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通过大区对比法研究机械宽窄行、机插标准行,人工宽窄行和人工标准行的产量差别。通过调查发现:机械宽窄行漏苗率为6%,机械标准行为3%,人工插秧方式没有漏苗。机械插秧的方式在返青期上比人工早1~2天。在黄熟期上,机插宽窄行比机插表准行晚1天,但比人工插秧方式早1天。机械宽窄行插秧较人工宽窄行插秧减产3%左右,而人工宽窄行和人工标准行产量无明显差别。为了更好地推广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合理调整种植  相似文献   

2.
选择不同生育期的早、晚稻品种各8个,研究宽窄行和等行机插秧条件下不同品种的分蘖特性.结果表明:水稻机插秧缓苗期的长短与插秧机的性能有关;机插对早稻分蘖的影响大于晚稻,早稻比晚稻分蘖起始慢、分蘖期长,不同品种的单株分蘖数和有效穗数差异较大;在相同密度的情况下,宽窄行机插处理水稻在缓苗期后分蘖发生快、消亡慢,宽窄行机插有利增加水稻分蘖、有效穗数以及提高水稻产量;不同品种的机插适应性有差异,生育期短、单株分蘖力强和单株有效穗多的品种适合机插;机插对水稻缓苗的影响应该可以通过提高插秧机性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3.
选择不同生育期的早、晚稻品种各8个,研究宽窄行和等行机插秧条件下不同品种的分蘖特性。结果表明:水稻机插秧缓苗期的长短与插秧机的性能有关;机插对早稻分蘖的影响大于晚稻,早稻比晚稻分蘖起始慢、分蘖期长,不同品种的单株分蘖数和有效穗数差异较大;在相同密度的情况下,宽窄行机插处理水稻在缓苗期后分蘖发生快、消亡慢,宽窄行机插有利增加水稻分蘖、有效穗数以及提高水稻产量;不同品种的机插适应性有差异,生育期短、单株分蘖力强和单株有效穗多的品种适合机插;机插对水稻缓苗的影响应该可以通过提高插秧机性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4.
浅谈宽窄行水稻插秧机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产量关系粮食安全,也关系广大稻农的收入,因此,国家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我国农业技术人员在上世纪90年代首先提出的水稻宽窄行高产技术,通过许多农业专家、教授和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研制成功了好几种宽窄行水稻插秧机。本文深入浅出地比较了现有的各种宽窄行水稻插秧机的主要特点,对比分析机插秧密度对产量的影响,总结了本技术的优势:一行宽一行窄的插植方法,合理增加插秧密度,达到水稻稳产、高产的目的,提高种粮农民的经济收入。  相似文献   

5.
水稻机插技术是一项系统工程技术,总结了甬优9号机插高产栽培技术,包括机插秧苗培育、机械插秧、大田管理等内容,以供机插水稻种植者参考。  相似文献   

6.
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介绍了水稻机插育秧的特点,并重点阐述了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包括机插育秧技术、机插大田技术、机插作业技术,以期为水稻机械化插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能否降低机插秧漏插率是机插秧技术推广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主要从选种育秧、苗床秧块水分控制、机插取秧数量、耕整地要求、插秧机调整等技术环节,阐述了降低机插秧漏插率的措施,为各地推广应用机插秧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水稻机插技术是一项节本、高效的轻型栽培技术,它解决了多年来水稻人工栽插这一原始的劳作方式,是实现水稻全程机械化乃至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由于水稻机插秧秧龄短,秧苗小,栽插基本苗较手插秧多,田间水层要求较浅,若不注意加强栽后田间管理,难以实现其稳产、高产,从而影响水稻机插秧栽培技术的推广. 一、人工补苗水稻机插后应及时对田块四周及漏插处进行人工补苗,确保栽足基本苗.  相似文献   

9.
水稻机插秧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进一步推广水稻机插秧技术,迅速扩大机插水稻面积。笔者从机插水稻育秧技术、插秧技术、大田管理技术三个方面,系统介绍了水稻机插秧高产栽培技术,以供农户参考。  相似文献   

10.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是现代稻作技术的发展方向,通过单季杂交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试验研究,从育秧准备、育秧播种、秧苗管理、机插作业、机插大田管理等5方面,探讨和提出了杭州单季杂交稻机械化育插秧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1.
以玉米为研究对象,采用大田(大区对比)试验,通过分析3种行向(南北向、东西向、南偏西20°)和2种行距(65 cm+65 cm、160 cm+40 cm)对玉米生长状况的影响,揭示其生理生态机制,筛选出最有利于玉米生长的田间配置方式。结果显示,160 cm+40 cm有效延长了中上部叶片持绿期,增强玉米抗倒伏能力,延缓玉米开花后叶面积衰减速度。南偏西20°可以维持玉米上部叶片较高的SPAD值,延长玉米叶片持绿期,有效增加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及玉米开花后穗位叶的比叶重。南偏西20°、160 cm+40 cm有利于延长穗位叶持绿期。综上,南偏西20°、160 cm+40 cm有利于延长穗位叶持绿期,提高玉米产量效果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田畅  王洋 《农学学报》2019,9(6):12-17
叶片衰老是叶片发育后期的一个发育阶段。随着叶片衰老的推进,许多与衰老相关的生理指标也发生变化。适宜的种植方式可有效延长叶片持绿期,从而减缓衰老速度,达到增产的效果。本研究利用文献检索、内容归类的方法就种植方式对作物叶片衰老研究方面的有关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作物栽培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索高粱高产、效种植方式,提高高粱生产种植效益和土地复种指数。采用二因素完全随机试验的方法,对不同宽窄行与等行距栽培条件下高粱不同栽培密度与产量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宽窄行栽培较等行距栽培增产达极显著水平,平均增产7%~11%;同一密度下,随着宽行的增大,产量呈逐步下降趋势;获得同一产量水平下宽窄行栽培较等行距栽培降低10%左右的种植密度,可有效防止倒伏,提高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14.
排线和排数据是数字世界里必须使用,也是人们容易糊涂的连接与数据。排数据由一排数据组成数字世界的字节,字段以及网络入口等。排线是组成网络的物理连接,排数据组成计算机的软件连接。网络世界里的通讯协议就是排数据。排数据是32线的TCP-IP排线数据,一排数据组成协议。  相似文献   

15.
16.
玉米花生间作系统优势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对2:X型玉米花生间作系统的生态生理效应和综合效益分析结果表明,间作后系统内的生态环境改善,玉米群体内的光照强度增大,光分布合理,风速增大,CO2含量增加;花生本内光照强度减弱,CO2含量和风速略有增加。间作后后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性能提高,农艺性状改善2;而花生有不同程度的减弱,但随着花生行比的增加逐步得到改善。这种正相互作用和负相用迭加后的优势,以2:6型和2:8型表现较好。为发挥玉米的高  相似文献   

17.
木薯大多种植在热带、亚热带地区,这些地区多为黏质土壤并且天气多雨,导致木薯种植劳动强度大、人工效率低下等问题。结合中耕施肥、除草等管理需求和木薯种植农艺要求,设计了具有七连杆机构的单行木薯直插式种植机。木薯种植机的动力来自拖拉机动力输出轴,经过2组链轮分别为分种装置和七连杆机构提供动力。通过辅助软件Solidworks对杆件长度、鸭嘴栽植器安装位角度θ参数进行优化建模,将建模导入有限分析元软件Adams进行仿真分析,通过改变主要杆件长度来获取栽植器机构的运动轨迹。用Adams软件对机构性能的主要参数变量进行优化,得到可以满足单行直插式木薯种植机的设计。  相似文献   

18.
螺旋槽轮式排种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螺旋槽轮式排种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以及充填机理。将两个不同螺旋角的螺旋槽轮和直槽轮进行了比较研究。说明了槽轮的螺旋角度和转速对排种性能的影响。性能实验论证了螺旋槽轮式排种器的播种均匀性系数低于0.505,达到了小麦精量播种要求。  相似文献   

19.
筛选适合与马铃薯问作的作物和栽培模式,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值,增加农民的收益.以课题组前期从多个品(系)马铃薯中筛选出的钾高效马铃薯HKE-1和HKE-21为材料,与大豆进行间作试验,马铃薯与玉米闻作,马铃薯、大豆、玉米净作作为对照,研究薯II豆在行比为2:1和2:2栽培模式下的效益情况.结果表明:薯‖豆在行比为2:1栽培模式下的经济效益较好,材料HKE-1薯‖豆的纯收益为2546.79元/667 m2,HKE-2薯‖豆的纯收益最高,为2678.11元/667 m2.HKE-2薯‖豆的纯收益最高,适宜推广.  相似文献   

20.
以13P 2-6、川农32、川麦42 3个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3种不同栽培行距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基本苗一致的情况下,3个小麦品种在行距为20 cm时的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