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随着现行标准下我国绝对贫困问题的解决,缓解多维相对贫困将成为新时代扶贫工作的重点,因此发挥数字金融优势缓解农户多维相对贫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采用A-F方法、Probi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数字金融对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探讨其影响机制和地区异质性。结果表明,农户使用数字金融占比为39.7%,说明使用数字金融的农户数量仍相对较低。农户多维相对贫困以脆弱型和一般型相对贫困群体为主,发展能力已成为缓解相对贫困的关键维度,西部地区仍是我国相对贫困的集中区域。数字金融能够有效减缓农户多维相对贫困,对脆弱型多维相对贫困缓解效果更好,从不同维度来看,数字金融对缓解发展能力贫困和经济能力贫困影响程度更深;进一步地,数字金融能够通过提高农户金融素养缓解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现象。从异质性分析来看,数字金融能更好降低东部地区的农户多维相对贫困发生概率。据此,提出继续推进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数字化建设,加强数字金融相关知识技能的宣传与针对性指导,推进数字征信在农村地区发展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社会资本及劳动力流动对农户多维贫困的减缓效应,基于秦巴山区的农户调查数据,在测度农户多维贫困的基础上,实证分析社会资本和劳动力流动对农户多维贫困的影响,以及劳动力流动在社会资本影响农户多维贫困关系中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1)农户主要在健康、教育和生活水平等福利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贫困现象;k=3时,农户多维贫困发生率高达93.0%。2)社会资本、社会网络和社会参与对农户多维贫困有显著负向影响;社会资本对劳动力流动有显著正向影响,可以有效促进农户劳动力流动;劳动力流动在社会网络、社会信任、社会声望和社会参与影响农户多维贫困的过程中均存在负向部分中介效应,表明劳动力流动在社会资本影响农户多维贫困过程中存在中介效应。因此,建议从多维视角改善农户的家庭福利,发挥社会资本和劳动力流动的减贫作用,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3.
合作参与是增加农户社会资本积累、提升农村贫困人口可行能力,进而缓解相对贫困的重要方式之一。基于可行能力理论,构建多维相对贫困指标体系,以河南省农户微观调查数据为例,运用二元Probi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参与率和农户相对贫困水平,探讨合作参与对农户相对贫困的缓解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样本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参与率为17.6%,参与度较低;63.6%的农户存在任意3个及以上相对贫困指标被剥夺,相对贫困水平较高。合作参与对农户相对贫困缓解具有显著正向效应,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发生相对贫困的概率会降低22.9%,进行稳健性检验并考虑内生性后,结论仍然成立。合作参与通过增加社会资本积累缓解农户相对贫困,社会网络和社会信任是其主要的传导机制。同时,户主年龄、性别、政治面貌和家庭成员外出打工经历对农户相对贫困缓解有显著影响。因此,提出要加强和完善农村合作组织建设,增强农户对合作组织减贫的信念,充分发挥农村合作组织的益贫性功效,缓解相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4.
社会网络在周急济贫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能够有效缓解农户家庭融资约束,降低农户家庭资产贫困发生率.基于2016年CFPS微观调查数据,采用A-F双界限法测算了农户家庭多维资产贫困指数,运用Logit模型实证分析了社会网络、融资约束对农户家庭多维资产贫困的交互影响效应.结果表明,①融资约束加剧了农户家庭多维资产贫困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随着绝对贫困的全面消除,我国将进入以相对贫困治理为核心的扶贫工作新阶段,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减缓相对贫困的效应至关重要。本文利用宁夏3县区9村426户田野调查数据,运用熵值法、A-F法、Logi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在测算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识别多维相对贫困家庭的基础上,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家庭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效应,探讨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宁夏农村地区经济维度的“贫”已基本得到消除,但健康、教育、安全饮水和卫生厕所等因素导致的相对之“困”依然严峻。农户在数字普惠金融的结算、储蓄和信贷服务已有部分涉及,但对互联网投资、互联网保险等深层次金融业务的参与尚且较低。数字普惠金融对不同权重下的相对贫困均有显著的减缓作用,并且随着剥夺维度提升其减贫作用呈增长态势。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提高农户电商意愿及行为、增强健康意识、促进消费进而达到缓解相对贫困之目的。因此,为减缓宁夏农村家庭相对贫困状况,需注重农户自我发展能力提升与农村生活标准改善,深化农户数字普惠金融使用深度,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的减贫助农作用等。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8年微观数据,结合区域层面的宏观数据,采用Probit模型,实证检验了家庭照料对农户贫困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照料的广度和深度均对农户减贫具有显著的负面作用,且这种影响对农户长期减贫表现更为突出。使用联合估计的条件混合处理(CMP)模型、联立方程等方法缓解内生性偏误,以及使用修正样本自选择偏差的双稳健(IPWRA)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研究结果仍然显著。机制分析表明,家庭照料会显著降低农户劳动参与及创业概率,进而对其整体收入提升造成负向作用。而社会照料的引入将有利于降低家庭照料负担,进而减弱家庭照料对农户减贫的阻滞作用。异质性研究显示,低层级、男性农户的贫困程度受家庭照料的影响更加鲜明,聚焦此类群体照料活动有利于进一步助推农户脱贫。本文拓展了家庭照料与贫困治理的相关研究,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战略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新的视角与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7.
马莉  王广斌 《江西农业学报》2021,33(8):118-124,133
以山西省沁水县为例,采用A-F方法构建多维相对贫困指标体系对485户脱贫户微观调研数据进行了测度分析,研究表明:脱贫户普遍呈现多维相对贫困状态,各维度都有相对贫困的发生,不同维度对多维相对贫困的贡献有所差异,其中经济维度对多维相对贫困的贡献最高.以剥夺阈值k=4为分界线,对影响脱贫户相对贫困的因素进行二值Logit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各类因素对相对贫困的影响不同,其中帮扶因素对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显著.基于此,提出了构建现阶段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有效衔接为核心的反贫长效机制,包括多维相对贫困识别机制、促进持续增收的常态化反贫机制、"普惠"+"特惠"相结合的社会保障机制、破除"贫困文化"的宣传教育机制,为巩固脱贫成效、解决多维相对贫困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山西省沁水县为例,采用A-F方法构建多维相对贫困指标体系对485户脱贫户微观调研数据进行了测度分析,研究表明:脱贫户普遍呈现多维相对贫困状态,各维度都有相对贫困的发生,不同维度对多维相对贫困的贡献有所差异,其中经济维度对多维相对贫困的贡献最高。以剥夺阈值k=4为分界线,对影响脱贫户相对贫困的因素进行二值Logit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各类因素对相对贫困的影响不同,其中帮扶因素对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显著。基于此,提出了构建现阶段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有效衔接为核心的反贫长效机制,包括多维相对贫困识别机制、促进持续增收的常态化反贫机制、"普惠"+"特惠"相结合的社会保障机制、破除"贫困文化"的宣传教育机制,为巩固脱贫成效、解决多维相对贫困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我国少数民族连片特困地区农户贫困多元化现象普遍,从多维视角分析贫困问题对科学制定民族地区扶贫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Sen的能力贫困理论,以新疆南疆三地州为例,构建农户多维贫困指标体系,利用A-F法对农户的多维贫困程度和各维度对多维贫困的贡献度进行测算和分析,探讨致贫原因。结果表明,南疆三地州农户家庭不仅在收入维度存在贫困现象,在受教育程度、健康、卫生设施、做饭燃料、安全用水等指标上也表现出较为严重的贫困状态。三个及以上维度存在剥夺的人口达到了89.1%,多维贫困程度达到了39.8%,多维贫困比收入贫困更为严重。虽然随着维度的增加,多维贫困覆盖率不断下降,但是贫困强度在逐渐加大;教育、收入和健康贫困对多维贫困的贡献分别达到了35.73%、19.37%和11.19%,是多维贫困产生的重要源头。未来反贫困工作的重点是大力投资教育,促进农牧民增收,加强医疗卫生保障事业的投入,改变并扭转贫困人口落后的思想观念,建立多维贫困精准瞄准机制。  相似文献   

10.
农户多维贫困测量及2020年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AF方法,建立多维贫困指标体系进行多维贫困测量,发现在40%的临界值水平下,2010年的多维贫困发生率为31.29%,2012年为20.83%。健康维度对农户发生多维贫困的贡献最大,其次是生活条件和教育。农户在食物安全和社会关系维度的被剥夺情况对多维贫困贡献相对较小,但随着临界值的提高食物安全和社会关系的贡献提高,说明越多维贫困的人群,其食物安全和社会关系状况越差,增加食物安全和社会关系维度是对多维贫困指标体系的有益补充。因此在精准扶贫工作中,食物安全和社会关系也是减贫工作的重点。政府补贴型农户是帮扶的重点对象,但不同类型农户需要帮扶的重点不同,经商型农户和工资型农户更需要改善健康状况。2020年后的贫困测量可以采用多维贫困测量的方法,关注人的可行能力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以湖北、山东、安徽、甘肃4省的349份农户调研数据为基础,从社会网络视角对农户农产品电商参与行为进行理论分析,探究社会网络及其不同维度对农户农产品电商参与行为的影响,并采用Binary Logistic(二元逻辑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根据受访农户的性别、学历和参加电商培训情况进行分组回归,以检验社会网络在不同群组间的影响差异。研究发现:社会网络及其2个维度——网络互动和网络学习在1%的置信水平上对农户农产品电商参与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网络学习的影响程度要大于网络互动。与男性组农户和高学历组农户相比,社会网络、网络互动和网络学习对女性组农户和低学历组农户农产品电商参与行为具有更强的促进作用。此外,家庭经营耕地质量、政府或电商平台对电商的宣传力度等因素亦至少在10%的置信水平上对农户农产品电商参与行为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林慧  王玉斌 《农学学报》2021,11(9):111-117
为了提高农民的非农收入,解决“三农”的核心问题,运用VAR(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探究了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与农民非农收入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与农民非农收入互为格兰杰因果,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对非农收入的增加有着较为稳定的促进作用,但短期来看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而非农收入的增加会较为强烈地抑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两者尚未形成良性的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鉴于此,研究提出依靠科技进步带动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通过完善农业合作组织提升农业机械服务保障水平,加强农机技能培训发挥农业机械利用效率,拓宽农民的非农就业渠道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等方面的建议,以期促进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和非农收入之间形成互相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减贫效应尚未得出一致结论,基于对重庆涪陵的实践分析,探讨通过做好政策保障以提升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减贫效应。【方法/过程】以涪陵区2004-2018年的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减贫相关数据为基础,通过运用多元回归法分析涪陵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减贫效应。【结果/结论】结果显示: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有利于增加农民的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利于农民减贫;提高人力资本密集度有利于增强农民的挣得能力。要提升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减贫效应,这就要求: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提升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减贫效应;提高乡村自治与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减贫动力;完善社会扶贫协作联动机制,为农业劳动力转移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4.
基于陕西省猕猴桃主产区的微观调查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构建反事实框架,考察农业科技服务对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影响及激励措施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农业科技服务对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具有显著而稳健的促进作用,且参与户的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程度比未参与户高12.39%;基于供给主体差异视角,不同农业科技服务供给主体对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促进作用由大到小依次为政府部门、农业企业、涉农高校;农业科技服务对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影响存在绿色生产技术异质性与群组异质性;激励措施正向调节农业科技服务对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影响,调节效应依次为社会激励、市场激励、政府激励。  相似文献   

15.
后脱贫时代国内外农业科技发展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科技扶贫在部分地区被认为是农户摆脱贫困、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针对精准扶贫战略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农业科技扶贫制度不完善、农户知晓度及参与率低等突出问题。在借鉴国内外农业科技发展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完善相关制度设计,激发科技人员参与的积极性,鼓励各地区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组织管理模式,加大农业科技扶贫宣传力度,进而提高农户知晓度和参与率。在后脱贫时代要切实发挥好农业科技扶贫的助贫脱贫效用,为脱贫质量的巩固和乡村振兴的实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为考察经济林复合经营技术采用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明晰经济林复合经营技术增收效益的约束条件,本研究利用浙闽赣3省568户农户抽样调查数据,用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经济林复合经营技术采用能显著增加农业收入,原因在于增加了农户农业劳动时间,尤其是对低禀赋农户的作用更明显。通过反事实估计发现,复合经营技术的增收效应在不同技术采用状态的农户家庭中均存在。对于已采用技术的农户,经济林复合经营技术的增收效应仅在高禀赋农户中产生。对于未采用技术的农户,经济林复合经营技术的增收效应在所有农户中均存在。本研究为理解经济林复合经营技术影响农户收入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也为进一步促进技术扩散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Irrigation system is a scare resource in most of drought-stricken Africa. How to manage and maintain the existing irrigation facilities in Africa is a debatable issue to both policy makers and beneficiaries. Irrigation facilities run by farmer cooperatives are considered ineffective, unsuccessful and dysfunctional in Tanzania by many researchers. A cooperative irrigation scheme is a mechanism that features the collective management of rural irrigation facilities by farmers' cooperative with some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and external support. There is an increasing emphasis on the roles of cooperative irrigation schem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e sector and poverty reduction of smallholder farmers. In this study, the authors investigated the management and services of this scheme and analyzed its contribution to poverty reduction of smallholder rice farmers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 Tanzania through both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method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cheme helped smallholder farmers increase the rice production and brought better market opportunities. The farmers' net income was also increased. Profit generated from rice farming not only improved the livelihoods of smallholder farmers but also created more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in the rural communities. The research also revealed that the scheme was faced with a number of challenges due to resource and institutional constraints and low-level human capacity for both management and members. The research provides a feasible approach to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small-scale agricultural infrastructure for poverty reduction in Africa.  相似文献   

18.
华北小农户不同规模化组织的生产效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农户是我国农业生产主体,也是实现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主要贡献力量,因此提高小农户的生产效率对提高我国的粮食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河北省曲周县小农户向规模化经营转变的几种典型模式(种粮大户、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高产创建以及一种新型的农民组织模式—大方操作)为对象,比较2012年夏玉米不同组织模式下农业生产因素,包括土壤,施肥,水分,劳动力及现金成本的差异,分析其农业生产效率,探讨不同农户组织方式生产效率差异及其原因。结果表明,不同形式的农户组织在满足农户技术需求和服务需求方面开展的工作存在明显的差异。与分散经营模式相比,向规模化经营转变的农户产量提高了2.9%-15.7%、关键技术平均到位率提高了18-71个百分点、农业劳动生产效率提高了36.8%-103.8%,在资源利用效率(氮肥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和资本生产率方面,除种粮大户低于分散经营农户之外,其他三种典型模式均高于分散经营农户,其中,大方操作模式在综合提升小农户各项效率效益方面表现更为突出。研究揭示了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和规模化经营方式结合更加具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为深入了解有关地方开展土地整治促进扶贫开发的主要做法、典型经验和取得的成效,为下一步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对贵州省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发现,贵州省近年来有效运用土地整治平台,通过建设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增加贫困地区农民就业、促进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加强土地生态环境建设等措施,在扶贫开发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增加了农民收入、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步伐、加强了生态保护、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通过优化用地结构保证了扶贫开发的用地需求。但是,土地整治在促进扶贫开发中也存在诸如涉农资金整合难度较大、项目管理滞后实际需要、激励政策尚未形成体系和基础工作存在薄弱环节等问题和不足,需要在脱贫攻坚中予以重视和解决。建议针对前述问题找准定位并精准施策,需加强项目资金整合、创新项目管理方式、健全激励政策体系和做好相关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