改良,并重视综合抗病性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农家致富》2015,(2):19
南粳52由江苏省优质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于2009年育成,属迟熟中粳稻品种。株型紧凑,长势较旺,分蘖力较强,叶色淡绿,叶姿较挺,后期熟色好。江苏省区试平均结果:每亩有效穗28.1万,每穗实粒数119.0粒,结实率92.1%,千粒重28.1克,株高101.1厘米,全生育期156.2天。抗白叶枯病、条纹叶枯病,感纹枯病、穗颈  相似文献   

12.
南粳3908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与江苏明天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南粳5055系统选育而成的一个综合丰产性好、食味品质优的晚粳稻新品种。该品种株高适中,株型紧凑,分蘖性中等偏上,生长势旺,成穗率高,穗型大,灌浆速度快,后期熟相好,抗倒性强。该品种在中高肥力水平下9 750 kg/hm~2以上的穗粒结构为有效穗数300万/hm~2以上,每穗总粒数130~140粒,结实率90%~95%,千粒质量28.0 g左右。南粳3908不仅保留了南粳5055的优良食味特性,直链淀粉含量偏低,米饭晶莹剔透,冷而不硬,口感柔软滑韧,富有弹性,而且穗颈瘟抗性明显优于南粳5055,穗型大、千粒质量高,此外,该品种叶色较淡,同样产量水平下比南粳5055省肥,适合在江苏沿江和苏南地区作优质稻种植。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杂交晚粳稻产量优势分析及育种策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江苏省杂交晚粳与常规晚粳4轮(年)区域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研究了穗粒结构和产量形成特点。结果表明:杂交晚粳稻相对于常规晚粳稻,每穗实粒数、株高和生育期都有竞争优势,千粒重和结实率不存在差异,但有效穗明显低于常规晚粳。相关分析表明,杂交晚粳产量与分蘖率、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呈0.01水平显著正相关,与株高、穗数呈0.05水平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南粳9212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日本优质粳稻"关东194"为父本,与江苏高产粳稻"武粳13"杂交,经系谱法综合农艺性状选择,结合条纹叶枯病抗性基因分子标记筛选培育而成的优质高产粳稻新品种。全生育期158 d左右,比对照品种——武运粳23早3 d,株高95 cm左右,株型集散适中,群体整齐度好,生长势旺,叶色淡绿,分蘖力较强,成穗率较高,穗型较大,半直立穗,后期转色好,成熟期秆青籽黄,抗倒性较强。2012—2013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9 963 kg/hm2,比对照品种——武运粳23增产1.7%;2014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0 129.5 kg/hm2,比对照品种——武运粳23增产5.1%。有效穗数300万/hm2左右,每穗总粒数135粒左右,结实率93%左右,千粒质量在27 g左右。在抗病性方面,它抗纹枯病,中感条纹叶枯病和白叶枯病,感穗颈瘟。稻米品质经2012年农业部食品质量检测中心检测,整精米率73.6%,垩白率30%,垩白度3%,胶稠度78 mm,直链淀粉含量15.9%,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谷标准。2015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适宜在江苏省沿江及苏南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5.
优质水稻新品种镇稻12号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镇稻12号(曾用名镇稻654)是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中熟晚粳稻新品种.全生育期164 d左右,株高110 cm左右,有效穗为270万~300万穗/hm~2,半直立穗型,每穗总粒数140~150粒,结实率90%左右,千粒重27 g左右.植株生长清秀,灌浆速度快,熟相好.稻米品质达国标一级优质稻谷标准,米饭口感柔软滑润,食味品质好.中抗白叶枯病,感穗颈瘟和纹枯病.2009年2月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适宜在苏南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6.
优质迟熟中粳新品种扬粳805的选育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扬粳805是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金土地种业有限公司以优质中间材料香粳49/盐187//香粳111为母本、抗病材料镇稻99/9363为父本进行杂交,结合米香基因、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成的优质高产抗病迟熟中粳稻新品种。扬粳805全生育期152 d左右,株高95~102 cm,株型紧凑,分蘖力强,叶色浅绿,叶姿较挺,抗倒性较强,熟期转色较好;一般产量9 200 kg/hm2,有效穗300万/hm2,每穗总粒数110~140粒,结实率90%以上,千粒质量27~28 g。中抗穗颈瘟,抗条纹叶枯病,感纹枯病,中抗白叶枯病;稻米品质达国标二级优质稻谷标准。2013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江苏省苏中地区及宁镇扬丘陵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7.
扬粳806是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采用杂交聚合育种技术,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的抗病优质高产早熟晚粳稻新品种。全生育期156 d左右,分蘖力强,着粒较密,穗形直立,每穗总粒数120~140粒,结实率90%以上,千粒质量28 g左右。植株生长清秀,后期灌浆快,熟相好,稻米品质达国标三级优质稻谷标准。对稻瘟病、条纹叶枯病和白叶枯病等均具有较好的抗性,中感纹枯病。2013年4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江苏省沿江及苏南地区中上等肥力条件下种植。  相似文献   

18.
南粳49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采用复合杂交聚合育种技术,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手段选育而成的优质高产抗病的迟熟中粳稻新品种;在江苏省中间试验中全生育期153 d,株高100 cm左右,叶片淡绿色,分蘖力较强,株型紧凑,群体整齐度好,成熟期秆青籽黄,抗倒性强;一般有效穗数300 万/hm2,每穗粒数约130粒,结实率90%以上,千粒重26 g,米饭微香有光泽.南粳49适宜苏中及宁镇扬稻区种植.  相似文献   

19.
早熟晚粳稻扬粳282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扬粳282是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以扬粳4038/9516杂交,并经连续自交,于2010年选育定型、2015年通过审定的优质早熟晚粳稻新品种。全生育期158 d,株高102.5 cm,每穗总粒数125~130粒,结实率92.8%左右,千粒质量29 g以上。稻米品质达国标三级优质稻谷标准。植株株型紧凑,长势较旺,分蘖性较强,叶色浅绿,抗倒性强,后期转色好。抗条纹叶枯病,中感白叶枯病,苗期对用于鉴定的稻瘟病生理小种均表现为免疫,中抗穗颈瘟,抗纹枯病。适宜在江苏省沿江及苏南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20.
南方稻区单季杂交晚粳稻组合优势分析结果表明,与单季常规晚粳相比,单季杂交晚粳组合主要在生物产量、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实际产量上有竞争优势,其他性状优势不明显,尤其是有效穗数及结实率偏低,是造成参试组合平均产量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单季杂交晚粳组合主要品质性状与单季常规粳稻相比,整体水平高于常规品种,在出糙率和精米率上有竞争优势,但在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方面却低于常规品种。2年试验相关分析表明,杂交晚粳组合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相关性和常规晚粳相比,存在较明显的差异,且年度之间差异较大。杂交晚粳组合产量与每穗实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可能说明每穗实粒数是决定杂交晚粳组合产量的重要因素。对我国杂交晚粳稻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杂交晚粳稻育种应重视稻米外观品质的改良和食味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