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了解浙江南部近海鱼类种类组成、多样性和群落结构与时空因子的关系,分别于2016年冬季(2月)和夏季(8月)对该海域进行底拖网调查,并采用Bray-Curtis聚类分析、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分析、群落多样性分析等方法研究该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结果表明:浙江南部近海冬季和夏季共出现鱼类124种,冬季出现鱼类93种,夏季出现鱼类86种,鲈形目Perciformes种类数最多;冬季浙江南部近海鱼类群落可以划分为北部、南部和南部近岸3个群落,夏季该调查海域鱼类群落可以划分为北部和南部2个群落;调查海域的鱼类以暖水种为主(占56.9%),南部群落暖温种与暖水种种数高于北部群落,冬季暖温种数量高于暖水种,夏季反之;该海域冬季绝对优势种为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北部与南部群落同南部近岸群落优势种组成差异较大,夏季绝对优势种为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和七星底灯鱼Benthosema pterotum,北部与南部群落优势种差异较小,冬、夏两季鱼类优势种组成变化较大;该海域鱼类群落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冬季高于夏季,丰富度指数存在极显著季节差异(P<0.01),除冬季丰富度指数外,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在空间上普遍呈现南部群落高于北部群落的趋势,这种变化趋势可能与生物量和温度有关。本研究结果为探寻影响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完善群落种类组成及多样性与时空因子的关系提供了数据资料。  相似文献   

2.
浙江南部近海鱼类群落结构的时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浙江南部近海鱼类种类组成、多样性和群落结构与时空因子的关系,分别于2016年冬季(2月)和夏季(8月)对该海域进行底拖网调查,并采用Bray-Curtis聚类分析、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分析、群落多样性分析等方法研究该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结果表明:浙江南部近海冬季和夏季共出现鱼类124种,冬季出现鱼类93种,夏季出现鱼类86种,鲈形目Perciformes种类数最多;冬季浙江南部近海鱼类群落可以划分为北部、南部和南部近岸3个群落,夏季该调查海域鱼类群落可以划分为北部和南部2个群落;调查海域的鱼类以暖水种为主(占56.9%),南部群落暖温种与暖水种种数高于北部群落,冬季暖温种数量高于暖水种,夏季反之;该海域冬季绝对优势种为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北部与南部群落同南部近岸群落优势种组成差异较大,夏季绝对优势种为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和七星底灯鱼Benthosema pterotum,北部与南部群落优势种差异较小,冬、夏两季鱼类优势种组成变化较大;该海域鱼类群落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冬季高于夏季,丰富度指数存在极显著季节差异(P0.01),除冬季丰富度指数外,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在空间上普遍呈现南部群落高于北部群落的趋势,这种变化趋势可能与生物量和温度有关。本研究结果为探寻影响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完善群落种类组成及多样性与时空因子的关系提供了数据资料。  相似文献   

3.
为探求浙江乐清湾海区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的形成和影响因素,于2018—2019年在乐清湾及邻近海域进行渔业资源调查,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对该海域鱼类与水温、盐度及水深等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乐清湾共有鱼类50种,隶属于2纲11目23科35属,其中暖温性种类34种,占68.0%,暖水性鱼类16种,占32.0%;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鮻(Liza haematocheila)为该海域的优势种;平均多样性指数H′为2.37;龙头鱼、刀鲚等沿岸性鱼类,其分布受盐度影响较大,尖嘴魟(Dasyatis zugei)、中国魟(Dasyatis sinensis)等对环境选择无明显偏好;影响乐清湾鱼类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盐度,其次为温度,水深对分布影响相对较小,这些环境因素综合解释了此区域鱼类群落结构57.10%的总变异。  相似文献   

4.
福建九龙江河口区定置网渔业的鱼类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采用定置网对福建九龙江口水域的鱼类群落进行了调查,该河口区鱼类生物有169种,隶属于18目63科118属,其中鲈形目最多(89种),占总种数的52.7%;其次为鲤形目(18种)和鲱形目(16种),分别占总种数的10.7%和9.5%。暖水性鱼类种类最多(59.8%),暖温性种类次之(37.8%),冷温性种类最少(2.3%)。岛美站位鱼类种类数最多(98种),浮宫站位次之(96种),紫泥站位种类最少(87种),而Shannon Weaver多样性指数以岛美站位最高,浮宫站位最低,其平均值分别为2.816 8和2.060 4。研究水域周年渔获物全年出现频率大于50%的优势种类有中华小公鱼〖WTBX〗(Anchoviell achinensis)、眶棘双边鱼(Ambassis gymnocephalus)和前鳞鲻(Mudil affinis)〖WTBZ〗 3种。渔获量以秋季最高,夏季次之,冬季最低。全年鱼类群聚特征与河口径流关系密切,即汛期浮宫站位(交汇区)的鱼类群落与紫泥站位(淡水区)的相似,而其他时间浮宫站位(交汇区)的鱼类群落则与岛美站位(咸水区)的相似。  相似文献   

5.
2016年3月至2018年12月,对江西井冈山境内鱼类资源进行了本底调查,共采集鱼类样本1062尾,经鉴定有鱼类39种,隶属4目12科32属.其中,鲤形目种类最多,24种,占此次调查井冈山鱼类物种总数的61.5%,以鲤形目鲤科的泥鳅、侧条光唇鱼和鲫鱼在区域内分布最广,在井冈山主要溪流均有分布.鱼类群落以山区溪流小型鱼类为主,其中杂食性鱼类最多,占总种数的51.3%;其次是动食性鱼类,占总种数的48.7%,此次未捕获植食性和滤食性鱼类.从区系分析结果看,井冈山地区鱼类种类分为5个区系复合体,南方平原鱼类区系复合体和江河平原区系复合体种类较多,分别占此次调查鱼类总种数的46.2%和30.8%;其次是晚第三纪早期区系复合体,占此次调查鱼类总种数的12.8%,南方山地和北方山地区系复合体较少,分别占此次调查鱼类总种数的5.1%和2.6%.与以前研究结果相比,此次调查新记录鱼类17种;同时,有15种鱼类在此次调查中未采集到.  相似文献   

6.
黄土高原南部沟壑区森林昆虫区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黄土高原南部沟壑区人工林的森林昆虫调查表明,试区森林昆虫有111科440属625种(亚种)。鳞翅目和鞘翅目分别占总种数的40.48%和29.44%。其次为同翅目、异翅目、直翅目、膜翅目,其他目种类较少。古北区和古北-东洋区共有种为其区系主要组分。鞘翅目森林昆虫区系成分具有多样性和过渡性特点,昆虫区系组成、种类与数量也受试区植被类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根据2012年春季在浙江沿海的典型海湾——三门湾开展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分析了三门湾海域的鱼类种类组成、优势种、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三门湾春季共有鱼类27种,隶属于8目17科。其中,以鲈形目种类为最多(12种),其次是鲱形目(6种),而鲽形目、鲀形目、灯笼鱼目各有2种,鳕形目、鲻形目、鲉形目各有1种。根据鱼类的适温性可将其划分为暖水种与暖温种2种适温类型,其中暖水种有17种,占鱼类总种类数的62.96%,暖温种有10种,占鱼类总种类数的37.04%。优势种主要有中颌棱鳀和江口小公鱼2种,常见种为斑鰶、棘头梅童鱼、鲻鱼和黄鳍东方鲀。生物多样性分析表明,三门湾鱼类种类丰富度指数(D)分布在0.49~2.96之间,均匀度指数(J')分布在0.10~0.80之间,多样性指数(H')分布在0.19~1.89之间;数量分布的高值区出现在调查海域西北部和东北部近岸区。运用聚类和多维标度对鱼类群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  相似文献   

8.
苏北浅滩南部海域鱼类资源密度季节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根据2010年春季(5月)和秋季(9月)在苏北浅滩南部如东水域获得的鱼类资源调查资料,分析苏北浅滩如东海域鱼类密度的时空分布,研究鱼类优势种对总资源密度的贡献和水域环境对鱼类分布、产卵及索饵习性的影响,探讨这些特征反映这一水域的渔场属性。结果显示:5月和9月鱼类尾数密度分别为1.33×103ind/km2和2.02×103ind/km2、重量密度分别为76.35 kg/km2和35.12 kg/km2;两个季节鱼类资源密度平面分布特征呈现相同的规律,都是东部外海水域高于西部沿岸一侧水域;鱼类种类数秋季高于春季;种类数与多样性的分布格局与资源密度相似,也是东部外海水域高于西部沿岸一侧水域。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水深对资源密度相关关系较显著,水深较高的海域往往是资源密度集中分布的区域。5月,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对尾数和重量贡献率均较大,为最重要的优势种,而鱼(Miichthys miiuy)对鱼类尾数贡献率最大,也为该季重要的优势种;9月,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对尾数贡献率最大,对重量贡献率也较大,为9月最重要的优势种。相比我国其他海域,优势种几乎都为我国近海主要经济鱼类。因而可以认为,苏北浅滩以及外侧吕泗渔场海域是经济鱼类的产卵场和索饵场,苏北浅滩对于吕泗渔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2006年5月、8月、11月和2007年2月,对浙江南部外海渔场使用底拖网进行渔业资源调查.据其资料,使用扫海面积法估算浙江南部外海底层渔业资源量以及可捕量.结果表明:采集并鉴定的种类共416种,现存资源量为442525.89t,使用Camida估算模式和简化估算模式得到总可捕量分别为238077.32t和214625.06t.鱼类、甲壳类和头足类的资源平均密度及现存资源量分别为2374.68kg/km2和271225.74t、451.08kg/km2和51520.47t、875.17kg/km2和99957.98t.为防止资源盲目开发及资源衰退,浙江南部外海拖网捕捞结构宜进行控制和调整.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秆野螟属昆虫的区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现有秆野螟属Ostrinia昆虫分类研究文献,列出了中国已知种类名录,对中国该属昆虫区系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在世界动物区系中, 可分为5个分布型, 以古北、东洋界共有种比重最大,占总种数43.75%;其次为古北界独有种,占总种数25.00%;三为东洋界独有种及古北、新北、澳洲界共有种,分别占总种数12.50%;古北、新北界共有种比重最小,占总种数6.25%;以古北、东洋界共有种,古北界独有种及东洋界独有种3个分布型种类丰富,所占比重相加高达总种数81.25%.②在中国动物区划中, 可分为12个分布型,以东北,华北,蒙新及华中区专有种比重较大,分别占总种数12.50%;以东北,华北,蒙新,华中及华南区专有种丰富,所占比重相加达总种数56.25%,其余两区及两区以上的共有种所占比重较小.  相似文献   

11.
基于VMS的我国捕捞渔船出海时间与航程量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海捕捞渔船在各渔场的出海时间与航程量化数据是渔业管理中的参考信息,本文根据船舶监控系统2018年2.5万余艘海洋捕捞机动渔船的12.87亿条船位数据,利用渔场格网与渔船轨迹的拓扑关系,设计了捕捞渔船出海累计时间与航程计算方法,统计出累计时间3439 万h,累计航程25512 万km,分析结果显示:各省出海作业渔船主要分布在其沿海附近渔场,累计时间和航程近海高于远海。辽宁省、山东省、浙江省、广西区的捕捞渔船的累计时间值存在两个峰值与谷值,辽宁省、山东省两省与浙江和广西区相比1~3月累计时间明显偏低。量化方法与统计结果可辅助于渔业限额捕捞管理。  相似文献   

12.
根据2007-2009年浙江北部沿岸张网作业区(29°30′~31°00′N、122°00′~123°00′E)进行监测所获得的资料,用相对重要性指数、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等指标,对浙江北部沿岸张网作业区鱼类的季节变化、时空分布和重要经济种类生物学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浙江北部沿岸张网作业区第一、二、三季度共有优势种8种,第四季度优势种7种。将调查的10个作业点划分为5个区域,其中,黄大洋、嵊泗区共出现优势种6种;普陀区和岱衢洋共有优势种5种;杭州湾有优势种3种。对黄龙点主要经济种类生物学测定和分析得出,本次调查主要经济鱼类带鱼、小黄鱼、银鲳等平均体重较历史上有较大变动,群体组成趋于小型化。  相似文献   

13.
利用《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结合有关南海区渔业资源和渔业生产状况相关资料,对1979—2017年南海区(广东、广西、海南)捕捞作业量、捕捞作业结构以及捕捞产量的变化趋势和现状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结果表明:海洋捕捞渔船船数和功率实行总量控制(简称"双控")制度全面实施后,虽然南海区渔船数量上升势头得到控制,近年来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渔船总吨位和总功率却基本呈上升趋势。自2002年以来,南海区机动捕捞渔船总吨位增长了45%,总功率增长了13.7%,2017年44.1 kW以下的海洋捕捞机动渔船占77.5%。南海区海洋捕捞产量由不断上升至近年逐渐得到控制,近5年南海区的捕捞产量约为340万~380万t,对渔业资源破坏力大的拖网和刺网产量占72%~74%。南海区海洋捕捞渔业存在捕捞生产数据统计不规范、渔业资源面临衰竭和捕捞作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建议依托渔港建立健全渔获物统计和核查体系,压减近海捕捞能力,稳定外海渔业,同时加强科学调查研究,从而优化南海区捕捞作业格局。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浙江路桥附近海域春秋季渔业资源。[方法]基于2016年11月路桥附近海域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研究路桥附近海域鱼类密度的时空分布,分析优势种、生物多样性等因素对鱼类分布的影响。[结果]春季渔业资源生物共4类35种。调查海域的渔业资源重量和尾数密度最大种类分别为鱼类和虾类。调查海域优势种均为东海沿岸常见种类。调查海域渔业资源生物多样性指数、丰度指数和均匀度分布水平偏低。[结论]研究结果可为浙江路桥附近海域的生态监测、评价提供依据,也为该海域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浙江省仙居县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初步统计,浙江省仙居县约有种子植物有142科,616属,1 347种(含种以下分类单位)。其中裸子植物约5科,10属,14种;被子植物约有137科,606属,1 333种。该区系中优势科明显,20种以上的科有18个,虽只占科总数12.68%,但占总属数的56.01%和总种数的59.76%。本区系植物成分较为复杂,5种以下的少型属和单型属有562个,占属总数的91.23%。仙居种子植物区系属的成分中,温带分布型占比例较高,占53.08%;热带分布类型也有相当的比重,占44.57%;中国特有属有13个,占2.36%。国家首批保护的植物14种。  相似文献   

16.
鲐鱼(Scomber japonicus)是中上层经济鱼类,也是我国近海重要的捕捞对象,其资源分布受不同尺度气候和海洋环境变化的显著影响。本文根据2005-2016年7-9月中国远洋渔业数据中心提供的我国东海鲐鱼捕捞数据,结合关键因子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计算各年鲐鱼渔场经纬度重心,量化鲐鱼渔场重心的时空变化。进一步分析了捕捞努力量在经度、纬度以及SST上的分布规律,并基于聚类法筛选出代表年份评估异常气候事件对鲐鱼渔场内SST及渔场重心时空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鲐鱼渔场重心具有显著的年际和月间变化,7-9月渔场逐渐向东北方向移动,且主要分布在SST为25~28°C范围内。聚类分析将各月份渔场重心分为四类,其中2007和2015年渔场分布具有显著差异。此外,鲐鱼渔场内SST与尼诺指数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代表年份2007和2015年分别对应拉尼娜事件和厄尔尼诺事件,当拉尼娜事件发生时,渔场内SST上升,渔场重心逐渐北移;而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渔场内SST下降,渔场重心主要分布在南部海域。研究表明,中国东海鲐鱼渔场时空分布受到厄尔尼诺和拉尼娜调控的海表温度变化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根据1998-2011年7-12月的东中国海鲐鱼渔业数据,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对中心渔场作业位置与海区表温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以北纬32°为界,将东中国海鲐鱼渔场分为北部黄海渔场和南部东海渔场两部分,分别给出了各月份北部和南部渔场的最适表温范围。基于海洋模式ECOM-si建立了东中国海区的三维温盐流数值模型,结合各月份的最适表温数据,初步建立了鲐鱼渔场渔情预报模块。应用此预报模块,对鲐鱼主要作业期(7-12月)的中心渔场位置进行了回报,结果与历史捕捞作业数据符合良好。数值模型结果再现了北部渔场8月份起在黄海深水区周边发展,10月达到最盛,11月渔场位置南移,12月基本位于黄海海盆深水区的过程;以及南部渔场8月最盛,10月起大降,11月和12月远离黑潮主轴西侧海域,西撤至100 m等深线附近的发展过程。结果表明所建立的三维温盐流海洋数值模型和初步建立的渔场、渔情预报模块适用于东中国海重要渔业渔场和渔情的预测、预报应用。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10-2012年在中街山列岛海洋保护区进行的8个航次底拖网调查数据资料,从鱼类分类学和生态类群等方面,结合多样性、资源密度和相对重要性指数,对该保护区鱼类物种多样性特征进行了分析。调查海域共采集鱼类55种,隶属2纲12目32科44属。其中,鲈形目鱼类26种,占47.3%;趋礁性鱼类41种,占74.5%;暖温性、暖水性和冷温性鱼类分别为30、24和1种,其中暖水种约占所有偶见种的70%;定居种、近海洄游种和季节性种分别为27、24和24种;底层、近底层和中上层鱼类分别占40.0%、36.4%和23.6%,其中矛尾鰕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和鳀科鱼类分别成为各水层的绝对优势种。所有调查站点鱼类平均生物量指数夏季最高(1043.7 kg/km2),春季最低;尾数密度指数春季最高(122×103 尾/km2),冬季最低;生物量与尾数密度指数最高与最低季节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对多样性的分析显示,Margalef丰富度(D)冬季最高,秋季最低,Shannon-Wiener多样性(H'')与Pielou均匀度(J'')均为夏季最高,秋季最低。聚类和NMDS方法分析显示不同季节鱼类群落组成格局差异极显著(P<0.01)。研究结果表明,中街山列岛海洋保护区鱼类资源结构受近海季节性洄游种类影响较大,鱼类分布季节动态多呈现洄游性更替节律,保护区内虽已出现鱼类多样性下降趋势和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现象,传统经济种类的优越性在逐渐下降或边缘化,但独特的岛礁生境仍能很好地发挥着维持固有种类和提供良好栖息场所的优势,随着海洋牧场建设与一系列资源保护与修复措施,石首鱼科幼体已形成优势群体,而且保护区内出现大量小型饵料鱼类。  相似文献   

19.
对捕获于上世纪70年代保存于天津自然博物馆的南海鱼类标本进行了分类整理。整理鱼类标本698尾,分属12目、43科、87属、144种。与历史上南海鱼类物种组成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时探讨了鱼类标本保存方法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浙江等翅目昆虫(白蚁)考察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通过对浙江省白蚁种类的全面普查,得知浙江白蚁共有4科17属59种,其中3种为浙江省新纪录种,20种为浙江省的特有种。同时对全省白蚁区系及分布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浙江白蚁可划分为浙北温带白蚁区和浙南亚热带白蚁区等2个区。表2参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