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子标记技术在牡丹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近十年来分子标记技术在牡丹种和栽培品种的亲缘关系研究、遗传多样性研究、指纹图谱构建、品种鉴定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指出目前该方面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分子标记技术在牡丹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近年来基因工程技术包括RAPD、AFLP、SRAP在牡丹品种间亲缘关系、牡丹花期控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目前该方向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分子标记技术在牡丹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基因工程技术在牡丹研究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近年来基因工程技术包括RAPD、AFLP、SRAP在牡丹品种间亲缘关系、牡丹花期控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目前该方向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分子标记技术在牡丹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色斑表型性状分析和保守DNA序列多态性(conserved DNA-derived polymorphism,CDDP)分子标记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揭示牡丹花瓣基部色斑的遗传起源。【方法】利用19个色斑表型性状和CDDP分子标记对191份牡丹材料的花瓣色斑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利用Origin软件进行表型性状变异分析和系统聚类,采用PopGene 2.4软件计算分子标记多样性指数和多态性位点率等,利用NTSYS软件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绘制聚类树状图,并进行一致检测和Mantel检测。【结果】牡丹色斑表型变异分析结果表明:牡丹花瓣色斑性状发生了强变异,尤其是色斑颜色变异系数较大。表型性状聚类结果显示,紫斑牡丹与其他种或品种牡丹交集较多,且与西北牡丹品种关系最为密切。利用17条CDDP引物扩增191份牡丹材料的花瓣DNA,共扩增出401条条带,多态性位点率达到96.91%。在色斑群体水平上,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375 9,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212 2,Shannon-Wiener信息指数为0.332 4,说明牡丹花瓣色斑在分子水平上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聚类结果显示,紫斑牡丹和卵叶牡丹、四川牡丹聚在一起,三者亲缘关系较近,紫斑牡丹对现有牡丹栽培品种的色斑性状产生了较大影响,可能是牡丹品种色斑的主要来源。将表型性状聚类和CDDP分子标记聚类的遗传矩阵进行Mantel检验,得出相关系数为0.55,表明两种聚类结果有相似之处,均能很好地体现牡丹花瓣色斑的遗传来源。【结论】紫斑牡丹是牡丹品种色斑的主要来源,卵叶牡丹和四川牡丹也对牡丹品种色斑的形成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张倩 《江苏农业科学》2012,40(9):42-43,47
综述了近年来组织培养技术、DNA分子标记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在牡丹繁育、品种间亲缘关系、花期控制等方面应用的研究进展,指出了该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生物技术在牡丹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牡丹种及品种亲缘关系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助对牡丹种间、种及品种间、品种间的亲缘关系在同工酶生化标记、分子标记及基因序列测定等分子手段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认为在肉质花盘亚组的2个种没有参加栽培牡丹的形成,革质花盘亚组中除四川牡丹以外的种都参入了栽培牡丹形成方面的研究结果一致.在牡丹种间、四川牡丹与同一亚组其他种间、四川牡丹与栽培品种间关系方面的研究结论还存在分歧,品种间关系的研究还比较少.建议针对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分子研究手段并试用新的分子标记或基因测序方法,加强种内不同居群间关系的研究、种与品种、品种与品种间亲缘关系的研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与核心种质构建研究等.  相似文献   

7.
滇牡丹Paeonia delavayi是中国西南地区特有种,其分类一直存在争议。回顾了滇牡丹的分类历史和分类处理,综述了滇牡丹在细胞学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现状及进展,着重介绍了滇牡丹的染色体核型、Giemsa C-带、同工酶生化标记、分子标记及基因序列测定等研究成果,认为染色体核型、Giemsa C-带、同工酶生化标记、分子标记等结果支持将滇牡丹复合群归并为滇牡丹一个种的分类处理,基因序列分析只涉及滇牡丹的2个居群,认为二者亲缘关系很近。表1参42  相似文献   

8.
综述了基于分子标记的牡丹(Paeonia Sect.Moutan)、芍药(Paeonia Sect.Paeonia)种质亲缘关系研究进展,提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建议,以便为阐明牡丹、芍药种质的分类、起源及进化,牡丹、芍药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开发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韩丽晓  王莹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6):8850-8851,8996
文中综述了RAPD、SSR、ISSR、AFLP和SRAP等分子标记的原理和特点,及其在种质资源分类鉴定、亲缘关系分析、杂种鉴定等方面应用的现状,探讨了分子标记技术在牡丹亲缘关系分析、品种分类鉴定、遗传图谱构建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方面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植物油分为草本油脂和木本油脂,我国主要食用油属于草本油脂,对于木本油脂的应用较少,但我国地大物博,存在很多木本油料作物,如油用牡丹,因此我国需要注重对木本油料的应用,以解决我国食用油缺乏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邯郸地区发展油用牡丹的现状及前景,并研究和探讨了当前邯郸地区油用牡丹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1.
牡丹红斑病病原鉴定与ITS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牡丹红斑病是危害牡丹的最重要病害之一.本研究欲通过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明确其分类地位.采用形态学方法结合分子标记法对牡丹红斑病病原进行鉴定,利用Mega5软件对枝孢霉属进行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表明:该病致病菌为牡丹枝孢霉,序列与GenBank登录号为GQ395812.1的ITS序列同源性最高,同源性大于99%.聚类分析发现,枝孢霉属可分为7个聚类组,样品菌株与牡丹枝孢霉为一类.分子鉴定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该研究为牡丹红斑病的快速诊断与防治提供了依据,并为枝孢属的系统发育和分类鉴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我国油用牡丹研究利用现状与产业发展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油用牡丹是指结籽能力强,能够用来生产种籽加工食用油的牡丹类型,或指牡丹组植物中产籽出油率≥22%品种(或品系)的统称。本文从药用、油用及综合利用角度简要分析了油用牡丹的利用现状,从种质资源、品种选育与繁殖、高产栽培与生理生态等角度评述了我国油用牡丹的研究现状,分析了油用牡丹研究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快油用牡丹研究和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影响牡丹花期的主要气象因素及预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影响牡丹花期的主要气象因素及目前开展的牡丹花期预测方法。温度是影响牡丹开花的关键因素,日照时数和水分次之。大多研究选取气象因子来预测牡丹花期,采用的方法以逐步回归法为主;主要选取影响牡丹花期的温度、日照、水分等气象因素。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我国牡丹栽培基质研究概况,指出了牡丹基质栽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牡丹基质栽培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芍药属植物分子水平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芍药属植物种质资源丰富,种及品种繁多,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从分子水平上系统论述了芍药属中种质资源较为丰富的牡丹组与芍药组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认为:种源不同是造成芍药属遗传差异的最主要因素;在种源一致的前提下,其遗传多样性与部分形态特征尤其是花色、花型、株高存在很大的相关性。所有分子标记技术与DNA序列分析所得的研究结果差异很大,但可以肯定的是:基于形态学分类将牡丹组划分为2个亚组是完全合理的;研究者大多“重牡丹而轻芍药”,使得在分子水平上对芍药组植物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还是不够深入。今后须综合利用多种遗传标记及序列分析手段,加快芍药属全基因组序列的开发与各种新型标记方法的探索应用。同时,对芍药属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该属植物的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借鉴。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论述了牡丹籽油行业技术发展的必要性,从我国专利申请的角度统计分析了迄今关于牡丹籽油专利申请的历年申请量、申请人分布、申请地区分布和主要申请人等情况,并对牡丹籽油提取工艺和应用范围的专利技术进行了分析和归纳。  相似文献   

17.
利用导管分子离析及光学显微技术,对洛阳牡丹主要栽培品种的茎次生木质部导管分子进行了比较结构学研究。结果表明,各品种的茎离析导管分子形态结构存在着差异。根据导管分子演化原理,各品种的导管分子存在由原始到进化的关系,导管分子的进化特征和花型的演化程度是一致的,这为牡丹花型分类方案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李霞 《浙江农业科学》2012,(9):1268-1271
牡丹作为传统名花在很多城市园林中均有应用。作为牡丹之乡的菏泽近几年在牡丹的园林应用方面颇具特色。本文调查了菏泽市曹州牡丹园、天香公园、城市主干道、主要公共广场等牡丹的栽培规模和形式,以期为牡丹在园林中的应用提供素材。  相似文献   

19.
牡丹园特色文化景观评价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牡丹文化在牡丹园文化景观营造中的应用做了深入调查,对影响牡丹园特色文化景观营造因素的重要性做了评价。本文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对所调查牡丹园文化景观状况作初步分析,首次运用层次分析AHP法对牡丹园的特色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进行分解,构建出牡丹文化景观评价模型,并对主要的构成要素进行重要性比较,得出牡丹园中牡丹文化景观构成要素的重要性顺序,以期为牡丹园特色文化景观营造和改造提升提供依据,也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花卉景观营造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夏季高温可导致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生长受限,花期缩短,观赏品质降低。研究牡丹耐热基因对牡丹热胁迫的分子机制。  方法  以牡丹品种‘羽红’‘Yuhong’为材料,对高温(40 ℃)和对照(25 ℃)处理后的叶片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响应高温表达的差异基因;同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验证差异基因,并对热激蛋白基因HSPs进行时空表达分析。  结果  测序共获得45.97 Gb数据,与对照组(25 ℃)相比,高温处理后4 220个基因上调表达,3 453个基因下调表达。通过基因本体(GO)分析发现,这些差异基因主要富集于代谢等生物学过程、细胞和膜结构等细胞成分以及结合和催化活性等分子功能条目;另外,通过全基因组及代谢途径数据库(KEGG)分析发现,碳代谢途径的差异基因数量最多。对牡丹热激蛋白PsHSP基因定量分析发现,PsHSP基因随着高温处理时间呈上升表达趋势,24 h达到最高,之后便呈现下降趋势。  结论  高温显著影响牡丹的代谢和生物合成等过程,进而影响牡丹的生长和发育。PsHSP基因可在短期内迅速响应高温胁迫并参与牡丹的耐热调控。图 4表6参3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