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线莲是一种名贵的中草药,人工栽培具有较大经济效益,为探索提高金线莲产量和品质的栽培方式, 设置了2种大棚栽培方式和4种林下栽培方式对金线莲成活率、生长量及总黄酮和多糖含量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棚栽培(T5和T6)的金线莲成活率(分别为92.33%和90.79%)和植株鲜重产量(分别为1.33 g和1.31 g)较高,但其总黄酮含量(分别为11.23 mg/g和12.06 mg/g)和多糖含量(分别为76.97 mg/g和80.43 mg/g)低于林下栽培的。在4种林下栽培方式中,使用控根容器栽培金线莲(T1)成活率较高,达到89.00%,并且其根系生长最好(根数达3.88条,根长达51.40 mm);但是地面栽培方式可以获得最高的植株折干率,地面栽培(T4)的折干率最高,达到12.12%,其次是T3,其折干率为12.04%。上述结果为金线莲的栽培方式选择提供良好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2.
利用广州天湖的气候和地理特点,通过不同基质、不同种植密度以及2层种植方式仿野生栽培金线莲组培苗。结果表明,采用泥炭土和珍珠岩混合基质移栽金线莲组培苗成活率可达到93.33%;以800株/m^2为适宜的生产种植密度;双层种植时,单位面积鲜品产量是单层种植时的2.01倍,单位面积干品产量是单层时的2.09倍,可作为仿野生栽培金线莲的种植模式。仿野生栽培试验明确了该地区常绿阔叶林下种植金线莲的可行性,有利于天湖金线莲原生种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在维持原生态的同时可有效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3.
采用经炼苗的金线莲组培苗在毛竹林及阔叶树林冠下进行种植效果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毛竹林及阔叶树林的生境条件均较适宜金线莲的生长,2种林分类型的金线莲成活率均较高,平均达90.3%和90.1%,侧根生长没有显著差异,平均为3.2条、3.0条。金线莲生长量以阔叶树林较高,平均苗高、平均地径、平均鲜重、平均干重分别达9.2 cm、0.13 cm、1 919.93g/m~2、423.67 g/m~2,分别比毛竹林高出13.6%、85.7%、29.9%、8.8%。金线莲的干鲜比以毛竹林较高,达26.3%,比阔叶树林高出19.0%。  相似文献   

4.
为优化金线莲人工栽培技术,该文采用正交设计试验,研究不同栽培基质、不同密度、不同肥料对金线莲林下方框栽培方式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栽培基质对金丝莲鲜重增长量、鲜重增长率影响极显著,对干重影响显著;种植密度对鲜重增长量和干重影响极显著,肥料对折干率影响极显著。综合3个因素对金线莲生长的影响,以处理4(栽培基质为泥炭土∶椰糠∶沙=4∶2∶1,栽培密度3cm×3cm,肥料管理以2号肥花宝5号1000倍液+氨基酸1000倍液)更能促进金线莲生长,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不同栽培基质对金线莲生长和生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台湾金线莲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栽培基质对台湾金线莲生长和生物产量的影响,以筛选适合金线莲生长的最优栽培基质.结果表明,金线莲茎生长和生物产量受栽培基质影响较大,且对鲜重的影响大于干重,其中以25%粗松树皮+75%进口泥炭土为栽培基质的金线莲生长最好,其生物产量高、茎粗长、节数多、根长且较多、叶片较多.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金线莲干重与鲜重呈极显著的高度正相关,金线莲茎长、茎径、根长与生物产量关系极密切,通过选择合适栽培基质,能同时增加金线莲茎长、茎径和根长,提高生物产量.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适合当地种植的玉米进行不同密度的栽培试验,从而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高产的玉米密度,在大田推广.通过对德美亚1号玉米的8、9、10万株/hm2的不同密度进行试验,得出结论:密度为9万株/hm2处理的单株叶鲜重为184g、百粒重34.8g、公顷产量17334.9kg,均是3个密度处理中单项最高值.单株叶鲜重最低值170g,是密度为10万株/hm2的处理,百粒重最低值30.9g和公顷产量最低值15087.9kg均是密度为8万株/hm2的处理.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播期对山旱地甘蓝型冬油菜生长发育、越冬率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叶片数、叶鲜重、叶干重、主根长、主根颈直径、根鲜重、根干重、株高、单株角果数、千粒重、单株产量等随着播期推迟而减小,越冬率和折合产量随播期推迟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陇东南山旱地甘蓝型冬油菜适宜播期8月28日,折合产量最高,为5 245.03 kg/hm~2,其苗期叶片数6.6片、主根长16.78 cm、主根颈直径0.58 cm、叶干重3.63 g/株、根干重0.82 g/株。成株期单株分枝数8.83个、单株角果数228.75个,越冬率86.7%,综合性状最优。  相似文献   

8.
为了明确万寿菊栽培密度与鲜花产量形成的关系,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栽培密度对万寿菊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栽培密度处理间的单株花朵数、单花鲜重、单株鲜花重和鲜花产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栽培密度为3 500株/667m2时,鲜花产量最高(为2 895.27kg/667m2),较其他密度处理有不同程度增产。  相似文献   

9.
采用两年生黄芩种子研究不同栽培密度对黄芩产量的影响,测定株高、单根鲜重、单茎鲜重、根长、根粗、一级侧根、地下产量等指标,为黄芩的规范化栽培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当黄芩种植密度为110 000株/亩时,在单根鲜重、单茎鲜重、根长三个性状上均居首位,地下部分的产量和单根干重也仅次于140 000株/亩,为最佳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0.
密度及覆盖方式对直播当归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覆盖方式和密度对直播当归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麦草覆盖对直播当归农艺性状和产量的促进效应显著大于覆盖柴胡秆和覆盖地膜的效应;当归地上部鲜干重、单株叶数、根粗、根长、单根鲜干重随密度增加而降低,低密度44.4万株/hm2下直播当归生物量最高;覆盖方式和密度对当归生长有显著互作效应,覆盖麦草方式与低密度44.4万株/hm2配合时直播当归单根鲜重14.70 g、干重4.73 g、产量6690 kg/hm2,均为最高。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不同定植方式和密度对日光温室辣椒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株定植和双株定植对辣椒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地上部、地下部干重无明显影响,随着单株定植密度的增加,地上部干重呈下降趋势;单株定植较双株定植可显著提高辣椒根系伤流量和粗根数;定植密度为83 370株/km2时,单株定植(株距20 cm)的前期产量和总产量分别为22 816 kg/km2、98 227 kg/km2,较双株定植(对照)分别增加13.7%和11.2%,宜在生产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线辣椒不同定植密度对其根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探索线辣椒根系形态、根系活力和物质积累的动态变化,本试验以线辣椒品种"多娇"为试材,设置3个不同的密度处理,即处理Ⅰ(49 500株/hm2)、处理Ⅱ(67 500株/hm2)、处理Ⅲ(85500株/hm2),采用大田挖掘法测定线辣椒根系的主要形态指标、根系活力及其物质积累。结果表明:线辣椒单株根系长度、表面积、体积、平均直径、单株根尖数均与定植密度呈负相关,在植后第80天除根尖数外,上述指标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根鲜重、根干重、冠鲜重、冠干重与定植密度呈负相关,在植后第60天上述指标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试验观察期间,各处理根冠比差异不显著,根冠比随生长时间的延长总体呈下降趋势,说明线辣椒根系生长相对超前于地上部分。根系活力随着生长期的延长呈现下降趋势,处理Ⅲ根系活力比处理Ⅰ低3.52%,但各处理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随着定植密度增加,单株结果数、单株产量(鲜重、干重)逐渐降低,处理Ⅰ单株结果数、单株产量(鲜重、干重)分别比处理Ⅱ高出1.92%、2.05%和1.07%,比处理Ⅲ高出20.27%、28.24%和26.9%。在小区产量方面,处理Ⅱ最高,为67.86 kg,处理Ⅲ次之,处理Ⅰ最低。处理Ⅰ与处理Ⅱ、处理Ⅲ之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3.
对17个玉米杂交种的9项主要农艺性状与生物产量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单株茎叶鲜重、单株干重、株高、穗位高、生育期、茎粗与生物产量相关系数均为正值且较大,单株茎叶鲜重、果穗鲜重、单株干重、株高、双穗率、收获期绿叶数、茎粗、生育期与生物产量直接通径系数为正值且较大,因此,对生物产量影响较大的因素为单株茎叶鲜重、单株干重、株高。提高单株茎叶鲜重和单株干重、增加植株高度并兼顾其他农艺性状是提高青贮玉米生物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栽培密度对藜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在河北省隆化县中关镇开展了藜麦栽培密度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栽培密度株高变化不大;冠径高、冠径长和冠径宽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穗粒重各行距处理间差异不明显,株距处理间差异明显。从产量结果来看,行株距30 cm×25 cm(密度133 339.52株/hm2)、40 cm×20 cm (密度125 007.03株/hm2)、40 cm×15 cm (密度166 675.51株/hm2)条件下产量相对较高,分别为2 033.33、1 837.50、1 750.00 kg/hm2;穗宽、叶绿素、根长、根鲜重、根干重、茎鲜重、茎干重、叶片数量及千粒重等性状在不同栽培密度条件下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不同种植密度对丹参根系形态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不同种植密度的一年生丹参进行根系形态学研究,测定根系深度、根幅、根条数、根系总表面积、根干鲜重、根直径及根韧皮部与木质部之比等相关指标,并根据其综合指标来确定最适种植密度。结果表明,在株行距为20 cm×25 cm时,单株根系生物产量最高,干重、鲜重分别为57.48 g和174.76 g,根条数最多,根系总表面积最大(1 753.29 cm2),韧皮部与木质部之比最大,为1.28。  相似文献   

16.
在连体大棚里,以不同遮阳比例、不同密度、不同基质配比和不同施肥水平对金线莲进行栽培试验。对金线莲的产量和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75%遮阳网2层+基质用珍珠岩∶泥炭4∶10+密度为株行距3 cm+施肥用花多多11号肥2 000倍液处理组合的总产量和单株丰产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7.
以金线莲(Anoectochilus roburghii)为试验材料,研究8种栽培基质对金线莲成活率、生长状况、活性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栽培基质可明显影响金线莲的成活率,活苔藓为基质栽培的金线莲成活率相对最高,为82.67%;堆沤发酵后的木糠为基质栽培的金线莲,其成活率较高,为81.66%,其茎长、茎粗、叶片数、干质量相对最大或最多,分别为100.59 mm、2.32 mm、5.60张、0.149 g,其根长、根数、鲜质量、总黄酮含量、多糖含量等指标表现也相对较好,分别为30.18 mm、2.92条、1.16 g、3.37 mg/g、124.25 mg/g。因此,堆沤发酵后的木糠是最适合金线莲栽培的基质。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不同株型油菜品种在6个种植密度下的产量表现,同时分析了冬前苗期性状与产量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传统松散型品种适于低密度栽培,产量峰值在15万株/hm~2;而紧凑型品种适于高密度栽培,产量峰值在60万~75万株/hm~2。典型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当冬前苗叶片数增加时,油菜的主花序产量和总生物学产量呈增加趋势;随着冬前苗叶干重和单株鲜重的增加,成熟期单株、分枝产量亦增加;冬前苗的叶片重合面积越大,单位面积产量和主花序产量越低。叶片数、根系重量、叶干重和叶片重合面积是影响油菜产量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杜仲叶的单位面积产量并减少采摘人工成本,完善遵义地区杜仲的矮化密植栽培方法,研究栽培密度,修枝整形方式和杜仲叶采摘时间对杜仲单株产量及绿原酸含量的影响,考察2年生苗在1年内长势和叶片产量,并对叶片绿原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植株的成活率,生长发育等影响不大。当主干高度保持30~35 cm,保留6条侧枝时,杜仲的叶面积最大,单株产量最高,达92.76 g/株。6月采摘的叶片绿原酸的含量较高,达4.286 mg/g,6月为适宜杜仲叶的采收时间。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不同株型油菜品种在6个种植密度下的产量表现,同时分析了冬前苗期性状与产量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传统松散型品种适于低密度栽培,产量峰值在15万株/hm2;而紧凑型品种适于高密度栽培,产量峰值在60万2;而紧凑型品种适于高密度栽培,产量峰值在60万75万株/hm75万株/hm2。典型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当冬前苗叶片数增加时,油菜的主花序产量和总生物学产量呈增加趋势;随着冬前苗叶干重和单株鲜重的增加,成熟期单株、分枝产量亦增加;冬前苗的叶片重合面积越大,单位面积产量和主花序产量越低。叶片数、根系重量、叶干重和叶片重合面积是影响油菜产量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