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辽宁省樟子松人工林立地类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生态学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辽宁省樟子松人工林立地类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热条件是樟子松生长的首要条件;土壤条件是樟子松高产稳产的先决条件。通过对气侯、土壤、海拔和樟子松生长等因子进行综合生态分类,把全省划分成6个立地类型:(1)辽东中山丘陵立地类型;(2)辽东半岛沿海丘陵立地类型;(3)中南部低丘平原立地类型;(4)辽西北风沙地立地类型;(5)西部低山丘陵立地类型;(6)辽西走廊沿海丘陵平原立地类型。  相似文献   

2.
土地整治是人类在土地利用实践活动中不断建设土地和重新配置土地,对土地利用进行外部干预,以实现土地优化利用目标的过程,也是一项推动农村发展的有效工具。本文在充分考虑宣城市经济社会条件、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立足于宣城市土地整治的发展条件,确定了宣城市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推进城乡建设用地整治、开发土地复垦力度、利用土地后备资源的土地整治战略目标。根据宣城市各县(市)区土地整治潜力、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差异,将全市划分为中心城建设用地整理功能拓展区、北部平原农用地整理区、中部丘陵综合整治区、南部中低山水源涵养生态修复区4个土地整治分区,并提出各分区土地整治方向与整治重点。  相似文献   

3.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重要批示精神,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资源部组织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1]随着土地整治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转型与推进,编制具有全覆盖、全要素、全类型整治特点的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成为迫切需要。科学评价区域土地综合整治潜力、划分潜力分区是编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的前提和基础,[2]本文以田东县为例,在对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现状与成效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适宜性评价,划分农业综合整治潜力、建设用地综合整治潜力、生态修复潜力等级;以行政村作为基本评价单位,利用GIS空间叠加技术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最终得到国土综合整治潜力评价结果,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总体格局划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基于村级问卷调查的农田设施水平评价及整治分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合理评价农田设施水平,分析农田的限制因素,为农田设施完善和科学编制土地整治规划,提升耕地质量提供科学依据,以黑龙江省海伦市为研究区域,基于村级问卷调查数据,利用TOPSIS模型和最小方差模型,开展农田设施水平评价和土地整治类型区的划分;基于水利条件、生态防护和机械化条件因素得到农田设施整治潜力指数评价农田设施水平。结果表明:1)海伦市西部、西南部以及中北部部分地区的农田设施水平较高,其他地区相对较低,总体呈现西北向东南递减的分布;2)按照不同评价单元限制因素的数量与类型,共划分水利条件提升区、生态水利改善区和综合整治区3个农田设施限制因素整治类型区。  相似文献   

5.
基于空间协调发展的河北省土地整治分区及策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评价河北省不同县域空间协调发展程度,明确土地整治侧重点,采用熵权法和协调发展度模型对河北省各个区县进行人工-生态空间协调发展程度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划分土地整治类型。结果表明:1)以人工空间和生态空间2个子系统构建的生活空间、生计空间、生产空间、自然空间4组指标综合评价各县域的空间协调发展水平,为空间用途管制提供新思路;2)河北省有20个县为过渡发展类生态滞后型,2个县为过渡发展类经济生态同步型,15个县为过渡发展类经济滞后型,87个县为失调衰退类生态滞后型,3个县为失调衰退类经济生态同步型,41个县为失调衰退类经济滞后型;3)河北省土地整治类型包括生态空间优先整治型、人工空间优先整治型、生态空间重点整治型和人工空间重点整治型。  相似文献   

6.
以庆阳市华池县土地整治规划(2010—2020年)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相关数据和实地勘测,运用相对风险模型,对华池县土地整治规划的生态风险进行定量测算。结果表明:高风险区主要为地形破碎、生态脆弱的丘陵沟壑区(元城、五蛟和城壕),较高风险区主要在北部丘陵沟壑区,中风险区为西南部残塬沟壑区以及子午岭丘陵沟壑区,低风险区主要位于子午岭边缘地带;所划分的4个风险小区的6类生境中,采矿用地风险值最高,其次为农村居民点用地和耕地;就生态受体而言,土壤的相对风险值最高,水环境次之,且地形越复杂则表现得越明显。从中期评估角度进行生态风险评价,以期对华池县土地整治工作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7.
采用DPSIR-KRUSKAL与模糊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北省2010、2012、2014、2016、2018年168个县(市、区)建立土地生态安全DPSIR传导与影响框架,运用CRITIC-熵权法确立各评价指标的权重,通过KRUSKAL进行模糊聚类,计算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综合值,对不同土地生态安全区进行级别划分。结果表明,2018年河北省生态安全区(1级)20个、生态较安全区(2级)21个,生态基本安全区(3级)67个,生态临界区(4级)49个,生态不安全区(5级)11个。2010—2018年河北省168个县(市、区)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处于不断转好的趋势,土地生态安全级别不断上升。安全等级1级区域增加13个,5级区域减少51个。其中,2010—2012年河北省南部平原区、中东部区、东部部分沿海区包括石家庄、保定、邢台、衡水、邯郸、廊坊、沧州、唐山等市的62个县(市、区)处于不安全等级,86个县(市、区)处于临界安全或基本安全等级;2014年以后,土地生态安全情况由不安全级别向临界级和基本安全级开始迅速变化,河北省南部平原区、中东部区、东部部分沿海区的土地生态安全等级显著提高,安全、...  相似文献   

8.
为科学划分山地丘陵区土地综合整治类型区,实现分区域、差别化推进土地综合整治,以重庆市江津区为研究区,构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功能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三生”功能综合指数测算与“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分区,探究研究区土地综合整治差别化策略。结果表明:研究区“三生”功能综合指数空间差异性特征显著,总体呈北高南低的带状分布趋势,高-高型、低-低型、随机型占比分别为34.53%、38.32%、26.01%。“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均值为0.55,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呈现总体协调状态,其中协调区域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6.29%,失调区域占43.71%。基于研究区“三生”功能综合指数及其耦合协调测度结果,将研究区土地综合整治类型划分为重点整治、选择整治、保护整治、不宜整治4种类型,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9.84%、14.24%、22.68%、23.24%。在此基础上,结合地形差异化特征设计土地综合整治策略。“三生”功能综合指数与耦合协调度相结合的方法能够有效指导土地综合整治分区,以地形条件为出发点制定差别化整治策略能够明确山地丘陵区土地整治目标与方向。  相似文献   

9.
以景观生态学为基础,结合传统的土地综合整治潜力测算方法,构建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土地综合整治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河北省昌黎县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应用SPSS软件划分土地综合整治区域。结果表明:优先整治区包括昌黎镇、十里铺乡等,稍加整治区集中于东部地区,一般整治区主要集中于中部地区,这与各乡镇经济发展水平、土地自身潜力、景观生态现状有密切关系。不同评价方法下的各地土地综合整治潜力不同,这主要是由于各乡镇的景观提升潜力不同,应重点提高各乡镇的景观生态服务性价值。  相似文献   

10.
借助CiteSpace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通过2010―2021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主题为"土地整治"的1 461篇来源于中文核心期刊、CSSCI和CSCD研究文献,绘制关键词共现、研究热点演进时区和主要突变词的知识图谱,开展土地整治的热点研究以及从土地整治到全域整治的阶段分析,探讨两者的理论脉络、重点领域和前沿动态等问题。研究结果显示:2010-2021年,国内土地整治的热点研究始终围绕耕地保护目标,主要集中在土地整治、土地利用和土地综合整治等三个方面;以耕地保护为轴线,2010年以来土地整治的演变过程划分为传统整治、生态转型和全域整治3个阶段。在继续坚持耕地保护目标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下,本研究提出了调整整治理念、提高整治效率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三生视角的内蒙古自治区不同类型土地整治效益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研究不同区域类型的土地整治工程在生产、生态、生活功能方面所体现的效益,选取内蒙古3个不同类型区域的土地整治的案例,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专家打分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构建三生指标体系,对土地整治后效益进行评价。结果发现土地整治获得的各项效益具有一定的协同提升作用,但体现在各项指标层次上仍具有一些差异:在自然本底条件好的地区获得的生产效益的提升大于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人口密集区域的生产、生活服务性设施的改善明显强于人口稀疏地区;具有较多限制性自然条件地区获得的生态效益的提升大于自然本底条件的区域。因此,在土地整治应该充分做到土地整治工作的开展与当地自然条件相契合,挖掘发展潜力,以现有的生产能力和生态环境为基础,提高整治效益。  相似文献   

12.
市域土地整治功能分区是市级土地整治规划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对此问题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市域土地整治功能分区的理论与方法还没有形成统一认识。以上饶市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分区指标体系和权重,采用了系统聚类和星座图两种数学方法进行初步分区,根据分区结果差异,进行逐步细化,结合专业知识,将上饶市土地整治功能分区最终分为信江河谷平原综合整治区,东南部山地城乡统筹主导区,中东部丘陵农用地整理主导区,东北部山区城乡统筹主导区,西南部滨湖土地生态保育主导区,西北部低山综合整治区等6个土地整治主导区,分析了功能区特点,确定了土地整治重点与方向。该分区结果符合上饶市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实际,为土地整治规划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同时提出的分区思路与方法可以有效的解决分区过程中的一些难点问题,对进一步完善土地整治功能分区的理论与方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掌握广西耕地资源质量空间格局特点,为科学合理利用和管理耕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广西耕地质量等级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景观指数和基尼系数法对广西耕地质量空间格局进行定量研究.[结果]桂西北山地区和桂南沿海区的耕地各自然质量等别分布相对均衡,多样性指数高,桂中溶蚀平原区和桂东北丘陵山地区集中程度较高;桂南沿海区和桂南低平原区各利用等别分布相对均衡,多样性指数高,桂中溶蚀平原区集中程度较高.自然质量等别组合类型分布呈西北部组合类型齐全程度高于东南部的特点,而利用等别组合类型呈与之相反的特点.同一指标区利用等别的多样性和组合类型齐全程度高于或等于自然质量等别.[建议]严格管控广西东南部的优质耕地,加强耕地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土地利用水平,使土地等别向高等别聚集,提升耕地质量,同时量化耕地质量与粮食生产能力的关系,找出粮食生产能力区域格局特征,确保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4.
以龙海市为研究区,在沿海平原区与丘陵山地区分别采用4种格网密度(0.5 km×0.5 km、1 km×1 km、2 km×2 km与3 km×3 km)与4种不同样点分类方式的组合,研究不同地貌区高效表征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的采样点布设方式。结果表明,在不同格网密度下,沿海平原区按土壤类型进行采样的土壤有机质均方根误差均较其他方式低,为精度最高的样点布设方式;丘陵山地区以土地利用方式结合土壤类型为高效的样点布设方式。在样点密度布设方面,沿海平原区0.5 km×0.5 km、1 km×1 km与2 km×2 km三种格网密度的土壤有机质均方根误差差值均在35%以内,而2 km×2 km格网密度下的样点数量仅为0.5 km×0.5 km的15.21%,因此,在精度要求不高的情况下,为节约成本,可采用2 km×2 km格网密度下进行采样。同理,丘陵山地区宜采用2 km×2 km格网密度,按土地利用类型结合土壤类型的分类方式进行样点布设。  相似文献   

15.
结合江苏省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度研究和土地利用政策资料分析,通过实地调查,探讨城乡发展和农村土地整治的相互关系。以江苏省城乡统筹发展程度、自然地域特征、待整治土地类型和土地整理目标为指标,建立标准,划分协调发展型、沿江城镇扩张型、沿海陆海统筹发展型、采煤塌陷地复垦型和城乡发展滞后型5种土地整治模式;结合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针对不同整治模式提出整治对策。  相似文献   

16.
黄艳丽  苏辉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2):10402-10403
该文主要介绍了禹州市未利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过程。评价中,以土地利用现状图斑为评价单元,根据地貌因地制宜地将全市划分为丘陵岗地区与平原区两个适宜性评价区,并确定适宜类和适宜等两级构成的评价系统,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权重,最后应用指数和法计算各评价单元的综合分值以获得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17.
以江西省芦溪县为例,在明确农用地整治潜力内涵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生态等因素,选取待整理区面积、新增耕地系数、耕地质量提高潜力、耕地坡度结构、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人均耕地面积6个评价因素,将芦溪县农用地整治潜力划分为3个等级,为芦溪县土地整治规划工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土地整治工程是我国提高耕地数量和质量的主要手段,然而单一化的土地整治工程模式并不能满足我国复杂地貌类型区的整治需求。针对云南省复杂地形地貌,充分考虑云南省丘陵区自然地理等条件,调查分析已有典型项目资料,采用归纳演绎法,因地制宜地构建云南省丘陵区土地整治工程模式,分别为云南省丘陵类型区丘陵水田渠道模式和云南省丘陵类型区丘陵水浇地管道模式。研究对于有效利用云南省耕地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山东农业科学》2019,(11):161-167
土地整治对于改善耕地质量,提高土地利用条件具有重要意义,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对土地整治工程实施的生态绩效进行评价是评判工程生态适宜性的重要手段。本文以济南市商河县土地整治的典型项目为例,根据研究区土地整治工程实施特点,选取评价指标,构建土地整治工程实施的生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对土地整治工程实施的生态绩效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商河县土地整治工程实施的综合生态绩效平均值为0.2964,绩效水平处于一般等级。其中,农田景观绩效平均值为0.4044,绩效等级为良好,农业生产环境绩效和生态功能绩效均为一般等级,绩效平均值分别为0.3101和0.3757,说明土地整治工程实施在提高土地利用条件,改善土地利用结构的同时也对该区域的生态环境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改善作用不明显,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20.
浙江省竹林生态区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按照生态区划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并结合区划对象的基本特征,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办法,对浙江省竹类植物适生区域进行了划分。区划的基本手段为聚类,即选择影响竹类植物生长与分布的因子组成指标体系,并划分为生态类与经济类两大类指标,经相关性分析筛选之后,对所需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分别以生态类与经济类指标作为指标变量,以浙江省69个市(县)作为样本总体进行样本聚类,依次划分出类与亚类,经分析调整后依次划分出6个竹林生态区与4个生态亚区,分别为:浙东北低山丘陵平原竹林生态区(平原竹林生态亚区、低山丘陵竹林生态亚区),浙西北山地竹林生态区,浙中低山丘陵盆地竹林生态区,浙西南低山盆地竹林生态区,浙东南沿海低山丘陵平原竹林生态区(平原竹林生态亚区、低山丘陵竹林生态亚区)和浙东沿海半岛岛屿竹林生态区。图1表3参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