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通过9个小麦品种的株高、旗叶长、旗叶宽、叶角、叶片刺密度、芒长、叶色和穗密度等形态特征与对抗禾谷缢管蚜关系的研究,发现在禾谷缢管蚜整个发生期小麦株高与抗蚜性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叶片刺密度和穗密度与小麦抗蚜性呈显著正相关;蚜虫高峰期旗叶的宽度和长×宽与抗蚜性呈显著正相关;蚜虫始盛和高峰期的叶角与抗蚜性呈显著正相关;旗叶长、叶色和芒长与抗性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2.
北方春小麦抗蚜水平与形态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田间蚜量比值法评价抗蚜水平不同的12个春小麦品种,对其叶色、叶毛长度、叶毛密度、叶面积、蜡质、株高、芒长、穗密度、分蘖9个形态指标与抗蚜水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麦蚜发生的高峰期,小麦叶色、叶毛长度、叶毛密度、蜡质含量和穗密度都与抗蚜性呈显著负相关,旗叶面积和株高分别与抗蚜性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芒长和分蘖与抗蚜性无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分析表明:蜡质含量、旗叶面积、穗密度和株高与小麦抗蚜性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冬小麦品种中游离氨基酸种类及其与抗麦长管蚜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经多年筛选抗感程度较稳定的10个小麦品种,于小麦拔节期对其旗叶中17种游离氨基酸含量进行了全面测定。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了多处游离氨基酸中影响品种抗蚜性的主要氨基酸种类,并对游离氨基酸含量与品种抗蚜性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小麦品种中谷氨酸、丙氨酸、赖氨酸、天冬氨酸的含量与麦长管蚜的内禀增长率呈正相关;而亮是亮氨酸、脯氨酸、缬氨酸的含量与麦长管蚜的内禀增长率呈负相关。说明小麦品种中前4种  相似文献   

4.
试验选取抗蚜水平不同的4种小麦材料,对其形态指标与抗蚜水平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的株高、旗叶面积和芒长均随着生长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长;蜡质含量在麦蚜危害的中期达到最大值;抗性越强的品种,其蜡质含量越高,穗密度越小。不同时期小麦的形态指标与蚜量比值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初期和中期,蚜量比值与蜡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在高峰期,蚜量比值与蜡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与穗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在各个时期,蚜量比值与株高、旗叶面积、芒长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试验选取抗蚜水平不同的4种小麦材料,对其形态指标与抗蚜水平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的株高、旗叶面积和芒长均随着生长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长;蜡质含量在麦蚜危害的中期达到最大值;抗性越强的品种,其蜡质含量越高,穗密度越小。不同时期小麦的形态指标与蚜量比值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初期和中期,蚜量比值与蜡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在高峰期,蚜量比值与蜡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与穗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在各个时期,蚜量比值与株高、旗叶面积、芒长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禾谷缢管蚜是西南麦区的第一大害虫。在小麦抽穗期采用大田罩网接蚜方式,研究了禾谷缢管蚜不同侵染量和危害历期对旗叶SPAD和千粒重的影响。结果表明:2头/茎的初始蚜量,从抽穗期侵染至乳熟期,旗叶SPAD值降幅较对照处理增加41.2%,千粒重降低15.8%,随着初始蚜量的增加,旗叶SPAD值和千粒重降幅增大。在起始蚜量5头/茎条件下,随着侵染时间的延长,蚜虫对旗叶危害增加,千粒重降幅增大,连续侵染14 d时,千粒重降幅12.3%,侵染2856 d,千粒重降幅21.8%56 d,千粒重降幅21.8%48.0%。蚜虫防治时除考虑单茎蚜量外,还需考虑蚜虫繁殖速度,以确定蚜虫最佳防治时间。  相似文献   

7.
小麦体内次生物质对麦蚜的抗性作用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采用蚜量比值法评价了 7个小麦品种 (系 )对麦长管蚜的抗性 ,并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各品种 (系 )旗叶和穗部总酚和吲哚生物碱含量 ,并通过酶标仪法测定了来自不同抗级小麦穗部麦长管蚜体内的羧酸酯酶活性的差异 ,以此研究小麦体内次生物质含量的差异及其抗麦长管蚜的关系和抗性生化机制。结果表明 ,旗叶和穗部总酚和吲哚生物碱含量不同 ,表现出对麦长管蚜种群影响的差异。穗部吲哚生物碱含量与麦长管蚜蚜量比值之间呈极显著的负相关 ,相关指数R =- 0 .9896。而旗叶吲哚生物碱、旗叶总酚和穗部总酚含量与麦长管蚜蚜量比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 0 .6 82 6、- 0 .4 2 0 8和 - 0 .5 6 2 3,相关性均不显著。取食不同抗蚜品种 (系 )穗部的蚜虫羧酸酯酶活性与穗部吲哚生物碱含量呈显著相关性 (R =0 .96 4 6 ) ,而与穗部总酚含量相关性不显著 (R =0 .4 95 3)。与总酚含量相比 ,小麦穗部吲哚生物碱含量高低与小麦对麦长管蚜抗性关系更密切。  相似文献   

8.
麦长管蚜在不同物候期的3个小麦品种上取食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刺吸电位(EPG)技术对麦长管蚜在不同物候期的3种不同抗蚜性小麦品种上的取食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麦长管蚜在不同生育期小麦上取食行为差异较大,说明小麦抗性随小麦生长发育有所变化,普遍以穗期抗蚜性最高.其次,根据相关波形出现的频次与时间,可以判断出小麦品种抗蚜机制类型,供试的3种小麦品种的抗蚜机制有所不同:既有以物理抗性为主的品种,也有生化抗性为主的品种.研究结果还表明,小麦对麦长管蚜的生化抗性效果要优于物理抗性.  相似文献   

9.
我国冬麦区小麦品种抗蚜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蚜量比值法对目前我国推广种植的84个高产、优质小麦品种和有苗头的优质小麦新品系,进行了初步的抗蚜性鉴定,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系)的抗蚜能力普遍较低,绝大部分小麦品种表现为感蚜虫。比较各供试小麦品种(系)上麦蚜的蚜量比值可知,对荻草谷网蚜、禾谷缢管蚜及混合种群表现感虫性的品种(系)分别占供试小麦品种(系)的86.90%,57.14%和86.90%。麦蚜的消长曲线也表明各供试小麦品种(系)不抗蚜虫。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了解小麦次生代谢物与其抗蚜性的相关性.[方法]研究抗蚜水平不同的4个小麦材料的次生代谢物与抗蚜水平的关系.[结果]小麦的单宁、总酚、酚酸、木质素等次生代谢物质含量都因材料不同而各有差异.小麦的单宁、总酚、酚酸含量在麦蚜危害中期达到相对较高的值.选育的4个小麦典型品种中,除高抗品种0923外,其余感虫品种的抗蚜性越弱,单宁、总酚含量也越低,而酚酸、木质素含量与抗蚜水平的关系没有明显的趋势性.[结论]试验结果为探索小麦抗蚜的生化机制及选育优良的小麦抗蚜品种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和发掘优质抗麦长管蚜的种质资源及方法,为高效节本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抗麦长管蚜小麦育种研究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GIS的空间分布分析法和小麦种质资源抗蚜性鉴定为基础,从377份小麦种质资源中随机选取22个种质资源的13个主要性状,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GIS的空间分布分析结果表明,麦长...  相似文献   

12.
小麦不同抗蚜性品种上的蚜量上升速度、高峰值和主要危害期维持较高数值的时间不同。后期麦蚜种群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对小麦品种的适应性。郑州地区早期以麦长管蚜为主,后期以禾谷缢管蚜为主。不同抗蚜性品种上的蚜虫优势种群变化不同,不同种蚜虫对品种及在麦株上的分布有一定的选择性。瓢虫在抗蚜性强的品种上的上升时间,晚于抗性弱的,  相似文献   

13.
采用室内离体叶片饲养法,研究了不同抗蚜性小麦品种对禾谷缢管蚜种群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抗蚜性小麦品种对禾谷缢管蚜发育历期、生殖能力、种群内禀增长率、种群加倍时间等生命参数具有显著影响(P<0.05).在高抗品种‘AM4025’上,禾谷缢管蚜发育历期明显延长,成蚜寿命明显缩短、同时产蚜天数和每雌总产蚜量也明显低于感虫品种‘杨麦158’和高感品种‘99-316-19-4’.高抗品种‘AM4025’上禾谷缢管蚜种群净增值率最低,内禀增长率最小,周限增长率最大、种群加倍时间最长.相关性分析表明,小麦品种的蚜情指数与禾谷缢管蚜种群内禀增长率、净增值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根据皋兰县中堡村麦田的系统调查资料和县气象局的气象资料,对麦长管蚜的田间消长规律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发生期预测模型。分析表明麦长管蚜在田间的发生与小麦的生育期有密切的关系:小麦生育前期蚜量较少,随着小麦的生长蚜量逐渐增加,从小麦抽穗后蚜量急剧上升,到灌浆期达到高峰。并应用1981~2000年20年的平均温度、相对温湿系数建立了发生期的回归预测模型,对历史资料进行检查,符合率分别达95 % 以上。  相似文献   

15.
不同小麦品种(系)对麦长管蚜生命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萧  李克斌  尹姣  王冰  曹雅忠 《中国农业科学》2010,43(10):2056-2063
【目的】比较小麦品种抗性对麦长管蚜连续2个世代若蚜和成蚜主要生命参数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间罩网试验,调查和测量Pm232等10个具有不同抗蚜性的小麦品种上定殖的有翅成蚜数量及若蚜发育历期、存活率、体重、翅型分化和成虫寿命、繁殖力等生命参数。【结果】麦长管蚜对10个供试小麦材料的不选择性有着明显差异,抗蚜材料对蚜虫的趋避作用明显较强。发育历期等5个生理参数的比较表明,抗蚜材料上的若蚜发育历期较感蚜材料明显延长,若蚜存活率、成虫寿命、繁殖力和体重较感蚜材料明显降低或减少,并且这种影响随着小麦抗性的升高而加重。研究还发现抗蚜材料上产生的有翅蚜要显著多于感蚜材料。通过对比不同世代的蚜虫生理参数发现抗蚜材料对蚜虫下世代的影响存在加重现象。【结论】小麦抗蚜品种对麦长管蚜不仅具有明显的趋避作用和抗生作用,而且其抗生性在蚜虫世代间可能存在累加效应。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抗蚜品种利用与天敌保护相结合的有效途径,选取河南省当前种植的50个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在洛阳农林科学院试验田,观察了不同小麦品种上麦长管蚜及其寄生蜂的发生消长动态.结果表明,麦长管蚜发生高峰集中在05-10至05-16左右,寄生蜂对麦蚜的控制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强,但寄生率与品种抗蚜性没有明显关系.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对麦长管蚜的抗性有明显差异,其中高抗(HR)小麦品种5个,占10%;中抗(MR)品种15个,占30%,可供抗蚜育种和抗性品种利用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核桃小麦间作田、红枣小麦间作田及小麦单作田麦长管蚜的种群动态研究,探讨果麦间作模式下麦田麦长管蚜的发生危害特点及与小麦单作田的差异性.[方法]采用定期定点调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核桃小麦间作田、红枣小麦间作田和小麦单作田麦长管蚜种群动态.[结果]麦长管蚜5月上中旬开始危害,核桃小麦间作田发生危害时间稍早于红枣小麦间作田和小麦单作田;果麦间作模式下麦田麦长管蚜田间消长规律与小麦单作田基本一致,危害高峰在5月下旬到6月上旬;核桃小麦间作田麦长管蚜发生量大于红枣小麦间作田和小麦单作田麦长管蚜发生量.[结论]核桃小麦间作麦田、红枣小麦间作麦田和小麦单作田麦长管蚜的田间消长规律基本一致;麦长管蚜在核桃小麦间作田的危害重于其在红枣小麦间作田和小麦单作田的危害.  相似文献   

18.
本文调查了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 F.)、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 Rond)和禾縊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的田间消长规律和种群数量变动因素。麦二叉蚜发生最早,一般在小麦返青期即有发生,小麦灌浆乳熟期以后,因气候及营养条件惡化,蚜量急剧下降。麦长管蚜在小麦拔节期始见有翅成蚜,孕穗、抽穗以后,蚜量一直稳定上升,灌浆至乳熟初期蚜量急剧增长达到高峰。此后驟减。禾縊管蚜最耐高温高湿,一般小麦揚花期以前蚜量少,麦收前7~10天内剧增达高峰。在小麦各生育期,三种麦蚜长管蚜始終占总蚜量的70%以上,多者100%,是麦田蚜虫的优势种。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麦长管蚜种群的田间分布测定研究,得出麦长管蚜在田间的分布类型呈聚集分布.植株的垂直分布蚜量主要集中于穗位间,依次为穗位蚜量大于旗叶,旗叶大于倒2叶,倒2叶大于倒1叶.穗位蚜量(X)与植株总蚜量(Y)的关系式为:Y=6.0001+1.125 X(r=0.9669)  相似文献   

20.
麦长管蚜胁迫下不同小麦品种冠层光谱特征及其预测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构建不同小麦品种基于冠层光谱参数的麦长管蚜百株蚜量预测模型。[方法]采用便携式野外光谱仪测定不同百株蚜量下3个小麦品种‘1376’‘Amigo’和‘小偃-22’的冠层高光谱反射率,并对冠层反射率与百株蚜量进行了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在400~900nm波段内,随着百株蚜量的增加,3个小麦品种冠层光波反射率下降,且部分波段内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选择可见光波段的405nm、近红外波段的835nm作为3个小麦品种共有的特征波长点,构建出的3个小麦品种的百株蚜量预测模型的显著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且3个小麦品种405nm波长点模型均优于835nm波长点。[结论]利用高光谱信息同时预测不同小麦品种麦长管蚜百株蚜量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