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休闲农业是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目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对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休闲消费需求和促进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发展离不开所依托的资源。作为休闲农业独特的生物资源,昆虫正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昆虫不仅拥有丰富的文化价值,还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观赏价值和科普价值。本文通过对昆虫资源的利用分析,梳理得出昆虫资源在休闲农业中的利用存在着食用接受度不高、旅游价值体现不足、文化开发不够深入等问题,提出昆虫资源进一步在休闲农业融合利用中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开发食用昆虫产品,加大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助力。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的昆虫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详细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昆虫文化现象。有关昆虫的物质文化方面主要体现在昆虫的食用、昆虫的药用、昆虫的养殖、虫害的防治等方面;有关昆虫的精神文化层面主要由昆虫的神话与神化传说、昆虫与文学、昆虫与绘画、昆虫的崇拜、昆虫与民俗等构成。  相似文献   

3.
<正>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文化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它一般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则富的总和,或者说是人类物质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方式的总和。人类的所有精神和物质活动都属于文化范畴。不同民族由于地理、自然、环境等因素影响,其生活方式也不尽相同,因而文化带有民族性。一种语言就是在该民族长期物质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物质生活基础上的精神产品。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资源昆虫的历史、前景及利用价值等诸方面的分析,从饲用、食用昆虫;药用昆虫;传粉昆虫;观赏昆虫;工业用昆虫;天敌昆虫;功能性昆虫七个方面,阐述了目前资源昆虫产业化的状况,以及在进行产业化过程中,应该必须注意的一系列技术、方式方法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昆虫食品开发的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昆虫食品所具有的独特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 ,这是近年来对昆虫的利用、研究逐渐升温的主要原因。而昆虫作为当今地球上种类和个体数量最多的动物类群———在已命名的 1 50万种生物物种中有 1 0 0万种之多 ,如此庞大的昆虫资源为人们不断提高的饮食质量要求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专家预言 ,昆虫食品将成为 2 1世纪第三大蛋白源。1 昆虫食品的发展概况对昆虫的食用 ,我国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 ,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将近 3 0 0 0年 ,在《尔雅》、《周礼》、《礼记》等古…  相似文献   

6.
昆虫是一种新型食物资源.该文从食用昆虫的历史、营养价值及其产业化开发等方面介绍食用昆虫资源开发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其在食品工业、饲料工业中的应用.结合近年国内研究进展,对昆虫的开发利用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7.
我国食用昆虫研究、开发现状与发展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中国食用昆虫的历史及食虫习俗、食用昆虫种质资源,分析了食用昆虫产品开发的现状及影响其开发的因素,指出了开发食用昆虫资源的应对措施及食用昆虫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从普洱民族食用昆虫的历史,民族食用昆虫的特点,食用昆虫与民族风情,民族食用昆虫的烹饪方法以及独特的民族昆虫菜谱等方面系统地介绍了云南省普洱市食虫文化的民族特征、内涵及其存在形式。  相似文献   

9.
在农业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植物保护是非常重要的学科,尤其是其中的昆虫学科,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还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小小的昆虫不仅直接影响着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甚至还关系到人类的生命安全,直接影响到国计民生.为了培养符合新农科建设的新型植保人才,河北农业大学昆虫学学系立足学科背景和专业特点,从昆虫、昆虫学者等多方面挖掘学科思政教育元素,并积极探索昆虫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元素的融入方法和实施途径,以构建全方位育人机制.  相似文献   

10.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古村落的水文化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婷 《农业考古》2012,(4):233-236
"文化"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它贯穿于各个领域和学科,给文化的定义确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它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历史现象。它是一个国家,又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和习俗、风俗,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守则、文学和艺术以及价值观等的总和,是人类历史与创造社会相结合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  相似文献   

11.
程艳斐 《农业考古》2021,(2):150-153
茶与竹子,同是中国人从古至今在日常生活中几乎须臾不可或缺的物品,也各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形成了风格独具的文化形态。茶是特殊的,茶无限地丰富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同样,竹子在千百年的时间里深深滋养着中国人尤其是文人的心灵,在古代文人眼中,竹子俨然成了一种高雅的象征。在茶的世界里,竹的影子几乎无处不在。一部古典茶文化,常常是茶竹交相辉映。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凝聚着中华民族对伦理道德的深刻认识和现实感受,反映着中华民族立身处世和律己待人的哲学智慧和精神风范,是中华民族关于做人和怎样做人以及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才有价值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理性思考和行为实践的总和,具有多元一体与和而不同的发展格局,家国同构与忠孝一体的价值追求,修身立德与成人成圣的人生目标,天下为公与仁民爱物的伦理情怀,广大精微与中庸之道的实践智慧,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的精神品质等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3.
寻求宇宙与人生的终极依据 ,是人类普遍性的精神需求。而中国人对此终极依据的思考而形成道论。所以 ,道论是中国哲学的基本形态。在中国哲学中 ,道是宇宙万物赖以依托的终极存在 ,是中国人建构文化知识的逻辑起点 ,是支撑价值体系的坚实根基。与其他文化体系中的终极依据不同的是 ,中国哲学之道具有天人一体、体用一源、古今一贯的思想特色。总之道论体现了中国人对宇宙与人生的终极依据的独特思考  相似文献   

14.
金东来  权莹  金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586-6588,6591
立足于中国古建筑的木框架结构的建筑体系,认为中国古人之所以选择木材作为建筑材料有其自身存在的特点和必然性。分析了传统聚落的建筑特点,藉以透视出中国古建筑就地取材的特点,进而分析了中国木构建筑形制在广度、高度上的适应性,以及其所彰显的平面布局的灵活性和复杂性。结合中国人的生命观,从精神与物质双重层面解析了中国木构建筑中所蕴涵的永恒意义。试图通过自然选择、技术进步、空间优势、精神价值、审美需求等方面的阐述,为中国传统建筑最终使用木材作为建筑材料的成因理出一条脉络,旨在比较客观地对待中国古人在人类文明进步史上所做的努力。  相似文献   

15.
古村落是一种文化资源,是人类长期适应自然、利用自然条件的历史见证,承载的是人们生产生活点点滴滴的历史,是历史创造的不可再生的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本文以宁化古城为例,针对目前古村落保护存在的种种问题,分析了古村落保护存在的普遍问题并针对宁化古城提出了一些保护规划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彝族的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烤罐茶”习俗是彝族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出来的文化传统,是彝族火塘茶艺与地域特色文化的有机结合。在彝族人的观念中,“茶”作为生活中的必需品也蕴含着他们图腾崇拜意识、待人接物的礼仪文化和民族之间凝聚力的表达等多种文化因素。新时代背景下,彝族的烤罐茶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传承,也蕴含着现代人的养生观念。本文以楚雄彝族烤罐茶习俗为研究对象,探索现代生活中的彝族烤罐茶习俗的传承发展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植根于五千年中华文明,熔铸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接续奋斗创造的百年伟业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的重要论述,为当代青年赓续中国人的精神血脉提供了根本遵循。起航新征程,青年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有助于摒弃骄、娇二气、坚定历史自信、传承中华文明和复兴民族伟业。青年应当在自信自强中筑牢信仰之基,在学、思、悟贯通中把稳思想之舵,在知、信、行统一中补足精神之钙,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中国人食物结构的演变,探讨蔬菜在中国人生活中的地位,举凡主要蔬菜种类的变化,蔬菜对中国人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影响,以及传统中国人对蔬菜淡季(园枯)的应对,并以此为基础,对宋元以后,白菜取代葵菜而成为中国百姓餐桌上的当家菜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人蔬菜的消费量并不像谷物类主食一样,随着动物性食品的增加而减...  相似文献   

19.
徽州民歌是在徽州文化土壤里萌生和发展起来的独具特色的地方传统音乐,是徽州人民根据当地生活实际创造出来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集中展现了徽州人民对生活的认知和情感。徽州方言是徽州文化的重要表现形态之一,也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州方言声韵、词汇、语法以及方言民俗文化对徽州民歌韵律、歌词、音腔、题材和思想主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研究徽州方言对徽州民歌的影响,有利于徽州民歌的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20.
东巴文承载了纳西族古老的美学传统,其文化精神契合于中国传统美学的意境体悟和生命意识.纳西先民以“林泉之心”直接观照自然,继而创造出具有和造化自然一样性质的审美意象,亦即所谓的“同自然之妙有”;同时把任自然的生活形态与精神境界都铸化在这种文字之中,体现了纳西东巴文与自然的亲密关系,而取法自然正是东巴文以主体之心体悟自然生命的结果,也是其最重要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