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为研究阿拉斯加狭鳕Gadus chalcogrammus耳石与鱼体生长的关系,对采自西白令海水域53尾阿拉斯加狭鳕样本的矢耳石外部形态进行了观察与测量。结果表明:阿拉斯加狭鳕矢耳石外形较大,呈近椭圆形,基叶和翼叶明显,主间沟不明显;体长为35~43 cm的个体耳石长和耳石宽分别为12.93~17.05 mm和5.70~7.78 mm;左、右矢耳石形态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个体体长的增加,耳石绝对尺寸增加,但相对尺寸减小,耳石的形态结构比例基本不变;通过对耳石外部形态9个指标主成分分析,可以用耳石面积、背长和耳石长来描述阿拉斯加狭鳕耳石的主要外部形态特征,耳石主要形态指标与体长、湿体质量的关系显示,耳石长、耳石宽、背长、基叶长、翼叶长、耳石面积和耳石周长与鱼体体长呈指数关系;而背宽与鱼体体长呈幂函数关系;耳石长、背宽、背长、基叶长、耳石面积和耳石周长与鱼体湿质量呈幂函数关系,耳石宽、翼叶长与鱼体湿质量呈指数关系。本研究结果可为阿拉斯加狭鳕年龄鉴定和种群鉴别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
根据2005年10月至2006年1月在印度洋公海撒雅德玛哈浅滩(Saya de Malha Bank)进行底层渔业资源调查期间,随机采集的208尾丝尾红钻鱼Etelis coruscans(叉长383~866 mm)样本,进行了耳石质量(WO)及其耳石长(长轴,OTL)、耳石宽(短轴,OW)、背长(ODL)、背高(DH)、背喙长(DRL)和腹喙长(VRL)等形态指标参数的测定,初步研究了该种群耳石形态指标的生长特征。结果表明:丝尾红钻鱼左右矢耳石的长度和质量均无显著性差异或一致性偏差(P0.05),耳石呈缺刻卵圆形,凸面有沟裂,凹面核心区表面平坦;背部和腹部边缘有不规则的齿轮缺刻;腹喙比背喙长且粗壮;耳石长轴(OTL)为9.85~20.76 mm,短轴(OW)为5.03~10.88 mm;叉长540 mm时,耳石形态长度指标(OTL、ODL、VRL)相对尺寸变化较大,而宽度指标(OW、DH)相对尺寸变化较小;叉长540 mm时,耳石形态长度指标(OTL、ODL)相对尺寸变化趋势不稳定,而宽度指标相对尺寸变化趋势平缓;整个生长过程中,耳石短轴生长比其长轴生长稳定,短轴与耳石质量的回归关系最高,并且与鱼体叉长的关系基本符合正相关关系。因此,丝尾红钻鱼的耳石短轴更适合用于耳石形态生长与耳石质量及鱼体生长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根据大型拖网渔船开欣轮2010年7-10月在东南太平洋海域采集的211尾智利竹鱼样本,对其矢耳石形态特征进行观察与测量。东南太平洋智利竹鱼的矢耳石存在4个区,即前区、后区、背区和腹区。有明显的基叶,基叶均长于翼叶。对矢耳石的24项形态参数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耳石总长(L1)、耳石中心到末端的距离(L3)、耳石末端到翼叶的距离(L11)、耳石末端到矩口的距离(L13)可作为耳石长度特征参数,耳石中心到腹部的距离(L5)、耳石末端到腹部的距离(L10)、耳石腹部到矩口的距离(L18)、耳石翼叶的长度(L23)则可作为耳石宽度特征参数。耳石长度特征参数L1、L3、L11、L13与叉长和体重,以及耳石宽度特征参数L5、L10、L18与叉长和体重分别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P=0<0.05),参数L23与叉长以及体重呈显著的指数函数关系(P=0<0.05)。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黄唇鱼(Bahaba flavolabiata)矢耳石的形态参数、生长特性及其与鱼体生长的关系,依据耳石日轮鉴定了日龄.黄唇鱼矢耳石大小与鱼体大小均呈显著的相关关系:耳石长半径与体长以及长半径与短半径之间呈显著的线性关系,耳石重与体质量、耳石重与体长以及耳石厚与体长之间呈显著的幂函数相关,矢耳石长半径与体质量、矢耳石重与矢耳石长之间呈显著的指数相关.矢耳石平均生长轮宽度随着日龄的增加有变窄的趋势,表明日龄与平均耳石生长轮宽度之间存在一种负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马绍尔群岛海域大眼金枪鱼耳石形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耳石是鱼类生态的重要信息载体。根据2009年11月-2010年1月马绍尔群岛海域采集的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样本中获得的222对矢耳石,对其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和测量。观察发现,矢耳石上有3条凹沟,可将矢耳石分为背区、翼区、吻区和侧区4个区。t检验表明,左右矢耳石形态参数无显著性差异(P=0.999)。对矢耳石12个形态参数作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背区长(DL)、翼区前长(WFL)、翼区长(WL)和最大厚度(MST)可以代表矢耳石尺度特征,背区夹角(DA)和翼区夹角(WA)代表矢耳石角度特征。DL与MST的关系可用指数表达,叉长(FL)与DL间可用多项式表达、叉长与WFL和矢耳石重量(OW)间可用逻辑斯蒂克模型表达。随叉长增加,矢耳石核心向背区、侧区和吻区方向移动。对不同DL组的DA进行多重比较分析,发现DA在DL为500~700μm间出现生长波动,结合FL与DL之间关系,认为大眼金枪鱼初次性成熟时DL为600μm左右,叉长在80~130 cm之间。  相似文献   

6.
西北太平洋秋刀鱼耳石生长与性成熟度、个体大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根据2015年6—7月和10—11月中国秋刀鱼船在西北太平洋采集的秋刀鱼(Cololabis saira)样本,以耳石最大宽度(MW)与其总长(TSL)之比作为表征耳石生长的指标,利用方差分析耳石生长与性成熟度、个体大小的关系。结果表明,耳石扁平,核心靠后端,基叶较翼叶突出明显;除Ⅳ外,雌雄个体各期TSL和MW均值随性成熟度等级增大而增加,在Ⅳ~Ⅴ期TSL和MW均值明显增加。雌雄个体在Ⅱ、Ⅲ、Ⅳ、Ⅴ期性成熟度间耳石MW/TSL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从性成熟度Ⅱ期开始的个体,其耳石形态不随性成熟度的增加而变化。随着叉长增加,雌、雄性个体TSL和MW均值逐渐增加,不同叉长组间,耳石TSL、MW均值差异显著(P0.05)。在各个叉长组间雌雄个体耳石MW/TSL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MW/TSL值增长不明显;秋刀鱼从性成熟度Ⅱ期开始,随着叉长增加,其耳石均匀生长。  相似文献   

7.
平胸龟年龄与生长及雌雄差异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野生平胸龟年龄与生长及雌雄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体质量、背甲长、背甲宽、腹甲长、腹甲宽、体高均随其年龄的增长而增加,3~4龄时增长速度最快,4~5龄时增长较慢,体质量与年龄的生长方程为m=20.346e0.661 2t.体质量与背甲长、背甲宽、腹甲长、腹甲宽、体高,背甲宽与背甲长、腹甲宽与腹甲长,背甲长与腹甲长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雌雄性比约为1:1,1、2龄雌雄无显著差异,3龄时雌雄的背甲宽与背甲长比例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雌性偏圆形,雄性偏椭圆形;5龄时雌雄头甲宽与背甲长的比例有显著差异(P<0.05),雌性大于雄性.雌雄在生长方面存在差异,0~1龄时雌雄性生长相当,2、3龄时雄性生长快于雌性,雄性体质量大于雌性,但在4~5龄时雌性生长加快,雌性的体质量是雄性体质量的1.12倍.  相似文献   

8.
根据2009年7-8月哥斯达黎加外海采集的茎柔鱼样本,利用多种统计方法分析了茎柔鱼耳石与个体生长之间的关系。研究认为,耳石各形态参数与胴长(ML)关系显著(P<0.01),其中背侧区间长(DDL)、耳石总长(TSL)与其相关性最大。耳石生长存在两个阶段,当ML小于26~30 cm时,其耳石生长迅速,之后耳石生长减慢。在生长过程中,耳石背区长(DL)、吻区内长(RIL)、DDL生长快于TSL,背侧区夹角(DDA)、吻侧区夹角(RDA)、吻区夹角(RA)则随着ML的增大出现减小趋势,侧区、吻区形态变化显著(P<0.05)。耳石形态先于生长速度发生显著性变化,同时各形态参量发生显著性变化时间不同,但形态特征变化主要发生在ML为23~29 cm个体中,之后趋于稳定。耳石生长及形态显著性变化与茎柔鱼栖息水层改变相关,茎柔鱼与中上层头足类耳石特征相符。  相似文献   

9.
根据2017年6—8月于伊朗阿曼湾海域渔业资源探捕期间采集的带鱼矢耳石样本,选取20个形态参数作为该矢耳石的形态指标,分析矢耳石形态特征,并进行主成分和矢耳石生长模式分析。结果显示,伊朗带鱼矢耳石整体呈弯曲长梭形,主间沟深且明显;有较明显的基叶和翼叶,基叶向前延伸,明显超过翼叶长度。矢耳石的总长(L_1)、矢耳石的高度(L_2)、矢耳石中心到前端的长度(L_6)、矢耳石基叶到矩口的长度(L_(17))、矢耳石基叶的长度(L_(19))以及矢耳石翼叶到矩口的长度(L_(20))可代表20项形态参数来描述伊朗带鱼矢耳石的形态特征。在整个生长过程中矢耳石各部分生长模式表现为异速生长,矢耳石长、短轴均随着时间异速增长,基叶、翼叶也随时间增加愈加明显,翼叶生长速度大于基叶。矢耳石形态特征参数L_1、L_2与鱼体肛长呈对数函数关系,L_6与鱼体肛长间呈幂函数关系;L_2与体质量呈对数函数关系,L_1、L_6与体质量间呈幂函数关系。研究结果可为带鱼种群判别及年龄鉴定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0.
东南太平洋智利竹荚鱼矢耳石的形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大型拖网渔船“开欣”轮2010年7-10月在东南太平洋海域采集的211尾智利竹鱼样本,对其矢耳石形态特征进行观察与测量。东南太平洋智利竹荚鱼的矢耳石存在4个区,即前区、后区、背区和腹区。有明显的基叶,基叶均长于翼叶。对矢耳石的24项形态参数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耳石总长(L1)、耳石中心到末端的距离(L3)、耳石末端到翼叶的距离(L11)、耳石末端到矩口的距离(L13)可作为耳石长度特征参数,耳石中心到腹部的距离(L5)、耳石末端到腹部的距离(L10)、耳石腹部到矩口的距离(L18)、耳石翼叶的长度(L23)则可作为耳石宽度特征参数。耳石长度特征参数L1、L3、L11、L13与叉长和体重,以及耳石宽度特征参数L5、L10、L18与叉长和体重分别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P=0<0.05),参数L23与叉长以及体重呈显著的指数函数关系(P=0<0.05)。  相似文献   

11.
基于角质颚的东、黄海头足类科类判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角质颚具有稳定的结构特征,是头足类分类的良好材料之一。根据在东、黄海采集的分属3个科6个种类样本(中国枪乌贼Loligo chinensis、杜氏枪乌贼Uroteuthis duvauceli、虎斑乌贼Sepia pharaonic、神户乌贼Sepia kobiensis、短蛸Octopus ocellatus和长蛸Octopus variabilis),通过测量其角质颚的形态参数,对不同科类的角质颚进行判别分析,并将原始数据和标准化数据的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中国枪乌贼和虎斑乌贼的角质颚参数原始数据分别大于杜氏枪乌贼和神户乌贼,而标准化后的结果正好相反;短蛸的角质颚参数无论在标准化前后均大于长蛸;在角质颚原始数据中选出10个用于最终的判别分析,上头盖长、下脊突长、下翼长贡献了绝大部分差异。3个科总判别成功率为92.8%;在角质颚标准化数据中选出7个用于最终的判别分析,上头盖长/胴长、下侧壁长/胴长、下翼长/胴长贡献了绝大部分差异,3个科总判别成功率为98.1%。由此可见,对角质颚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能够有效地提升判别正确率。  相似文献   

12.
中国南海西沙群岛海域鸢乌贼角质颚生长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角质颚是头足类重要的硬组织之一,被广泛用于研究类头足类渔业生物、生态学。根据我国灯光罩网渔船2016年1—3月和2017年1—3月在中国南海西沙群岛海域采集的818尾鸢乌贼样本,研究了鸢乌贼角质颚的外部形态生长特性。主成分分析表明,鸢乌贼的上头盖长(UHL)、上脊突长(UCL)、上翼长(UWL)、上侧壁长(ULWL)、下头盖长(LHL)、下脊突长(LCL)、下翼长(LWL)和下侧壁长(LLWL)可以作为鸢乌贼角质颚外形变化的特征参数。协方差分析表明:UHL、LWL与胴长的生长关系存在性别间显著性差异,其余参数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所有外形特征参数与体质量间的生长关系均存在性别间显著性差异。AIC分析表明:除LLWL和雄性个体的UHL与胴长的关系最适合用线性方程表示外,其余均最适用指数方程表示;雌性个体所有外形参数与体质量的生长关系均最适合用对数函数表示,而雄性个体除UCL和UWL最适合用指数函数表示外,其余均最适合用线性方程表示。  相似文献   

13.
根据2011年6-8月我国拖网船在摩洛哥南部沿岸采集的46尾金色小沙丁鱼(Sardinella aurita)和53尾沙丁鱼(Sardina pilchardus)的耳石样本,利用传统形态测量法和傅立叶分析法分别进行分析,对不同的耳石形态进行判别。传统形态测量法测量了6个耳石形态参数,并利用t检验比较两种沙丁鱼耳石形态差异;耳石轮廓经图像化处理后利用软件转化为椭圆傅立叶标码(EFDs),最后分别采用6个耳石形态参数和标准化后的77个傅立叶系数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沙丁鱼耳石形态在全长(TL)、宽度(TW)、背宽(DW)、腹噱长(VL)中存在显著差异(P0.01),背长(DL)和翼叶长(WL)不存在差异(P0.05);主成分分析表明,传统测量法的前两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77.0%,第一、二主成分的最高变量分别为全长(TL/FL)和背宽(DW/FL),在散点图中显示出了很好的区分性;而傅立叶分析法中,前16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82.8%,前两个主成分因子仍有较大的重叠,区分性相对较差。判别分析结果认为,传统测量法中的3个参数值进入了逐步判别分析中,总判别正确率为83.76%;傅立叶分析法的77个傅立叶系数中,有9个系数进入了逐步判别分析中,总判别正确率为92.02%。总体来看,相比传统形态测量法,傅立叶方法在鱼类耳石的判别分析中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4.
东海北部外海剑尖枪乌贼渔业生物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2017和2018年的9月—翌年2月拖网渔船在东海北部外海采集的剑尖枪乌贼样本,研究其基础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个体的优势胴长和体质量组雄性分别为100~180 mm和40~160 g(n=309尾),雌性分别为80~160 mm和40~160 g(n=304尾),雌雄个体的胴长和体质量年间不存在差异。协方差分析(ANCOVA)表明,雄性个体体质量-胴长关系年间差异显著(P0.05),而雌性年间差异不显著(P0.05)。性成熟胴长雄性主要集中在大于120 mm的个体,雌性为大于140 mm的个体,并且呈现出较小体型下即可达到性腺成熟的趋势。雌性个体的胴长和体质量生长速率略快于雄性,并且雌雄个体的体质量生长率年间差异较大。综合分析认为:两年间采样的剑尖枪乌贼种群为春季和夏季产卵种群,2018年样本中夏季产卵种群的幼体数量较多。因此,研究剑尖枪乌贼渔业生物学动态特征是资源持续开发和渔业管理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东黄海鲐鱼渔业资源租金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资源租金是自然资源价值的表现形式,合理收取资源租金既可促进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也为渔业资源再生产提供必要的资本。以生物经济模型为基础,以最大可持续产量(maximum sustainable yield,MSY)处所获得的资源租金作为参考,估算2008年东黄海鲐鱼渔业资源租金状况。研究认为,2008年东黄海鲐鱼资源的全部价值为373.03百万元,其所捕捞的渔获价值为179.70百万元, MSY时的资源价值为157.89百万元。同时,随着鲐鱼的繁殖生长,平均每年渔获可增加的经济价值为13.81百万元,渔业净利润为9.81百万元。以2008年中日韩3国近海鲐鱼的生产数据和经济数据为基准,累计5年的产量和利润分别为144.63万吨和4.04亿元,累计10年的产量和利润分别为309.5万吨和12.67亿元,累计20年的利润636.87万吨和30.44亿元。针对上述情况,建议对我国近海渔业资源管理实行改革,通过收取资源租金的形式来降低捕捞强度,这不仅可以确保近海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也体现了资源所有者的权益,研究结果对促进我国近海渔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分布于东、黄海的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为我国主要经济鱼种之一,其资源现状和开发潜力日益受到重视。加强东、黄海日本鲭的资源评估研究是其科学管理与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与基础。为此,本文基于1979—2019年中国福建、浙江、上海、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及辽宁6省2市与日本、韩国的日本鲭捕捞产量以及相关文献的资源丰度指数数据,利用贝叶斯动态产量模型对日本鲭进行了资源评估。结果表明:由于r与K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r的先验分布影响模型的参数估计,给出合理的r先验有利于提高模型评估的质量;渔获量数据观测误差精度对模型参数估计及资源状态的判断具有重要影响;东、黄海日本鲭种群结构的划分仍存在争议,目前无法按种群分别进行资源评估,若按数据统计单元对日本鲭进行资源评估将不利于日本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日本鲭有较大概率(大于60%)被过度捕捞,总可捕捞量(Total Allowable Catch,TAC)低于4.82×105 t时,10年后其未被过度捕捞的概率大于60%。基于当前东、黄海日本鲭种群划分存在争议的现状及相应数据收集存在的困难,本文建议将东、黄海日本鲭作为同一个种群处理,以满足渔业资源评估模型的基本假设、提高该渔业资源的评估质量。而将渔获量控制在4.82×105 t以下则有利于该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7.
为进一步加强黄渤海潮波数值研究,采用FVCOM海洋数值模式进行试验并对其底摩擦项进行了改进,对黄渤海的潮波运动进行了数值模拟;根据37个潮位站和3个海域海流的实测资料,对比了调和常数、潮位和潮流数据,计算结果均与实测结果吻合良好;通过对计算结果进行准调和分析,绘制了黄渤海的潮汐潮流同潮图、潮汐潮流性质分布图、潮流椭圆图和潮致余流图。结果表明:模拟区域存在4个无潮点和8个圆流点;潮汐主要以半日潮汐为主,全日潮汐分布在秦皇岛外海、海州湾外海和老黄河口近海;潮流主要以半日潮流为主,全日潮流分布在渤海海峡东南部,近岸表现为往复流,外海表现为旋转流。  相似文献   

18.
基于角质颚形态的东海2种常见乌贼类的种类判别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尝试利用角质颚对东海2种常见乌贼类种类进行判别,根据2015年采集的47尾虎斑乌贼和87尾神户乌贼的角质颚,采用主成分分析、逐步判别分析等方法对两种乌贼进行种类判别。结果表明,在所有12个形态参数的比较中,除了下头盖长/胴长,虎斑乌贼和神户乌贼都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虎斑乌贼和神户乌贼角质颚在雌雄群体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采用逐步判别分析法对两种乌贼进行分类,虎斑乌贼判别正确率为95.7%,神户乌贼为94.3%,总判别正确率为94.8%。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以两种乌贼主成分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中,负载值最高的形态参数比例指标构建判别函数,虎斑乌贼的判别正确率为83.0%,神户乌贼为83.9%,总判别正确率为83.6%。分雌雄对两种乌贼进行分类判别,雄性的总判别正确率为93.8%,雌性为96.6%。研究认为,乌贼类角质颚形态同样可用于种类判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