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利用1987—2016年北流市气象站逐年平均气温资料,对近30年气温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30年北流市平均气温呈波动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25℃/10年;北流市春季、夏季、秋季平均气温均呈增加趋势,秋季增温最为显著,冬季略趋于降温;2—7月北流市月平均气温逐月增加,8—12月平均气温逐月减少,7月气温最高,2月气温最低;近30年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均呈明显升高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143、0.418℃/10年,极端最低气温较最高气温上升幅度大。气温升高对气候、农业等均产生较大影响,应加强变化特征研究,趋利避害,提升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2.
近60年长春冬季气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锋  王宝书  孙鸿雁  王乙汀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9):14234-14236
利用长春测站地面气温资料、850 hPa高度场温度资料,分析了长春地面平均气温、最低气温和850 hPa高度上温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冬季变暖的主要特征为最低气温变暖最明显,冬季最低气温的升温趋势明显高于年平均气温和冬季平均气温,在冬季的3个月中2月份的增温趋势最明显;在近10年中,趋势倾向达到最大值。通过相关计算,冬季最低气温与冬季平均气温的相关系数达到0.928;随年代增加低温日数明显减少,与冷冬、暖冬有较好的一致性,而冬季平均气温的升温趋势不如年平均气温明显,表明其他季节的贡献也比较高。长春市的增温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长春冬季平均气温对年平均气温的方差贡献率达到14%。850 hPa高度上冬季平均温度及年平均气温均呈现升温趋势,50年来冬季升温趋势是0.19 ℃/10年,年平均气温升温趋势是0.48 ℃/10年,可见冬季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都呈现升温趋势,冬季升温趋势没有年平均气温升温明显;分析了850 hPa高度上冬季平均气温与地面冬季平均气温相关显著,表明地面和对流层低层同时变暖。  相似文献   

3.
宜昌近 51 年气温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宜昌市1962-2012年气象观测资料,对宜昌市城区(以下简称宜昌)近51年气温值进行滑动平均分析和相关线性拟合,研究近51年宜昌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宜昌近51年来年平均气温、夏季平均气温和冬季平均气温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冬季增温速率大于夏季;年极端最低气温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年极端最高气温呈下降趋势;年平均气温日较差呈明显下降趋势,夏季平均气温日较差变化显著下降,冬季平均气温日较差则相对平缓;气温年较差显著下降。总体而言,宜昌近51年气温变化趋势与我国气候变化的趋势相一致,但其增温速率明显低于全国水平和东部沿海地区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采用宜昌市1962~2012年气象观测资料,对宜昌市城区(以下简称宜昌)近51年气温值进行滑动平均分析和相关线性拟合,研究近51年宜昌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宜昌近51年来年平均气温、夏季平均气温和冬季平均气温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冬季增温速率大于夏季;年极端最低气温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年极端最高气温呈下降趋势;年平均气温日较差呈明显下降趋势,夏季平均气温日较差变化显著下降,冬季平均气温日较差则相对平缓;气温年较差显著下降。总体而言,宜昌近51年气温变化趋势与我国气候变化的趋势相一致,但其增温速率明显低于全国水平和东部沿海地区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杨胜忠  孙小舟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9):14242-14246
对1954~2006年近53年榕江地区气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半个多世纪以来,榕江地区年、春、夏、秋和冬季的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增温主要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的,年和各季平均气温增温均不显著;年和各季平均最高气温呈下降趋势,年平均最高气温下降显著,其余各季变化不明显;年和各季平均最低气温呈上升趋势,年和冬季平均最低气温发生了一次暖突变,春、夏、秋季变暖不明显,冬季平均气温增加幅度远远大于夏季。  相似文献   

6.
大连市近60年气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赵冬艳 《安徽农业科学》2011,(13):7790-7791
利用1951~2010年的逐月平均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累积距平等方法,分析了大连市平均气温的年代际、年际、各季节变化特征及年平均气温的冷暖阶段。结果表明,20世纪70年代以前气温明显偏低,从80年代开始气温明显偏高;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各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春季和冬季上升趋势比较明显,夏季和秋季升温较弱;1951~1987年为偏冷期,1988~2010年为偏暖期。  相似文献   

7.
利用1975-2019年海淀区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季平均气温观测资料,对海淀区近44年气温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海淀区近44年的平均气温年际变化整体呈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416℃/10年;年平均气温变化可分为2个阶段:1993年之前为偏冷期,之后为偏暖期;年平均最高气温的上升速率最快,近44年气温增加主要表现为白天最高气温的升高;极端最高气温上升趋势更为显著,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影响更大;与年际变化类似 ,各个季节的平均温度也呈增加趋势,但各季节的增暖进程存在明显差异,春季气温上升最快,秋季最慢,春季的季平均气温上升趋势最显著,对全年平均气温增温趋势的贡献最大,其次夏季,再次冬季,秋季最小。  相似文献   

8.
依据1955~2009年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等资料,对日照市的年和各季的气温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整体呈上升趋势,最高气温的增幅及趋势尤为明显。各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以春季气温增幅最大。日最高气温大于等于35℃的高温日数一般出现在5~9月,日最低气温≤-10℃的低温日数一般出现在12月至翌年2月。山东省日照市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整体呈上升趋势,皆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后升温明显,并于2007年达到最高值。  相似文献   

9.
利用1968—2015年永靖县近48年逐月气温和逐年平均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累计距平以及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对永靖县气温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8年来永靖县年平均和四季平均气温变化均以增温为主,尤其在21世纪后的升温趋势较为明显。四季增温幅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春季、夏季、冬季和秋季,其中春、夏2季对全年平均气温增加贡献较大。M-K检验表明永靖县气温在1995年左右发生突变。  相似文献   

10.
何武成 《现代农业》2011,(10):96-98
通过对青海省天峻地区近50年气温变化特征分析,发现天峻地区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均呈显著上升趋势,但平均最高气温升幅不如平均气温升幅明显,年平均最低气温的气候倾向率远大于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年平均气温的升高主要是由冬、秋季平均气温的升高引起的。四季平均最低气温的气候倾向率比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最高气温的气候倾向率大得多。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高气温分别在1988年、1994年和1986年发生了暖突变。  相似文献   

11.
王美娜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4):11622-11627
通过对50年代以来(1957~2007年),辽宁中部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辽阳、铁岭、营口7地区温度、降水等气象观测资料的统计研究以及该地区大风、雷暴、冰雹、暴雨等灾害性天气出现频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57~2007年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辽宁中部地区温度呈上升态势,降水保持稳定略呈下降趋势,大风、雷暴是该地区频繁出现的灾害性天气,比较而言,冰雹、暴雨的出现频次略低,并保持相对稳定,大风日数则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2.
利用蚌埠市4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67-2011年的气温观测资料,运用线性倾向率、滑动平均、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累积距平、小波分析等方法对蚌埠市近45a来气温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蚌埠市年平均气温以约0.4℃/10a的速度不断升高,在1993年左右发生了突变。春秋冬三季气温升高趋势明显,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秋季升温最为显著,冬季升温幅度最大。夏季气温和极端高温的上升趋势不明显,均为6~8a的周期性变化。高温日数的趋势性变化不明显,为14a左右的周期性变化。平均最低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及02:00气温的上升趋势明显。≤0℃的天气日数逐年减少趋势也很明显减少。蚌埠市气候变暖过程中冬季、低温和夜间的贡献率较大。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66~2015年曹县气温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线性倾向估计、M-K检验、Morlet子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50 a曹县气温变化趋势、周期变化、突变和异常年份。结果表明,近50 a曹县年平均气温呈明显的增温趋势,增温率为0.20℃/10 a;四季中冬季增温趋势最为显著,夏季略有下降;50 a来各月平均气温均呈增温趋势;平均最低、最高气温均呈上升趋势,曹县增温主要表现于冬季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升高。1991年为曹县年平均气温增暖的突变起始年,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前气温是一个偏低的时期,而其后是一个偏高的时期。曹县平均气温以异常偏低年份居多。  相似文献   

14.
选取宁城县1981—2010年气温资料.对宁城县气温变化及其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0年来宁城县年平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气温明显升高,寒冷日数减少,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夏季温度明显升高,高温日数增多.并且夏季温度增温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15.
广西气温气候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覃卫坚  李耀先  覃志年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315-18318
使用1951~2008年广西80个气象观测站的气温观测资料,利用蒙特卡罗方法分析广西气候变暖的特征。结果表明,广西年平均气温变暖趋势最显著,其次为秋季和夏季气温,最不显著的是春季气温;增温最大的是冬季和秋季。年平均气温50年平均增高0.6℃,趋势很显著。春季和夏季气温50年平均增高均为0.4℃,春季趋势不显著,而夏季趋势显著。秋季和冬季气温50年平均增高分别为0.8和1.0℃,2个季节大部分地区趋势均显著。高温日数变化除了全州、忻城等少数地区有减少趋势外,其余地区均有增多的趋势,但趋势不显著,高温日数50年平均增多了2.8 d。  相似文献   

16.
王平  程清平  任宾宾 《安徽农业科学》2013,(20):8635-8641,8671
基于孟定站1955~2008年气温、降水量观测数据,应用回归分析法、方差分析法和M-K检验法等方法,分析了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孟定盆地气温、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变化趋势、年代际变化及突变特征。结果表明,54年来孟定气温升高了1.5℃,升高趋势显著,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增暖趋势特别明显;从季节来看,以冬季增暖贡献最大;年和各季均温均通过99.9%的信度检验。54年来降水量减少了103.68 mm,减少趋势显著,21世纪以来减少趋势最显著;从季节来看,春季降水有增多的趋势,夏、秋、冬季均呈减少趋势,尤以夏季减少最明显;夏、秋两季降水量通过99.9%的信度检验,年和其余各季降水量未通过信度检验;气温变化周期不明显,降水存在明显的变化周期;年和各季均温及降水量均存在一个或多个突变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气温突变增加趋势显著,年和各季均超过0.01信度的临界线;春季降水量在70年代以来突变增加显著,年和其余各季降水量在80年代中期以来突变减少。  相似文献   

17.
刘武  覃昌柳  莫家尧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9):4226-4228,4230
[目的]分析1957~2012年来宾气温变化规律。[方法]采用来宾地面气象站的近56年气象观测资料,运用一元线性回归、M-K突变、小波分析等方法,对近56年来宾气温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近56年来宾气温呈明显升高趋势,2000年以后升温显著;年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分别上升0.36、0.68、1.07℃;四季气温上升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秋季、冬季、夏季、春季,夏秋季的气温升高趋势相对较明显;气温气候突变的时间发生在2000年左右;年平均最低气温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最明显;气温的振荡周期主要为4、13年2个时间尺度;2012年气温振荡周期处于升高末期至降低初期。春、夏、秋季气温振荡周期分别以4、23、8年为主,冬季无明显振荡周期。2012年春夏秋季气温均处于升高期。  相似文献   

18.
姚付龙  李海冰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550-5553,5592
[目的]分析西天山北坡地区近50年来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征。[方法]根据西天山北坡地区3个气象站1961~2010年的气温、降水资料,利用线性趋势分析法及5年滑动平均等方法,分析了该地区50年来的气候变化。[结果]西天山北坡地区气温呈现明显增暖趋势,近50年的年均温以0.3℃/10a的速率显著升高,但各季节温度上升率不同,秋季〉冬季〉春季〉夏季。西天山北坡地区50年来的年降水量总体呈相对增多趋势,从年降水量来看,平均以16.9 mm/10a的速率明显增加;从季节降水量来看,除秋季外,其他3个季节在近50年表现出显著的增加趋势,增幅为3.2~11.2 mm/10a,夏季增幅最大,秋季经历了80年代的降水小高峰后,近20年降水量略有下降。[结论]西天山北坡地区气候呈现暖湿化趋势。  相似文献   

19.
近26年合肥市气温降水变化特征及突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然  杨东  郭红霞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13697-13699
利用合肥市的气温和降水资料,运用气候趋势系数、一元回归分析法和5年趋势滑动,进行了气候变化的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合肥市气温变化趋势与全球气温变暖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四季气温均呈上升趋势,春季增温幅度最大;冬季降水量呈增加趋势,春、夏、秋季呈下降趋势,春季降水量下降趋势最明显。在此基础上,利用气候要素累积距平曲线和检验信噪比(S/N)进行气候突变分析,结果表明:气温突变比降水突变明显,气温在1993年发生突变,降水量在1991年发生突变,在2001年发生转折但未检验出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