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明贵州省水稻主栽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性程度,为抗病品种的选择及水稻品种的推广布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人工培养的稻曲病菌分生孢子悬浮液,采用人工注射穗苞接种的方法对贵州省20个水稻主栽品种进行抗稻曲病性鉴定。【结果】20个品种中对稻曲病抗性最强的是福优102,其发病率为15.40%,平均稻曲球数为0.3粒/穗,综合抗性指数为3.0,抗性综合评价为中抗(MR);其次是T优272,发病率为23.10%,平均每穗病粒数为0.5粒,综合抗性指数为4.1,抗性综合评价为中感(MS);有7个品种表现为感(S),11个品种表现为高感(HS),发病率和平均病粒数最高达86.70%和8.2粒/穗。【结论】目前贵州省水稻主栽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性水平相对较低,20个参试品种中仅有福优102表现为中抗。在稻曲病常年发生严重的地区,可选择抗性相对较强的福优102种植。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水稻主栽品种抗稻曲病性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浙江省水稻主栽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性水平,为抗病水稻品种的选择和推广布局提供参考依据,在网室、田间病圃同时以自然诱发方式对浙江省23个水稻主栽品种进行抗稻曲病性鉴定,分别用病穗率、病情指数和平均每穗曲球数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杂交稻比常规稻感病,籼粳杂交稻发病最严重;自然发病条件下病穗率、平均每穗曲球数与病情指数高度相关且存在直线回归关系,可用病穗率作为抗性评价指标以简化病情调查程序,尤其在鉴定大量水稻品种抗病性时更有效。目前,浙江省水稻主栽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性水平较低,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3.
水稻对稻曲病抗性的分级及相应级别的产量损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24个水稻品种(系)与稻曲病抗性有关的3个主要组分(病穗率、平均每穗病粒数、每千粒含病粒数)进行主成分分析;用线性回归法分析衡阳具代表性的14个水稻品种产量损失率与平均每穗病粒数的关系;以中选组分用欧氏距离和最长聚类法对101个品种进行聚类.结果表明:平均每穗病粒数为主要抗性组分;14个品种的产量损失率与平均每穗病粒...  相似文献   

4.
稻曲病田间分布特点及对水稻产量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调查,田边四周稻曲病发病严重,田中间发生较轻;一般仅发生于单个稻穗,很少有几个稻穗共同发病.稻曲病主要发生在稻穗的中、下部,少数发生在稻穗的上部.每穗稻曲病粒数以每穗1~6粒最多.在不同感病程度的品种中,单穗病粒数与千粒重、穗实粒数、穗重之间分别存在着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单穗病粒数与秕粒率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权重系数表明稻曲病对水稻危害损失主要是通过减少千粒重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区试水稻新组合(品系)在田间的稻曲病抗性差异及其与农艺性状的相互关系,采用自然诱发和人工接种的方法,对2011年长江中下游和湖南省水稻区试的427个新组合(品系)在病圃内进行稻曲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供试材料对稻曲病的抗性差异明显,长江中下游水稻区域试验新组合(品系)的抗病频率高于湖南省水稻区试材料,前者抗病频率占16.4%,而后者的抗病频率仅为3.1%,但前者中感频率低于后者,感病及高感频率高于后者;不同生态型水稻新组合(品系)对稻曲病的抗性差异明显,其抗性程度强弱依次为:中籼>双季晚籼>单季晚粳>一季晚籼;首次报道了优质稻组合(品系)的农艺性状与稻曲病抗性相关性,试验结果表明,株高和穗长与稻曲病病穗率不相关,穗部性状除穗长外均与病穗率呈正相关,其相关性依次为:着粒密度>穗总粒数>二次枝梗>一次枝梗;湖南省大面积推广种植优质稻品种,仅‘农香18’表现为抗病。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水稻新品种对稻曲病和穗瘟病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室内人工注射接种法和田间自然诱发法评价福建省15个水稻新品种对稻曲病和穗瘟病的抗性。水稻品种对稻曲病的室内抗性评价结果表明,有3个水稻品种对稻曲病表现为中抗,如FJZD10-5、FJZD10-8,有4个品种表现为中感,8个品种表现为感病。水稻品种对稻曲病的田间抗性评价结果表明,有11个品种表现为中抗,如FJZD10-2、FJZD10-3,有4个品种表现为中感。水稻品种对穗瘟病的田间抗性评价结果表明,有7个品种表现为中抗,如FJZD10-6、FJZD10-7,4个品种表现为中感,4个品种表现为感病。在建阳、宁化和福安3个田间试验点,同时发生稻曲病和穗瘟病的水稻品种出现的频率分别为100%、73.33%和73.33%。未出现对稻曲病和稻瘟病均表现为抗病的水稻品种。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两系杂交稻稻曲病抗性遗传特征。[方法]该研究选用中感稻曲病两系不育系33s和30个感病恢复系及23个抗病恢复系配组,分别鉴定了杂交组合和对应亲本的抗性水平。[结果]30个感病恢复系所配组合均感病:23个抗病恢复系所配组合抗性遗传有显性、不完全显性和隐性。其中显性和不完全显性遗传占8730%。杂种F1稻曲病病穗率、病情指数、平均每穗病粒数和单穗最高病粒数与恢复系对应指标极显著正相关。[结论]该研究为两系杂交水稻抗性遗传改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两系杂交稻稻曲病抗性遗传特征。[方法]该研究选用中感稻曲病两系不育系33s和30个感病恢复系及23个抗病恢复系配组,分别鉴定了杂交组合和对应亲本的抗性水平。[结果]30个感病恢复系所配组合均感病;23个抗病恢复系所配组合抗性遗传有显性、不完全显性和隐性,其中显性和不完全显性遗传占87.0%。杂种F1稻曲病病穗率、病情指数、平均每穗病粒数和单穗最高病粒数与恢复系对应指标极显著正相关。[结论]该研究为两系杂交水稻抗性遗传改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杂交稻品种进行稻曲病抗性鉴定,揭示宜香系列水稻品种抗稻曲病原因。【方法】在雅安和江油地区的水稻病圃,通过稻曲病抗病性鉴定,对不同杂交稻组合稻曲病病情指数进行方差分析及配合力分析。【结果】研究表明不同地方、不同品种年度间发病情况不同,稻曲病抗性受基因加性与非加性效应共同作用,母本对杂种F1代稻曲病抗性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结论】通过病情指数配合力分析为选配稻曲病抗性杂交组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水稻株型性状与稻曲病发病程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54个对稻曲病抗感程度不同的3种穗型粳稻品种(系)为材料.对田间稻曲病自然发病情况进 .行调查,计算发病率、严重度和损失率.分析稻曲病与株高、剑叶长、剑叶角等株型性状及穗长、颈穗弯曲度、着粒密度等穗部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稻曲病的发生存在着显著的品种间差异,直立穗型品种的发病率最高,并且显著高于弯曲穗型和半直立穗型.弯曲穗型品种的发病率略高于半直立穗型,但二者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稻曲病的发生与株型特点并无必然的联系,而与穗部性状有较密切的关系,相关性大小为每穗粒数>二次枝梗粒数>二次枝梗数>着粒密度>二次粒率.同时还与单位面积穗数有一定联系.每穗粒数较多,尤其是二次枝梗上粒数较多是稻曲病发病率高的根本原因,穗型的直弯并不是影响稻曲病发病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稻曲病菌产孢能力及致病力测定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测定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的产孢稳定性、产孢能力与致病力的相关性及在水稻品种上的致病性分化。【方法】采用液体培养和人工接种的方法对采自全国9个省(市)的150个稻曲病菌菌株进行产孢能力及田间致病力测定。【结果】3次产孢试验中产孢量标准偏差小于10.0的菌株有132个,占总数的88.0%。接种于两优培九(感病品种)的平均病情指数为67.7,其中98个菌株病情指数大于50;接种于淮稻5号(中等抗病品种)的平均病情指数为21.8;接种于武育粳3号(抗病品种)的平均病情指数为16.1,其中113个菌株病情指数小于25。稻曲病菌的产孢量与致病性呈正相关,但相关系数偏低,是中度-低度相关;根据150个稻曲病菌菌株在武育粳3号、淮稻5号和两优培九3个不同抗性品种上的致病力,将供试的150个稻曲病菌划分为7个致病类型,其中,第3致病类型(武育粳3号、淮稻5号和两优培九3个水稻品种表现为抗、抗、感)有53个菌株,占总数35.3%,为优势致病类型。【结论】稻曲病菌产孢性能较稳定,稻曲病菌的产孢量与致病力呈正相关。150个稻曲病菌菌株和3个不同抗性的水稻品种之间存在2种互作关系,大多数菌株与水稻品种抗性表现为弱互作关系,少数菌株与水稻品种抗性表现为强互作关系。  相似文献   

12.
用人工接种的方法.对2010年湖南省中、晚稻区域试验的150个新组合、品系进行了稻曲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参试品种稻曲病抗性较弱.中感以上品种占品种总数的80%以上;17个杂交稻新组合、3个常规水稻品种中抗稻曲病;水稻品种穗部主要性状与稻曲病抗性关系密切.同时,讨论了水稻稻曲病抗性评价方法和抗病育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挖掘抗稻曲病种质资源,为稻曲病抗性育种提供优良抗源材料。【方法】2016—2020年,采用田间人工注射接种稻曲病菌的方法,评价引自国际水稻研究所的212份水稻材料稻曲病抗性,其中,2016年评价水稻材料的抗病性,2017—2018年鉴定田间表现中抗以上水稻材料的抗病性,2019—2020年验证鉴定中抗以上水稻材料的抗病性。【结果】连续5年接种稻曲病菌试验结果表明,有15份水稻材料对稻曲病表现为中抗以上抗性,大部分材料表现感病性,其中KHAO DAM::IRGC 23385-1、IR 77298-14-1-2::IRGC 117374-1、DUMAI::IRGC 25852-1、WARABEHATOMOCHI::IRGC 14779-1、EDOGAWA::IRGC 74468-1、IR 65482-17-511-5-7::IRGC 117284-1、QUILA 64117::IRGC117024-1和VASSE NANAN::IRGC 56812-1等8份材料接种稻曲病后未发病,对稻曲病表现稳定高抗。不同品系的水稻种质对稻曲病的抗性存在差异,籼稻类型种质抗性水平高于粳稻类型;不同熟性的水稻种质资源其抗病性表现不同,表现为早熟>中熟>晚熟,但不是所有的早熟材料对稻曲病的抗性均较好,在足够的选择压下,早熟品种的感病性也较高。【结论】筛选出8份对稻曲病表现为高抗的水稻材料,为抗稻曲病水稻品种选育提供了优秀抗源材料。整体上,籼稻类型种质抗稻曲病水平高于粳稻类型,早熟品种抗性>中熟品种抗性>晚熟品种抗性。  相似文献   

14.
安徽省水稻主栽及后备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性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安徽省主栽及后备水稻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性。[方法]通过对安徽省17个后备水稻品种的抗病性试验以及对部分主栽品种的调查,鉴定了不同水稻类型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性。[结果]盐粳9号、80优226、天协1号、A01籼、绿粳糯6号表现为中抗,A03籼、扬粳636表现为感病,其余10个品种都表现为中感;对安徽省内主栽水稻品种进行稻曲病普查,结果显示水稻两优系列品种多数较为感病,新两优香4表现一定的抗病性。[结论]该研究结果为安徽省水稻抗病性栽植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5.
15个优质稻品种的稻曲病田间抗性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在自然条件下抗感反应差异明显,田间抗性表现与品种抗性和品种种性特征存在相关性,大穗型,穗着粒密度大,生育期偏长,抽穗晚的品种表现较为感病,中穗型,穗着粒密度和生育期适中的品种表现较为抗病。在生产上,为有效减轻稻曲病发生流行,除了选用抗病品种外,应做到科学水肥管理,破口抽穗期适时采取化学药剂防控。  相似文献   

16.
不同穗型粳稻品种(系)稻曲病粒在穗内粒位上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寻找稻曲病(Ustilaginoidea viresns)的发病原因及其与穗型的关系,利用54个直立、半直立和弯曲穗型粳稻品种(系),研究不同穗型品种(系)稻曲病粒在穗内不同粒位的分布。结果表明,直立穗型品种(系)的发病机率较大,而且发病严重,损失较大。直立穗型品种(系)每穗稻曲病粒数最多,半直立穗型品种(系)次之,弯穗型品种(系)最少,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3种穗型品种(系)的2次枝梗上总病粒数都比1次枝梗上的多。直立和半直立穗型品种(系)病粒数表现为穗中部穗下部穗上部,而弯穗型品种(系)则是穗下部穗中部穗上部。3种穗型品种(系)的病粒数在穗上6个部位的分布规律极为相似,都是在中部2次枝梗上分布的最多,上部1次枝梗上分布的最少;在穗上33个粒位的分布规律也很相似,病粒数都是在中部2次枝梗第一、第二、第三粒位和下部2次枝梗上第一、第二粒位上分布的较多,其中穗中部2次枝梗第一粒位上病粒数最多,而在上部1次枝梗上第一、第六、第七粒位分布的最少。每穗粒数过多,尤其是2次枝梗粒数所占比例多是利于稻曲病发生的主要原因,而与穗型特点并无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7.
从源于2个地区种植的辽粳401自然发病的8穗稻曲病穗的8个稻曲球中分离获得15株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其中从2个稻曲球的不同部位共分离获得8株稻曲病菌。用人工注射接种法将菌株分别接种到水稻品种丰田一号(感病品种)和辽粳401(中抗品种)上。结果表明,分离的菌株致病力分化较大。不同地区种植的同一寄主品种菌株致病力有差异;同一稻曲球上分离的菌株表现出致病力差异;同一菌株接种不同水稻品种,株发病率主要与水稻抗性有关。为提高稻曲病病菌接种成功率,对接种稻曲病病菌的水稻进行不同梯度的温度和保湿时间处理。结果表明,低温处理有利于提高稻曲病病菌的接种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选用豫南稻区三个重感稻曲病品种桂朝二号、特青二号和吨稻,按单穗病粒数1粒为一级分级,每级取50穗,与健穗进行比较,计算秕粒率,百穗重损失率和千粒重损失率。经相关分析表明,各品种的秕粒率,百穗重损失率和千粒重损失率都与单穗病粒数有极显著的正相关,而百穗重和千粒重则与其有极显著的负相关。回归分析结果:平均每粒加1个病粒,桂朝二号、特青二号和吨稻的千粒重损失率分别上升0.59%,0.68%,0.82%。桂朝二号、特青一号的单穗病粒数与秕粒率的二条回归直线可以用一个回归系数即2.248。  相似文献   

19.
水稻稻曲病的发生规律及药剂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曲病主要危害水稻穗部的单个谷粒,一般情况下稻曲病的田间穗发病率在5%~15%;单穗病粒在10粒以下,产量损失3%~5%,严重时田间病穗率可达40%以上,单穗病粒数多达10~30粒,可造成产量损失8.7%~45.7%。通过不同时期接菌诱发试验,得出水稻破口前7~10d是稻曲病菌侵入的敏感期;在不同药剂、不同时期施药防治试验中得出水稻叶枕平后5~7d防治效果最好。据此提出对单季晚粳稻稻曲病可选用稻曲清、瘟曲克星等药剂在水稻叶枕平后5~7d进行喷雾防治。  相似文献   

20.
水稻稻曲病抗源筛选与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416份水稻材料进行稻曲病田间抗性鉴定筛选,发现一批高抗稻曲病的资源材料,从中选取20份进行分期播种鉴定。结合材料田间农艺性状、室内拷种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多数品种表现抗性,病指在0到4之间,发病率在15%以下,所测20份材料,不同株高的品种稻曲病的发生病率不同,对株高相同或相近的品种,其病穗率存在较大差异,也存在病率相同或相近的品种株高差异较大;不同的抽穗期稻曲病发生病率不同,同一抽穗期的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性亦表现出很大差异。水稻的稃尖颜色,芒色的不同,稻曲病的发生病率差异较大;结实率与穗长度、千粒重、粒色与稻曲病发病率无直接关系。多抗性试验表明,抗源的筛选可以考虑多因素复合性状的选取,才能找到多抗性材料,更好地为水稻抗病虫育种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