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落葵大棚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落葵原产我国和印度,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落葵以幼苗或叶片、嫩梢供食用,富含营养,味清香,色碧绿,清脆嫩滑有如木耳,故又名木耳菜。落葵是喜温耐热蔬菜,以前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栽培不多,偶有栽培也是4月播种或定植,夏秋供应。进入20世纪  相似文献   

2.
落葵,又称木耳莱、豆腐菜,属于落葵科,落葵属,是以嫩茎叶为产品的栽培种,一年生缠绕性草本植物。  相似文献   

3.
木耳菜又叫落葵、藤菜,以嫩茎叶供食用,营养价值较高。由于其耐热、生长迅速,适于夏秋季速成栽培。目前常用的品种有:赤色落葵、青梗落葵、广叶落葵、白花落葵等。根据采食部位不同,可分为采食嫩梢的不搭架栽培和采收嫩叶的搭架栽培。播种前每亩施腐熟的有机肥2500公斤、过磷酸  相似文献   

4.
落葵(Basella rubra)为落葵科落葵属缠绕茎草本植物,栽培种柿多为一年生,别名木耳菜、藤菜等。落葵以其碧绿的幼苗、鲜嫩的尖梢和肥厚的叶片供食用,含有丰富的无机盐和维生素,其中尤以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及钙最为丰富;同时,还含有皂甙、葡聚糖、粘多糖等药用成分,具有没中、散热利肠,润泽人面、凉血、化淤、解毒等多种效能,是一种营养保健型的稀特蔬菜。其主要栽培模式:一是露地简易栽培;二是大田高产栽培;三是棚室高效栽培。此外,落葵还是美化环境的较好材料,实行容器栽培,置于庭院或晾台,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进行篱笆式栽培,具有立体化效果,是房前屋后常用的观赏植物。总之,落葵应根据其栽培目的和食用要求,而采取不同的栽培模式。我们将按照上述五种模式和常见病虫害的防治,以及营养保健型蔬菜——落葵、落葵的食疗价值和烹饪方法,分别撰写成八篇系列稿件。本文则专就其大田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翔实阐述之。  相似文献   

5.
<正>落葵(Basella alba L.)又称木耳菜、胭脂菜、豆腐菜、藤菜、天葵、紫葛叶、软浆菜、紫豆菜、红果儿、软姜子等,为落葵科落葵属1年生蔓性草本植物,以嫩茎叶、嫩梢或幼苗供食用,原产中国和印度,在世界各地基本都有分布,以中国和非洲栽培较多。目前,我国南北各省均有栽培,但以南方栽培较多。落葵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和多种维生素,其中VC的含量居绿叶蔬菜的首  相似文献   

6.
落葵是一种特菜,又名木耳菜、胭脂菜、豆腐菜,原产于热带地区.我国南、北方各地均有栽培;近年来,在高寒地区试种已成功.  相似文献   

7.
<正>落葵又名木耳菜、胭脂菜、豆腐菜、天葵、软浆叶、承露、藤菜、紫角叶、紫豆菜、篱笆菜、御菜、染绛子、红果儿、藤葵、非洲菠菜、紫葛叶、繁露、软姜子、皇宫菜、软叶菜,为落葵科落葵属一年或多年蔓生草本植物。原产中国和印度,世界各地均有分布,以中国和非洲栽培较多。其作为蔬菜食用至少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本草纲目》记载:"落葵三月种之,嫩苗可食。五月蔓延,其叶似杏叶而肥厚软滑,作蔬和肉皆宜。"落葵在我国各地均有栽培,但南方栽培较为普遍,在南方热带地区可作多年生栽培,在北方多采用一年生栽培。  相似文献   

8.
落葵别名木耳菜、藤菜、软浆叶等,喜温暖,耐热、耐湿性较强,不耐寒冷.利用大棚栽培,播期可提早到2月或延后到11月,达到周年生产、周年供应. 一、品种选择 落葵的品种类型可分为青梗落葵和红梗落葵两类.长江中下游地区栽培的落葵品种多数属于青梗落葵,品种有大叶落葵、小叶落葵、青梗落葵等,其中大棚栽培宜选择大叶落葵. 二、播种育苗 1.苗床制作夏秋季播种时温度较高,出苗相对较易,苗床制作无特殊要求,但冬春育苗必须采用温床,如酿热温床或电热温床.苗床应在播种前7~10天制作,并及时覆盖大棚薄膜,预热保温.  相似文献   

9.
北方旱地落葵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落葵俗称木耳菜、猫耳菜、豆腐菜和胭脂菜等,属一年生草本蔓性植物[1]。以幼苗、嫩梢和嫩叶供食用,同时落葵还适用于庭院、窗台、阳台和小型篱栅装饰美化。落葵原产于亚洲热带地区(中国南方和印度等地),在非洲和美洲栽培较多。在我国北方一直列入稀特蔬菜。  相似文献   

10.
落葵为落葵科落葵属缠绕茎生草本植物,栽培种多为1年生,别名木耳菜、藤菜等.落葵以其碧绿的幼苗、鲜嫩的尖梢和肥厚的叶片供食用,含有丰富的无机盐和维生素,其中尤以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及钙最为丰富;具有滑中、散热利肠、润泽颜面、凉血、解毒等多种效能,是一种营养保健型蔬菜.  相似文献   

11.
藤三七大棚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藤三七(Anrederacordfoblia Tenore Vansteenis),又叫洋落葵、川七等,属落葵种落葵属的多年生蔓生植物,原产巴西.鲜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其中维生素A含量更高.近年来在东南亚、台湾等地区普遍栽培,其叶片可凉拌、素炒,珠芽、地下茎可炖肉食用,有滋补作用.宜兴地区从2000年开始在大棚中进行引种栽培试验,结果表明,藤三七适应性强,既耐湿又耐旱,亩产量达2800kg以上,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2.
落葵别名木耳菜、胭脂菜、豆腐菜、藤菜等,属落葵科落葵属的缠绕蔓生草本植物。以幼苗或采摘嫩梢、嫩叶食用,是夏秋季供应的绿叶蔬菜之一。起源与分布落葵原产中国和印  相似文献   

13.
保健蔬菜--藤三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藤三七[Anrederacordifolia(Tenore.)Steen],原名心形落葵薯,别称落葵薯、洋葵薯等,与三七的药用功效相似,是云南白药的重要成分,因而也有人直接称其为“云南白药”。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四川、台湾等省,其中在台湾有较大面积的人工栽培。1药用及保健价值藤三七性温,味微苦,具  相似文献   

14.
落葵是一种特菜,又名木耳菜、胭脂菜、豆腐菜,原产于热带地区。我国南、北方各地均有栽培;近年来,在高寒地区试种已成功。  相似文献   

15.
木耳菜的栽培及食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木耳菜植物学名落葵 ,别名藤菜、篱笆菜、御菜等 ;为落葵科一年生草本蔓生植物 ,原产中国和印度。我国栽培历史悠久 ,目前南方栽培较多 ,北方发展也很快。一、营养及保健作用落葵营养丰富 ,每100克食用部分含蛋白质1 7g、脂肪0 2g、碳水化合物3 1g、钙205mg、  相似文献   

16.
落葵俗称木耳菜、藤藤菜、豆腐菜等,原产于印度、缅甸等热带地区,品种有红花落葵(包括赤色落葵、广叶落葵、青梗落葵)和白花落葵。落葵以食用15cm长的幼苗或肥厚叶片及嫩茎,最受欢迎的是肥大的嫩茎。其幼苗、叶片或嫩茎均滑嫩多汁,味道独特,炒、煮、凉拌、煮汤均可,具有清热凉血之药效。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7.
落葵(B a s e l l arubra),别名木耳菜、藤菜等,为落葵科落葵属草本植物,缠绕茎,栽培种多为一年生。含有丰富的无机盐和维生素,其中尤以胡萝卜素、Vc、钙最为丰富;同时,还含有皂甙、葡聚糖、粘多糖等药用成分,具有滑中、散热利肠、凉血、化淤、解毒等多种效能,是一种营养保健型的稀特蔬菜。供食部位为幼苗、鲜嫩的尖梢和肥厚的叶片。其主要栽培模式:①露地简易栽培;②露地高产栽培;③棚室高效栽培。应根据其栽培目的和食用要求,而采取不同的栽培模式。此外,落葵还是美化环境的较好材料,实行容器栽培,篱笆式栽培,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是庭院…  相似文献   

18.
落葵栽培     
<正>落葵,又称木耳莱、豆腐菜,属于落葵科,落葵属,是以嫩茎叶为产品的栽培种,一年生缠绕性草本植物。一、形态特征落葵根系发达,茎蔓长3-4米,分枝力强,茎肉质化。叶片为阔卵圆形,单叶互生,叶片光滑肉质。花序为穗状花序,开白花或紫红花。果实圆球形,紫红色,种皮紫黑色,种子千粒重30-40克。二、环境条件落葵耐高温高湿,需栽植疏松肥沃的砂壤土。种子一般发芽适温在25℃左右,植株生长适温在25-30℃,在整个生  相似文献   

19.
落葵又叫木耳菜、胭脂菜、紫果叶、软浆叶、藤菜、豆腐菜等,是一年生藤本植物.由于其耐高温高湿,栽培容易,病虫害少,上市的叶及嫩梢以其营养丰富,不施农药,清洁卫生,日益受消费者的欢迎.目前已成为许多大中城市的重要夏秋季补淡蔬菜之一.同时落葵的用种量也逐年增加,但由于落葵为高温短日照植物,在杭州地区一般于9月份开花,10月份采收,如播种过迟,影响后期种子成熟,并且落葵的花是穗状花序,一序果中往往基部的果已成熟,而上部的果还没成熟,生产上需及时分批采收果穗,若因天气不好或人工不够,往往造成成熟果自然脱落,导致种子产量和质量下降.经过多年的采种技术探索,667米2可采收种子225~250公斤,既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效益,又提高了种子的产量和质量,很受制种户的欢迎.现将该采种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保健蔬菜--藤三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藤三七别名藤子三七、川七、洋落葵,是落葵科落葵属多年生蔓生植物,原产巴西,我国云南、贵州有种植,台湾地区1976年从巴西引进。它与同科不同属的落葵(木耳菜)在外观或形态上很相似,均是食用叶片和茎尖,食用时都有黏滑感,但藤三七没有落葵的土性味,吃起来味道更佳。腾三七维生素A和维生素C含量工蔬菜中处于较高水平,近年来,在台湾地区作为维生素A含量高的蔬菜流行食用。我国主要作庭院绿化植物种植,以珠芽和块茎作为药用,栽培较少,近年来也开始作为特色蔬菜栽培。藤三本病虫害很少,对环境适应能力强,可作为无公害保健蔬菜新品种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