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磷是植物三要素之一。实践证明,磷肥是作物高产稳产不可缺少的条件.近年来,我省土壤普查的许多情况表明,大部分农田普遍缺磷,在一些上“纲”跨“江”的高产地区,虽然每年向土壤亩施百斤左右的磷肥(即过磷酸钙肥料),但土壤仍然呈现缺磷,直接影响农作物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小麦并不是“非喜磷作物”。在同样条件下,小麦对磷肥的反应,施用磷肥的增产效果,比起所谓喜磷的豆科作物毫不逊色。对小麦施用磷肥可以增根、增叶、增穗、增粒、增重,提高籽杆比值,促进早熟,显著提高产量。土壤有效磷是决定磷肥有无效果以及效果大小的主要因素。在保证一定水分和适量氮肥的条件下,土壤有效磷含量和小麦产量呈高度正相关,和施磷增产率、施磷增产值呈高度负相关。根据 Olsen 法测定的有效磷数据及田间试验结果,对亩产600斤小麦确定的因土施磷指标是:土壤有效磷含量在20ppm 以下,属极缺磷田块,每亩需施10斤左右 P_2O_5;在20—40之间,属较缺磷田块,每亩需施5斤左右 P_2O_5;在40以上,属磷素丰富田块,暂可不施磷肥。氮肥对磷肥肥效的影响从属于土壤有效磷这个主要矛盾。在极缺磷的田块上,不施氮肥,磷肥效果依然显著;配合氮肥,效果更为突出,氮、磷肥料的养分配合比例以1:1(N:P_2O_5)较适。在较缺磷的田块,只有配合施用氮肥,才能充分发挥磷肥作用,氮、磷肥料的养分配合以2:1为宜。在磷素丰富的田块,不管是否施用氮肥,也不管亩施氮素4.5斤、9.0斤、13.5斤、18斤,均对磷肥效果无明显影响。一般说来,施用有机肥料能降低磷肥的增产效果。降低的幅度和土壤有效磷含量,施用的有机肥料数量、腐熟程度,以及施用有机肥料的时期有关。播麦偏晚施磷增产,对播期偏晚的回茬麦施用磷肥能增加干物质,增多分蘖和穗、粒数,增产效果特别显著。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施用了有机肥料,施磷肥仍属必要。这是回茬麦赶正茬麦的一项有效措施。施肥方法能显著地影响磷肥效果。试验确定:磷肥深施比浅施好,早施比晚施好,施粉状比施粒状好,用量较高时,撒施比条施好。水分影响作物对养分的吸收,也影响着磷肥效果,改善土壤的水分状况,能使磷肥增产效果提高。磷肥在第二料作物上有一定后效,其后效相当于当料施入效果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在第三料作物上效果不明显。由于磷肥施入土壤后会被土壤固定,数量较多的磷肥,对某个作物一次施入,而让其它作物利用其后效,不如对几种作物分开施用效果好。石灰性土壤上的磷肥效果,曾有不同的看法。近年来,随着作物产量提高,氮肥用量增加,土壤养分供应状况有了新的变化,磷肥的效果越来越突出。过去被看作是磷素丰富、施用磷肥无效的土壤和田块,现在施用磷肥有显著增产;过去提出把磷肥用在“喜磷作物”上的建议,也逐渐为实践所摒弃。广大群众成功地施用磷肥的实践,生产实践中出现的许多急待解决的施用磷肥的问题,给科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为了找出合理施用磷肥的科学指标,为农业生产大上快上服务,近几年,我们在陕西关中武功、扶风两县的五个科研基点上(这五个科研基点是武功县的夏家沟大队、寨东大队、曹新庄大队,胡家底大队以及扶风县的陵角大队),以小麦、玉米、油菜、莞豆为主要作物,研究了影响磷肥肥效的一些重要因子。本文就小麦方面的试验结果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3.
磷肥在我省从六十年代开始试验并逐步推广,已充分显示了它对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和改造低产田的重要作用。据近年土壤普查资料表明,在我省5600万亩耕地和果园中,缺磷土壤占90%以上,严重缺磷约占60%左右,增施磷肥已成为我省农业增产的重要措施。当前我省磷肥生产数量很少,供需矛盾很突出,而且质量差,有效磷含量低,品种单一。平均每亩耕地仅施用21.4斤,由于磷肥供应不足,氮磷比例(1:0.22)严重失调,对农业增产极为不利。为充分发挥钙镁磷肥肥效,促进我省农业的增产增收,在省石化局、农业  相似文献   

4.
在不同缺磷土壤上进行定位试验,研究磷肥效应和土壤磷素的供应状况.试验在红黄泥和河沙泥两种土壤上进行,包括施(CK)、氮钾肥(NK)、氮磷钾肥(NPK)、氮磷钾肥加稻草还田(NPK+RS)4个处理.结果表明,施磷能够提高水稻的产量,平均增产率表现为严重缺磷土壤高于中度缺磷土壤、早稻高于晚稻、磷肥与稻草配合施用高于单施磷肥处理;中度缺磷和严重缺磷土壤上施用磷肥能够显著的提高作物产量,尤其在早稻上效果更明显;中度缺磷土壤上施用磷肥早稻平均增产6.3%,晚稻平均增产6.1%;在严重缺磷土壤上施用磷肥,早稻平均增产达到17.9%,晚稻平均增产达到10.5%;磷肥与稻草配合施用的水稻产量提高幅度略高于施用磷肥处理;土壤连续施用磷肥和磷肥与稻草配合施用能够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且磷肥与稻草配合施用效果最佳.中度缺磷土壤磷肥与稻草配合施用处理连续两年试验后,土壤有效磷平均上升50.4%,严重缺磷土壤连续两年磷肥与稻草配合施用处理连续两年试验后,土壤有效磷平均上升91.4%.在中度和严重缺磷土壤上施用磷肥或磷肥与稻草配合施用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磷素吸收量和土壤的供磷能力.  相似文献   

5.
长江中下游冬小麦施肥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施肥原则针对长江流域冬小麦有机肥用量少,氮肥偏多且前期施用比例大,硫、锌等中微量元素缺乏时有发生等问题,提出以下施肥原则:(1)增施有机肥,实施秸秆还田,有机无机相结合;(2)适当减少氮肥用量,调整基肥追肥比例,减少前期氮肥用量;(3)缺磷土壤,应适当增施或稳施磷肥;有效磷丰富的土壤,适当降低磷肥用量;(4)肥料施用与绿  相似文献   

6.
<正> 近年来,由于小麦连年施用大量氮肥,磷肥施用量较少,致使土壤中氮、磷比例失调,普遍出现缺磷现象,使氮肥的肥效也因而受到影响.群众对植株缺磷症状很形象地说:"像蚂蝗吸住一样不长".科学施用化肥是当前农业生产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为改进施肥技术,提高化肥利用率,我们于1979-1980年进行了氮、磷肥不同比例对小麦增产效果试验,现总结于下:一、试验经过试验设在南阳县瓦店公社邓桥大队,选择中等肥力的黄土.小麦品种为偃师4号,播量15斤/亩.小区面积0.02亩,重复三  相似文献   

7.
土壤中的磷,其中只有小部分能为植物直接吸收利用,一般统称它为土壤有效磷。土壤有效磷的多少与施用磷肥效果具有极为密切关系,因而土壤有效磷与农业生产实践有着直接联系。用化学方法测定的土壤“有效磷”,并不是能为作物吸收利用的磷的绝对数量。但测得的数据能够相对地说明其数量的多少,对于作物生长的影响及施用磷肥效果的关系。用化学方法测定土壤有效磷的分级指标作为指示,按土施用磷肥是比较方便的,是可以广泛采用  相似文献   

8.
<正>磷是作物营养三要素之一。磷肥在所有化肥中利用率是最低的,目前的利用率仅为10%~25%。为了提高磷肥的肥效,必须根据土壤性状、作物特性、轮作制度、磷肥品种以及施用技术等加以综合考虑。一、根据土壤条件合理分配和施用磷肥1.磷肥应优先施于缺磷土壤据磷  相似文献   

9.
植物对缺磷的适应性反应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磷是限制作物高产的主要大量元素之一。在中国约有2/3的耕地缺磷,在北方地区的石灰性土壤上磷营养缺乏问题尤为突出,因而长期以来增施磷肥是保证作物高产的有效方法。但施用磷肥面临着几个严重问题:首先是磷矿资源极度紧缺。氮肥生产的原料来自于大气,而磷肥生产需...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县域水稻作物多点等量磷肥施用试验,了解了句容市县域丘陵地区土壤类型磷肥施用效果,从而确定了丘陵地区土壤有效磷的丰缺指标体系,为水稻作物合理因土施用磷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磷元素是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元素。作物高产需要大量的有效磷,磷在植物组织中移动性强,也最活跃。可以这么说,没有磷就没有细胞,也就谈不上种植农作物。河南是全国重点缺磷省份之一。近二十年来,由于大量施用磷肥,土壤中磷素状况得到改善,但从农业发展来看,土壤中有效磷的多寡,仍然是农业增产的决定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张剑  章明奎 《农学学报》2022,12(8):43-47
施用磷肥是调节土壤有效磷和农作物获得高产的重要手段,因此区域土壤有效磷状况可在较长时间尺度上反映该地区磷肥施用的合理性。本研究以浙江省为例,通过对2015—2020年土壤有效磷测定结果的统计分析,研讨了农田土壤有效磷的变化与空间分异特点,剖析了磷肥施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从土壤有效磷平均水平来看,浙江省农田土壤有效磷显著地提高,总体提高幅度约85.0%;但省内不同地区农田土壤有效磷分布极不平衡,无论是大的空间尺度还是小的空间尺度中,农田土壤有效磷均呈现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土壤有效磷数据呈偏态分布,体现在有效磷含量为10~30 mg/kg的土壤占比过低、有效磷缺乏(<10 mg/kg)的占比过高,并存在一定比例的农田有效磷过度积累问题(>50 mg/kg)。究其原因是许多地区在磷肥施用上重经济作物、轻粮食作物,复合肥料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种趋势。地貌、土壤质地和土壤类型对土壤有效磷水平也有一定的影响。分析认为,在磷肥施用上需强化测土配方工作,并基于土壤有效磷水平实行分类施磷。结果也表明,几何平均比算术平均更能体现区域有效磷的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13.
<正> 磷肥极易发生化学沉淀而转化成难溶磷,使作物难吸收利用,同时,其移动性差,利用率低。据测定一般地块磷肥利用率只有20%左右。提高磷肥的利用率,是当前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必须掌握以下两个方面:1 合理分配磷肥1.1 根据土壤的供磷水平分配磷肥 在供磷水平较低、氮磷比大的土壤上,施用磷肥效果显著;在供磷水平较高,氮磷比小的土壤,施用磷肥效果较小;氮磷供应不足的土壤,一般要先提高氮肥施用  相似文献   

14.
<正> 磷肥是一年四季各种作物生长需要的主要元素。土壤中的磷一般不能满足作物的需要,必须通过施磷肥来补充。但磷肥易被土壤固定,因在土壤中移动性小,肥效转化慢,作物难于吸收利用。如果施用不当,利用率仅为10%~25%,达不到应有的效果。采用以下10种施用方法,可提高磷肥的使用肥效。  相似文献   

15.
一、为什么要“以磷增氮”我国磷肥資源非常丰富,磷矿分布遍及全国,这为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一項极其重要的肥源。磷肥肥效各地反映不一,有的地区和单位,施用磷肥能收到一定的增产效果,但多数地区和单位,施用磷肥效果不显著,因此,目前磷肥还没有在生产上广泛施用。农业科学研究結果証明:磷肥肥效因土壤、作物和施用技术不同而异。我省磷肥試验资料表明:磷肥肥效在酸性土壤上高于中性、碱性土壤;缺鈣土壤高于合鈣土壤;在豆科作物上高于禾本科作物;直根性作物高于須根性作物;作种肥、基肥的高于不作种肥和基肥的;与有机肥、氮肥混用的高于单施的;迟效配合速效的高于不配合的……等  相似文献   

16.
磷是植物营养的必需元素之一,它以多种方式参与植物的生命活动,在植物新陈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磷在土壤中的形态,合理施用磷肥,增加作物的磷素营养,提高作物产量,多年以来,都是科学工作者研究的课题。近几年来的工作由张守敬做了总结。蒋柏藩等(1963)曾对我国南方水稻土各级形态磷与作物营养的关系作了较详细的研究,认为磷酸铁是水稻土的主要磷源。上述研究为后来研究土壤磷素转化、固定以及有效磷测试法等奠定了基础。我国土壤磷素的研究近几年来也做了一些工作,但系统地报道酸性水稻土磷素状况的研究尚少。我们于1983~1984年曾对洞庭湖区稻田土壤有效磷及土壤的磷形态做了一些相关校验研究,初步确定Olsen法对湖区石灰性土壤有效磷测定的适宜性,并提出8ppm(P)左右是水稻施用磷肥效应的临界值。在此基础上,我们于1985~1986年对我省酸性水稻土的磷素状况开展了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本文拟对酸性水稻土的磷形态、磷的固定、以及与有效磷的关系等作一初步探讨,以便为这类水稻土合理施用磷肥提供理论依据。供试土壤和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17.
60~70年代,山西省氮磷肥效都保持上升趋势,氮肥肥效明显高于磷肥肥效;由于生产上大量施用化学氮肥,80年代以来,磷肥肥效上升,氮肥肥效有所下降。目前,每公斤P_2O_5增产粮食14~20公斤,增产皮棉3公斤。全省土壤养分含量仍然是缺磷少氮,但缺磷的问题更加普遍而突出,应注意磷肥投入,保持平衡施肥。  相似文献   

18.
在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中,氮素是影响植物生长和产量形成的首要元素。而我国的土壤普遍缺氨,氮肥的用量远远超过磷肥和钾肥。在氨、磷、钾肥中氮肥肥效一直居于首位。  相似文献   

19.
土壤—水稻生态系统中重金属污染与施用磷肥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在土壤-水稻生态系统中有效防控重金属污染及合理使用肥料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分析重金属及施用磷肥对水稻生长发育及其生态系统的影响,总结出磷肥的最佳施用量及水稻重金属污染的研究方向。[结果]适当施用磷肥能增加水稻产量,改善稻谷品质,加速水稻植株分蘖,促进幼穗分化、灌浆和籽粒饱满,提高作物的抗逆性。过量施用磷肥将会消耗作物内贮存的糖分和能量,诱发土壤缺锌,造成水稻缺硅症和缺钼症。过量重金属进入植物体内,会对植物细胞膜系统造成伤害,使其体内的各种生理生化过程发生紊乱,导致供给植物生长的物质和能量减少,进而抑制植物生长。[结论]该研究为防治施用磷肥导致的水稻重金属污染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中药渣配合氮磷肥施用对铅锌尾矿的改良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盆栽实验,在铅锌尾矿中添加中药渣、氮肥、磷肥及其组合,从植物生长、营养元素、土壤酶活性、尾矿及植物重金属含量等方面研究其对铅锌尾矿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添加中药渣配合氮磷肥不同程度地促进了黑麦草的生长,增加了有机质、铵态氮、有效磷含量,提高了土壤酶活性,降低了尾矿及植物中重金属含量,其中中药渣、中药渣+氮肥、中药渣+磷肥,中药渣+氮肥+磷肥处理组效果较好;典范对应分析表明,中药渣、中药渣+氮肥、中药渣+磷肥、中药渣+氮肥+磷肥处理与有机质、铵态氮、有效磷、脱氢酶、β-葡萄糖苷酶、脲酶和磷酸酶有较强的相关性.综合分析表明,在铅锌尾矿的改良修复中添加中药渣作为改良剂,配合氮磷肥施用有助于缓解尾矿重金属毒性,改善营养状况,促进微生物活性,有利于尾矿废弃地的生态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