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0 毫秒
1.
基于2010—2020年我国沿海11个省市的数据科学测度渔业碳生产率,利用Arc GIS自然断点法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并运用固定效应模型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沿海渔业碳生产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各地区增长幅度不一;空间分布格局由“北高南低”逐渐演化为“三圈”格局;区域间渔业碳生产率差距逐渐缩小,区域内或逐渐趋于一致或两级分化,显现出区域间“同质化”和区域内“异质化”的趋势;产业结构、科技推广力度和渔业发展水平对碳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开放程度和渔政管理水平则显著地抑制了渔业碳生产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采用2008—2018年中部地区6个省(区、市)农业相关的面板数据,对农业碳生产率进行测度,并对其变化及空间收敛性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中部地区6个省区农业碳生产率在整体上呈逐年增长态势;中部地区各省区农业碳不存在α收敛,即农业碳生产率的地区差异并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缩小。中部地区各省区农业碳生产率均存在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及耕地面积对农业碳生产率增长率均具有负向影响,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和种植结构的优化则有利于农业碳生产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环境规制是协调环境污染和经济增长中常见的政策工具,在当前经济发展环境中,厘清环境规制与碳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对破解中国低碳约束的发展难题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在对中国30个省市碳生产率进行测算的基础上,分析了环境规制对中国区域碳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地区环境规制对碳生产率的影响不尽相同,东部地区环境规制对碳生产率的影响不显著,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环境规制与碳生产率之间呈现出显著的倒"U"型关系.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扩大对外开放、产业结构升级、加大研发强度、降低能源强度是提高中国区域碳生产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中国与东盟国家水产品贸易往来日益密切,生态环境安全在建设绿色“一带一路”过程中有重要意义。使用DEA-Malmquist Luenberger指数法测算并分解了2001—2020年间东盟国家的渔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建立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其影响因素及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东盟9国的渔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均值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的状态,渔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有待提升;水产品贸易额、“一带一路”倡议及人力资本均对提升渔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有积极影响,人均GDP与其存在负向相关关系;在作用机制中,“一带一路”倡议对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均有显著促进作用。建议中国与东盟国家开拓水产品贸易市场,灵活运用贸易政策,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制定适合本国的发展方案,以期实现中国与东盟国家水产品贸易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远洋鱿钓渔业是我国远洋渔业的重要组成,该渔业极易受到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为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我国远洋鱿钓渔业,本文结合脆弱性理论和方法,从气候与环境、物种、社会经济三大方面建立了我国远洋鱿钓渔业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指标体系,运用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室(DEMATEL)法、解释结构模型(ISM)法以及交叉影响矩阵相乘(MICMAC)法对影响指标及其关联性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鱿鱼渔业资源是最核心的因素,对我国远洋鱿钓渔业脆弱性起决定性作用;科技投入、政策与管理、捕捞强度是最具影响力或驱动力的因素;我国远洋鱿钓渔业脆弱性指标可分五大类,要把重点放在关联因素、调整因子和驱动因素上,其次为依赖因素,自主因素无需过多关注。研究认为,除渔业资源外,脆弱性系统可分为四个层级,长期监控L3和L4层指标,重视L2和L3层的指标,针对性地调整L1层指标,是保持我国远洋鱿钓渔业长期健康发展的有效路径。该研究不仅能识别影响我国远洋鱿钓渔业脆弱性的关键因素,同时可为远洋鱿钓渔业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指导,并为脆弱性实证评估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深入分析我国"蓝色粮仓"建设的潜力,从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海洋灾害、产业多样性、产业集聚度、海洋渔业经济发展水平、海洋渔业科技水平及海洋渔业管理7个方面,选取23个影响"蓝色粮仓"建设的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确定影响因素的权重值,采用聚类分析法对我国"蓝色粮仓"建设综合结果进行评估和分类。结果显示,海南、浙江、福建3省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最强,天津市最弱。山东、福建、浙江、广东4省渔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河北、广西壮族自治区(省)较为落后。山东、江苏省的海洋渔业科技水平较高,海南渔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我国沿海11省市被划分为3类:第1类有山东、江苏、福建、广东、浙江、辽宁省,是"蓝色粮仓"建设重点推进区;第2类包括河北、广西、海南省(自治区),属于"蓝色粮仓"建设优化发展区;第3类有上海、天津市,为"蓝色粮仓"建设的区别对待区。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是我国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较低,学界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是相对较少,但是提高农业全要素增长率水平是我们从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的关键节点,因此我们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本文将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重要性、影响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因素、测量方式和政策建议四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基于劳动生产率最优化模型和土地生产率最优化模型,分析各自最优化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我国农地适度经营规模目标的确定方法:应当根据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及粮食供给现状,合理平衡劳动生产率及土地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从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实施农产品价格补贴政策、建立完备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3个方面着手,提高农户规模经营的效益,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  相似文献   

9.
科学合理的企业空间布局有利于休闲渔业经营单位减少资源调配成本,发挥区位优势。研究以海南省799个休闲渔业经营单位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最近邻指数、变异系数、核密度分析法、聚类和异常值分析,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工具,从分布形态、分布均衡程度、分布密度三个维度对海南省休闲渔业经营单位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其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海南省休闲渔业经营单位整体上呈现集聚型的分布形态,集聚程度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是琼北区、琼南区、琼西区、琼东区、琼中区;(2)海南省休闲渔业经营单位的空间分布密度具有显著差异性,形成南北两极,零星集聚,沿海环绕内陆的密度特征,密度梯度自沿海向内陆呈现4个等级的递减差度;(3)海南省休闲渔业经营单位的空间分布受到交通、市场、景区区位因素的影响显著,符合“沿路”、“环城”、“傍景”的分布规律;同时,人口规模和经济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休闲渔业经营单位的空间分布。研究结果可为优化海南省休闲渔业企业选址,提高企业经营效率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我国水产品生产地区分布上不平衡的特点出发,结合畜禽产品和国外情况,重点分析考察了沿海渔业区、淡水渔业区和山地高原非渔业区水产品在膳食中可能提供的动物蛋白质数量水平及其地位作用。着重指出了人口为全国30%的沿海渔业区占有全国73%的水产品,而人口为70%的淡水渔业区和非渔业区只占有全国水产品的27%。因而尽管1989年全国水产品蛋白质人均占有量仅为3.1克/人日,但沿海渔区却达到相当于世界多数渔业国的7.4克/人日的平均数量水平,并在动物蛋白质中占有平均40%的高比例水平,对保证膳食营养具有重要作用。在人口为40%的淡水渔业区蛋白质的平均占有量为2.0克/人日,在动物蛋白质中只占16.6%,但在淡水生产较快发展的前景下,90年代末仍有可能提高到现有全国平均水平3.1克/人日,部分省区有接近现有沿海渔业区水平的可能。但占有30%人口的非渔业区水产品蛋白质平均占有量仅为0.3克/人日,在提高膳食中动物蛋白质的作用上,不具有任何实质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目的是测算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我国中西部地区渔业投入产出效率,通过比较省际差异,分析影响中西部地区渔业产业发展的因素。本研究采用2017—2021年中西部地区17个省(市、自治区)的渔业相关投入产出指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和Malmquist指数方法分析中西部地区各省(市、自治区)渔业投入产出效率,测算各省(市、自治区)的全要素生产率,从投入产出角度分析了中西部渔业经济发展的效率因素及不同省(市、自治区)的分异情况。结果表明,2017—2021年中西部地区大部分省(市、自治区)渔业技术效率处于有效状态;全要素生产率呈递增趋势,但大部分省(市、自治区)表现为技术进步特征,技术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该结论可为中西部地区制订区域渔业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碳排放约束下中国苹果全要素生产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构建苹果碳排放测算体系基础上,核算1994—2013年中国21省苹果碳排放量,比较分析不同年份、区域之间苹果碳排放总量与密度,之后采用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ML指数)分析碳排放约束下中国苹果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成分。结果表明:1)2013年中国苹果碳排放总量为153.20万t,较1994年增加40.22%,呈现出"上升-下降-上升"阶段性变化特征;苹果碳排放密度从1994年1.81kg/hm2持续增长到2013年3.00kg/hm2,增速明显。从区域来看,样本期内中国苹果碳排放总量排名前7位的地区均为苹果主产省,但省域差异明显;不同省域的苹果碳排放密度均逐年增长,但排名前3位的地区保持不变,包括天津、北京与新疆。2)1994—2013年碳排放约束下苹果碳排放平均绩效呈现出阶段性变化特征,年平均增长率为2.98%,其中技术效率增长为0.91%,技术进步率增长为2.61%,说明技术进步的贡献相对较高。从区域来看,黄土高原优势区ML指数、技术进步率指数均高于环渤海湾地区,同时黄土高原优势区苹果全要素生产率的最佳实践者的省份数量也多于环渤海湾优势区。  相似文献   

13.
从农业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2个方面考虑,对1995-2014年中国省际种植业运用GML(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算碳排放约束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并与传统的Malmquist指数进行比较,同时对其收敛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碳排放约束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由技术进步推动或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的双重贡献。碳排放约束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省际差异和区域差异明显。河北、辽宁、黑龙江和湖南4省的农业相对属于低碳农业。从地区差异来看,增速较快的地区是华中、华北和华东地区,西北和东北居中,华南和西南增速相对较慢。整体上来看各省之间存在技术扩散,呈现σ收敛但收敛趋势并不稳定;全国、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和华南地区,存在绝对β收敛,而在西南和西北地区并不存在绝对β收敛;对于全国及7个地区,均存在条件β收敛,即朝着各自稳定的状态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基于考虑人力资本的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九省市2003~2012年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变动情况,从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两方面考量服务业TFP。结果发现,丝绸之路沿线九省市服务业TFP的增长主要源于技术进步的贡献,而技术效率却在恶化,同时人力资本对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均具有正向贡献。结果表明:交通基础设施、对外开放和财政金融支持都对服务业TFP的增长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鉴此,应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道路互通;深化对外开放,推动贸易畅通;增强财政金融支持力度,推进货币流通。  相似文献   

15.
为比较中国沿海省份的渔业产业竞争力,通过分析并借鉴产业竞争力理论,查阅《中国渔业年鉴(2020)》获取统计数据,运用AHP方法和德尔菲法建立指标评价体系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山东省是沿海省份中渔业产业竞争力最强的省份,各省份之间差异大;影响渔业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资源禀赋,其次是长期获利能力;休闲渔业的发展状况在评价渔业产业竞争力中倍受重视,将成为乡村休闲观光旅游新的经济增长点。建议各地区要因地制宜推进渔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提高渔业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碳排放对水稻全要素生产率测算产生的影响及其程度,本研究利用2006—2015年中国水稻主产区23个省(市、自治区)水稻面板数据,运用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的Malmquist-Luenburger生产率指数和面板T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碳排放对水稻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省域差异,并深入剖析根源。结果表明:1)中国考虑碳排放的水稻全要素生产率呈先增后降的阶段性特征,且整体处于恶化状态,仅少数省份实现了增长;2)整体增长动力来源由技术效率改善向前沿技术进步转变,而实现增长的省份主要得益于前沿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改善的双重作用;3)水稻生产"高碳""低碳"省份呈现明显的南北—东西"T"字型交叉分布格局;4)整体水稻TFP_C及其分解指数增长得益于城镇化水平、工业化水平的推动,但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及受灾率的制约;5)高低碳群组间差异则主要体现在财政支农力度和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在"低碳"省份得到更好发挥。  相似文献   

17.
东黄海鲐鱼渔业资源租金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资源租金是自然资源价值的表现形式,合理收取资源租金既可促进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也为渔业资源再生产提供必要的资本。以生物经济模型为基础,以最大可持续产量(maximum sustainable yield,MSY)处所获得的资源租金作为参考,估算2008年东黄海鲐鱼渔业资源租金状况。研究认为,2008年东黄海鲐鱼资源的全部价值为373.03百万元,其所捕捞的渔获价值为179.70百万元, MSY时的资源价值为157.89百万元。同时,随着鲐鱼的繁殖生长,平均每年渔获可增加的经济价值为13.81百万元,渔业净利润为9.81百万元。以2008年中日韩3国近海鲐鱼的生产数据和经济数据为基准,累计5年的产量和利润分别为144.63万吨和4.04亿元,累计10年的产量和利润分别为309.5万吨和12.67亿元,累计20年的利润636.87万吨和30.44亿元。针对上述情况,建议对我国近海渔业资源管理实行改革,通过收取资源租金的形式来降低捕捞强度,这不仅可以确保近海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也体现了资源所有者的权益,研究结果对促进我国近海渔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通过生产率指数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度量了1982—2004年中国29个省份农业生产率水平及变动趋势,从地区角度进行了农业生产率的水平比较.结果显示:农业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增长比较快的地区或省份,技术变化对TFP的增长起到了主导作用,但一些不发达省份或地区生产效率的改进对TFP的增长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从1982—2004年中国TFP变动趋势看,技术进步对农业生产率增长起到了主导作用,生产效率下降对TFP增长起到了负面效应,表明技术变化和相对应的效率变化总是向相反的方向变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我国水产品生产地区分布上不平衡的特点出发,结合畜禽产品和国外情况,重点分析考察了沿海渔业区、淡水渔业区和山地高原非渔业区水产品在膳食中可能提供的动物蛋白质数量水平及其地位作用。着重指出了人口为全国30%的沿海渔业区占有全国73%的水产品,而人口为70%的淡水渔业区和非渔业区只占有全国水产品的27%。因而尽管1989年全国水产品蛋白质人均占有量仅为3.1克/人日,但沿海渔区却达到相当于世界多数渔业国的7.4克/人日的平均数量水平,并在动物蛋白质中占有平均40%的高比例水平,对保证膳食营养具有重要作用。在人口为40%的淡水渔业区蛋白质的平均占有量为2.0克/人日,在动物蛋白质中只占16.6%,但在淡水生产较快发展的前景下,90年代末仍有可能提高到现有全国平均水平3.1克/人日,部分省区有接近现有沿海渔业区水平的可能。但占有30%人口的非渔业区水产品蛋白质平均占有量仅为0.3克/人日,在提高膳食中动物蛋白质的作用上,不具有任何实质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