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了进一步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我们组织力量,对全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作了些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2.
农业标准化如何在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进程中发挥作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全面推动实施农业标准化,是在我国加入WTO新形势下的迫切需要。文章对农业标准化在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进程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农业标准化的作用进行了论述。提出发挥农业标准化作用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和措施,是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基础工程.近年来,在江苏省、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下,金坛市农业标准化工作围绕优势产业,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好局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为使该项工作进一步完善,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特提出如下思路及对策.  相似文献   

4.
该文阐述了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要通过以特色化理念调优农业产业结构、以标准化理念做强农产品品牌、以产业化理念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指导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5.
农业产业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与市场接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准确把握西盟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找准存在的问题及困难,加快推进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增强农村经济"造血"功能,加快全县农业产业的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窝工新兴农业机械化道路内涵和基本特征的阐述,指出目前要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农业竞争水平就需要发展农机化新阶段道路,并且将农机化的发展与城镇化进程和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完成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协调区域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刘丽辉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18):215-219
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任务.广东提出要在珠三角地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这给佛山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在收集佛山历年农业产业有关数据基础上,分析了佛山农业产业结构的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指出佛山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应树立“大农业”观念,在五区统筹规划基础上,优化产业布局,朝着专业化、标准化、农产品优质化及产业化方向发展,最后从政府层面提出促进佛山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几点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的必要性,认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今后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探讨了今后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吴志伟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44-45,79
对“十一五”以来巢湖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效进行了概括,分析回顾了提升巢湖市农业产业素质的主要途径,提出了推进区域布局、实施产业化经营、发展标准化生产、发展非农经济、加大投入力度等5项举措,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通渭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进行调研,总结了通渭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立足通渭县产业发展实际,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为加快通渭县农业产业化进程,全力推进通渭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农业标准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和重要标志.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对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分析三亚市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现状,针对三亚市农业标准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农业结构调整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与资源环境的共同约束下,依靠要素投入推动农业增长不可持续,因此,不断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增长尤其重要。[方法]采用乘积完备(multiplicatively complete)的Hicks-Moorsteen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将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彻底分解为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效率变化和混合效率变化,农业结构调整通过改变混合效率,进而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结果]从时间维度上看,仅1992-1997年混合效率变化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贡献了0.5个百分点,即该时期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从地区维度上看,仅东部地区混合效率变化为东部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贡献了0.4个百分点,即东部地区农业结构调整推动了东部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来自技术进步,农业结构调整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效应在时空上存在较大差异。[结论]农业结构应根据市场需求、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进行调整,才能提高混合效率,进而推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相似文献   

13.
通过调查总结了张掖市实施农业标准化的模式: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组织实施农业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带动农业标准化实施、行业协会自律实现农业标准化及政府主导并最终通过行业协会实施农业标准化。对欠发达地区实施农业标准化提出几点思考:正确选择项目和龙头企业是欠发达地区实施农业标准化最有效的方法;行业协会模式必须有经济利益驱动;农业标准化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但必须借助市场利益来驱动;农业标准化实施需要健全各级农技推广部门。  相似文献   

14.
试论我国农业标准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业标准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不断向前推进,但仍有很多问题,要想全面实现农业标准化,需要在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加快农业标准化的推广与实施、加强农业标准实施的监督力度、加强农业标准化理论研究、加强农业标准化队伍建设等方面做出进一步的努力。  相似文献   

15.
史新建 《北京农业》2012,(3):235-237
农业标准化是指以农业为对象的标准化活动。建立农业标准化体系并通过示范加以推广,是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基础,是创农产品名牌的前提。农产品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农产品科技含量的竞争,是农产品质量的竞争、品牌的竞争。所以,建立农业标准化,培育农产品名牌,实施农业名牌战略,对农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分析了福建省农业结构调整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提出今后福建省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增创主导产业优势、组织流通优势和发展外向农业优势的思路 ,并提出进一步加快福建省农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以湖南省常德市为例,运用因子分析法,从组织管理、保障服务、长效机制、经济效益、技术进步、质量控制、社会与生态效益等七个方面,选取了6个定性指标和15个定量指标,构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了该市7县1区2010-2013年实施标准化所取得的综合效益。结果表明,各县(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发展表现出非均衡性,汉寿县、鼎城区和安乡县综合排名在前,其取得的综合效益得分分别为0.902 5、0.331 5和0.320 6;临澧县、澧县和津市综合排名靠后,其取得的综合效益得分分别为-0.374 4、-0.365 2和-0.351 4。因此,为进一步推进常德市各县(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发展,要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投融资机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适宜的农业产业结构,同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高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绿色食品的比重,增强农民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8.
苏彩和 《南方农业学报》2012,43(11):1793-1797
[目的]完善广西农业标准化体系,为促进广西农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通过分析广西农业标准化推广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结果]广西在农业标准化推广过程中存在农业标准化体系不够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有待完善、种植规模小不利于农业标准化的实施等问题.[建议]应制定科学的农业标准化发展规划;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资金投入为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健全和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农业监测体系、农产品质量监管制度;以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业标准化推广实施;提高农民农业标准化意识;培育和引进一批农业标准化人才;打造优质优价标准化农产品渠道;将有限土地向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集中;为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提供信贷优惠政策;成立风险基金等,以促进广西农业标准化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业结构调整的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涉及多种复杂因素。为了有效地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优化农业结构,促进社会、经济、生态的协调发展,本研究采用多目标线性规划的方法,以优化农作物的种植结构,改善农业水资源平衡和土地资源利用结构,提高农业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调整目标,建立农业结构调整的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模型的运行结果表明,最优解是合理的、符合实际的,对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闫建伟 《南方农业学报》2016,47(10):1795-1800
【目的】研究劳动力转移背景下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区域差异情况,为政府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区位商统计分析法对1998~2013年我国31个省(区、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区域差异进行实证研究,并进行区域类型划分。【结果】(1)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我国农林牧副渔结构不断优化升级;(2)我国各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明显差异,主要体现为优势区域数量的变化、调整幅度的大小、调整的方向及调整的重点;(3)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可划分为四大类型,即A(正向调整、高区位商)、B(负向调整、高区位商)、C(正向调整、低区位商)、D(负向调整、低区位商),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已实现,但仍有少部分地区产业调整效果不理想。【建议】地方政府要认清各自的农业产业优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A类可加强科技创新,推动、引领产业升级;B类可加大资金投入,提高规模化水平,巩固产业发展;C类可发掘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D类可充分利用区外市场,提高区域间贸易服务水平或适时转移产业支持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