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种植带与树干距离对间作花生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晋花7号花生为材料,研究幼龄核桃园间作条件下,不同种植带与树干距离对间作花生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树冠大小约为1.90 m,种植带与树干距离为90 cm,即种植带与树干距离约为冠幅半径时,间作对花生的生长发育及产量无明显影响,其理论产量最高,达到5 387.43 kg/hm2。  相似文献   

2.
【目的】新疆瓜果誉满全国,林果业面积占到全区总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林间有60×104hm2的耕地有待高效利用。研究套播种植花生将使该部分耕地得到有效利用。【方法】应用花生品种花育31号在26年生核桃树下种植的试验数据,使用dps统计分析软件,对花生8个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在距树干不同距离种植时,花生性状表现变化的规律和趋势。【结果】花生在距树干不同距离种植时,8个性状的表现存在差异,其变异系数在3.16%~47.60%,单株产量的变异幅度最大。研究的8个性状中,5个性状表现值随着距树干距离的变远而增加,相关性达到极显著,其中单株产量表现最为明显。【结论】随着距树干距离越远,花生多数性状表现数值会相应增加。其中单株产量的增加最为明显。在核桃等果林间套播种植花生时,花生的种植应当距离树干有适当的距离。在花生与相应的核桃间套种植时,核桃林行距类型的选择要适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明花生-大蒜轮作条件下花生的最佳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方法]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以山花9号为试验材料展开田间试验,研究不同行距配置和密度对蒜茬花生生育性状、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行距和密度的互作效应不显著。不同行距配置下,35 cm行距处理的荚果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均高于其他处理;不同种植密度下,24万穴/hm2密度处理的产量最高。[结论]鲁西地区花生-大蒜一年两作种植模式下,采用地膜覆盖,单粒播种,种植密度为24万穴/hm2、行距为35 cm时花生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4.
株行距配置对机采棉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棉花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分析机采棉适宜的种植方式。【方法】在同一密度(18×104株/hm2)下设置3种株行距配置方式:一膜三行(76 cm+76 cm+76 cm等行距,株距7 cm);一膜四行(76 cm +66 cm +10 cm +76 cm,平均行距57 cm,株距10 cm);一膜六行(66 cm +10 cm,平均行距38 cm,株距14.6 cm),分析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棉花农艺性状、叶面积指数、棉铃时空分布、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一膜三行模式下的棉花株高、果枝始节高度均优于其他模式;叶面积指数在盛铃期达到峰值,其中一膜三行处理叶面积指数较一膜四行、一膜六行处理分别高出11.57%、4.50%。产量以一膜三行处理最高,为6 269.46 kg/hm2,较一膜四行、一膜六行分别高出4.06%、4.85%,各处理间棉花纤维品质基本无差异。【结论】一膜三行等行距种植模式更适合作为机采棉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不同行距配置和密度对花生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以山花9号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3种行距和4种密度组合的交互效应。结果显示,行距和密度的互作效应不显著。不同行距配置下,35 cm(S2)行距荚果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均高于其它处理;不同种植密度下,24万穴/hm2(D3)产量较高。所以,山花9号最佳的行距和密度组合为35 cm+24万穴/hm~2。  相似文献   

6.
为降低成本,提高棉花经济效益,减少环境污染,推行无膜棉种植方式。试验采用不同种植密度研究行距配置对无膜棉"新陆中82号"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3种株行距配置方式,分别为3行模式(76cm加76cm加76cm,株距10.5cm); 4行模式(76cm加10cm,平均行距55.5cm,株距10.5cm); 6行模式(66cm加10cm,平均行距37cm,株距10.5cm)。测得3行模式植株在花铃期、吐絮期的根、茎、叶、蕾铃花、絮干物质积累较高于6行,与4行模式相近。盛铃后期3行干物质积累总量达到最高值111.26g,相比4行、6行高出19.96%、32.72%; 3行模式的单铃重、单株铃数处于最高水平。吐絮期3行模式干物质分配量最高,占总干物质65.08%,分别比4行、6行的干物质分配量高出0.88%和1.86%。"新陆中82号"总体表现来看,3行模式单株表现最好,总产量较差; 6行总产量最高,但其干物质积累量和单株产量性状表现平常; 4行模式单株表现优良、各产量性状稳定、总产量较高,更适宜大田种植。  相似文献   

7.
不同种植模式对棉花产量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合理选择棉花种植模式提供科学依据,田间试验棉花种植模式设单作、间作1行绿豆、间作2行绿豆,每种模式的行距均设2个水平处理,研究了不同模式处理对棉花株高、叶面积、干物质积累、SPAD值、光合速率、产量以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75 cm+75 cm等行距种植模式相比,90 cm+60 cm宽窄行单作种植能显著增加蕾期和花铃期的棉花叶面积以及地下部干物质积累量,显著提高花铃期棉花倒四叶的叶绿素含量,提升光合效率,显著增加单铃数、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与棉花宽窄行单作处理相比,采用100 cm+50 cm行距、在棉花宽行间作1行绿豆处理的棉花单铃数、单铃重、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下降均不明显,耕层土壤碱解氮含量略有提高,还可以增加绿豆收益。综合考虑棉花产量与经济效益,本研究条件下,适宜的棉花种植模式为宽窄行90 cm+60 cm单作或100 cm+50 cm间作1行绿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行距配置对春播高油大豆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为高油大豆的大面积推广和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同一密度(18万株/hm2)下设置等行距DH1(30、30 cm)、等行距DH2(40、40 cm)、等行距DH3(50、50 cm)、宽窄行KZ1(40、20 cm)、宽窄行KZ2(53、27 cm)、宽窄行KZ3(67、33 cm)6种行距配置方式,研究行距配置对高油大豆品种"长豆18号"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采用宽窄行(53、27 cm)种植,"长豆18号"叶面积指数在鼓粒后期仍可达3.67,较DH3处理高19.2%,单株干物质积累在收获时可达32.06 g,较DH3处理高30.2%,产量(2 374.2 kg/hm2)较KZ1处理高33.1%,为"长豆18号"的最佳行距配置.[结论]综合试验结果,针对"长豆18号"大豆品种,KZ2 、DH,处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行距对冬小麦品种新麦26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田条件下,连续2 a以紧凑多穗型冬小麦品种新麦26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3种行距对其群体动态变化、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动态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对上述指标有明显影响,2 a结果一致。随行距变窄,相同时期群体数和叶面积指数呈增加趋势,15 cm行距的最高群体、成穗率和最高叶面积指数均最高,花后叶面积指数下降较缓慢。使用Richards生长曲线,以有效积温为自变量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动态进行拟合,R2在0.996以上。干物质积累初始速率、平均速率和最终干物质质量均以15 cm行距最高,并随行距变宽而变小。缩小行距能降低冬小麦的穗粒数,提高成穗数、千粒质量和籽粒产量。15 cm行距2 a产量平均比20 cm和25 cm行距分别高出4.8%和9.5%。紧凑多穗型小麦品种新麦26的最佳行距为15 cm。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试验采用大田种植方式,种植密度为67 500株/hm~2。等行株距种植,设置50 cm、55 cm、60 cm、65 cm和70 cm五个行株距处理,分别对应株距为29.6 cm、26.9 cm、24.7 cm、22.8 cm、21.2 cm。肥水管理按高产田水平进行管理。每处理小区面积30 m2,3次重复,研究在同一密度、等行株距种植条件下,不同行株距配置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响应。结果表明,玉米在不同行株距种植条件下,其整个生育期过程中干物质积累量变化、叶面积指数变化、百粒重变化趋势一致,干物质积累量、百粒重随着生育期的进展逐渐增加,叶面积指数随着生育期的进展,先增加,然后稳定维持在一段时间,最后减少。产量表现方面,玉米在种植行距60 cm以下时,不同品种之间表现不同,郑单958在行距55 cm时候产量表现好,登海661在行距50 cm时候产量表现好,没有明显规律。在行距60 cm以后随着行距的逐渐增大,不同品种产量表现趋于一致,越来越高,在行距70 cm时候两个品种产量表现均最高。在鲁中地区,保证玉米种植密度的情况下,一定行距种植范围内,减小玉米株距,行距增大到70 cm时候,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好,有利于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豫北地区夏玉米氮和磷吸收、积累与分配。[方法]以具有高产潜力的玉米品种登海661为研究对象,研究3个不同处理玉米叶面积指数、生物量的动态变化,比较不同处理产量、氮吸收与利用、磷吸收与利用。[结果]行距60 cm、株距25 cm处理,行距40 cm、株距33 cm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氮和磷积累量、群体产量均高于常规处理,且差异显著;尽管前2个处理的种植方式不同,但产量差异不显著。[结论]在种植密度相同的情况下,种植方式不同不会对产量产生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花生在不同间作果树下的开花结实、生长规律及产量状况。【方法】 以花育25号、花育33号、山花7号、山花9号为参试材料,分析花生在枣树、巴旦木2种果树下的开花结实、干物质积累、产量性状等指标。【结果】 (1)不同果树间作下花生主要开花时间在第10~27 d,枣树间作较巴旦木间作花生总开花量多;(2)红枣间作下花生根、茎、叶干重积累更快,幼苗期2种间作果树下花生营养生长表现一致,随生育期的进展,营养体与生育体比值(V/R)发生变化,苗期最大后逐渐减小;(3)同一果树间作下,不同花生品种间的主茎高、侧枝长差异显著,花育22号、花育33号较山花7号、山花9号更强壮;(4)枣树间作下花生单株结果数、单株产量较巴旦木间作高。【结论】 红枣适宜间作品种为花育22号,巴旦木适宜间作品种为花育22号、花育33号,红枣更适宜与花生间作。  相似文献   

13.
玉米/大豆不同配置下的玉米生长和产量形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不同田间配置下的间作玉米生长与产量形成,探索长江下游地区适宜的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为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玉米品种‘郑单958’和大豆品种‘南农99-6’为材料,设置玉米行距40 cm、玉米/大豆距离60 cm的窄行距间作处理(IM1),玉米行距50 cm、玉米/大豆距离50 cm的窄行距稍宽处理(IM2)两种不同间作方式,以玉米宽、窄行单作(M1)和玉米常规普通种植(M2)处理为对照,通过2年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玉米/大豆田间配置方式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光合效应及产量效益的影响。[结果]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IM1、IM2)玉米单株干物质量和叶面积指数在营养生长阶段较M1处理略低,但在生殖生长阶段则显著高于M1处理,光合速率显著提高。IM2处理的各生育期干物质量、叶面积指数、光合速率比IM1处理高,产量和效益显著提高。IM1处理和IM2处理玉米产量与M2处理玉米产量相当,但大豆产量增加,总体效益显著提高,尤以IM2处理的玉米大豆间作模式最好。[结论]长江下游地区玉米大豆间作应采取玉米行距50 cm、玉米/大豆距离50 cm(IM2)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行距配置对平安8号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方法]以平安8号为试验品种,设置3种不同行距处理,研究不同行距配置对平安8号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平安8号在10 cm×30 cm行距模式下群体总茎数、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灌浆速度等均高于其他2种行距模式。[结论]实际生产中,针对株型松散的品种应采用宽窄行种植模式以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5.
配置模式对南疆机采棉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南疆阿瓦提县设置3种植密度一致的机采棉花株行距配置模式:一膜三行(76+76+76) cm,平均行距76 cm,平均株距5.8 cm;一膜四行[(66+10+66)+86] cm,平均行距57 cm,平均株距7.7 cm;一膜六行(10+66+10+66+10+66) cm,平均行距38 cm,平均株距11.6 cm,分析不同配置模式对南疆机采棉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不同机采棉配置模式对棉花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及产量有显著影响,一膜三行的株高、叶片数、果枝数、单株结铃数分别高出一膜六行15.4%、16.5%、21.6%、16.7%,高出一膜四行10.2%、15.0%、16.5%、8.3%,且均达到显著差异(P0.05)。一膜三行籽棉产量最高,为6 507.5 kg/hm~2,分别较一膜四行和一膜六行处理高10.7%和23.1%。本试验条件下,一膜三行有利于机采棉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16.
庞海  梁永军 《农技服务》2014,(12):74-75
我院引种了花育19号、花育21号、花育30号、花育33号、冀花9号、冀花10号和徐花13号7个花生新品种,分析了其出苗率、主茎高和侧枝长、产量、单株性状、荚果性状,并对7个品种作了评述,以产量来衡量,花育19号较适宜在当地种植推广。  相似文献   

17.
合理的田间配置是间套作种植挖掘作物产量潜力的关键。通过2年大田试验,在带宽160和200 cm条件下分别设置了6个玉米行距(20、30、40、50、60和70 cm)处理,探究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下行距对套作玉米产量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160和200 cm带宽下,行距变化显著影响玉米产量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量,随着玉米行距的增加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2种带宽下,大豆产量随玉米行距的变宽不断降低;行距为20~50 cm时,群体产量随行距增加而显著增加,玉米行距为40和50 cm时,群体产量无显著差异;行距为50~70 cm时,群体产量呈下降趋势。2种带宽下,玉米群体干物质积累最大增长速率、快增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和花后干物质同化量随窄行行距的增加亦呈先增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茎鞘和叶片的转运率和贡献率变化则与之相反;2种带宽均在窄行距50 cm时,玉米群体干物质积累最大增长速率和花后干物质同化量最大,分别为320.63、119.53 kg·hm~(-2)d~(-1)和376.92、140.90 g·株-1。合理的行距配置(玉米窄行距40~50 cm)可以显著增加套作玉米穗粒数,提高玉米的干物质积累速率,同时促进花后光合产物的形成,增加快增期干物质的积累量,对套作玉米产量潜力的发挥和群体产量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单粒精播对花生活性氧代谢、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小粒型花生品种花育23号为研究材料,在大田条件下对比研究了单粒精播技术对花生叶片活性氧代谢、群体地上部植株和荚果干物质积累动态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粒精播种植可提高SOD、POD和CAT等保护酶活性,降低膜脂过氧化物MDA含量,且单、双粒种植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花生单粒精播条件下,花生地上部植株和荚果的干物质积累动态相对稳定,干物质积累量和积累速率显著提高;SOD活性与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速率显著相关,是影响花生干物质积累动态的主要抗氧化酶。本研究说明,单粒精播可通过影响花生花后活性氧代谢水平,尤其是SOD酶活性,延缓植株衰老进程,改善地上部群体和荚果的干物质积累动态,从而促进荚果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密度下新葵18号的干物质积累、叶面积及叶面积指数、产量和含油率,分析种植密度对新葵18号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方法]调查不同种植密度下新葵18号的生长数据,计算不同处理的干物质积累、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和产量,并测定含油率.[结果]种植密度对新葵18号的生长发育有着显著影响,低密度处理(4 000株/667 m2)的单株叶面积较高,高密度处理(5 500株/667 m2)的叶面积指数较高,产量、含油率和单位面积干物质积累方面以处理5 000株/667 m2的值最高.产量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加,但是密度超过5 000株/667 m2后,产量则表现出减少的趋势.[结论]适宜的种植密度可以调节新葵18号个体发育,最大发挥群体效应,在新疆5 000株/667 m2是新葵18号的适宜种植密度,可以取得较高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不同行距配置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方法]选用耐密、高产、适宜机械化收获的玉米新品种大丰30作为试验材料,在67 500株/hm2的种植密度下,设置60.0、70.0、76.0、86.0 cm 4个行距处理,研究其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在行距为70.0 cm处理时,玉米单株干物质积累量最大,产量最高。[结论]采用70.0 cm行距种植大丰30号,经济产量最高。该行距配置合理,便于在农业生产中进行玉米机械化和简约化操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