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农业从业人口与农业种植结构耦合关系有利于掌握区域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特征和劳动力转移方向,合理调控区域农业发展和劳动力转移.采用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灰色关联分析和农业种植结构变化动态度方法,分析了河南省农业种植类型与农业从业人口空间分布、数量时空变化、利用结构动态变化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河南省农业种植类型与农业从业...  相似文献   

2.
耕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和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福建省9个设区市为研究对象,构建耕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灰色关联度模型,定量评价2008—2018年两系统各要素间的耦合关联程度。同时运用熵权TOPSIS模型和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研究二者的综合发展水平及其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时空特征。结果表明:耕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的关联度为0.761,达到较高关联,耕地集约利用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发展动力,新型城镇化为耕地集约利用提供要素支持;新型城镇化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而耕地集约利用水平保持稳定;两系统的耦合度先上升后下降,耦合度阶段总体上由中度耦合进入高度耦合,空间分布上呈现出由东西高南北低到南北高中间低演变的特点;二者的协调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态势,协调发展等级由轻度失调衰退过渡为勉强协调发展,空间上主要表现为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相对发展程度状况呈现出耕地集约利用滞后的发展态势。因此,福建省应在现有的资源禀赋上科学投入,以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均衡新型城镇化发展差异,完善制度配套,推动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针对郊区职住空间特征展开深入研究,是探索城乡功能空间关系的重要途径,对于化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聚焦安徽省合肥市郊区,利用覆盖市域范围的手机信令数据,识别郊区职住人口,开展郊区职住空间的分布格局与特征的可视化分析,进而以职住偏离指数、自足性指数和空间错位指数剖析不同空间尺度下的郊区职住空间匹配合理程度,讨论合肥市郊区与中心城区的职住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合肥市郊区以居住功能为主导,职住空间分布总体呈现不均衡状态;仅少数远郊乡镇的职住一体化程度较高;大多数近郊乡镇街道职住功能不匹配,与中心城区存在职住功能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4.
利用综合指数评价模型、区域重心模型、耦合协调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模型和方法,分析安徽2011—2018年各市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系统的重心时空演化和空间层级演化,定量识别两个系统的耦合协调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安徽旅游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系统的重心整体上处于合肥市区域内,重心移动轨迹向西北迁移;安徽旅游产业呈现双极领先(黄山市、合肥市)的演化格局,新型城镇化呈现单极独强(合肥)的空间格局;安徽旅游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进程的耦合协调呈现“积聚性”与“两极化”的时空特征;人口集聚、投资水平、财政水平、第三产业发展及消费能力,对于安徽旅游发展和城镇化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城乡融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和指引思路,也是解决我国社会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的关键,其实质是从空间正义视角重塑城乡关系。空间正义是城乡融合的实现方式,通过城乡产业融合来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进程体现了空间正义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结合我国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进程,剖析漓江西岸大山背区域城乡融合的现状与困境,从空间正义视角探讨城乡融合的新型发展格局,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构建新型城乡融合机制;校准城乡关系,激活产业融合新动能;破解人才困境,培养乡村振兴高质量劳动力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城镇化过程中半干旱生态脆弱区景观破碎化加剧的问题,以甘肃省广河县2011—2018年2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运用移动窗口法、样线法、灰色关联法,分析半干旱生态脆弱区的景观破碎化动态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2011—2018年耕地是广河县的基质景观,景观利用类型之间结构变化特征较明显。基于样线法确定最佳研究尺度为900 m,从乡镇尺度进行样带分析发现,乡镇集聚效应导致景观破碎化程度趋势表现为越靠近乡镇区域变化程度越大,而距离较远的丘陵山区则变动较小;从空间分布格局变化角度来看,景观破碎化整体上为递增趋势,其变化剧烈区集中于广通河谷与道路沿线周围乡镇,在空间上呈现带状延伸变化;广河县景观破碎化主要驱动力是政策和社会经济因素综合作用。通过灰色关联法分析发现,地区生产总值、人口数量、人均GDP总值、工业总产值和交通运输业产值等5个指标是导致景观破碎化加剧的主要驱动因子,气候因素的影响则低于社会经济因素。研究结果可为半干旱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合理依据。  相似文献   

7.
三江平原城乡聚落的空间格局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三江平原城乡聚落为研究对象,综合应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定量分析了城乡聚落的空间分布、规模分布和景观格局特征。结果表明:①三江平原城乡聚落整体分布稀疏,东南部和西部地区聚落分布相对较集中,东北部以及农垦区交错分布的区域聚落分布密度较低。聚落整体趋近于集聚分布,但集聚程度相对较低;②城乡聚落的规模分布存在空间集聚特征,但空间自相关程度不高。聚落规模分布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异特征,空间关联类型以正相关("高-高")类型为主;③城乡聚落斑块面积百分比较低,景观要素类型以耕地为主,城乡发展较缓慢。聚落斑块个数呈现出明显的分异特征,多数城乡聚落平均规模较小,离散程度较高,斑块形状较规则,破碎度较低。垦区城乡聚落数量多,规模小,布局分散的分布特征使得垦区难以发挥集聚功能,因此要统筹集中化发展,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8.
丁岩  范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829-1831,1843
运用灰色关联理论对辽宁省农民收入来源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农民纯收入与第三产业的产值关联度高,收入来源于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净收入,工资性收入主要来源于本乡领域内的企业,农民外出务工的收入比例较低;农民家庭经营净收入与农业、批零贸易、餐饮业和社会服务业的灰色关联度最高,这说明第三产业的发展与辽宁省农民纯收入的增长关系密切,农民纯收入的增长不再纯粹依赖于农业的增长,呈现多元化趋势。  相似文献   

9.
以中部地区"三农"问题比较突出的农业大省——江西省为例,采用灰色理论中的关联分析法,构建关联度模型,研究江西省"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与农民收入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与农民收入增长具有密切关系。农民收入增长受"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的影响程度依次为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净收入。人口非农化转型对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影响最大,其次为产业非农化转型。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为了进一步促进农民收入增长,需要积极推动城镇化发展,促进城乡有序转型;以人为本,优化人口非农化路径,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转型。  相似文献   

10.
冀北山地杨桦次生林空间点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桦次生林是冀北山地具有代表性的次生林植被类型,其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可为该地区的天然次生林保护、恢复与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本试验在河北省木兰围场桃山林场,选择典型的杨桦次生林布设100m×100m样地,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分析杨桦次生林群落和主要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及种间关联关系。结果表明:冀北山地杨桦次生林群落在小尺度范围内呈聚集分布,在大尺度范围内呈随机分布;白桦、山杨和棘皮桦的单种格局在小尺度范围内呈聚集分布,在大尺度范围内呈随机分布;平基槭在研究的尺度范围内,均呈聚集分布;白桦与山杨、平基槭、棘皮桦之间都呈现为一定的正关联;山杨与平基槭、棘皮桦之间,小尺度呈现正关联,大尺度呈现负关联;平基槭与棘皮桦呈现为显著的正关联。  相似文献   

11.
以"新型城镇化"为发展目标,以"城镇化质量"为主线,从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构建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表征体系,运用先分类后排序的集结模型进行天津市县域城镇化质量测评,分析其时空格局分异及演化。结果表明,天津市县域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存在空间异质性,城镇化质量的空间分布总体上呈现圈层状递减状态,归为高水平稳定、波动式下降和低水平停滞3类;城镇化质量是由经济高效、民生幸福、城乡统筹、环境友好共同决定的,任何一项"短板"都会影响甚至拉低各类型区的城镇化质量水平。天津市城镇化质量时空格局及演化的驱动因素着重于经济推动力、城乡发展及生态环境等,但不同类型区城镇化驱动因素表现有所不同,应在把握整体城镇化发展的时空特征基础上因势利导。要以城镇化质量为导向,走差异化、包容性的城镇化道路,以期为其他地区城镇化建设的理性、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城乡差距是我国最大的结构性难题之一,其根源则在于城乡要素配置的错位。基于城乡要素相对错配系数,测算我国城乡劳动力与资本配置扭曲程度,分析城乡要素错配的空间分布演化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城乡劳动力要素错配大致呈现西部>中部>东部的特征,城乡资本要素错配程度空间分异呈现由东向西逐步递增的态势,且2002—2018年城乡资本要素错配水平呈现出向中东部转移的特征。研究结论可为促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经验。  相似文献   

13.
黄薇  骆高远  陈修颖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5):218-221,228
以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为原则,依据城乡关系演化的历史特征、城乡一体化的内涵和区域空间结构优化等理论构建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城乡一体化发育水平进行评价。分析了广东省城乡一体化水平空间差异,并结合城市化水平对比分析,把广东省的20个省辖市分成了3类。  相似文献   

14.
我国文化产业处在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且呈现空间不均衡现状。文化产业产能的空间不均衡,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呈现东多西少;城乡文化产品消费不均衡,在经济不发达省份表现更为明显;一般文化消费品与高端文化消费品的空间分布不均衡,东部沿海省份人均高端文化产品丰富,而普适文化产品匮乏;现阶段各地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植力度和重视程度不一。文化产业产能与供给的空间分布不均衡主要符合我国产业等级分布的一般特征,是马斯洛需求理论的生动体现,主要由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扶植力度差异和受重视程度差异所造成。  相似文献   

15.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可以优化城乡空间结构,促进土地集约高效利用。但是,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的稳定发展。笔者从河北省城乡建设用地变化趋势的视角探讨影响其变动的主要因素,运用灰色关联理论建立灰色模型,分析各影响因素与城乡建设用地变化的关联程度。结果表明,人口数量对河北省城乡建设用地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6.
为给保定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借助信息熵理论,对保定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空间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了其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受地理位置和社会条件的影响与制约,保定市各县(市)土地利用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和城镇化率对土地利用信息熵的关联度最大。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不同取样尺度的油松针阔混交林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种多样性是描述群落组成结构的重要指标,其空间格局及成因是物种多样性研究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利用陕西省黄龙山林区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针阔混交林1 hm2样地数据,对物种多样性随尺度的变化趋势,不同尺度下各功能层物种多样性特征,乔木层结构与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丰富度指数、Simpson指数及Shannon-Wiener指数均随尺度增大先快速增大后趋于平缓,丰富度指数空间变异呈现为不规则变化,Simpson指数及Shannon-Wiener指数空间变异则随尺度增大先减小后趋于稳定,Pielou均匀度指数随尺度增大先急剧减小后趋于稳定,其空间变异则随尺度增大而逐步减小。2各功能层物种多样性的关系在5 000 m2及更大尺度上保持一致,灌木层具有最高的物种多样性,草本层物种丰富度较乔木层低,其物种分布均匀度则比乔木层高。3通过对乔木层密度及混交度与灌草层多样性各指数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出乔木层结构与灌草层物种多样性具有明显的关联。  相似文献   

18.
在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发展背景下,城乡一体化是我国城乡关系的核心发展方向和重要协调手段。文章运用综合分析法与文献计量法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一体化理论研究文献展开综述。结果表明,城乡一体化基本理论研究主要关注重点目标及动力条件、社会制度与经济发展、空间融合与公共政策、模式机制与评价体系、理论框架及理论问题五个方面;城乡一体化相关理论研究则重点关注其与城市化、新型城镇化、城乡融合、乡村振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相互关系。针对以上研究展开评估,认为当前理论研究存在内涵浅层、层次缺失、对象分散、发展滞后、总结欠缺等问题,对未来研究提出地区差异发展、人口土地改革、城乡区域融合、空间发展模式、国外理论借鉴、城乡系统理论六个方面的展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便于优化森林乡村的空间布局。正确认识森林乡村的形成因素,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及乡村振兴。  方法  以浙江省447个森林乡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空间基尼系数、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采用皮尔逊(Pearson)相关性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影响其空间分布的自然及人文因素。  结果  ① 从整体空间上看,浙江省森林乡村呈现集聚型的分布状态,具有“小范围聚集,大范围分散”的多中心组团分布特点。②从区域空间上看,在五大分区及市域层面上分布不均衡,整体呈现“西多东少”的分布格局。③从整体空间密度上看,形成了双核心集聚区和双核心连绵区。④从空间分布关联上看,呈现西南部热,东北部冷的空间关联特征,次冷点区域变化较小,热点区域呈现条带状分布向条状及零星分布状转变。⑤浙江省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布受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河流水系、森林资源、文化资源、社会经济基础、交通通达性的综合影响。  结论  由于自然及人文的综合影响,浙江省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布差异显著。森林乡村的建设与发展中,地形、气候及河流孕育其生态环境,而交通、文化资源及社会经济基础关乎其发展的基础条件、资源优势及经济支撑。今后浙江省在森林乡村建设中,要基于资源优势、基础条件及本地发展政策,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协同布局等举措以实现全域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高质量的浙江样板。图4表2参32  相似文献   

20.
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探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关联效应,对于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与现代农业协同发展意义重大。基于2013—2017年湖北省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与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主要评价指标数据,采用灰色关联模型测算分析了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关联效应。结果显示:1)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与现代农业发展之间存在显著的关联效应;2)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各评价指标与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关联度存在一定差异性,其中,注册登记家庭农场数、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占比、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占比、农业机械化程度与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关联度最大,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户入社率、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数、规模经营面积、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的农业企业数与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关联度次之,土地生产率与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关联度最小。为促进湖北省现代农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提出着力培育多元规范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构建多元高效的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与流转机制创新;创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运营高效的体制机制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