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行了芹菜提取液对丁鱼种生长的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不程浓度的芹菜提取液,丁鱼的相对生长率、肥满度,耐低氧力及饵料系数均优于对照组;丁鱼种饲料中芹菜提取液的理想添加量为300mg/L。  相似文献   

2.
进行了芹菜提取液对丁鱼种生长的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不程浓度的芹菜提取液,丁鱼的相对生长率、肥满度,耐低氧力及饵料系数均优于对照组;丁鱼种饲料中芹菜提取液的理想添加量为300mg/L.  相似文献   

3.
中草药对丁鱥诱食效果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100尾平均体长为10.84cm、体重为22.8g的丁鱥进行了饲料诱食剂的初步研究。选用10种中草药(丁香、肉桂、八角、山萘、薄荷、黄连、黄柏、黄岑、枝子、胡椒)作为诱食剂,以2%的添加量分别加入到基础饵料中,用迷宫试验记录试验鱼进入诱鱼室和空白室的次数,以及试验鱼咬啄饵料球的次数,以分析不同中草药对丁鱥的诱食效果。试验期间水温为22-24℃。结果表明:丁香、薄荷、八角和黄连对丁鱥具较好的诱食效果(P〈0.05)。中草药的浓度不同,诱食效果也不同。其中:6%黄连、4%薄荷、2%八角对丁鱥的诱食效果最好;黄连与八角以1%的浓度添加在饲料中后对丁鱥的诱食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
通过预备性试验,初步确定丁鱥在克虫王、硫酸铜、固体二氧化氯、聚维酮碘、福尔马林中48h内死亡0~100%时的浓度范围,然后按寇氏法(Karber)设计正式实验,求得5种药物对丁鱥鱼种的最低致死剂量浓度范围、中间忍受限和安全浓度。结果表明:丁鱥对5种药物的敏感性由强到弱依次为:克虫王;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固体二氧化氯;聚维酮碘;福尔马林。  相似文献   

5.
丁桂鱼是鱼类的主要品种之一,原产于欧洲,具有"医生鱼"的美誉,在西方的传说中将此鱼作为具有医术之鱼,是一种别具特色的鱼种。丁桂鱼分布在欧亚大陆,隶属于丁鱥属,也是该属中的唯一品种,可见此类鱼种的宝贵性。丁桂鱼通常生活在淡水中,水流相对缓慢、柔和,其主要生活在湖泊和河流的下游。为了在山区养殖此类鱼种,本文就丁桂鱼山区池塘主要养殖技术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相似文献   

6.
<正>柳根鱼系地方名,属鲤科(Cyprinidae)丁鱥属真鱥种,在图们江及黑龙江水系有花江鱥(Ph.czekanowskii Dybowsky,1869)、真鱥[Ph.phoxinus phoxinus(Lin-naeus),1758和图们鱥(Ph.phoxinus tumensis Luo,1996)等鱼种。由于该类鱼具有肉味鲜美、肉质细嫩、无肌间刺、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等优点,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在长春、哈尔滨、牡丹江等地市场,规格  相似文献   

7.
丁鱥鱼     
丁鱥鱼原分布于欧洲大陆各水体中,扩展到中亚。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的额尔齐斯河和乌伦古河水系均有丁鱥鱼存在,在自然水域中成熟个体重达300克~4000克。  相似文献   

8.
分别用在每kg饲料中添加了0、50、100、150、200、250mg纯肉毒碱的饲料饲养鲤春片鱼种,用全收粪法测定鲤对每种饲料粗脂肪的消化率,比较不同添加量的肉毒碱对鲤春片鱼种饲料粗脂肪消化率的影响,旨在寻求鲤春片鱼种中肉毒碱的适宜添加量。结果表明:肉毒碱具有明显的促进鲤饲料粗脂肪消化的作用,并且添加量在100 mg/kg时促消化作用最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饲料中不同蛋氨酸水平对洛氏鱥(Rhynchocypris lagowskii Dybowski)生长、消化酶和蛋白质代谢酶活力的影响。【方法】以初始体质量为(13.63±0.01) g/尾的洛氏鱥幼鱼为研究对象,以鱼粉、豆粕和玉米蛋白粉为蛋白源,玉米油和鱼油为脂肪源,面粉和糊精为糖源,配制成6种等氮、等能的配合饲料,其中添加蛋氨酸使饲料中蛋氨酸水平为0.74%(对照组),1.03%,1.33%,1.62%,1.92%和2.21%,进行为期8周的饲养试验。饲养试验结束后,测定洛氏鱥肌肉的主要营养成分及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谷草转氨酶以及谷丙转氨酶活力。【结果】随着蛋氨酸水平的增加,洛氏鱥体质量增加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及蛋白质效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饲料中蛋氨酸水平为1.62%时,洛氏鱥的体质量增加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及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各组肥满度、脏体比与肝体比差异不显著(P0.05)。根据特定生长率与饲料中蛋氨酸水平的折线模型拟合,当特定生长率达到最大时,洛氏鱥饲料中蛋氨酸需求量为1.43%。饲料中蛋氨酸水平为1.33%和1.62%时,洛氏鱥肌肉中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洛氏鱥肝胰脏、前肠、中肠、后肠的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活力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当饲料中蛋氨酸水平为2.21%时,后肠蛋白酶活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肝胰脏、前肠、中肠蛋白酶活力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饲料中蛋氨酸水平对洛氏鱥肝胰脏、前肠、中肠和后肠淀粉酶与脂肪酶活力均无显著影响(P0.05);洛氏鱥肝胰脏中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力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当蛋氨酸水平为1.62%时,谷草转氨酶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当蛋氨酸水平为1.62%和1.92%时,谷丙转氨酶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从生长性能及消化代谢角度来看,洛氏鱥配合饲料中蛋氨酸适宜水平为1.33%~1.62%。  相似文献   

10.
青鱼鱼种饲料中不同剂型维生素C适宜添加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研究青鱼鱼种饲料中不同剂型维生素C的适宜添加量 ,采用 6 0 0尾平均体重为 2 5 g的青鱼鱼种 ,在精制饲料 (对照组 )中添加不同水平的包膜VC(VC添加量分别为 10 0mg/kg ,2 0 0mg/kg ,40 0mg/kg ,6 0 0mg/kg ,80 0mg/kg)和VC - 2 -多聚磷酸酯 (VC添加量分别为 10 0mg/kg ,2 0 0mg/kg ,40 0mg/kg ,6 0 0mg/kg) ,饲养青鱼鱼种 5周。结果发现 ,当饲料中缺乏VC时 ,青鱼鱼种表现出生长缓慢 ,脊柱弯曲 ,体表出血等症状 ,随饲料中VC添加量的增加 ,青鱼鱼种的增重率和肝脏VC含量也增加 ,当饲料中VC添加量分别达到 2 0 0mg/kg(VC - 2 -多聚磷酸酯 )和40 0mg/kg(包膜VC)以上时 ,青鱼鱼种的增重率和肝脏VC含量基本达到稳定。表明青鱼鱼种饲料中VC的适宜添加量为 2 0 0mg/kg(VC - 2 -多聚磷酸酯 )或 40 0mg/kg(包膜VC)。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饲料中不同脂肪源对洛氏鱥(Rhynchocypris lagowskii Dybowski)生长及消化酶和蛋白质代谢酶活性的影响。【方法】以初始体质量为(15.68±0.30) g/尾的洛氏鱥幼鱼为研究对象,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4.42%的玉米油、豆油、鱼油、棕榈油、猪油、混合油(质量比为:鱼油∶豆油∶猪油=3∶4∶3),配制成6种等氮等脂的试验饲料,进行为期8周的饲养试验。饲养试验结束后,测定洛氏鱥生长性能指标,肌肉中主要营养成分,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谷草转氨酶以及谷丙转氨酶的活力。【结果】混合油组洛氏鱥的终末体质量显著高于豆油、棕榈油及猪油组(P0.05),但与玉米油组和鱼油组差异不显著(P0.05);混合油组洛氏鱥的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及蛋白质沉积率显著高于棕榈油及猪油组(P0.05),但与玉米油、豆油及鱼油组差异不显著(P0.05)。混合油组和鱼油组洛氏鱥肌肉中的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玉米油、豆油、棕榈油及猪油组(P0.05);猪油组洛氏鱥肌肉中的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鱼油组(P0.05)。混合油组洛氏鱥肝胰脏、前肠及中肠的蛋白酶活性与鱼油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二者均显著高于猪油组(P0.05);混合油组洛氏鱥后肠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豆油、玉米油、猪油以及棕榈油组(P0.05)。混合油组洛氏鱥肝胰脏的脂肪酶活力显著高于棕榈油组(P0.05);混合油、鱼油和玉米油组洛氏鱥中肠的脂肪酶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高于豆油、猪油及棕榈油组(P0.05)。不同脂肪源饲料对洛氏鱥肝胰脏、前肠、中肠及后肠的淀粉酶活力无显著影响(P0.05)。混合油组和鱼油组洛氏鱥肝胰脏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力显著高于猪油组和棕榈油组(P0.05)。【结论】从洛氏鱥生长性能及消化代谢角度来看,混合油组和鱼油组饲料的效果最好,玉米油、豆油和棕榈油组次之,猪油组最差。  相似文献   

12.
郭永军  白东清  朱国霞  吴旋  宁博  杜红梅  张志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474-14475,14489
[目的]分析工厂化养殖丁鱥肌肉营养成分。[方法]以18尾平均体重82.8g,平均体长15.84cm丁鱥为试验对象,采用常规分析方法和氨基酸测定方法,测定肌肉中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水分及氨基酸含量。[结果]丁鱥肌肉鲜样中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水分、无氮浸出物含量分别为17.44%、1.94%、1.16%、79.31%和0.15%。18种氨基酸总含量为12.64g(鲜样),其中必需氨基酸总含量为5.30g,占氨基酸总量的41.93%。丁鱥肌肉所含人体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百分比高于WHO/FAO提出的标准。必需氨基酸指数为73.94;谷氨酸、天冬氨酸、丙氨酸和甘氨酸4种风味氨基酸总含量为4.61g,占氨基酸总量的36.47%。[结论]从常规营养成分和必需氨基酸比例上看,工厂化养殖条件下的丁鱥具有较好的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碳水化合物对洛氏鱥(Rhynchocypris lagowskii Dybowski)生长、饲料利用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方法】选取洛氏鱥幼鱼((7.64±0.04)g/尾)为研究对象,配制5种等氮(360.0g/kg)、等脂肪(60.0g/kg)及碳水化合物水平分别为0.0%(对照组),10.0%,16.0%,22.0%和28.0%的试验饲料,在控温单循环养殖系统中进行为期8周的饲养试验。试验结束后测算洛氏鱥生长性能指标,并采用国际标准方法测定洛氏鱥肌肉主要营养成分,采用试剂盒测定洛氏鱥肝胰脏中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溶菌酶(LZM)的活性。【结果】在本试验条件下,洛氏鱥终末体质量、体质量增加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均随碳水化合物水平的升高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以16.0%碳水化合物水平组最高,其洛氏鱥的终末体质量、体质量增加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用折线回归模型拟合得出,当体质量增加率达到最大时,饲料中碳水化合物最适水平为15.84%;当特定生长率达到最大时,饲料中碳水化合物最适水平为15.94%。28.0%碳水化合物水平组洛氏鱥肌肉中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除10.0%和16.0%碳水化合物水平组粗蛋白质含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外,其他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洛氏鱥肝胰脏的AKP、LZM和ACP活性随饲料碳水化合物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其中16.0%,22.0%,28.0%组AKP和ACP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2.0%和28.0%组肝胰脏的LZM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SOD活性随碳水化合物水平的升高呈下降趋势,且10.0%,16.0%,22.0%,28.0%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洛氏鱥幼鱼配合饲料中适宜的碳水化合物水平为15.84%~15.94%。  相似文献   

14.
丁鱥鱼胚胎及仔鱼发育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丁鱥鱼在南方较高水温条件下的生长发育情况,解决丁鱥鱼在南方推广养殖中苗种欠缺的瓶颈问题。【方法】对丁鱥亲鱼进行人工繁殖,然后对其胚胎及仔鱼发育过程进行观察记录。【结果】丁鱥鱼催产效应时间11 h,受精率为75.3%,孵化率为82.7%,仔鱼成活率59.3%,育成规格为1.5~2.0 cm鱼苗20.0万尾。丁鱥鱼受精卵呈卵圆形,大部分呈青灰色,直径0.50~0.77 mm,具粘性;在27.0~31.0℃的温度下,受精卵历时1936 min发育后孵出,有效积温为908.89℃·h;胚胎发育可划分为6个阶段30个发育时期。刚孵出仔鱼全长3.84~3.87 mm,出膜后第3 d卵黄囊吸收60%~80%,约有30%仔鱼开口摄食;第4 d卵黄囊吸收90%,约有90%仔鱼开口;出膜第5 d卵黄囊基本吸收完,但出现少许死鱼苗。【结论】丁鱥鱼适宜在南方进行繁殖及鱼苗培育,水温应稳定在20.0~27.0℃,不宜超过30.0℃,在孵化及鱼苗培育过程中注意清除敌害生物及保持清新水质,并根据水温情况及时投喂开口饵料,提高仔鱼成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丁鱥鱼在南方较高水温条件下的生长发育情况,解决丁鱥鱼在南方推广养殖中苗种欠缺的瓶颈问题。【方法】对丁鱥亲鱼进行人工繁殖,然后对其胚胎及仔鱼发育过程进行观察记录。【结果】丁鱥鱼催产效应时间11h,受精率为75.3%,孵化率为82.7%,仔鱼成活率59.3%,育成规格为1.5~2.0cm鱼苗20.0万尾。丁鱥鱼受精卵呈卵圆形,大部分呈青灰色,直径0.50~0.77mm,具粘性;在27.0~31.0℃的温度下,受精卵历时1936min发育后孵出,有效积温为908.89℃·h;胚胎发育可划分为6个阶段30个发育时期。刚孵出仔鱼全长3.84~3.87mm,出膜后第3d卵黄囊吸收60%~80%,约有30%仔鱼开口摄食;第4d卵黄囊吸收90%,约有90%仔鱼开口;出膜第5d卵黄囊基本吸收完,但出现少许死鱼苗。【结论】丁鱥鱼适宜在南方进行繁殖及鱼苗培育,水温应稳定在20.0~27.0℃,不宜超过30.0℃,在孵化及鱼苗培育过程中注意清除敌害生物及保持清新水质,并根据水温情况及时投喂开口饵料,提高仔鱼成活率。  相似文献   

16.
杨路 《农家顾问》2008,(6):54-55
丁鱥鱼广泛分布于欧洲.以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深受欧洲消费者欢迎.是近年来我国引进的一种水产优良品种.可在全国大部分内陆水域养殖。现将丁鱥岁鱼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的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丁鱥鱼人工繁殖及鱼苗培育技术,满足广大水产养殖户对丁鱥鱼苗的需求,为加快丁鱥鱼在广西的推广养殖奠定基础。【方法】2004年11月和2005年3月,两次引进丁鱥1龄鱼进行培育,2005年春挑选成熟鱼进行人工繁育。【结果】亲鱼经过半年强化培育,平均体重600 g/尾以上,雌雄鱼性腺发育到第IV~V期;以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和地欧酮(DOM)混合物催产,经11~13 h的发情效应,均出现产卵行为;经人工孵化和鱼苗培育,第1批的人工孵化率最高,为85.0%,但由于采用池塘孵化,仔鱼遭受池塘敌害生物残食,培育失败;第2、3批的人工孵化率分别为59.3%和63.0%,采用小水泥池孵化,两批共孵化出仔鱼约93.9万尾,培育获得规格为3.0~5.0 cm鱼苗64.8万尾。【结论】通过科学合理的亲鱼强化培育、药物催产、人工孵化及鱼苗培育,可以成功繁育获得丁鱥鱼苗,但繁育过程中要注意水温调控,当水温上升到20℃以上、最好稳定在23~27℃时,应及时安排生产,以利于提高丁鱥鱼苗数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丁鱥鱼人工繁殖及鱼苗培育技术,满足广大水产养殖户对丁鱥鱼苗的需求,为加快丁鱥鱼在广西的推广养殖奠定基础。【方法】2004年11月和2005年3月,两次引进丁鱥1龄鱼进行培育,2005年春挑选成熟鱼进行人工繁育。【结果】亲鱼经过半年强化培育,平均体重600g/尾以上,雌雄鱼性腺发育到第Ⅳ-Ⅴ期;以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和地欧酮(DOM)混合物催产,经11~13h的发情效应,均出现产卵行为;经人工孵化和鱼苗培育,第1批的人工孵化率最高,为85.0%,但由于采用池塘孵化,仔鱼遭受池塘敌害生物残食,培育失败;第2、3批的人工孵化率分别为59.3%和63.0%,采用小水泥池孵化,两批共孵化出仔鱼约93.9万尾,培育获得规格为3.0—5.0cm鱼苗64.8万尾。【结论】通过科学合理的亲鱼强化培育、药物催产、人工孵化及鱼苗培育,可以成功繁育获得丁鱥鱼苗,但繁育过程中要注意水温调控,当水温上升到20℃以上、最好稳定在23~27℃时,应及时安排生产,以利于提高丁鱥鱼苗数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9.
以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源,配制叶酸含量分别为0,0.5,1.0,2.0,5.0,10.0,20.0 mg/kg的7组精制试验饲料,投喂初始体重为(5.78±0.17)g的草鱼鱼种8 w,考察不同叶酸添加量对草鱼鱼种生长和部分血液指标的影响,以确定草鱼鱼种的叶酸需要量.结果表明:添加叶酸5.0 mg/kg使草鱼鱼种增重率(WG)、饲料效率(FE)、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Hb)和血小板数(PLT)比未添加叶酸的对照组有显著增加(P<0.05),而使血清中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比对照组有显著降低(P<0.05);添加叶酸对草鱼鱼种存活率(SR)、血清中总蛋白(TP)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以及血液中红细胞数(RBC)无显著影响(P>0.05);对WG、TG、TC、Hb和PLT进行折线回归分析得出草鱼鱼种对叶酸的需要量为3.6~4.3 mg/kg饲料.  相似文献   

20.
以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源,配制叶酸含量分别为0,0.5,1.0,2.0,5.0,10.0,20.0 mg/kg的7组精制试验饲料,投喂初始体重为(5.78±0.17)g的草鱼鱼种8 w,考察不同叶酸添加量对草鱼鱼种生长和部分血液指标的影响,以确定草鱼鱼种的叶酸需要量.结果表明:添加叶酸5.0 mg/kg使草鱼鱼种增重率(WG)、饲料效率(FE)、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Hb)和血小板数(PLT)比未添加叶酸的对照组有显著增加(P<0.05),而使血清中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比对照组有显著降低(P<0.05);添加叶酸对草鱼鱼种存活率(SR)、血清中总蛋白(TP)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以及血液中红细胞数(RBC)无显著影响(P>0.05);对WG、TG、TC、Hb和PLT进行折线回归分析得出草鱼鱼种对叶酸的需要量为3.6~4.3 mg/kg饲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